编者按:何震环,职业建筑摄影师,2012年与搭档苏哲维成立存在建筑-建筑摄影,现居成都。从读书时起就酷爱摄影,如今摄影已经融入他生活的方方面面,何震环认为无论是意料之内还是意料之外,都是摄影的魅力所在,建筑摄影师对空间的理解和把控很重要,感觉也很重要。
行走:从事建筑摄影工作几年了?现在是全职的状态吗?
何震环:从2012年至今,全职状态。摄影不仅仅是作为我的职业,它已经融入进我生活的所有,相机,手机,任何时候。
行走:可以分享一下,在从事建筑摄影之前的经历吗?
何震环:我从读书时起就酷爱摄影,在之后的工作期间也无时无刻与相机为伴,按动快门可以说是我的一种生活习惯。这对于我之后拍摄即时的纪实类作品来说,起到了很好的铺垫作用。2008至2012年,我一直从事和摄影相关的工作:大学新闻摄影教师、杂志社空间摄影师、个人摄影工作室等,这些经历都给我带来了从各个角度更深地观察、体会被拍摄人与物的本质,以及从表象去探索事物内涵的成长。
2012年,机缘巧合下认识了建筑师苏哲维,成立我们的工作室:存在建筑-建筑摄影。
行走:最近半年在拍摄的项目主要是哪些?拍摄过程中有什么特别的故事?
何震环:2017年到现在刚好半年时间,按时间顺序来说拍摄了成都天府新区消防站(西南建筑设计院)、张大千博物馆(西班牙EMBT建筑设计事务所)、重庆璧山文化中心(深圳汤桦建筑设计)、苏州御窑金砖博物馆(家琨建筑设计事务所)、宁波中国银行高层建筑(美国SOM建筑设计事务所)等项目。
其中印象比较深的项目,一是苏州御窑金砖博物馆,家琨建筑事务所的最新设计作品。去年12月份我去苏州第一次拍摄,今年4月又赴现场拍摄,不同的季节所呈现出的状态也不同,客观地记录了博物馆的真实状态。
二是成都天府新区消防站,建筑的外观设计以及鲜艳色彩打破了传统消防站千篇一律的保守形式,拍摄期间我和建筑师刘艺数次奔赴现场,就是为了等候阳光,拍出这座建筑在阳光下熠熠生辉的状态。
行走:拍摄一个项目的周期一般需要多长?平时的拍摄习惯是怎样的?
何震环:建筑摄影师对建筑的第一印象至关重要,它决定了整套作品的拍摄思路,从宏观到整体再到局部。当然,这都是建立在前期和建筑师沟通交流的基础之上。在见到实际建筑后,脑海中会和之前预判的场景有一个交互,有些场景在意料之内,有些却带着不确定性,但这也是摄影的魅力所在。
想要在最好的时机拍到最想得到的画面,就得目标明确。建成项目的拍摄周期2-3天(前期沟通时间和后期制作周期另计)。但也有长期跟踪拍摄的项目,从施工期间就开始记录到工程交付使用,这个记录过程其实很有意义,汤桦在成都的航宇办公楼就是一个案例,记录拍摄跨度长达2年。
行走:你认为自己擅长拍摄哪一类作品?
何震环:每一种类型的建筑,拍摄手法和表达方式都有所不同,有时甚至大相径庭,正因为如此,不同类型、不同状态、不同主体的拍摄才更有挑战性。我不希望把自己界定为类型摄影师,而希望用自己的感受去表达出各种建筑的气质。
行走:你如何处理画面里建筑与人的关系?
何震环:建筑本身就是为人服务的,建筑的存在和人的存在是互相影响的关系。我的拍摄更希望用镜头捕捉到生活在建筑周边的人和建筑的各种关系,这种关系有时是随机的,有时是刻意的表现。
行走:你如何处理气象和建筑的关系?
何震环:不同的气象能够给建筑营造出不同的氛围,包括光影、色温的变化。近几年,我们拍摄了很多家琨工作室在成都的项目,刘老师的建筑设计非常具有本土代表性,成都一年中真实的气象也是晴少阴多,它就代表了成都的地域特征,阴天拍摄也非常符合家琨建筑的气质。
行走:你怎么看待客观表达建筑师的作品与摄影师的再创作?
何震环:我觉得建筑摄影师要有很好的审美功底,有的人有天赋,有的人就是靠后天多看、多学。我属于后者。建筑摄影师通过自己对建筑的理解去评判,尤其是对空间的理解和把控很重要,感觉也很重要,这都是建筑摄影师创作的导向,好的建筑摄影作品肯定对建筑本身起到升华作用。
行走:你认为好的建筑摄影作品应该具备什么样的特质?
何震环:好的建筑摄影作品离不开好的建筑设计,相辅相成,能使观者产生耐人寻味的情感触动就是成功的作品。
行走:你最喜欢的建筑摄影师是谁?从他(她)的作品中学到了什么?
何震环:我喜欢的建筑摄影师比较多,瑞典的Jonathan Leijonhufvud(雷坛坛),荷兰的Iwan Baan,英国的Hufton+Crow等。雷坛坛是运用色彩氛围去强调空间关系,Iwan Baan是用纪实摄影的手法表现建筑,Hufton+Craw则是标准的教科书级别建筑摄影表现。
版权声明:本文版权归有方所有。欢迎转发,禁止转载。
上一篇:上海宝业中心:桥和水的故事 / 零壹城市建筑事务所LYCS Architecture
下一篇:千岛湖的索道站,源于山形又超越山形 / 创盟国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