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雷联合建筑事务所
Email:liuxiaoli_azl@163.com
桐庐先锋云夕图书馆位于浙江桐庐县莪山乡戴家山村,是先锋书店开设的第十一家书店。凭借“先锋和书店”的文化传播理念,以及独特的“畲族”山村的地域自然人文景观背景,该图书馆成为当地村民和“异乡读者”的公共生活纽带,以及地方文化创意产业的一个聚焦点。
图书馆的主体是村庄主街一侧闲置的院落,包括两栋黄泥土坯房屋和一个突出于坡地的平台。设计在保持了房屋和院落的建筑结构和空间秩序的基础上,将衰败现状修整还原到健康的状态,新与旧的关系强化了“时间性”,土坯墙、瓦屋顶、老屋架这些时间和记忆的载体成为空间的主导,连同功能再生的公共性,共同营造文脉延续的当代乡土美学。
适应图书馆新的功能注入,最为关键的设计操作是屋顶抬升策略。支撑屋顶的建筑内部梁柱框架整体加高了约60厘米,利用这个高度形成了高窗的构造,光、气流以及竹林景观被自然地引入室内阅读空间。屋架抬升实现主要依赖地方工匠娴熟的传统技艺,用巧妙的榫卯技术加长局部的柱子。与此同步进行的还有小青瓦屋顶的翻新,在望板之上附设的保温构造,大大提高了老屋的热工舒适性。在建筑外部,原封未动的土坯墙和青瓦屋顶由于侧面高窗的存在,显示出封闭而开放、厚重而轻盈的戏剧化效果,在修整的室外景观和照明设计衬托下,形成村落温和的景观焦点。
连接主屋和偏屋的透空木格栅连廊,除了强化改造后图书馆和咖啡厅的功能联系,同时重新界定了室外空间细腻的体验序列。街道、台阶到连廊之间,是紧凑而友善的前院;穿过曲折的连廊,或者从建筑内部来到室外,则是建筑、连廊和弧形轮廓的平台,共同限定的室外阅读、观景场所。在建筑内部,空间的公共性来自有机组织的楼梯井、局部平台空间,和透空书架隔断的空间划分,而经过翻修的屋顶木结构借助灯光的强化处理,形成明亮而有力的空间氛围。
东侧偏屋内部加建的咖啡厅门厅,以及西侧主屋新建的楼梯、卫生间,采用了最为普通的砖混结构,并且有独立的基础处理,对原先老屋的主体结构具有一定的加强作用。新建的室内墙体、楼板、楼梯,陈设等设施,尽量以弱化的工业产品形式,为传统建筑划定时间的边界,并形成当代新功能的调节机构,从而使空间具有了延续和发展的当代地域生活体验。
作为近三年来建筑师全心投入的“莪山实践”的一部分,这个乡村图书馆所表明的是一种“当代乡土”的立场,根植于中国的地域乡土现实的地域建筑观念,体现乡土生活的人物和情境于时间轴线的生活方式和文脉环境延续性,不同于西方建筑界面向“城市历史街区”的历史场所概念,或物质文脉形态的探讨——在那些相对明确和清晰的社会、文化、美学、城市文脉、建筑……环境背景之中。
从霍华德的“花园城市”理论,莱特的“广亩城市”探索,到今天我国“城乡一体化”的整体统筹谋划,背后所蕴含的是一种核心观念:乡村的问题不在乡村。出问题的不是乡村,而是城乡的结构关系,社会的、经济的、生态的以及文化的结构功能关联性。
如果仅从建筑师的角度,“乡建”热潮或许是因为建筑师在城市大发展之后的文化焦虑。作为诗人和艺术家的跨领域文化工作者欧宁,在关于“乡建”的《非专业·云夕深澳里建筑品谈》如此感想:许多建筑师“尽管完成了很多的项目,甚至拿了奖,但是始终缺少成就感。”——他们感到自己未能在城市建筑实践的同时,发展出植根于自身文化的建筑学思考。这是近几年很多建筑师转向乡土、乡村的重要原因。
“地域性”这个被当代建筑师反复提及和热衷的概念变得越来越宽泛,在大多数情况下“地域性”仅仅是装饰蛋糕的水果花边。标签化的地域符号,博物馆式的消极保护,旅游经济的粗糙产品包装,不断消磨地域建筑文化的内在整体活力。
中国几千年来的传统根基在农业文明。真正属于我们自己的建筑文化传统在于“没有建筑师的建筑”为主体的乡土聚落,有机整体的城乡关系,以及持续数千年的延续发展模式,一种处于“文化自觉”的地域性。
在最近的一轮城市大发展、也是彻底清除之后,在整体结构性方面中国的城市已经再难看到确凿的物质环境载体,去传承历史和传统的文脉。所幸这个过程还未完全发生于广大的乡村。中国真正的地域性在乡村,城乡关系的思考促发了包含“先锋云夕图书馆”在内的“莪山实践”。
对于一系列乡村建设实践,设计团队的思考集中于“时间”这个基本方面。任何地区打动人心的建成环境特征,都是时间沉积的力量。相对于无法抗拒的时间,建筑师所精心构造的“空间”设计,往往更加个人化,而无法面对生活的考验。回到客观的立场和学习的姿态,向“没有建筑师的建筑”学习,向生活学习,“反设计”的设计。在这个过程中,设计团队试图逐渐放弃个人化的“空间设计”,去延续地域的时间性,延续有关生活的温暖文脉场所。
经典的现代建筑如萨沃伊别墅、范斯沃斯住宅,经历了100年时间后成为“历史保护建筑”,而传统乡土聚落老屋可以经历数百年,继续承载乡土生活。这种简单的对比一定程度上代表了当代建筑师对现代和传统辩证思考——乡土建筑需要现代化,现代建筑需要地域属性。
对于先锋云夕图书馆和“莪山实践”所秉持的当代乡土观念,“乡土”之于当代是目的,是地域材料、传统技艺、文化现象、时间痕迹和人文归宿;“当代”之于乡土是手段,是创新理念方法实现乡土的舒适性和品质感,进而形成当代语境下诠释乡土的美学。在时间的纬度,当代的暂时性是对乡土累积厚度的延续,而不应是将其简单压缩的风格符号和消费产品。在这个过程中,建筑师个人的设计经验、生活经历更多的只是乡土实践的起点,而终点是个人和群体、专业技能和乡土生活的融合。
就莪山实践而言,建筑师来到乡下,带来了热衷乡土文化的艺术家、经营者和媒体工作者。这个文人群体首先以其专业的身份,改变了政府和民众对乡土物质环境、人文环境的认知。简单来说就是立足“乡土”自身独特性而非“城市”的标准,重新看待脚下的土地和身边的生活。
在这个逐步发酵的过程中,政府、资本、知识分子、村民达成乡土价值的共识,乡土文脉保护是第一位的。更进一步,乡土文脉的延续基础是物质环境的更新,建筑师的工作让大家看到是实实在在的变化,政府有了工作的起点,资金有了业态导入的方向,村民有了新的就业渠道和对未来生活的憧憬。一种并不复杂,小范围、可操作的实践模式自然会带动更加广泛的乡村建设实践。
如同建筑师对老屋的尊重,在乡建谋划、建造、后续运营的整体过程中,对原住村民的尊重:经济利益、记忆情感和未来愿景,将成为项目长久活力的源泉,形成乡土生活新的文脉。
注:主体内容来自于张雷联合建筑事务所在《时代建筑》发布的文章,有作删减编辑。
地点: 浙江桐庐
项目功能:文化
建筑规模(面积):260平方米
设计/建成时间:2014/2015.10
设计单位:张雷联合建筑事务所
合作单位:南京大学建筑规划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
项目建筑师:张雷
设计团队:张雷,刘玮,马海依,陈隽隽,张其琳,邵璇
版权声明:本文由张雷联合建筑事务所授权有方发布,禁止以有方编辑后版本转载。
上一篇:中国建筑摄影师05 | 张磊:建筑摄影的理想状态,是建筑师和摄影师共同创作
下一篇:中国建筑摄影师06|章勇:拒绝伪造的图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