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言:前两天,华为的东莞松山湖“欧洲小镇”终端总部基地现场施工图片以及效果图曝光,建筑圈内如同炸开了锅,网上骂声一片,矛头直指无法容忍的“山寨”行为以及华为高管的审美倾向。有不少人更是将这一“欧洲小镇”与极具现代科技设计感的苹果新总部、谷歌新园区等设计作对比,大呼“以后再也不会买华为生产的手机”。喧嚣过后,与其持续吐槽不如停下来思考,当我们在批评华为“欧洲小镇”时,到底气愤的是什么?
展开讨论之前,不妨先将话题聚焦于这次事件中“中了无数枪”的“欧洲小镇”:这一国内经久不衰的“欧陆风”代表作品。“欧陆风”并非是一种建筑流派或建筑风格,它更像是一种带着中国特色”的杂糅了商业营销与建筑风格的拼贴产物。
在市场经济体制的驱动下,20世纪90年代国家进行住房改革,房子成为了一种商品。当时具有购买商品房能力的消费群体,绝大多数对于美好居住的构想,源自于80年代时国内引入的港台地区以及国外的电视剧——故事发展的背景,往往是一个具有欧陆风情的客厅。自然而然,这样的欧陆生活片段,成为许多人心中品质生活的象征与向往的理想生活。开发商借此将其包装宣传,“欧陆风”成为了当时迎合市场销售的风向标,在当时乃至很长一段时期里,构成了大众对建筑审美的取向。
至今,“欧陆风”仍然有着数不清的“粉丝团”,从近些年来惠州奥地利小镇、上海佛罗伦萨小镇等旅行景点的兴起可见一斑。当众多建筑师集体抨击华为这一“欧洲小镇”终端总部基地时,依然有很多人发出“哇!华为松山湖的欧洲小镇效果图很漂亮”的赞叹声音也就不足为奇。
包括“欧洲小镇”在内的“欧陆风”作品设计——作为一种标准化的“模仿生产”——建筑师在过程中失去了对设计形式的把握权,原本创造的过程沦为一种“山寨”复制行为,反对“欧洲小镇”设计的呼声在建筑师群体里从未消停。
因为附带有对国产高科技领跑者的期望落差等原因,华为东莞终端总部基地这一“欧洲小镇”,与以往相比,受到抨击的力度有过之而无不及。
有人说华为的办公环境其实也挺好的”,这话跟说“山寨手机其实也挺好用的”道理是一样的!
罗马不能被复制,也没有复制的必要。
张路峰(中国科学院大学建筑中心教授):有人说“华为的办公环境其实也挺好的”,这话跟说“山寨手机其实也挺好用的”道理是一样的。把苹果新总部、谷歌新园区、Facebook总部、华为总部比较一下可以看出,前三者把科技创新、面向未来、追求完美的产品设计理念贯彻到总部建筑的设计中,而后者的设计也贯彻了一种产品设计理念:把别人家的好东西直接拿来为我所用!
袁奇峰(华南理工大学建筑学院教授):一个成功的企业家,不意味着他必然会有推动社会和文化的发展的责任感,其实人家就是一个生意人,从来只搞跟踪创新(=山寨+原有技术迭代)的“高”技术企业,你还能指望什么?
许颉:仰慕牛津的厚重、博洛尼亚的悠久、海德尔堡的深邃绝对没有错,开小火车也没有问题,依山傍水就更好了。问题出在东施效颦,罗马不能被复制,也没有复制的必要。
非亚(广西中盛建筑设计总建筑师):模仿欧陆风的设计,在当下的中国依然那么有市场。这种没有任何本土地域特色的东西,在建筑界早已被批判和扬弃,但在现实生活中因为资本的力量却一再上演。文化的自卑感演变为一场丑陋的审美套餐。
李益中(空间设计创始人、设计总监):大家都在吐槽华为总部的建筑,作为一个有代表性的高科技民族品牌,敢于向别人的传统致敬,而且毫无保留地高仿,真为华为的独特审美和胆识点赞。为此,我为华为的手机专门设计了手机套。
审美是很重要的,是不是不能修欧式复古建筑呢?也不是。
这里面应该有地产利益搅合其中。
童秦川:是不是不能修欧式复古建筑呢?也不是。圆明园的欧式仿古建筑就很有逼格。主要是二点,设计师郎世宁是艺术家而且对中国文化也有相当的了解。还有圆明园的欧式建筑是真材实料的。第二是圆明园第一任甲方雍正的艺术品味在清代皇帝中是最高的,从小受过严格的文学艺术教育,他知道什么是好的。
范文兵(上海城市与建筑学者):简单的事情,需要用简单粗暴的态度来说。真要专业地说,这里面应该有地产开发利益搅合其中。
在建筑师抨击华为“欧洲小镇”的声浪中,其他建筑师持有另一番观点。在他们看来,建筑师在这件事上的反应有些过激了。
建筑师太敏感了,反而爆出自己的狭隘。
建筑学在中国的发展,现在才刚又要再一次重启吧。
张斌(致正主持建筑师):可以指责华为在建筑审美上没有抱负,但是用"世界名星公司就要像那些硅谷同伙一样用世界明星建筑师设计出世界名星总部"来指责华为为何让建筑师失望了,这一逻辑是有问题的。一样是资本图像消费,这些总部谁又比谁高明了呢?
俞挺(Wutopia Lab主持建筑师):我觉得建筑界太敏感了,反而爆出自己的狭隘。
王辉(都市实践合伙人):这件事从审美的自由选择而言,华为没错。有问题的是这种图像所折射的社会文化问题,即我们这个民族没有在经济条件许可下的文化前瞻使命感。
张早(天津大学教师):这不是纯粹的形式问题,也不是单纯的创造力问题。《为什么对华为终端总部设计这么失望》这篇微信文章的出现基础是民众脑中折射出的大企业与国家形象的关联,而实际问题在于形式哲学。新的空间生产套用了一种属于过去的朦胧的形式美感,这种美景中有对低密度办公环境和异国风情的憧憬,但一个镇子(或是任何一座老房子)实际是无法被造出的,而华为的想象停滞在了对这些形态的挪用上。乙方如果没有更深入的答案,今天的建造技术不和这些“老房子”的本应有的形态对位,且这些房子所有的具体建筑语言、空间和生产力还有生产关系也没有对应关系。在这个层面上,此方案是偷懒的。或者说,大企业对大企业的对接,做的事情可能也就是这个样子。但空间形态在华为这里也许根本不足以构成对生产的主要影响,房子或许没那么重要,只是含混价值判断的固化。不过华为应该不会把手机造成老式电话,这是把世界收于囊中的文化诉求,像是个看到别人好的发型后无法精确描述自己想要发型的人进了一间理发店,剪的好不好其实全仰仗理发师对他的描述的理解和处理这种理解与实际状况间差距的技术能力。但谁让华为的头太显眼了呢,这需要的是觉悟。
关于华为的这一欧洲小镇,你怎么看?
参考资料:
[1].《 “欧陆风”建筑为什么仍在流行》,王鹏程、张典
[2].《当方体空间遇见了欧陆风》,王昀
编辑|林楚杰
资料整理|高天霞 李菁琳 梁钰钧
版权声明:本文版权归有方所有。欢迎转发,禁止转载。
上一篇:参观雅典卫城,你知道怎样的路线最科学吗?
下一篇:普利兹克的世界我不懂,为什么不选他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