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语:杭州是个姑娘,有回眸一笑百媚生的风华,也有犹抱琵琶半遮面的娇羞,在不经意间,就撩拨了人心。在这座古老的城市里,历史悠久的文化古迹融入至杭州人的当代生活中,焕发出新的活力,许多国际著名建筑师也在这里留下他们的作品,给城市带来新鲜血液。
说起杭州,第一个联想到的是淡妆浓抹总相宜的西湖,西湖风光固然引人入胜,然而这座城市的魅力却远不止于此。如果你想看不一样的杭州,感受江南聚落式建筑的当代表现手法,体会古典与先锋的完美结合,以下十个建筑项目会是不错的选择。
良渚博物院位于良渚文化村内,由英国建筑师大卫·奇普菲尔德设计。建筑位于湖上,出入口用桥和公园连接;主体分为四个体块,每个体块内都有一个内院,作为展厅之间的衔接。建筑师用雕塑的手法来塑造空间,营造出如同良渚玉器一般沉静、敦厚的气氛。良渚的玉元素在庭院里随处可见,模仿玉琮形制的花坛为庭院带来别样的趣味。
美丽洲教堂位于良渚文化村玉鸟流苏创意街区附近,不但服务于宗教,也服务于当地居民。教堂主殿为两坡顶建筑,屋面覆盖青灰色石板瓦。建筑结构为60度等边三角形的门式刚架体系,采用杉木木板作为连接门式主结构并抵抗剪力的构建,从而形成稳定的整体结构。
良渚文化艺术中心由日本建筑师安藤忠雄设计,建筑主体十分简单——大屋顶下排布着不同功能的三个体块。安藤总能用最简单的元素创造出富有感染力的空间:玻璃幕墙如同徐徐展开的画卷,映出樱花树的轮廓,池水波光粼粼,建筑与樱花倒影绰约,自然与人工的界限被模糊,有山水画般的节奏与韵律。光透过较深的开洞照下来,空间中的几何形态因此而有了关联,为建筑带来沉静、深远之感。
壹向大楼,同样出自奇普菲尔德之手,乍一看外观简洁低调。然而就是这样低调的建筑,最近入选了“30幢世界最棒建筑”。仔细观察,就会发现大楼立面采用特质铜板,随着时间流逝变色,从带金属光泽到亚光、古铜、棕褐,铜板在阳光和空气中会慢慢产生微妙的变化,最终会变成铜板特有的古翠绿,一点一滴记录下时间的痕迹。
西溪学社是西溪湿地第三期艺术村的12个项目中的一个。业主希望通过这样的项目开发,为文化和艺术界人士提供一个进行艺术创作和学术交流的场所。建筑师王昀从现代人的聚集方式中获得灵感,将西溪学社整体布置成为一个离散式的学社建筑群。单体建筑彼此分开却又有连带式关系,使体验者在若即若离中感受丰富性。
南宋御街,原是南宋临安城的中轴街道。建筑师王澍带领中国美术学院200多名师生,经过半年的调研,确定了改造方案:完全停止拆迁,原地改造所有老旧建筑,包括历史悠久的木构民居、民国建筑和近50年的砖混民居。在此基础上,他们利用公共空间和半公共空间,引入休闲娱乐业态,再现南宋“瓦肆文化”。同时新建景观节点,比如保留在路面玻璃下的御街遗址、点缀在中山中路并与远处吴山呼应的观景阁楼。
博物馆原有馆舍始建于上世纪90年代初,改造在最大化地尊重老馆建筑布局、形态、结构与细节的同时,只针对具体的功能问题进行了局部修复。新建部分则采取了既延续又有所区别的建筑语汇,如时装馆中的弧线形复廊、天窗、扇形亭、月洞门等,与老建筑和杭州的城市历史记忆形成了富有张力的对话关系。
杭帮菜博物馆位于江洋畈生态公园内。此区域原为西湖疏浚淤泥库区,经近10年的表层自然干化,形成以垂柳和湿生植物为主的次生湿地。建筑师崔愷充分尊重自然景观,以折板屋顶削弱建筑体量,使其穿插于山体之间,又以绿色遮阳立面格栅和植草屋顶使建筑真正融入湿地环境之中。
中国美术学院象山校区坐落于杭州南部群山的东边,是普利兹克奖得主王澍的作品。象山校园呈现为“面山而营”的差异性院落格局,建筑群随着山水曲折排布,场地上原有的农田、溪流和鱼塘被小心保持;中国传统园林的诗意与空间被转化为大尺度的淳朴田园;超过700万片旧瓦从华东各省的拆迁现场被运送到这里,经过巧妙地挑选和运用,砌成别具一格的墙体。
民艺馆坐落于中国美术学院象山校区内,原场地是一片茶山。“让建筑消失”是建筑师隈研吾一直以来的理念,他希望可以通过建筑感知建筑之下的土地,因此才有了这层层叠叠宛如茶山的屋顶和连续坡道。立面的瓦片附着在不锈钢丝上,调节进入室内的光线。
版权声明:文中项目解说文字均为有方整合编译,版权归行走中的建筑学所有。部分图片来自网络,未能找到版权方,图片版权归原作者或来源机构所有。若有涉及任何版权问题,请及时和我们联系,我们将尽快妥善处理。联系电话:0755-86148369;邮箱info@archiposition.com。
上一篇:深度 | 从建筑师的草图,到非建筑师的实践:“奶酪盖”的故事
下一篇:《爱乐之城》建筑图解,带你再走一遍感动瞬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