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州火车东站是广州建设国际大都市的重要门户和对内联系、对外开放的窗口,但是东站前广场及其周边建成环境难以满足使用者日益增长、不断提高的要求。改造目的是使旅客到达东站时就能体验到广州新中轴线富有生命力的城市轮廓线,同时节约通风和采光所需的能源。
基地位于广州市新中轴线北端,北依火车东站,南接东站广场天河飘绢瀑布,东西侧分别以林和中路、林和西路为界,总面积约13.7公顷。该改造工程的基地由火车东站建筑主体、站前车道区、东站公交站二层屋面广场,共计三部分现状建筑组成。
以广州市新中轴线整体设计为背景,以火车东站功能需求为基础,建立一个人性化、高效的城市门户区。由于火车东站综合开发门户节点同时担负着旅行、观光、购物人流的多重任务。因此,设计不仅在使用功能上进行疏导和优化,还针对乘客抵离体验、建筑美感与低能耗使用方面进行深入的思考与实践。设计以明朗、标致的天幕整体形象为广州市新中轴线北段界定出明确的门户空间,极大提升大型交通综合开发节点的形象,取得较好的社会效益。
玻璃天幕造型,取意于中国屋顶的风韵,每榀桁架通过渐次轻微变化组成整体优美的弧线,着意打造一个市民乐于前往的都市客厅。设计将光线与新鲜空气引入昏暗的首层进站口与车道区,并在首层设立独立的行人岛,提升首层进出站空间的安全系数及环境品质,为广大市民的出行提供安全的基础设施。
二层天桥的形态及其模数良好地尊重了现状楼板预应力结构的设计和尺寸,在保证结构安全、满足春运人行进站效率与安全的基础上,拆除尽可能多的楼板(总面积3476.1平方米)以增加首层采光量。
建筑设计在全过程中主动结合相关专业和建筑物理分析,结合岭南建筑注重自然通风采光的特点,将有效节能的“低技术”融入崭新的建筑形象。采光分析和热环境分析显示打开的楼板极大改善了首层的采光和散热条件,而夏季和冬季的通风分析显示了流畅的天幕造型利于散热、不会阻碍通风。
新技术的运用主要是突出了设计软件在推敲方案中的优势。整个天幕(屋面和柱)的形态采用动态生成的参数化技术,在设计过程中对各种潜在方向的探索,也使得后期施工图的调整更加方便。
版权声明:本文由华南理工大学建筑设计研究院授权有方发布,禁止以有方编辑后版本转载。
上一篇:旅行现场 | 李兴钢:画一座巴拉甘的花园
下一篇:有方讲座28期 | 张鹏举:从形到相,旅行与设计的转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