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不是优秀建筑师的选拔,只是部分年轻事务所的年度小结。
2016年12月至今,有方在深圳、上海、北京三地选了30余家年轻建筑事务所(建筑师),呈现他们在2016年的工作。我们希望通过这种方式,呈现年轻建筑事务所(建筑师)的工作状态,并期待能看到某种趋势或者变化。
之前的《14位深圳青年建筑师的2016年》 《7家上海年轻建筑事务所的2016代表作》,可以在点击链接阅读。
注:排名不分先后,次序按建筑事务所名称拼音顺序排列。若需要联系他们,可以留意标题下的相关信息。
梵天北京办公室位于燕莎50号院,园区环境幽静,此办公室为业主在北京的临时总部。在这个项目中,让建筑内部接收到充足的阳光是建筑师思考设计的起点。
改造之前这栋房子有着一些类似暗房的黑空间,设计将隔墙全部拆除,按照功能需求重新划分空间。建筑师在这个长42米、宽18米的长方形单层建筑里插入了3个大小略有不同的光庭院,使用者可以在建筑内部感受到一天中自然光线的变化。光庭作为装置一样的存在,是人与自然元素发生关系的场所,也自然地成为了各个区域的视觉中心。除了光庭,建筑师还在交通过道上方设计了一列圆形天窗,两者皆与灯具结合。
北京,十三陵旁。民宿,一个厨房几张床。最近几年,刘阳每年都会跟家人朋友一起,开很远的车,到没有人烟的地方露营,待一待,或山林田野,或沙漠雪原,什么也不干,只是烤串聊天看星星,日子很慢,很慢。
建筑师希望人们生活在这里,没有那么多目的性,感受到的东西也许会多一些吧!那些没头没尾的,慢慢浪费的时光——不知道会怎样,但我们和家人在一起。
位于北京二环里的胡同区域,建筑原为一个废弃的酱油厂,周边被北京老城区典型的灰色坡屋顶瓦房老建筑包围。沿着一条很窄的胡同巷子,隔壁就是一些在这里居住了几十年的老住户。共享际是在一个老社区里的创新的空间产品。
设计理念来源于四合院的院落围合文化,通过切割楼板形成“浮游之岛”。改造设计切除每层之间的楼板,连通地下一层到屋顶的所有楼层,从屋顶引入光线,同时天井又是一个很好的广告或艺术装置展示区。
《城市化风景系列》是绘造社创作的一系列城市全景图的总称。这个系列的目的是用建筑制图的方式,共时性地记录当代城市某个区域的宏观和微观的景象。《新场古镇》是这个系列最新的作品,也是绘制范围最大的一张图。观画者如果宏观地看,看到的是一系列颠三倒四的房屋,但如果能够想象自己变成一只蚂蚁在画面上爬,抬眼看到的建筑恰恰和在现场游逛的城市经验吻合。
绘造社的绘访系列旨在以 Graphic Novel 的形式记录对一些艺术家、建筑师和设计师的访问,用少言甚至无言的图画,呈现他们各自工作室的环境氛围,表现他们的生活和工作状态。不同于之前在受访者工作室实地取景的创作,本篇绘访借用张永和老师的早期作品《线性城市》,虚构了一个城市空间,编排了一个穿越故事,情节则脱胎于对张老师的采访内容。这一绘访更像是对张永和老师的内心世界——或按照他本人的说法——“文化参考系”的一次游历。
项目位于北京顺义区,是一对编剧夫妇委托reMIX对自宅进行的改造设计。原有建筑面积500平方米,分布于上中下三层。编剧夫妇需要一个新的两层通高的工作室、一个屋顶平台、一个菜园和一个观影空间,并希望对已有的庭院加以改造,以适应整体的建筑空间。
设计利用室内楼梯及室外坡道,将位于不同标高的一系列大小不一的室内错层、阳台和屋顶平台串联为一个连续的系统,围绕新建工作室的体量穿插交错。原有建筑两个方盒子组成的刻板体量,被转化为一个高差丰富、错落相连的动态空间系统。因可达性太低而被闲置的两个屋顶平台也被纳入新的空间流线而得到激活与利用。传统僵化的功能分区被打破,各个室内外区域开放而又彼此相连,诸如阅读、写作、观影辩论等活动轻松自由地发生在不同的空间中。
位于北京市朝阳区的一个由水泥仓库改建而成的创意文化园内,“海狸工坊”是一个为影视传媒公司量身定制的新型办公空间。原有空间为单层桁架结构的厂房,业主希望能够通过加建夹层,将使用面积扩大一倍。
设计通过一个多孔的“盒子”的植入,完成对使用空间的加建——占据了约一半场地大小的“盒子”容纳了天井、独立办公室、大小会议室、排练室、后勤辅助等所有内向性房间,而将“盒子”外部的流动空间留给开放式工位使用。“盒子”上的多孔,成为被墙体分隔的空间之间的纽带。 整个空间分为五个不同的标高,设计采用了错层的方式布置大会议室和动画排练室,使得一层和二层的人都可以看得到其内部的活动。
项目位于万科松花湖度假区的边缘,与自然村落接壤。建筑可容纳800人,上层供万科员工居住,中层租赁给镇上的个体经营者,首层供学生等营地活动使用,同时向周边村民开放。
设计突破了一般集体居住的模型,将建筑体量折一为四,形成外表错落、内在连续的整体。廊桥、楼梯、阶梯座位介入到通高的中庭中,创造出一条如同开放街巷般丰富多变的公共流线,串联起中庭及两侧的邻里共享空间,满足了当代年轻人衣食住行可能利用到的空间需求。在一个简单而灵活的框架中,新的空间理念与日常生活相融,人们出入于不同层级的“个人 — 共享 — 集体”区域之中。
鸿坤艺术活动中心位于西大望路,项目紧邻的鸿坤美术馆是槃达的第一件利用拱创作的作品。槃达在鸿坤艺术活动中心延续了拱形这一母题。
槃达受业主委托,设计了一个可用于举办讲座、阅读活动、小型展览和艺术品交易的多功能空间。从建筑外部看,入口以左右两侧的完全对称的门窗设计延续了鸿坤美术馆的经典美学。槃达打破了原始的首层与地下室间的楼板,在空间中央嵌入了一个由拱廊、台阶和镜子组成的充满活力的方形空间,这里同时作为引导访客通向地下空间的入口。处于建筑中心的实体立方空间采用了温暖的木质材料,与背景的灰色混凝土质感墙面形成了对比。
留云草堂的设计由透视这个线索展开,建筑师设计了一种嵌套式的生活场景,提出如下的艺术家心理空间图示:首先将人最基本的睡眠,饮食等生理需求的空间放在中心位置,中间一层为会客,展示等社交需求的空间,最外面一层为画家最重要的内心艺术追求的空间。
通过房间角部的出口,人们从一个房间进入另一个房间,每个角部的开口,形成一条贯穿建筑的视觉通廊。因为这种嵌套式的平面布局,每一层的空间都包裹着另一层,到达一层空间需要穿越另一层空间,它们当中发生的事情都被另一层影响和观看,也同时彻底消灭了走廊的概念。
树屋是微建筑工作室一次对于自然和居住的微妙关系的实践,也是其在当今网络时代之中的一次探索。树屋的建设资金全部由网络众筹而来。树屋坐落于密云雾灵山脚下,在杨树和山楂树环绕形成的小树林里面。北侧面对山崖石壁,山崖下有一条小溪经过,不远处还有一股常年流淌的山泉。树屋由一个平台和两个多面形体组成。多面体分别为茶室和洗浴间。茶室内部是榻榻米,白天可以喝茶小憩,晚上可以作为一间卧室来使用。
延伸阅读
上海7家年轻事务所在2016年的表现如何?点击阅读:7家上海年轻建筑事务所的2016代表作
深圳的建筑师在2016年做了哪些作品? 点击阅读:14位深圳青年建筑师的2016年
版权声明:本文版权归有方所有。欢迎转发,禁止转载。
上一篇:逝者 | 柴泽俊:勘察过山西109个县市1000余处古建的学者去世了
下一篇:Dezeen观点 | 2016全球最抢眼的十座摩天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