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在上海的池社项目中,设计借助了一造科技(Fab-Union)专项研发的机器臂砌筑的工艺,实现了先进数字化施工技术在现场完成真实建造的首次尝试。
从池社的设计之初开始,建筑师需要完成的目标清晰而直接——将这个之前作为龙华飞机修理厂配套用房的小空间,在破败不堪的老建筑的基础上完成空间诉求、协调整体环境,同时实现一个与其所承载的艺术使命相匹配的形式表达。
在思考这个可能在五年后被移作它用的破败房子的改造时,设计师面临的是城市微更新的典型议题:用尽量小的投入完成合理有效而又具有品质的城市空间营造。
数字化的设计手段,在池社的建造施工中,带来了鲜明特色的同时,也带来了很大的建造挑战。如何完美实现这种砌筑微差成为保证完成度的关键。设计借助了一造科技(Fab-Union)专项研发的机器臂砌筑的工艺,实现了先进数字化施工技术在现场完成真实建造的首次尝试。池舍的外墙,将回收自老建筑的古老灰砖与先进的机械臂在场建设工艺相结合,将匠人工艺通过数字化工具重新诠释与再现。历史性与当代性相结合的理念,从设计之初一直贯彻至建造完成。
作为复合的艺术空间,池社需要有一体化的空间规划。紧凑的建筑内需要容纳展示收藏、创作讨论、休息交流等多重艺术活动。因此,设计保留了原有建筑的外围护墙体,在进行基本的性能改善和结构加固后获得最大化的展厅空间;同时,局部将建筑屋顶抬高,并在视觉上削减体量,使其不会对园区的公共空间有所压迫,从而获得一处可以享受完整天空的夹层休息空间;屋面结构替换为更加轻质有效、富有温暖气息的张拉弦木结构。
关于自然光的获取与运用,建筑内三个空间的处理收敛而各有特点:展厅部分考虑到自然光线对艺术品的影响,只在端跨轻轻掀起,获得一处暗示天候的窄窄的北向天窗。夹层部分下部空间,通过朝向外围的原有窗洞获得透过砖隙的丝丝光线。上部的会客空间,通过一处突破空间尺度的大窗,获得北向的完整气象。
整个建筑外围采用了和老建筑相协调的青砖,以此方式暗示了老房子的身份,并形成面向园区的主要界面。砖块在入口位置的轻轻一“掀”,既在人进入空间时获得独特的进入体验;形成的褶皱肌理,令人印象深刻。内部空间纯净自然,与外部粗糙的质感形成鲜明对比,而精致温暖的屋顶木构,为参观者带来了别致的空间体验。
关于外立面材料采用新砖还是旧砖的取舍,设计团队最终选择了旧砖。一方面,项目地处旧龙华机场改造地区,大量老旧建筑在这里被拆除,拆下来的大量旧砖成为最直接的历史痕迹。另一方面,原建筑和周边建筑均为老旧建筑,旧砖无疑会成为调和新旧关系的重要元素。旧砖代表了历史与环境,而用数字设计手段来处理旧砖表现了这栋建筑的一个基本表情:既背靠传统而又表达当下文化态势的一种身位。
数字设计工具带来了传统设计方法中难以实现的一种模糊性,构件与构件之间的界限不再那么清晰。它所带来的模糊性,使得梁与柱、墙体与楼板,成为一个难以割断的整体。在这个建筑中,立面与雨棚通过一面数字化设计介入后的砖墙连接在一起。数字的精准控制使这种连接浑然一体。
横平竖直一直是砖块砌筑工艺的核心准则之一。在一体化的雨棚和立面的处理中,设计颠覆了这种准则,微差带来的渐变,为传统的砌筑工法带来新的挑战。这种挑战的核心在于将这种微差,完美地控制在砖块砌筑所能承受的极限范围以内,在一块砖的尺寸范围内通过砌筑的微差实现渐变与一体化的效果,同时保证砖与砖之间可靠的粘结。毫无疑问的是,这种砖块砌法上的挑战为砖的建构带来了新的表现力。
项目名称:池社
建筑设计:上海创盟国际建筑设计有限公司
数字建造:上海一造建筑智能工程有限公司
地点:上海市徐汇滨江,龙腾大道2555号4栋
建筑面积:223㎡
设计时间:2016年2月-2016年3月
建造时间:2016年4月-2016年9月
主创建筑师:袁烽
建筑:韩力,孔祥平, 朱天睿, 刘秦榕
结构:王瑞,沈俊超, 张小峰, 王锦
室内:王徐伟,陈晓明
设备:刘勇,江长颖 ,黎喜
数字化建造施工:袁烽,胡雨辰,张立名,张雯
摄影:苏圣亮,陈颢,林边,胡雨辰
版权声明:本文已获上海创盟国际建筑设计授权,转载请通过邮件或电话与有方新媒体中心取得授权。
上一篇:活动报名 | 返潮流:2016有方旅行基金成果分享会
下一篇:三千渡——集群化的“迷你塔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