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部
文章
视频
旅行报名
招聘信息
有方服务
按发布时间
按浏览量
按收藏量
条搜索结果
暂无数据

很抱歉,没有找到 “” 相关结果

请修改或者尝试其他搜索词

登录
注册
忘记密码
其他登录方式
返回
忘记密码
确认修改
返回
请登录需要关联的有方账号
关联新账号
关联已有账号

中国空间设计考察——基于两个展览的机缘与挑战 | 中国空间研究计划12(附)

中国空间设计考察——基于两个展览的机缘与挑战 | 中国空间研究计划12(附)
史建 | 有方 | 2016.06.17 15:43

lgzz00

 

原文发表于《建筑学报》2014年6月刊,作者史建,为中国空间研究计划国空间设计考察》研究成果之一。

 

 

1 两个大展:机缘与挑战

1.1 机缘:作为空间考察回溯的参展作品

2005 年,“首届深圳城市\\ 建筑双年展”(主题是“城市,开门 !”), 策展人张永和在“诸城”(展览各主题展馆)中专门辟出“大学城”, 让以往写文章的“学究”们破例以展览的方式讲述思想和理论。我和王明贤的参展作品是《超速状态:中国城市—建筑十年》,以编年图像史的方式,呈现中国超速城市化语境的建筑现状。

 

8年后(2013年10月),在上海,仍然是张永和(联合策展人李翔宁、高士明),策划了“西岸2013 建筑与当代艺术双年展”,双年展的主题是“进程”。这一联动建筑、当代艺术、戏剧等门类,融汇声音、影像、空间、装置、表演等创作语言的庞大展事,还“掺杂”着一个名为“专题研究”的特殊类别。

 

作为“专题研究”部分的参展人,我原想把2009 年应朱剑飞为他主编的《中国建筑60 年:历史理论研究》邀请,写的2 万字长文《实验性建筑的转型——后实验性建筑时代的中国当代建筑》图解成参展作品。最终,设计团队的设计师们还是被我对策划“中国设计大展” 期间传奇般的考察经历吸引,加上相关照片、影像和展览资料的丰富,“策动”我以多重影像方式,将当时考察的丰富/ 复杂经历呈现出来。

 

最终,我的参展作品《中国空间设计考察:2012》是以双屏影像方式,呈现我为“中国设计大展”征集作品所做的台湾和内地两次集中考察的经历。

 

1.2 挑战:作为社会空间研究的展览策划

由文化部和深圳市政府主办的“首届中国设计大展”(2012 年,深圳),由平面、空间、产品和跨界4个板块组成,空间板块又由规划、景观、建筑和室内设计4个部分构成,如此范围“空间设计”,应该是建国以来第一次。

 

“空间设计板块展览力求全面展示/ 呈现2008-2012 年4 来中国空间设计的样貌,以及华人设计师应对空间剧变的思考和策略,我们认为,这即是对‘中国空间设计’乃至‘当代中国空间’的最直观的阐述。”(“中国设计大展·空间设计”展览前言)

 

这是一个剧变的时代,也是中国空间设计重要的转型时代。自从“误入”“首届中国设计大展· 空间设计”的策展小组,就想给华人空间设计界来个大摸底,于是先台湾、香港,继而上海、南京、成都和西安……对国土进行了一轮“跑酷”(城市疾走),逐一解释大展理念,拜会事务所,考察重点邀请项目,固执地向两轮评委解释、推荐“淘来”的作品——最终,有135 件作品参展。

 

参展作品的筛选对我们来说,选择即态度;展览呈现对我们来说,叙述即立场。

 

近乎狂热的考察过程激发了我们对归纳和阐述中国剧变的空间状态的强烈愿望,而展览如愿在关山月美术馆以专业展场的氛围,以空间观念(以8 种空间设计现象梳理参展作品,在核心展厅陈列)、空间社会(以33 个社会空间类别,在3 个副展厅均质展示135 件参展作品) ;空间影像(以7 部影片,14 个影像作品在3 个副展厅里面的专业放映厅循环播放);空间档案(以500 余份参展作品全设计档案、100 余张设计草图在展馆中央圆厅陈设)4 种叙事模式,多角度、全方位呈现了近4 年中国空间设计状态—— 赋予空间演化以某种逻辑、模式和趋向。

 

 

2 中国空间设计的8 种现象

经过两轮评委投票和综合评委最终评定,“中国设计大展· 空间板块”中朱育帆的辰山植物园矿坑花园、黄声远的罗东文化工场、无止桥慈善基金的无止桥系列扶贫项目、刘艺的德阳市聋哑及智障儿童学校,获得优秀设计奖。

 

8 种空间现象既是对上述4 个获奖作品及其所表征的设计趋向的揭示,也是对空间板块所涉及的规划、景观、建筑和室内设计135 件参展作品的梳理。

 

2.1 景观生态

在空间设计诸领域,景观设计是一个“新生”的、异军突起的门类,由于直接对接剧变的生存与自然环境,近几年景观设计表现出对环境、国土资源等问题的忧思,并将之融入设计实践,使设计超越了审美,具有了人文深度。

 

朱育帆的辰山植物园矿坑花园是修复式花园,通过对现有深潭、坑体、迹地及山崖的改造,形成以个别园景树、低矮灌木和宿根植物为主要造景材料,构造景色精美、色彩丰富、季相分明的沉床式花园。设计面对修复严重退化的生态环境,以及充分挖掘和有效利用矿坑遗址的景观价值挑战,采取现代设计手法重新诠释了东方自然山水文化, 建立了矿坑和人们之间的积极联系。

 

参展的俞孔坚、王向荣、谢晓英等人的景观设计作品,也展示了他们应对现实与环境设计的积极策略。

 

2.2 宜兰模式

黄声远以耶鲁大学建筑学硕士与台北人的身份自1993 年“插队”宜兰,设计涉及建筑、规划、环境、装饰、小区等领域,其积极参与的透过公共工程进行地貌与环境改造,并配合区域营销而成功推动地方发展的操作模式,被称为“宜兰模式”。

 

以极端的热情与耐心,将宜兰社会福利馆与周遭都市空间整合起来;向东,他的光大巷都市人行路径整建,表面看来只是一条“普通”道路的稍加清理而已,而其中对环境的深切体悟以及设计精神的坚守,都深藏不露,在这里设计的精髓在于“非设计”。此次,他参展的3 个作品罗东文化工场、津梅栈道和樱花陵园D 区纳骨廊及入口桥,是宜兰模式在近4 年更为精熟的实践。

 

不仅黄声远及其宜兰模式,廖伟立、姚仁喜、谢英俊、邱文杰、刘国沧等台湾建筑师众多的参展作品,均体现了沉潜、周密、涵容的设计品质,令人印象深刻。

 

2.3 无止桥现象

无止桥基金旨在通过发动和资助香港、内地及海外的大学生志愿者,深入内地贫困农村地区,利用专业所学协助当地村民开展便桥、房屋建造等一系列扶贫建设活动,凭借爱心与关怀,建立人与人之间无形的“心桥”。

 

项目至今已有16 所海内外高校成立的志愿者团队参与,他们在生态可持续理念的指导下,利用适宜性技术,在贫困农村地区修建了24 座农村便桥,2 个农房建设综合示范项目,已建立体系独特、影响国际化、持续有效的工作模式。

 

参展的作品中还有谢英俊团队的同样成功的台湾屏东和四川茂县等地的大规模灾后重建项目,以及崔恺、朱竞翔、张彤等人的震后重建作品,在这里,空间设计凸显了人道主义精神与开放性技术实验的高度结合。

 

2.4 西部设计

由中国建筑西南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刘艺主持设计的德阳市聋哑及智障儿童学校是一所企业援建的公益性学校,主要教学生活空间化解为5个大小不一的坡屋顶小房子。每个房子都是房间围绕着中心天井的模式,是特殊儿童空间心理在建筑上的投影,建筑也成为一种教育工具。建筑空间充满高低、明暗和色彩的丰富变化,空间的层级关系来源于对残障儿童社交空间的分析。

 

所谓“西部设计”,在展览中不仅指刘家琨、刘克成等内地卓有成就的设计师的实践,也包括张轲、华黎、郝琳等青年建筑师近年来在西部持续实现的高品质设计作品——在某种程度上,泛西部空间设计已具有与沿海发达地区抗衡的趋势。

 

2.5 王澍与传统

2012年,普利兹克建筑奖突然命中王澍,给当代中国建筑注入了强心剂。对所有关心这件事的中国人而言,这个建筑奖首先与中国有关。其实,这个奖只与王澍和他理解的中国建筑传统有关。

 

就像他的参展作品中国美术学院象山校园一、二期工程,规划、建筑与景观设计回望中国传统园林院落式的大学建筑原型,项目最终呈现为一系列“面山而营”的差异性院落格局。建筑群敏感的随山水扭转偏斜,场地内原有的农地、溪流和鱼塘被小心保持,中国传统园林的精致诗意与空间语言被探索性的转化为大尺度的淳朴田园。

 

当然,更具“王澍性”的,还是面对当下中国城市的大规模拆毁重建现象,超过700万片不同年代的旧砖瓦被从浙江全省的拆房现场回收到象山新校园,这些可能被当作垃圾对待的东西被在这里循环利用,重新演绎了中国本土可持续性的建造传统。

 

对中国传统空间文化资源的感悟与当代转化,始终是当代建筑师着意探索的重点,也体现在参展的童明、祝晓峰、朱育帆、王向荣等设计师的作品中,显示出设计师们对传统空间文化资源的多向开掘趋势。

 

2.6 改造,升级

在上海,如恩设计研究室对水舍这一建筑的改造设计理念基于“新”与“旧”的融合,原有的混凝土结构被保留还原,大量新加入的耐候钢,对原建筑进行了第4层加建。

 

章明事务所在洛克外滩源历史建筑保护与整治设计的策略是注重原真性、可识别性和审美性,如外立面修缮控制目标是恢复历史建筑历史风貌;真实地保存并保护所有外观现存的特征元素,并使之以一种真实的色彩、质感、沧桑感真实地展现外观形象。

 

而在“草根”的田子坊社区,自1990年代末开始逐步更新泰康路210弄空置的厂房为产业园区、4条弄堂民居为综合社区,经过多年民间运作,街区已成功转型为创意产业园区,是独特的城市历史街区自我更新项目。

 

虽然都是旧历史街区与建筑的改造、保护与升级,但策略已经完全多元化,这也是近4年来中国空间设计的重要特征之一,而且,也是空间设计板块最多的参展作品类型之一。

 

2.7 青浦与嘉定实践

政府办公类建筑在空间板块的“空间社会”叙事中被归为“公务空间”,如果将范围再扩大一些,那么作为新城的青浦—嘉定近4年来建成的一批中小规模的公共建筑,就显得格外突出,它们无一例外地实验着更为开放、现代和与城市对话的空间设计模式,试图为大都市的无序蔓延探索规划之道。

 

祝晓峰的朱家角人文艺术馆,位于上海保存最完整的水乡古镇的入口处,建筑中心的室内中庭是动线的核心,分散的展室籍由中庭外圈的环廊联系在一起,展厅之间则形成了气氛各异的庭院,收纳着周围的风景。

张斌和周蔚的练塘镇政府力求在延续政府建筑大气形象的同时创造出灵活多样的空间特征,以适应内在功能多样性的需要,进而形成公共、私密之间多种层级的领域空间。

 

刘宇扬的青浦环境监测站,采取了“三墙、三院、三楼”的手法,在满足功能布局的科学性和空间形式的人文性之后,利用建筑所捕捉到的视觉瞬间,构成人与自然环境的内在关系。

 

大舍的嘉定新城幼儿园,面对基地周边的暧昧不定,建筑强调自我完善,以完整而有力的体量直接介入场地,与之形成泾渭分明的并置关系。场地依旧保持开放,而建筑则比较内向,给人以庇护。

 

同样的实践,还包括傅筱在长兴、刘家琨在成都、都市实践在深圳的参展作品。

 

2.8 室内风景

香港的张智强的变形金刚自宅是对设计师居住数10年的自宅的再设计,他将所有的重要的当代家居生活元素放入仅有30多m2的空间,巧妙地利用资源,无论是空间、时间或材料,模糊了建筑围护结构和家具之间的界限。

 

赵牧恒的Dashing Diva上海旗舰店则撇除了直线方角的可能性,尽量用弧形来反映指甲温柔自由的天生线条,粉红色是企业识别色调,也成为室内主要的颜色和基调,设计表达的是一种性感和感性的美丽,但不至于到美艳的地步。

 

如恩设计工作室香港Muse 2酒吧的设计灵感源自于想要打造一座现代剧院,而并非一间传统的酒吧,以此为客人营造如同表演者和观赏者之间的模糊的联系。“发光墙”“水磨石景观”以及悬浮的房间,这些元素被小心翼翼地植入空间中,使有一定年限的原有结构焕发不同的景致。

 

室内设计正在展现出自信,设计师持有某种设计理念与对项目的独到理解与表达,不再一味屈从业主的审美趣味。

 

 

3 空间社会谱系

在“中国设计大展”中,空间社会展厅以最传统的展板方式,用2008-2012年4年间建成的135件入选参展作品搭建起了当代社会空间。

 

3.1 愿景空间

作为以社会空间为诉求的展览,规划是最为直接也是最易受到质疑的类别,虽然仅有的几个专业申报和推荐项目从理念到实施均体现了强烈的社会关怀,却都“折戟”于两轮评委的评判,最终,只有一位规划师的作品参展,另两个则是建筑师的“跨界”作品,这多少折射了城市规划领域的尴尬处境。

 

参展作品:嘉定中国广告基地I期、II期(张永和,非常建筑);玉川酒庄(马清运,马达思班建筑事务所);设计世博(吴志强,上海同济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

 

3.2 生态空间

对生态环境的关注,或者,以设计保护/再造环境,成为此次大展的环境设计的“热门”,不仅辰山植物园矿坑花园获得了“空间设计板块”的大奖(4个之一),而且竟然有3个西溪湿地项目入选,显示出景观设计的某种令人欣喜的趋向。

 

参展作品:辰山植物园矿坑花园(朱育帆,北京清华同衡规划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朱育帆工作室);杭州中河北段、东河综合整治与保护工程(陈斌,汉嘉设计集团园林设计院);西溪国家湿地公园、西溪国家湿地公园二期公共游赏区及艺术家村落(郑捷、陈丽君、赵思霓,中国美术学院风景建筑设计院);杭州西溪湿地国家公园三期(吴钢,北京维思平建筑设计事务所)。

 

生态空间参展作品

3.3 游憩空间

剧变的城市化不仅改变着生存空间,也催生着新的游憩环境和方式,在此,景观设计担当着往往是无序规划与庸常建筑间的“修补”角色,借助积极有效的当代设计语言,不仅提升了环境的空间品质,也惠及普通市民。

 

参展作品:兴城一等海外部景观设计[房木生,房木生景观设计(北京)有限公司];心灵的花园、四盒园、天地之间(王向荣、林箐,多义景观规划设计事务所);凤凰山公园改造与扩绿工程(谢晓英等,中国城市建设研究院无界景观设计工作室);桥园(俞孔坚,北京土人景观与建筑规划设计研究院)。

 

3.4 公园空间

这是景观设计得以发力的“传统类别”,均体现出当代设计语言与理念的纯熟运用,这在充斥着“古典”俗趣的当下,显得尤其可贵。同时,入选的参展作品也显示出这一传统类别内涵和外延的可喜的拓展。

 

参展作品:后滩公园、群力雨洪公园(俞孔坚,北京土人景观与建筑规划设计研究院);新北中心公园[陈圣泓,筑原设计机构(广州)];大明宫国家遗址公园紫宸殿标识工程(彭勃、余定、胡彦,IAPA设计顾问有限公司);五矿万科如园展示区(朱育帆,北京清华同衡规划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朱育帆工作室)。

 

3.5 综合空间

这一类别关注的是一座建筑解决诸多全新的复杂使用功能,而同时呈现出整体的出色空间品质,如香港理工大学教学酒店综合大楼需同时解决教学、酒店、公寓3种独立空间需求;天府软件园交流中心则不仅包括美术馆和办公空间,还在建筑中营造出都市公共空间。

 

参展作品:地铁昌平线西二旗站(李兴钢,中国建筑设计研究院);东莞玩具仓库(刘宇扬,刘宇扬建筑事务所);昆明世博生态城INTEGER专案(郝琳等,欧华尔顾问公司/ Integer Intelligent & Green公司);香港理工大学教学酒店综合大楼(唯港荟,严迅奇,许李严建筑师事务有限公司);天府软件园交流中心(刘家琨,家琨建筑设计事务所)。

 

综合空间部分参展作品

3.6 桥上空间

这是社会空间分类中最为“出彩”的类别,即只有在此次展览的特殊语境,这4个集中关注公共空间的景观桥才能汇聚一处,见仁见智,凸显出设计师面对相近问题的迥异的应对与控制策略。

 

参展作品:桥上书屋(李晓东,清华大学建筑设计研究所);十年大事记馆(张永和,非常建筑);S景观步行桥(傅筱,集筑建筑工作室/武林幕墙有限公司);津梅栈道(黄声远,田中央工作群、黄声远建筑师事务所)。

 

3.7 文体空间

文化中心建筑是近几年两岸建筑设计的增长点,从社区到乡镇,从文体到艺术,显示出旺盛多元的需求,最终,黄声远扎根宜兰20年、以10余年不懈努力分期建成的罗东文化工场,获得空间设计板块的大奖。

 

参展作品:安亭镇文体活动中心(张斌、周蔚/致正建筑工作室,同济大学建筑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朱家角人文艺术馆(祝晓峰,山水秀建筑事务所);罗东文化工场(黄声远,田中央联合建筑师事务所);北川羌族自治县文化中心(崔恺,中国建筑设计研究院)。

 

3.8 公务空间

毫无疑问,在我们的周边充斥着刻板、庸常,甚至恶俗的行政建筑,它们是“长官意志”和审美趣味的直白宣示,但是在这一类别的参展作品中,年轻一代设计师以他们的坚韧和智慧,改变着既有规则——原来政府建筑也可以有当代空间的实验品质,展览因此具有了启蒙作用。

 

参展作品:南山婚姻登记处(孟岩,都市实践);练塘镇政府(张斌、周蔚,致正建筑工作室);青浦环境监测站(刘宇扬,刘宇扬建筑事务所);长兴广播电视台(傅筱、刘桑园,东南大学建筑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

 

3.9 办公空间

这两座建筑,一座临海,因借助风力设计而节能;一座因结构、立体绿化而充满公共/生态性。在办公楼日渐成为中国城市最为炫目的地标的时代,我们通过推荐这两个探索性项目,倡导更为实在和智慧的绿色策略。

 

参展作品:威海Hiland·名座(建筑设计,李兴钢,中国建筑设计研究院);深圳建科大楼(叶青,深圳市建筑科学研究院有限公司)。

 

3.10 展览空间

这是公共建筑的常规类型,但这里将工业建筑改造、会展空间和展厅的室内设计纳入,是在强化展示空间的社会属性——层出不穷的展示需求催生出新的展览空间类型,展览建筑也日益融入城市历史,成为“寻常”的公共建筑。

 

参展作品:唐山城市展览馆及公园(王辉,都市实践);郑东新区城市规划展览馆(张雷,张雷联合建筑事务所/南京大学建筑规划设计研究院);海南国际会展中心(李兴钢,中国建筑设计研究院);华侨城欢乐海岸展厅(吕达文,香港汇创国际建筑设计有限公司)。

 

3.11 葬仪空间

这是最为特殊的一个类别,两个项目一在香港,一在宜兰,都是历经多年的分期建设,不仅建筑设计对祭奠功能考虑周到体贴,氛围和环境设计也同样周密精彩。在这方面,港台设计界独领风骚,凸显了大陆空间社会类别逼仄、“公民建筑”意识淡薄的窘境。

 

参展作品:钻石山火葬场(香港特别行政区政府建筑署);樱花陵园D区纳骨廊及入口桥(黄声远,田中央工作群、黄声远建筑师事务所)。

 

3.12 医疗空间

一个是体现着设计对产妇的空间关怀的台南的妇幼诊所,一个是为没有空调系统的震后重建的卫生院尽可能通过设计提供自然通风——当然,设计依然具有较高品质。两个小小医疗机构,映射着国内日益虚涨的城堡/购物中心般的医院的专业设计理念与精神的缺失。

 

参展作品:安安妇幼诊所(吴武易,元根建筑工房);广济镇卫生院(张彤,东南大学建筑学院、东南大学建筑设计研究院)。

 

3.13 博物空间

这也是常规的建筑类别,是建筑师们乐于发力的公共建筑类型,在我们拟定的诸社会空间中,也以这一类别最为庞杂 ,它显示出近几年来社会诸多新兴领域对博物馆空间的多样性需求,这也预示着传统博物馆单一沉闷的展示模式也在发生着剧变。

 

参展作品:兰阳博物馆(姚仁喜,大元联合建筑师事务所);扬州南门遗址博物馆(韩冬青、陈薇,东南大学建筑设计研究院城市建筑工作室);宁波博物馆(王澍、陆文宇,业余建筑工作室);上海当代艺术博物馆(章明、张姿,同济大学建筑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同济·原作设计工作室);隋唐长安城西市及丝绸之路博物馆(刘克成、肖莉,陕西省古迹遗址保护工程技术研究中心、西安建筑科技大学建筑设计研究院刘克成工作室);高黎贡手工造纸博物馆(华黎,TAO 迹·建筑事务所);洛阳博物馆新馆(李立,同济大学建筑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

 

博物空间参展作品

3.14 工作空间

有意思的是,入选的参展作品基本上都是设计师为自己设计的工作室,这些作品或新建,或改建;或在旧工厂,或者乡村,这些工作室空间的设计是设计师们当下审美和社会应对状态的折射。

 

参展作品:J-Office办公空间设计(袁烽,创盟国际建筑设计有限公司);圭园工作室(周恺,天津华汇工程建筑设计有限公司);百子甲壹宋庄工作室(彭乐乐,百子甲壹建筑工作室);吾壹工场(吕永中,吕永中设计事务所)。

 

工作空间参展作品

3.15 实验空间

这里的实验,已经消弭了当年实验建筑的刻意与主流设计疏离的前卫姿态,而呈现出某种营造技术上的探索。由于缺乏庞大的营造技术体系保障,中国建筑师“被迫”独立应对诸多营造技术难题,而这种中国特色也许正孕育着某种新的可能性。

 

参展作品:极大单元(车飞,北京超城建筑设计有限公司);箱式预制集成住宅原型(朱竞翔,香港中文大学建筑学院、雅致集成房屋股份有限公司研发中心);远东环生方舟(黄谦智,小智研发公司)。

 

3.16 临时空间

倾注设计心力于注定“短命”的建筑,在有限的使用期和资金的压力下,设计的作为或者显示了足够的空间品质与实验性,如世博会万科馆;或者给予了充分的社会关怀,如中新生态城建设公寓。

 

参展作品:恩宁路临时景观及建筑(宋刚、钟冠球,竖梁社);2010上海世博会万科馆(陈龙、胡宪、贾莲娜、陆翔,多相工作室);107国道临时指挥部(曹声东,广州瀚华建筑设计有限公司);中新天津生态城起步区建设公寓(何勍、曲雷,中国建筑设计研究院中旭建筑设计有限公司理想空间工作室)。

 

3.17 私宅空间

在这一类别,港台设计师依然显示出强大的设计力,尤其前面两个自宅设计,C-House以作者对古典文化中自然观精髓的透彻领悟,孕现代的别墅于乡野;变形金刚自宅则在方寸室内空间施展设计魔法,以精密、魔幻的手法应对都市。

 

参展作品:回到自然系列 C-House(程绍正韬,真工设计有限责任公司);变形金刚自宅(张智强,EDGE公司);蔡国强四合院改造(朱锫,朱锫建筑设计事务所);五结简宅(甘铭源,大藏联合建筑师事务所)。

 

3.18 居住空间

“居住改变生活”这一口号由开发商提出并策动,在媒体和地产界热络了很多年,但从空间设计的角度看,实际上人们的居住模式并未发生什么根本性的变革——超大规模的快速营造的社区建设模式,制约着对居住的深层空间需求的探索。入选的几个参展作品,都是在这方面有所探索的小作品。

 

参展作品:宝勒巷10号(吕达文,香港汇创国际建筑设计有限公司);天容海色社区(吴武易,元根建筑工房);胡同微居(宋永平);蛇口后海公馆住宅区(谢晓英等,中国城市建设研究院无界景观设计工作室)。

 

3.19 社区空间

社区空间是社区文化的映射。值得注意的是,入选的参展作品,不论大陆和台湾,都少位于都市,这一方面反映了这些新兴社区相关实验环境的宽松,一方面也凸显出都市社区公共空间及设计的窘迫现状。

 

参展作品:新故乡社区见学园区及附属设施(邱文杰,大涵学乙设计工程有限公司);云林县劳工育乐中心与老人槌球场新建工程(廖伟立,立建筑师事务所);金陶村村民活动室(祝晓峰,山水秀建筑事务所);毕马威安康社区中心(郝琳,欧华尔顾问公司/ Integer Intelligent & Green公司)。

 

3.20 酒店空间

酒店建筑的风起云涌,是中国超速城市化的一个重要标志。与该业内或主流文化着力于彰显大规模、奢华品质不同,这一类别参展的四个小规模作品,均以对自然环境(如法云安缦酒店)或空间环境(如水舍精品酒店、美伦酒店)精微周密考量,体现出难得的设计个性与品质。

 

参展作品:水舍精品酒店(郭锡恩、胡如珊,如恩设计研究室);美伦酒店(琚宾,深圳市水平线室内设计有限公司);法云安缦酒店(郑捷、赵思霓,中国美术学院风景建筑设计院);月河客栈(陈向京、曾芷君、曾莹、肖正恒,集美组)。

 

3.21 酒吧空间

与人们惯常理解这一类别的“声色空间”不同,这里所展示的设计,均体现出对都市历史文化的深度应对策略,不过,对台南的正兴咖啡馆而言,设计是追寻和升华了历史的某种氛围;对北京的“秀”酒吧来说,都市历史文脉是设计生发的策略。

 

参展作品:正兴咖啡馆(刘国沧、蔡佩烜,打开联合文化创意有限公司);银泰中心“秀”酒吧(朱小地,北京市建筑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Muse 2 酒吧(郭锡恩、胡如珊,如恩设计研究室)。

 

3.22 餐饮空间

设计化和过度设计化,在餐厅设计中早已司空见惯,入选作品的特异之处,是设计创造性地营造了消费氛围,成为经营一部分,而不仅是通常意义上的炫技。

 

参展作品:庭院法式餐厅(Patio Resto,赵向莹,吴林寿,WAU建筑工作室);又及餐厅(利旭恒、赵爽、郑雅楠,古鲁奇公司);京兆尹素食餐厅(张永和,非常建筑)。

 

3.23 零售空间

这类室内设计的趋新求异是“常态”,在“浩如烟海”的申报项目中,这4个作品的脱颖而出,或得益于设计文化内涵的深厚(如方所),或由于领悟了项目的品质定位(如厨电馆),或因为建筑师跨界小试的惊艳(如SongMax女装店)。

 

参展作品:方所文化创意店(叶敏、陈永林、戴绘,扉建筑);方太·上海桃江路8号厨电馆(吕永中,吕永中设计事务所);Dashing Diva上海旗舰店(赵牧桓,MoHen Design Inteational);SongMax女装店(魏娜,ELEV建筑设计事务所)。

 

3.24 服务空间

这一类别从另一角度契合了我们对新的社会性的分类诉求:新的服务空间的特殊需求和环境,成就了这些作品“先天”的设计感,它们是设计师积极应对挑战而持守设计品质能力的反映。

 

参展作品:悦丰岛采摘亭(董功,直向建筑);半山取景器(华黎,TAO迹·建筑事务所);尼洋河谷游客接待站(张轲,标准营造);白沙湾海水浴场旅客服务中心(王维仁、陈勤忠,王维仁建筑设计研究室、北域空间设计事务所)。

 

3.25 会所空间

我们曾想把社会空间做更为“真实”的反映,神秘的会所空间、奢华的洗浴空间、魔幻符号空间……当然,结果令人遗憾,参展作品大多被迫回归“小清新”——社会空间分类实际上很难涵容空间社会,更难以搭建完整的空间社会。

 

参展作品:扬州三间院(张雷,张雷联合建筑事务所、扬州市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东会所(冯羽,大羽营造)

 

3.26 教育空间

为了强化社会空间的界分,这里刻意“混淆”了学校、幼儿园等建筑类别。众多由我们选拔、推荐的项目参展,体现了我们对由设计带动的新型教育空间寄予,尤其是德阳市聋哑及智障儿童学校脱颖而出,成为空间板块4个获奖作品之一。

 

参展作品:青浦青少年活动中心(柳亦春,上海大舍建筑设计事务所);嘉定新城幼儿园(陈屹峰,上海大舍建筑设计事务所);幸福里会所儿童俱乐部(林伟而,CL3思联建筑设计有限公司);张家窝镇小学(董功,直向建筑);下寺小学校园、达祖小学新芽学堂、陈碧霞美水小学新芽教学楼(朱竞翔、谭善隆、夏珩 等);德阳市聋哑及智障儿童学校(刘艺,中国建筑西南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孝泉镇民族小学(华黎,TAO 迹·建筑事务所)。

 

3.27 学院空间

在大学郊区化、大学城化的时代,参展的4个作品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建筑师积极应对这一剧变的空间设计策略,虽然设计很难追赶甚至超越剧变,但是在充斥着庸常校园的现实中,还是显得异常珍贵。

 

参展作品:实践大学体育馆及图资大楼(姚仁喜,大元联合建筑师事务所);北京建筑工程学院新校区学生综合服务楼(胡越,北京市建筑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四川美术学院虎溪校区图书馆(汤桦,深圳汤桦建筑设计事务所有限公司);中国美术学院象山校园一、二期工程(王澍、陆文宇,业余建筑工作室)。

 

3.28 公益空间

震后重建项目往往因占据道德制高点而被忽略设计、技术和营造品质考量,入选的4个作品正是对这一“趋向”的修正,尤其是无止桥项目,不仅契合上述要求,还致力于团队建设上的创新,也因此获得空间板块4个大奖之一。

 

参展作品:茶园小学震后重建(许义兴、薛珊珊,aYa阿尼那建造生活);无止桥系列扶贫建设项目(无止桥慈善基金会,无止桥高校联合志愿者团队);“8·8”水灾原住民部落重建(谢英俊,谢英俊建筑师事务所);杨柳村“5·12”震后56户迁村重建(谢英俊,常民建筑团队)。

 

3.29 艺术空间

就像“服务空间”是因需求新异而促动了设计的拔萃,艺术家工作室、观演空间的诉求也带动了空间设计的实验欲望,这些尺度不大的建筑更像是空间装置,艺术家/甲方与设计师成为共谋,而非想象力的限定者。

 

参展作品:朱家角谭盾水乐堂(胡倩、高桥邦明,矶崎新+胡倩工作室);螺旋艺廊(柳亦春、陈屹峰、范蓓蕾,上海大舍建筑设计事务所);上海周春芽当代艺术中心(童明、黄潇颖,上海TM Studio、江苏中和建筑设计有限公司);宋庄艺术公社、小堡驿站(徐甜甜,DnA工作室)。

 

3.30 纪念空间

这里的部分参展作品都是自由申报的项目,至少在我们看来,是最不能体现策展小组价值取向的类别。我们刻意将作为最小的纪念馆甚至建筑(还是“违章的”)的胡慧珊纪念馆罗列其中,就是想以小搏大,在分类和并置中展示我们的批判性和立场。

 

参展作品:侵华日军南京大屠杀遇难同胞纪念馆扩建工程(何静堂、倪阳,华南理工大学建筑设计研究院);原子城爱国主义教育纪念园(朱育帆,北京清华同衡规划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朱育帆工作室);费孝通江村纪念馆(李立,苏州九城都市建筑设计有限公司、同济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胡慧珊纪念馆(刘家琨,家琨建筑设计事务所)。

 

纪念空间参展作品

3.31 宗教空间

宗教是精神寄托,但寄托不应只依附于既有的传统空间模式,就像“葬仪空间”,在这传统空间势力雄厚的领域,我们也试图寻找新的可能性,毕竟,宗教得经过当代的重新阐释,才能获得新生。在台湾考察中,我们得知在救恩堂的营造中的故事,设计师在作品竣工后也成为虔诚的教徒。

 

参展作品:基督救恩之光教会(救恩堂,廖伟立,立建筑师事务所);龙山教堂(张瑛,维思平建筑事务所)。

 

3.32 单体改造

旧建筑改造项目,是此次参展作品的重头戏,种类、尺度、类别众多,这反映了全社会对历史空间遗产的重视,是近几年来可喜的现象,以致我们不得不以两个部分、规模大小做区分。

 

参展作品:EMG上海设计中心(何健翔、蒋滢,源计划工作室);大石馆空间改造(何健翔、蒋滢,源计划工作室);同济大礼堂保护性改建(袁烽、陈剑秋,同济大学建筑设计研究院);同济大学建筑设计院新大楼(巴士一汽停车库改造,曾群,同济大学建筑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佳佳西市场文化旅店(刘国沧,打开联合文化创意有限公司);“廿一客”办公总部(何哲、James Shen、臧峰,众建筑);黑盒子——如恩设计研究室与设计共和办公楼(郭锡恩、胡如珊,如恩设计研究室)。

 

3.33 整体改造

不论精密的、考古式保护更新设计(如洛克外滩源),还是扎根园区与之长期共生(如华侨城创意文化园),都是其中更值得关注的成功案例。而最令人喟叹的,则是上海田子坊的草根式自发更新,它显示出民间创意的巨大能量与智慧,这也是大展中唯一没有单位和设计师署名的参展项目。

 

参展作品:751D·PARK老工业文化遗产保护与改造(王永刚,王永刚工作室);M50城市改造项目(陈旭东,德默营造建筑事务所);华侨城创意文化园改建(刘晓都、孟岩,都市实践);西来古镇沿河榕树片区增建项目(刘家琨,家琨建筑设计事务所);洛克外滩源(黄浦区174街坊)历史建筑保护与整治设计(沈晓明,上海章明建筑设计事务所);上海田子坊。

 

4 展览对展览的诉说

中国设计大展空间设计作品的在地性和观察的在场性,以及国家级大展的性质,都决定了策展人必须尽可能以广泛的实地考察为基础,进行空间设计“普查”——对我来说,这是最全面贴近中国空间现实的一段难忘经历。但是,这一经历太丰富、太庞杂,难以做专业性的表达,郁结于胸,无以言说。正是西岸双年展参展的机会,使我得以用影像制作的方法,把这段渐渐淡忘的经历锁住。

 

很难想象,一个参展作品是对另一个展览的策展经历的诉说,展览中,在所有文本中隐去了“中国设计大展”的名字,也刻意忽略了与上次展览相关内容,仅以两次相对集中的考察经历为线索,以双重影像(追述、考察记录、设计作品资料和动画)并置的方式,呈现由空间设计考察所折射的中国空间现实。

 

这次为展览所作的作品调查是我第二次到台湾,考察的前半段由台湾建筑评论家阮庆岳策划,我们由台北而苗栗、台中、日月潭、台南和屏东,谢英俊开车,一路深入探究、领悟台湾“内地”的空间设计与生活、社会、文化的交融。

 

在这前后,我们还深入考察了宜兰黄声远的作品,与台北建筑界广泛接触,也见证了石山修武与李祖原的精彩博弈。

 

从台湾直接去的香港,同时做着北京、上海、深圳、天津的考察,就这么慢慢搭建着2008年以来中国空间设计格局的雏形。9月底深圳的初评会上,惊悉项目征集工作已经结束,而我的内地之行还没来得及筹划……

 

经过我们以空间设计现场考察特殊性为由的奋力抗争,终于获得补报的机会,才有了同样难忘的内地之行。不再有台湾之行的从容,这次是想借机全面接触当地的建筑师,尤其是大型设计院的设计师,所以每个城市预先委托一位设计师做联络人(成都:刘家琨;西安:刘克成;南京:张雷),开会当面沟通选定作品,就近考察。

 

沿海大都市的空间设计已被过度关注,我深信,新的可能性在台湾,在内地。

 


版权声明:本版权归有方所有,转载请通过邮件或电话与有方媒体中心取得授权。

投稿邮箱:media@archiposition.com 

关键词:
2015
中国空间研究计划
中国设计大展
史建
深度
空间社会谱系
空间设计
西岸2013建筑与当代艺术双年展
0
参与评论
热门标签
中国空间研究计划
建筑师在做什么
建筑师访谈
建筑讲座
有方招聘
行走中的建筑学
项目
视频
订阅有方最新资讯
投稿

*注意:

1. 邮件标题及资料包请以“新作/视频投稿-项目名称-设计单位”格式命名;

2. 由于媒体中心每日接收投稿数量较多,发送资料前请确认项目基本信息、文图资料准确无误。接受投稿后,不做原始资料的改动;

3. 若投稿方已于自有平台进行发布且设置“原创”,请提前开设好白名单(有方空间账号:youfang502;Space内外账号:designall),并设置好“可转载、不显示转载来源”两项。

请将填写后的表格与以上资料,以压缩包形式发送至邮箱media@archiposition.com,尽量避免使用网易邮箱的附件功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