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部
文章
视频
旅行报名
招聘信息
有方服务
按发布时间
按浏览量
按收藏量
条搜索结果
暂无数据

很抱歉,没有找到 “” 相关结果

请修改或者尝试其他搜索词

登录
注册
忘记密码
其他登录方式
返回
忘记密码
确认修改
返回
请登录需要关联的有方账号
关联新账号
关联已有账号

青年作者 | 大空间与城市设计——槙文彦的体育馆建筑

青年作者 | 大空间与城市设计——槙文彦的体育馆建筑
陆少波 | 林楚杰、金潇雪 | 2016.09.07 11:54
FM01
槙文彦,图片来自网络

2020年东京奥运会主会场的东京国立竞技场竞赛已经尘埃落定,隈研吾中途喜获设计权,扎哈·哈迪德的原方案被弃。在这场风波中,一位重要的人物是80多岁的日本建筑师槙文彦,他公开反对扎哈的设计方案,频繁往来于各种讨论会,并专门为此撰写了《在神宫外苑历史的文脉中考虑新国立竞技场方案》一文解释他为何反对扎哈的方案。

那么,如此反对扎哈方案的槙文彦,是如何设计大型体育建筑的呢?本文以槙文彦在20世纪80年代的两个体育馆为例,解读他对城市大型空间设计的态度。

 

 

东京都体育馆

FM02
东京都体育馆

最直接的对比就是槙文彦设计的紧邻国立竞技场的东京都体育馆。该体育馆从1984年开始设计,1990年完工。在发表该作品时,槙文彦写了一篇文章《大空间与城市设计》,开宗明义地指出在密集复杂的东京街区中,大型公共建筑应有的设计策略。对他而言,重要的是建筑如何应对东京的复杂城市环境,而不是去设计一座绝无仅有的建筑。而这,也是他批评扎哈方案的关键点。在一次讨论会上,竞赛评委内藤广认为选择扎哈的理由是——2020年的东京奥运会需要一座让世界夸赞的体育场。但槙文彦却仍旧坚持即使是一座普通的体育场,也好过一座夸张而耗费财力的体育场。

 

FM03
东京都体育馆和周边城市环境,图片来自网络

在《大空间与城市设计》一文开头,槙文彦以琐碎的笔触描绘了东京都体育馆的场地条件:

“周边有各种风景和建筑,北部是首都高速道和JR线,东边是高差巨大的谷地、内环道路和国立竞技场相对而立,东南角联系起神宫外苑,南侧是缓坡上的住宅区和办公楼,转过西南角是地域象征的鸠森神社。东侧道路连接着JR线、千驮谷站和广场,这些风景的背后则是大量的高层建筑。连续而多样的高密度风景,很难让所有人有统一确定的印象。”

东京都体育馆的建筑用地面积是4.58公顷,总建筑面积为42971㎡,建筑限高30m,复杂的任务书中,包括了主馆、副馆、游泳馆、会议室、训练馆等功能空间。大尺度的体育馆必然是城市中重要的标志物,槙文彦称之为“重心”。主馆、副馆、游泳馆以完整的圆形、方形、金字塔形等几何形屋顶漂浮在场地上,主馆29.5m高的圆形金属屋顶尤为醒目,城市尺度的象征性由此产生。

 

FM04
二层平面,《新建筑》1990年6月刊
FM05
首层平面,《新建筑》1990年6月刊

但同时槙文彦希望“重心”是有“距离的”——并非单纯抽象的造型,而是与城市的生活体验密切相关。直径120m的正圆形主馆可容纳1万名观众。在主入口处槙文彦并没有执着于圆的完形,而是伸出一片6米高的方形屋檐,与人的尺度呼应,同时屋檐两侧与抬起的地面形成一个更矮小的半室外空间,从中可以远眺西侧的城市风景,相对隐秘的空间里,常常有年轻人训练跳舞的身姿。

 

FM06
主入口屋檐下向东远眺城市

长方体的游泳馆两侧的墙体互相脱开,并以曲面混凝土把柔和的自然光引入到泳池,同时打破外部的长方体形象,而混凝土墙底部的曲面玻璃砖天窗,一方面为地下的小泳池提供采光,另一方面又使得建筑的外墙增加了一个小尺度的界面。

 

FM07
游泳馆东侧,曲面混凝土与底部的玻璃砖天窗

“重心”的“距离”,不仅体现在于将场馆的象征性与人的尺度相结合,还包括把整个场地处理成自由漫步的“回游式庭院”,会议、训练和其他辅助功能被组织成一个巨大的基座,并以微弱的地形处理,将场地与城市街道连续起来,形成一个公共的城市公园,成为更大范围的明治神宫外苑的有机组成。

 

FM08
下沉入口,主流线和副流线由高差区分
FM09
室内的走廊空间

同时体育馆的基座中布置有各种下沉庭院,各种因借地势的界面让基座的巨大体量感融于庭院中,人的实际体验是面向自然和活动的庭院。当人进入地下的各种空间时,室外的庭院、侧边的高窗,与前端的开口一起,共同消解了地下室的昏暗。主场馆的圆形平面与矩形庭院之间的走廊时而紧凑,时而松动成可休憩的场所。在槙文彦看来,“回游式庭院”的场地策略,是与欧洲古典静态的城市设计不同的设计方法。随着视点的变化,片段的景象徐徐展开,城市风景与体育馆内外的活动交融混合在一起。

 

 

藤沢市秋叶台文化体育馆

FM10
藤沢市秋叶台文化体育馆,图片来自网络

在东京都体育馆项目之前,槙文彦还设计过一座小型体育馆——位于东京郊区的藤沢市秋叶台文化体育馆。

 

该体育馆总建筑面积11100㎡,包括3500坐席,它的空间关系、结构和材料做法,被延续到东京都体育馆中,可谓东京都体育馆的原型。槙文彦以新技术为导向,展现出具有当代性的轻盈漂浮感,钢结构与不锈钢屋面形成城市中熠熠生辉的纪念物,但这种新材料又同时赋予了建筑“临时感”。在街道上,不锈钢的屋顶与藤沢市杂乱的街道风景出奇地融为一体。走到体育馆前的广场时,建筑又隐于树木的光影中。随着时间与视线的不同,金属屋顶的体育馆呈现出丰富的光泽与表情。

 

FM11
从城市街道上远眺体育馆

这座藤沢市体育馆在1980年开始设计,施工从1982年开始,1984年完工,是一座整合了当时的技术条件的优秀案例。在方案初期,槙文彦的设计团队对项目的定位是“高技”建筑,并且希望入口大厅、主馆、副馆三个体量采用相同的金属屋面做法。但是三个体量有不同的功能技术要求,而且在当时的技术条件下,即使选择了优秀的制造商,大型金属屋面找坡防水仍旧有各种问题,最后事务所放弃屋顶统一的方案,转而把三个体量的屋顶做成各不相同的屋顶,以拼贴的方法组合。

为了完成这座1万平方米的体育馆的施工,槙文彦的团队绘制了300张设计图,1500张施工图,花了相当多的精力与现场施工人员的沟通,不锈钢的屋面需要大量施工人员的手工操作,施工的精读有赖于工人的技术,这座看似“高技”的建筑其实颇为“低技”。

 

FM12
首层平面,《新建筑》1984年11月刊
FM13
剖面,《新建筑》1984年11月刊

方案在设计过程中根据技术条件而调整,甚至为了解决重要的技术问题能够完全放弃原方案的形式。以当地的技术条件为基础去展开设计,是槙文彦设计的重要原则,这也是他为何会批判扎哈设计的以造型优先,不顾技术条件的新国立竞技场方案。

 

FM14
主馆和主入口台阶
FM15
入口门厅二层空间
FM16
主馆室内

空间上,主馆、副馆、入口门厅有着形态各异的屋顶,但是墙体部分又连续成为一个整体。人们步上入口的大台阶时,可以直接进入门厅和主馆的观众席,同时二层的平台提供了面向公园的观赏平台,并有相应的配套餐厅。在大台阶一侧,是可进入训练场馆的一个侧入口。室内坐席对应室外的混凝土斜墙,变成外部风景的一部分,斜墙成为公园中挡风遮雨的庇护空间。在金属屋顶与斜墙交接处,是一条向外部公园打开的玻璃长窗,主馆一层又有两个入口直接与公园相接,人们可以不通过入口门厅,直接进入主馆。屋顶的独立象征性、室内外风景的连续等空间方法,以及结构、材料的做法,都延续到了东京都体育馆中。

 

 

“时隐时现的城市”

作为一位从小在东京长大的建筑师,槙文彦对东京的城市风景满怀深情,80年代他甚至带领团队研究日本的城市,并出版了《时隐时现的城市》一书。对日本复杂城市风景的热爱,使得他把建筑的城市性作为设计的出发点。

在上述的两个体育馆项目10年左右的周期中,一种“城市性”的体育馆空间设计方法被不断完善。

 

FM17
千驮谷站外的东京都体育馆,图片来自网络

我曾经到访槙文彦设计的这两座体育馆。抵达东京都体育馆,最方便的方式是乘坐JR线到千驮谷站,一走出拥挤的千驮谷站就是东京都体育馆退让出的广场,顺着广场的缓坡,可以直接进入举办活动的主场馆,或是前往东侧的国立竞技场,或是驻足餐厅和健身训练处,每个场所中人们的活动和自然、城市的风景互相映衬,显得生意盎然。而藤沢体育馆因为是地方的小型体育馆,平时并没有大型的活动和比赛,主场馆内是训练的小孩,人们可以自由进出,观众席巨大的混凝土挑檐下,人们零星地打着羽毛球、踢着足球。不远处的广场上,拉拉队正在为某个活动反复排练,树荫下排练的口号声和鼓声混杂在一起。

 

建筑似乎不再是生活的主角,而是衬托人们日常生活的积极背景,这或许,就是槙文彦所说的“时隐时现的城市”吧。

 

除注明图片外,本文图片均为作者陆少波拍摄。


版权声明:本文版权归有方所有,禁止转载。

投稿邮箱:media@archiposition.com

关键词:
体育馆建筑
大空间与城市设计
槙文彦
深度
0
参与评论
热门标签
中国空间研究计划
建筑师在做什么
建筑师访谈
建筑讲座
有方招聘
行走中的建筑学
项目
视频
订阅有方最新资讯
投稿

*注意:

1. 邮件标题及资料包请以“新作/视频投稿-项目名称-设计单位”格式命名;

2. 由于媒体中心每日接收投稿数量较多,发送资料前请确认项目基本信息、文图资料准确无误。接受投稿后,不做原始资料的改动;

3. 若投稿方已于自有平台进行发布且设置“原创”,请提前开设好白名单(有方空间账号:youfang502;Space内外账号:designall),并设置好“可转载、不显示转载来源”两项。

请将填写后的表格与以上资料,以压缩包形式发送至邮箱media@archiposition.com,尽量避免使用网易邮箱的附件功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