余华在随笔《没有一条道路是重复的》中谈到小说的创作过程和建筑设计很相似。当你刚开始写一个角色时便是创造了一个角色。可一旦这个角色被赋予性格特征之后它就有了生命,扶他走一段,之后他会按照自己的生命和性格来自己谱写这个故事。
此时作者就不再去“设计”了,而让笔下的角色自己去“演”。对清华大学副教授陆轶辰来说,在参与设计2015米兰世博会中国馆时也是采用这样的方式。
中国馆的主题是投标阶段就确定了的,“希望的田野,生命的源泉”。设计伊始,当时陆轶辰给同事布置了一个小课题,让每个同事自己找一张图片来解释他们心目中的“the Field of Hope”。“Field”在建筑学中是很重要的关键词。设计中国馆时还考虑是否要用五色土来夯一个中国馆,后来发现中国的土壤远不止5种颜色,一共有79种颜色。
这次世博会的中国馆,陆轶辰和设计团队希望它不是一个物,而更是一个场域“Field”,从把物体和场域之间的联系进行分类梳理开始,包括物体组成场域、以场域为物体、以物体为场域、场域即物体等,很发散的分析方式,最后在这些可能性中慢慢看到一些接近他们想法的地方。
版权声明:本文版权归有方所有,转载请通过邮件或电话与有方媒体中心取得授权。
上一篇:荐筑03|看过这十个建筑,如同走过百年伦敦
下一篇:建筑摄影课08 | Hélène Binet:空间光影捕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