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部
文章
视频
旅行报名
招聘信息
有方服务
按发布时间
按浏览量
按收藏量
条搜索结果
暂无数据

很抱歉,没有找到 “” 相关结果

请修改或者尝试其他搜索词

登录
注册
忘记密码
其他登录方式
返回
忘记密码
确认修改
返回
请登录需要关联的有方账号
关联新账号
关联已有账号

王方戟:个别参考 | 有方讲座12场实录

王方戟:个别参考 | 有方讲座12场实录
有方编辑 | 2015.01.24 16:38

1月24日下午,同济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教授王方戟讲座——《个别参考》在有方空间举行。这是“行走中的建筑学”系列第10场讲座,也是有方空间今年的首场。

 

今天要讲的是四个参考的案例。去之前都不是特别了解这几个项目,但是去访问了之后有很大的感触。最后讲我做的几个小建筑,以及这几个小建筑和这几个大参考之间的关系。

 

 

建筑需要抽象的语言

我们讲第一个建筑Chiostro Grande,它在一个叫Pavia的城市,是意大利北部的一个城市,Certosa是教会有一种隐修院,修士终身要在一个院子里面隐修的教会。前面是一个大的围院,因为所有隐修的修士要围着一个大的修道院住在一起,边上有一个教堂。

 

▲ ChiostroGrande鸟瞰图

 

大部分意大利的教堂,大家去看城市里面的教堂都是给公众用的,但是这个非常偏的教堂是很特殊的,有一种家族性。他很有钱,做了一个贵族的教堂,也用了非常特殊的形式,重要的修饰,每人有一个房间,每人在这个房间里面隐修,要一辈子都在这样的房间里。当然这样的修饰本身是要有其他普通的修饰,普通的农民来服务,他的生活是靠其他人来支持的。

 

我们刚才说的大院,非常大,是100m×120m。这个建筑立面本身是中世纪非常重要的作品,教堂里面也非常漂亮,但不是今天的重点。围院每边有8个修士住的房间,这种格局的修道院在欧洲还是有一些。但是每一个地方的修道院类型都是不一样的,建筑的样子都不太一样,但是平面的规格很多是相似的。这个修道院因为是皇家资助的,所以非常豪华,对于面宽和所有的建筑来说都是很不错的。而且经过几代的维修之后,建筑的细节非常丰富。从这里就基本上可以看到一个修士一个房间,每个修士的壁炉上面有象征性的塔。三边都有修士的房间,有一边没有,这边跟教堂接在一起。每个修士住的是两层楼,上面伸了一小块出去,有的地方是把卫生间放在这。每个修士的房间还是挺大,每个人都有自己的院子。这是从第一个房间看教堂的样子。这是内部,因为这个隐修院要非常安静的隐居生活,所以所有的家具都做到尽量简单,屋子里面就没有什么东西。

 

简单总结一下,我之所以觉得这个修道院对我的影响很大,其实有几个方面的原因。

 

第一是个体和集体的对比,这种对比在很多建筑都有,我们做不同的建筑都有可能产生某些具有不同私密性的空间或者人群,因为空间的原因形成对比。同时周围的小单元,因为每个单元有一辈子的活动在里面,和外面一个人都没有,和沙漠一样的空间又是一种生活上的对比。这种对比让这个建筑,因为这个个体和集体的对比关系,而在我们心里产生了联系,我们拆分开会发现它有生活的部分,同时也有建筑设计的部分,这两部分在相互之间讲同一个故事。这是我后来分析的。

 

第二是地景与类型,每个人有一个隐修的院子,然后需要有一个进行宗教仪式的教堂,这个是他们当时基本的设想。单一的就是它的概念,多样性就是场地,因为场地的原因,它的概念超越了场地的束缚,但是概念同时也存在。所以这两种之间的关系,我觉得要不想这个问题的话,我们很容易就场地论场地,也很容易就概念论概念。但是在概念和场地之间有一种交互,而这种交互让这个建筑在概念和场地之间得到了一种新的存在方式。

 

第三是建筑需要抽象的语言,我们刚才看了好几个,很多是中世纪的,中世纪的时候,从法国到德国,再到意大利,当时的地域之间其实是没有传真、网络的,我觉得都不一定有图纸。从法国Certosa 的原型在意大利的实现,其实很大程度上我猜测是靠语言来传递。我现在一直想的问题,语言是否有必要和建筑平行存在,是否每个建筑需要抽象的语言来支持才能成为有建筑学意义的建筑。这是我最近一直在想的问题,也是Certosa 给我带来的新想法。

 

 

让建筑和装饰相互吸收

第二个建筑IL Monastero di San Marco,是在佛罗伦萨圣马可教堂里面的修道院,跟第一个有一点相似,也是一个居住的空间。这个修道院有两个重要的人,一个是画家,叫Angelico,还有一个布道者,这是佛佛罗伦萨历史当中非常有名的人,既是政治家,又是宗教家。这个修道院还因为米开罗做的工作,进行了翻修,我们等会看到很多建筑的设计,应该是米开罗时期留下来的格局。这个建筑以前不是属于教派的,是因为美第奇家族的原因把这个教派引进来。引进来之后,这个教派又重新翻修了教堂和修道院,最后才有这个格局。

 

今天的格局是这样的,左边是教堂,右边是院子,里面是展览。大家从这个门进入这个院子,然后要到楼上去的话是走这个楼梯,然后从这边过来到这里。但是传统上不一定是这样子,传统上这边有楼梯,那边有楼梯。对着这个地方有一幅最重要的画,等会我们会说那幅画。这就是从楼梯往上走看到的这幅画,是Angelico最重要的。这里面建筑的比例关系基本上就用米开罗当时用的关系,其实是一个绘画再现了他所在建筑的空间。Angelico在里面有非常多壁画,因为他就是修士。这些人为什么都在这看呢?因为这是一间一间宿舍的入口,在每一间宿舍里面,Angelico都画了一幅壁画。因为今天变成了博物馆,又不让你进房间,所以就站在门口一间一间地看。这隐约可以看到里面画的。

 

这个奇怪的洞,大家是否猜得出是为什么?每个宿舍都有一个窗,但是这两间没有窗户,所以他们很古怪地在天顶上挖了一个洞,希望这个洞可以照进去。从室内可以看到,右边是一个窗户,这个窗外面就是街道。在这个窗的里面有一扇木头的窗,这个窗是在龛里面,这个龛像钥匙一样的形状。在窗的左边是Angelico画的画,上面是圆拱。在前面有几间房间里面是连续的拱,从基督降生到后面的事情,每个房间都像连环画一样,但是每个房间都切开,都有这样圆拱的形状。

 

这个建筑我简单总结一下,首先是这个项目里面,像Angelico和米开罗用绘画对建筑进行模拟,让建筑和装饰相互之间有一种吸收。我们看建筑史和艺术史都会看到这两个东西,但是这两个东西统一的状态,可能大家很难预料到是这样的结果。所以通过这样一种关系,也让建筑和装饰之间相互吸收。同时,因为把房间进行拆分,把不同的故事拆分到每个房间里,你在参观这些不同的东西的时候,给建筑赋予了时间的感觉。因为你看完整的故事要通过不同的房间去看。

 

另外一个就是秩序,刚才我们看有一个很大的窗,这个窗是因为后面的图书馆对出来的时候,正好对着这个空间。他没有为了把所有的宿舍做一个完整的宿舍链而把这个窗做窄,把这个宿舍去掉一间,就形成图书馆的界面和这个院子的界面。虽然说是一间一间的房间,但是到转角的时候,到没有光的时候都有可能产生变化,但这种变化并没有影响这种秩序,反而给这种秩序更丰富的层次。我说这些不仅仅是描述,我们要反问自己能不能设计这样的建筑,因为这是设计出来的。这个现象其实就跟设计相关,就是这种丰富性和秩序性能不能被设计出来。

 

 

几何和感知之间的关系设想

第三个例子是Basilica di San Vitale,这是个教堂,它是非常重要的拜占廷建筑。还是这张图,刚才说到波河流域,这是非常富有的一条流域。我们现在要去的是这个地方,这个地方是早期古罗马的一个港口,大家可以看到,这个城市很大部分的地方都是沼泽地,或者是田地,在古罗马的时候因为有水稻,所以就形成了一个港口。后来这个港口的意义就逐渐消失了。但是,港口和城市的关系还是存在的。这个城市的火车站是在港口的边上,很多意大利的城市不是这样的。这个城市也可以看出来基本清楚的边界,这边绿的到这,然后到上边,大概是老城的范围。这个城市最早的时候是从西边来的和从东边来的关联确立的。所以可以看到,今天这个很深的带,外部区域到这个城市的关系的证明,就是这个区域拉了一根线进来。这根线就是港口的线和外围其他区域联系的痕迹,这个痕迹是经济上的,也是空间上的。为了要提到这个痕迹?是因为我们介绍的建筑就在这个地方,这个圆的就是。我们把它孤立出来,像一个乌龟。

 

▲ SanVitale 平面图

 

这是最早期的平面图。这个建筑是一个圆的房,中间是高层,两边也高。中间有一个圣坛,门口进来是一个轴线对着圣坛,圣人的墓在这个地方。大家注意到这是今天案例里面最早的,公元6世纪,奇迹般地存活了下来。后期有一个改造,因为城市的方向,刚才说的这根线在这,和它产生了关联,所以后期需要扭转,和这边的城市产生关系这就是今天格局的平面图,看这个平面图,第一眼看有点复杂,但是逻辑是很简单的,就是时间的叠加而已。最早的时候有一条轴线,和我们今天的设计思想也是差不多的。中间有两个圆,后来产生了变化,然后院子往后挪,最后变成了今天这个样子。

 

总结一下,这个建筑给我最强烈的反馈是几何和感知之间的关系设想。因为今天的建筑全部是靠几何去做的。尤其建筑大了之后,这个几何控制的能力确实是很强,而且又是抽象的控制。有的时候我们画一个圆,甚至没有想过这个圆是什么样子就可以画出来。感知是很琐碎,只看直线,不会绕过去看边上的空间,非常琐碎,我站在哪个角就看哪个东西。但是,所有的感知,其实最终是靠几何的控制。感知和几何之间是有相互的独立性,因为感知是片断性的,几何是原则性的。

 

另外是时间的变化会给建筑产生可变和不变的东西。比如我们刚才说这个建筑的形式产生了变化,建筑和周围环境的关系,因为路径的系统,原来就是一个轴线进来就完了,大家也没有太多的对空间的设想。但今天变了,把路径一搅和之后,你进这个建筑的时候永远不是按照设计的方向进去,而是很特别的一个时机,而这个时机又和另外一个事件产生了关系之后,同样一个几何就会让你产生对感知的区别,就是路径的改变,包括轴线的改变,和城市产生关系。这些关系都影响了建筑,但是有些地方没有变,比如很高的穹顶,从6世纪到今天没有太大的变化。建筑当中,假如我们设身处地地想会存在一些变和不变,这些变是否有可能通过今天的关系,通过设计产生这个变,而不仅仅是真的要依靠时间的堆叠。通过这个设计也许就能带给我们设计方法和设计意识中的设想。

 

 

在表现和不表现之间得到的平衡

下面我想讲日下部住宅,但是图纸不够,没有剖面,所以只好带着吉岛家一起讲,两个房子最大的区别,日下部建造的尺寸大一点,吉岛家就感觉更细腻一点。我们当时去的时候,吉岛家的老太太跟我们说,是因为她们花了更多的钱使用无烟煤,所以木头都还是本色,不是黑的。而日下部就黑乎乎的,这是很大的区别。

 

日下部大概的功能就是前面是商店,这是一个佛堂,这是茶室,这是收钱的,这是大堂,这部分是家庭室,家庭室和这是连在一起的,这有一个小的隔断隔开。这些都是矮空间,都是客人住的地方。这个是日下部里面的空间,整个空间是连在一起的。这是中间的柱子,日下部和吉岛家最大的区别就是中间的柱子是不一样的,日下部的柱子是不连续的,这个梁是连续的,这个梁搭在两个最大的梁上面,但是吉岛家是不一样的。这个房子最值钱的就是这几个最大的梁,非常巨大,比柱子大多了。这个目前是一个博物馆,传统上是没有地的,而是那种硬的土。这是客房,这有一个院子,客房部分还是非常矮的,一般是2.6米左右,还有更矮的。这是二楼。

 

▲ 吉岛家住宅外观

 

这是吉岛家,这两个最大的区别就是柱子。这家最值钱的是这个梁。而且他们做这些梁的时候,在山里面有一些树因为受雪压形成一定的弧度,所以就利用这个拱来受这个压力,把力都压到这个拱上。上面的木头就比较好办了,都是比较小的。这是朝南的窗,这个东西是可以通过绳子往上拉来调节光线。这是二楼,左边是外面的街道,这个地方有一个楼梯。因为这个房子两边屋顶的高度不同,所以把这边的楼板抬高,因此形成了室内的高差。

 

简单总结,我们刚才说日本的房子很多是做在地上的,通高很低,2.6米,这个高度是日本生活所接受的日常高度,而这个高度和超过日常的尺度之间的关系是一种超日常的关联,这是这个建筑非常强的呈现。所以你进去的时候非常震撼是因为这种尺度的变化,而不仅仅是尺寸的变化。因为尺度的变化除了这种反差之外,最主要的是你感受到身体在进入大的之前和进入小的之后,反过头来看大时的互动关系,所以是一种尺度的关系。

 

另外是功能与非功能,所有功能的部分非常狭窄,但是功能性不强的部分反而非常大。但是超越功能之外的部分,它如何被引进功能,再和功能产生关系,我觉得这是值得我们思考的。我为什么这么说?我们今天有非常多功能的空间,做一个很大的空间,可能就是有钱。但是这个有钱和日常产生互动之后这种尺度才有意义,否则就仅仅是形式的大,而不是与人的感知、人的身体相关联的大。我觉得功能和非功能之间需要在这个层面上进行思考。

 

最后一点,这个比较简单,最近很多同事都在他这个事情,就是结构的事情。这个建筑其实非常巧妙地利用了结构的空间,而不是做一个大空间。因为我要做一个大空间就用更大的结构,用一圈大木头,几根大梁托一个巨大的空间出来,这就是大。但是他们只用了四五根大木头,接下来都是小的木头为主托起来这么大的空间,很难,那就用大木头作为基层,小木头落在大木头的上面。因为小木头是空的,所以你最终感受的目的地是上面的顶,所以利用这种方式把结构融合在空间里面来。这样的话结构不仅仅是空间感觉高了,而且空间的密度更加大,而不会因为有了这些结构把这个空间充稀了,反而变得更加有密度。同时还可以过滤光线,让整个空间在结构被表现和不表现之间得到了一种新的平衡。但是你不表现,把它全封起来,有的时候这个空间就被浪费。在表现和不表现之间得到的平衡是这个房子做得非常好的地方。

 

后一部分我讲一下我们公司做的几个小设计。这几座房子是在上海嘉定区。在嘉定城南结合大量的住宅建设用地要造一系列公园。公园带中最靠东的一座叫远香湖公园。远香湖公园基本是沿这个湖一圈绿地形成的零散的绿地带。公园中还有新建的保利剧院及嘉定区图书馆这样的大型公共建筑。

我们设计的房子散落在这个公园的不同角落。其中综合服务建筑“大顺屋”坐落在公园中心几条路交叉口的边上,是公园建筑中比较重要的一座。小餐厅“带带屋”则处在公园比较偏的,要不是专门过去一般都不容易到达的地方。公共厕所“桂香小筑”则在一个周围有很大房子的绿化之中。这座公园的景观规划在前,建筑都是在景观规划中找到相应的位置来做。

 

大顺屋

 

▲ 大顺屋实景

 

先从“大顺屋”说起吧。由于这座建筑处在公园中心的位置,景观便在这里设计了一个圆。这个圆被道路划分为南北两个部分。我们的基地在南面一小块不规则的地上。基地北面就是公园中最主要的道路,路对面还有很好的景观节点。基地南面不是公园用地。里面的功能暂时不太明朗。

 

这座房子的功能要求比较复杂。我们接到的任务书里要求设计一个礼品店、一个咖啡馆、公园的中心管理用房,一个公共厕所、一间整个公园的设备机房。相比于这些功能,建筑的用地其实很小。接到任务后,我们进行了分析。发现这个项目最困难不是如何实现任务书中的要求,而是这些功能本身并不十分确定。在这种情况下如何使建筑能适应任务变化的可能性。尤其是是否能找到一种建筑的使用超出了我们的计划后,建筑的某些空间品质依然能够存在,并能被公共的人流所享受。我们认为这座建筑的主题应该是这个。为此我们将建筑的功能按可变和不可变分了一个等级。以让我们自己可以看清楚建筑中哪些因素会相对比较稳定地存在,哪些因素则可能会被改变,哪些因素对于整个公园,而不仅仅是这座建筑本身是有意义的?分析下来我们认为像公共厕所、公园管理用房、设备用房这样的功能应该是不怎么会改变的。礼品店、咖啡馆之类的功能则很可能会被改变。经过了几轮推敲我们设计一长条房子,在尽量占满基地的状态下留出一定的空地。房子呈“6”字型,六六大顺。

 

在一长溜的房子中,比较直的部分是一个通用空间,在通用空间中设置了礼品店和咖啡馆。由于空间比较简单干净,适合被改造成不同的功能。公共厕所、公园管理用房和设备用房则被放在曲率大一点的空间。这里空间相对特殊一点,也正好为这些功能设计出各有特征的场所。这样,无论可变的部分怎么变,建筑的基本姿态都能得到保持。

 

除了功能上的设想外,我们认为在公园中心区域中,这座公共建筑的责任不仅仅是满足自身的功能,它也需要被公园中普通人接受。要是我们造一个普通人无法享受的小环境,那它再漂亮意义也不是很大。我们选了这个“6”字的平面是希望建筑在迎合基地边弧形公园道路的同时,可以在另外一面围合出一个半开敞的花园。公园里的人可以从基地两头进入这个花园。在建筑中间的地方我们刻意开了一个口,这个口除了方便中间公共卫生间的使用外,也让来到后面花园里的人流多一个回到主要道路上去的回路,以增加花园的公共感和进入的便利性。我们不希望这个场地被以后使用这个地方的公司全部占了。由于建筑的布局自动在基地的里面形成了一个有一定领域感的半私密区域,公园管理办公室的入口便布置在那里。这个位置比较偏,一般人也没兴趣逛到这里,于是游人也打扰不到办公人员。同时办公室向半围合的内院中开出一条很长的条窗。办公室与半围合内院之间基本是隔开的,但是这条小窗又使办公空间与公共空间之间产生了一些关联,让办公空间不至于过于封闭。公共厕所放在办公与咖啡之间,既是功能关系的考虑,也使厕所对于公众来说使用比较方便,它形式上又不过于特殊。今天原来设想设置礼品店和咖啡馆的地方被租给了一家茶楼。我去看了,用得还挺合适的。就是招牌上“茶楼”俩字写得老大,感觉得比我的建筑还要大,这是当初我们实在没想到的。

 

虽然在功能及场地上人流的安排上有一些相应的考虑,但我们感觉,这还不足以将这座建筑中的公共感体现出来。因此我们设想这座建筑不仅仅是一个房子,它更是公园中的一个大家具。于是把它设计成了一个可以坐在上面看风景的大椅子。这样人就有可能都靠到建筑上来,用身体来体验建筑,而不会像对待一般建筑那样与建筑保持一个距离。刚建成的时候这里没什么游客,我看到很多民工啊、保安啊什么的都很喜欢聚在这里。因为这里很开放,风景又好,还不属于建筑。这个大椅子拉近了建筑与普通人之间的关系。无论建筑的内部功能如何,这里以后永远是公共的,是普通民众的。所以个椅子其实是整个建筑中我们衷心想做的东西。

 

讲参考的时候我多次提到了尺度及尺寸的事情,接下来看的剖面里便涉及这个事情。从剖面上看,建筑大多数的表面是木材,木头从天到地围合出一个空间。建筑外檐口处挂了一块玻璃,它既是建筑的装饰,也是大椅子的华盖。挑出来给椅子挡雨。玻璃的底边到地面高度是2.4米。这个高度用意是把尺度压下来,给空间里坐在大椅子上的人一种更私密的感觉。这个高度再低的话容易碰到人,再高的话围合感就弱了。由于玻璃是透明的,这种压低尺度的手段又不会让人感觉压抑。这个做法也是受到Saénz de Oísa设计的Banco de Bilbao的影响。从木吊顶到大椅子面的距离是2.7米。这个尺寸是希望把椅子做得含蓄一点。首先椅子很宽,它像个椅子,也像个床,还像矮桌,与建筑联起来还像是抬高的走廊。它上面空间的尺寸太小的话,就太像椅子了,所以取了这个在私密及公共之间的临界尺寸。这样人站在上面也,坐在这里也可以,它就是个搞不清楚是什么东西的东西。所有要去坐的人都是以自己的本性自然地去坐,要站在上面也没有心理压力。对人来说,这个东西不暗示什么,用起来也就更加自由轻松。这种自由感也就是我们希望自己的建筑能够给人带来的东西。

 

这是设计草图。草图中可以看到建筑外围檐口上吊下来的的玻璃。这个设计除了刚才讲的要围合大椅子上面的空间外,还有一个用意是建筑再怎么造型也往往会显得比较实,在公园这个中间的位置上,我们不是很希望它有很强的实体感,更希望它能融合在周围环境中。所以在檐口,也就是人眼睛看建筑比较真切的地方用了玻璃。玻璃可以给这些边界一种消失的感觉。草图时期我们还想在玻璃上印点花纹,后来决定不印。幸亏没有印,这个玻璃另外一个效果是它可以反射周围的树。反射了之后从公园里看过去,玻璃上有好多的细节及装饰。玻璃刚装上去的时候还没有盖顶,效果很好。当时动心过,想就不要加这个盖板了,但后来还是决定加上。因为盖板下面的金属构件虽然都做了防腐处理,但金属上防腐的耐久度总是有极限的。加了盖板可以让建筑的耐久性提高。在类似的构造处理方面我们还是选择了更加保守的策略,宁可建筑效果稍微退让一些,也要尽量保证它更耐久。

 

再讲一个细节。从平面上可以看到建筑的盖顶在“6”字形的尾巴上被切掉了一小个三角。这个项目做的时候,公园中的各个项目都同时在展开。建筑设计完把各个设计得图纸凑在一起以后,发现这座建筑紧邻的一座由西班牙建筑师Pedro Pablo Arroyo Alba设计的桥接得太近,建筑有一个角顶在外面。那时候设计要是不改,造也能造出来,但建筑与环境的关系会不太好。于是我们就在房子的檐板上切了一刀。后来发现这一刀除了让建筑更适应环境,减小了转角处檐板出挑的跨度,让建筑的头看上去不至于太沉。最重要的是这种偶然的改变就像我刚才说的由时间叠压给建筑带来的丰富感。虽然刚开始从几何的角度我还有点抵触,但是逐渐接受,最后开始喜欢这种结果。

 

这里是一些建筑的照片。可以看到,人可以从前面进入半私密的院子,再从建筑中间开敞洞口出去。这样整个院子的封闭感被降低,但同时保持了一定的私密感。通用大空间,也就是现在茶楼部分有落地的大窗开往院子。天气好的话,这些窗可以全部打开,室内外贯通起来使用。院子里也可以看见从管理空间看出来的长条窗,给管理和公共空间之间留了一个互通的可能。

 

这是模型照片。照片里屋顶上的盒子是设计中安装空调外机。我们任务里空调在交房的时候是不装的,让以后使用的业主来装。今天去看到茶楼的业主真的就把空调外机都放在了这些墩子上。也没人教他们这么做。看来那些为使用的便利性仔细考虑过的设想总会被自然地接受。

 

带带屋

 

▲ 带带屋实景

 

接着讲“带带屋”,就是放在公园核心区外头的那座房子。房子的功能是小型餐厅。从总平面图看,建筑基地的两面都是很闹的大马路,只有西面才是面对公园的。所以建筑在布局上设想的就是如何处理好景观与功能之间的关系。从平面图上可以看到建筑被分成为三个部分,一部分分散的小房子是餐厅的包间,一个大坡屋顶下面盖着的是餐厅的主厅。另外一个平屋顶的是厨房部分。处理的时候,我们把相对比较实的厨房部分对着马路,把对景观需要高的包间部分对着公园,并散开布置,便形成了这样的平面布局。张斌老师说这个布局参考了Certosa。虽然做的时候也没这么想过,但看看好像确实是有点那意思。

 

从照片里可以看到,这样一个布局的建筑从外围看过去就像是一堆杂乱放置的小房子,你很难意料到内部有一个完整的院子。因为这里都是新改造起来的公园,周围都是农村。农村的景观就是这样一栋一栋散乱小房子的感觉。这座建筑外面模拟的就是这种感觉,而不是一个具有完整形式感的独立房子的感觉。虽然从平面上看,这些小房子是按一个完整的平面几何关系组合起来的,但在外面这种关系不让人去感觉到。让几何与感知在这里产生错位。当人从外面进入到内庭院的时候,一个很饱满的椭圆形院子的形状突然就能被人感觉到,一种强烈几何形态的存在在这里被强调。这种几何与感知的关系跟San Vitale参考有关系。这个布局使小包间都直接面临景观,在其中可以直接看到很好的风景。在大厅中则可以透过院子以及小包间之间的空隙看到外面的景色。这个时候公园在人的眼睛里是通过一个有厚度的空间才看到的。对于里面的人来说景色不是一览无余的,而是有层次的。这种层次把外面公园的景色吸纳到庭院里面。

 

虽然从很多角度看过来,建筑都给人一种由比较散乱小体量组成的感觉,但我们还是希望建筑不要完全被环境淹没,因而想在小体量中确立一个相对比较大的体量来统领一下。从某些角度来看,一个大的实体可以在场地中证明建筑的一种存在及力量。这样便选中了大厅部分,想把它处理得比较高大。面积大的部分空间也高大一些,这符合功能要求。但其中也有一些矛盾。从环境关系及立面上看,大厅部分最好是一个很高的实体,这样符合我们对它的期望。但是从大厅内部效果角度来考虑,我们又不希望它是封闭的。相反,我希望在厅里面是可以毫无阻拦地地看到外面景色,它应该是一个立面开敞的空间。另外,从院子里来看,我们不希望它太高,因为院子本来就不大,中间大房子太高的话,院子的空间就很难受了。在这些要求及矛盾中逐渐形成了大厅部分的剖面及立面设计。从剖面上看,大厅是一个单坡。单坡顶高起来的地方形成了建筑高大的形象,单坡顶低点对着院子,使院子有一个舒适的尺度。从外立面上看过来,大厅部分基本是很实的墙面,只在底下部分开了窗。为了让室内有更通透的感觉,外立面上看到的窗没有与外墙设置在一起,而是退后了。退后了以后这面窗被设计成从底到顶通高的,也就是在玻璃与实墙之间有一个空腔。这样来解决实与透之间的矛盾。

 

大厅部分的空间大,所以结构跨度大,结构的份量也重;厨房部分的空间小,结构就更小更密。在处理的时候两个部分结构就使分开的。两个部分之间交接的部分是靠两组结构分别向对方悬挑后搭成的。立面上看到的这个缝也就是这种结构交接的反映。

 

从外面来并进入建筑的人是顺着大厅单坡低点下的坡道走到建筑中间,再进入建筑的。这个坡道既解决了室内外高差的问题,也是空间的高度从3.6米被逐渐压缩到2.6米。所有的包间都由一个雨棚联系在一起。雨棚下空间高度只有2.2米。2.2米的空间可以形成一种很亲切的感觉,在公共空间中它是一个非常低的空间,由于它是一个开敞的空间,还与院子相接,避免了人在里面时有压抑的感觉。2.2米高的雨棚与2.6米高的廊下空间有一个特殊的交接处理。这种处理让两部分空间衔接起来,使送菜的人不至于淋到雨。很大程度上这种交接不是几何上的原因,而是功能要求的原因。这座房子后来用起来以后被改造了。主要是它位置比较偏,估计没什么人管,业主就把它给私有化了。让我们最想不到的是他竟然在建筑外面砌了一道围墙把建筑给围起来了!这样做有碍公共利益,是不太恰当的。有朝一日这种将公园中公共设施私有化的事情能被纠正的话,我想再为这座建筑做一个改造。我已经想好怎么改这个围墙了,我肯定不会把它全部拆掉,会拆一部分,留一部分,让它作为这座建筑上一个时间的痕迹。

 

桂香小筑

 

▲ 桂香小筑实景

 

这是今天介绍的最后一个设计“桂香小筑”,一个公共厕所。这个厕所规划中并不是放在这里,而是比现在更往北一些。但是后来北面安藤的房子要占用更多场地,规划跟着调整,最后才放在这个地方。为什么建筑与马路之间是这样一个斜着的关系呢?那是因为为了与公园中的其他建筑尽量拉开距离,避免造成公园中建筑太密的感觉,这个厕所要尽量贴近马路。但我们还是希望它是公园中的建筑,而不是马路边的建筑。于是我们就让建筑偏转一下,在总图可以承受的极限中,在建筑与马路之间留一个三角形绿化,让它把厕所稍微包一下,以形成这是公园里厕所的感觉。小建筑不太受各方面重视,所以也被挤得不成样子。

 

这个设计首先从上厕所的行为开始的思考。这方面的推敲可以从设计的草图上看出来。草图里表示了设计时希望厕所蹲位不是一个关在封闭盒子里的空间,希望上厕所的时候眼睛里可以看到一个院子。蹲位的顶上最好还可以有自然光照进来,让蹲位这里亮一点,还可以看看书什么的。于是有了平面上整齐排列的一排有窗户的蹲位。转角上的两个蹲位受结构影响无法开出与其他蹲位相同的门,于是就把它们转一个角度,对着侧面。就像前面讲的San Marco修道院排宿舍时的那种思路:大的组织结构很明确,但碰见具体情况又可以灵活调整。

 

厕所蹲位里面是一个很私密的房间。我们为这个房间设置的内空高度是2-2.2米。在这里面是蹲着的,内空很高的话就很难受。每个蹲位的房间里有个窗。窗的上半部分是可开启的,用来通风。下半部分是封闭的。封闭的部分原来设想做透明玻璃,让蹲位里的人可以看到外面的小花园,再在外面做篱笆挡视线。业主实在是很害怕引起社会问题,趁我们不注意把玻璃全改成了磨砂的。后来我看磨砂也挺好,因为我们在外面里种了茶梅,因为茶梅是耐阴的,而且叶与花都小小的,很好看。茶梅的叶子和花靠在磨砂玻璃上,落下了隐隐绰绰的影子,让人隐感觉到外面是一个花园。这样也好,总比面对一堵实墙要好很多。

 

蹲位外面的空间我们则希望它很宽敞,就像刚才我们说的日下部住宅外面的大空间那样。一方面这种大与小可以相互衬托,让各自都有一种明确的空间感知,另外,这个空间也可以造成高低风压,有利于拔风,让卫生间里的通风更加好一点。很大的房间跟很小的房间,除了空间尺寸之外还能如何对它们进行定义呢?建筑中最直接的方式就是用结构来定义。在这座建筑里,大空间其实是由一个独立的大屋顶来形成的,这个独立的大屋顶由三根大一点的清水混凝土表面柱子在支撑,小房子全部用下面另外一套异形框架柱来支撑。这样形成大小空间的对比关系,小空间2米,大空间3.8米。从这个剖轴测图可以看到大小空间之间的关系。小空间就像San Marco修道院修士的小房间一样,虽然空间很小,但很有效,很神圣的。这个房间与大空间之间也不是完全隔断的,从门上面可以看出去,看到外面的大屋顶。这样在小房间里面不会觉得太闭塞,也是为了小房间里的通风。大房子之所以有大的感觉不仅仅是因为它的高度,也是因为在这个空间里还可以看到小房间顶上的空间,视野在空间上很开阔的原因。在外面的大空间中,眼睛可以自由地看见外面公园的景色。

 

这座建筑除了公共厕所之外,里面还要放一个垃圾回收站,一间管理员阿姨的用房,这就是最后模型的照片。这是洗手的地方,这里很开敞并与门口贯通,边上又是远香湖,所以这个地方的前后之间风很大。我们在洗手台外的花园里种了几棵桂花,洗手台与外面之间也没有隔断。到了秋天洗手的时候就可以闻到桂花的香味。所以刘东洋老师给我们这个房子取了一个名字叫“桂香小筑”。

 

这种小房子大家都不是很在意,建造的命运很坎坷。由于围绕远香湖的所有房子只有两个施工队施工,其他房子都比这个大很多,施工队也不把这个小工地当回事,不但施工很拖沓,而且我们每次去都是不同的工人。工人技术不精良不说,连图纸都没看过。就凭工头一句话就施工。施工里有很多大错误,错到有一段我犹豫要不要再管这个房子。后来对着带着那么多错,很多地方也不能改变的房子,我问自己,当时我们在这个房子最初的设计中追索的最基本的东西还在不在?平心而论,虽然错成这样,有些地方实在是不爽,但是那些最基本东西都还在。比起San Vitale在由历史留给它的那些巨大变化来说,这座房子上面的这些小意外真不算个啥。于是我又开始很开心地将错就错,在这些错误的基础上重新修改设计。今天看到建筑中很多奇奇怪怪的节点都是将错就错就出来,是在错误与我们的理想愿望之间的一个混合的产物。我发现经过前面一些参考的洗礼,我已经不会因为心里对几何美及形式纯粹的偏好而去排斥这些由很多原因叠加起来形成的在形式上有些啰嗦的产物。

 

设计中还有很多小细节。比如看入口上面三角形的形式感很强的雨棚,它的初衷并不是为了形式表现,而是想在让它起到雨棚作用的同时让管理员阿姨房间窗外稍微剩一点空挡,让它可以亮一点。阿姨天天坐在这里上班,窗户外太暗不太好。比如这个雨棚底原来设计成涂料的,但我看工地时发现这块清水浇得特别好,就在现场让工人保留这个面层,不要刷涂料。工人及施工头都很高兴,然后这里就成这样了,是建筑中不同材料交接最多的地方。再看管理员阿姨房间设计的细节。这个房间的地面标高设计得太低,阿姨坐在那里仰视大家进进出出的我觉得不是很好,没有给阿姨一种“管理”的责任感。于是我们就把这间房间的地面标高抬高,并做一个高一点小一点的窗。但这样阿姨要从上面一个标高下到外面来需要有一个台阶。这个台阶在立面上反应出来的话,比较唐突。为此我们在阿姨的房间外面做了一个小院子,把台阶放在院子里,让阿姨空间与公共空间之间通过院子来进行调节。

 

建筑立面上选用了绿色瓷砖是想让它与公园里的植物融合在一起,而不是表现一种特殊。在这个环境里,这座小房子再怎么表现也比不过周围巨大的房子,唯有与公园中的植物及景象联合在一起才更能产生形式上的力量。只是跟这个大的组织对抗,而不是自己想做得很特别的样子。我觉得这个绿的做得特别好,但是同学们每次都不满意。建筑师当然很喜欢阴影什么的,但是一般人也不太在乎这些事情。这种关系是被挤压出来的,当然也有形态上的感知,类似San Vitale的关系,几何上的压力不仅仅来自几何本身的形式,也来自功能上的压力,这几个压力结合在一起如何给建筑一种关系。这是厕所里面,这是芭蕉,芭蕉后来还活了,还挺好。这是从门看公园,其实还是挺漂亮的。

 

最后看一下平面。规整的房间对于功能性比较强的部分会相对比较好用。因此卫生间蹲位、无障碍卫生间、垃圾房部分在平面几何上都比较方正。管理阿姨房间的主要墙角也是直角的,以便于家具放置。剩余的公共空间、大小院子、过道、洗手间等就可以处理得比较灵活,让它们来消化由外界条件带来的不规则几何形状。比如各种规整空间挤压后剩下了洗手间以及门厅的空间。但是这个空间又不完全是挤压后得到的剩余物。我们对这个空间的边缘进行微微的调整,让部分规整空间做一点让步,其中两个蹲位的界面略作倾斜,塑造出一个一端大一端小的洗手间以及门厅空间。这个空间小的端头设置一个尺度相当的门洞,大的端头设置洗手台。这个空间的收放与门外外墙的收放组合起来,形成了进入建筑时空间的收放,增加空间的动感。唯有无障碍卫生间北面的院子基本是周围空间切剩的,我们在这里设置了一个芭蕉,是受松江醉白池里一个芭蕉院的启发。垃圾站也是一个规整空间,这样比较好用。但为了厕所内部走道部分完整的空间感,垃圾站部分稍微切掉点小角问题应该也不大。平面中的几何的关联是一环扣着一环,并不指向一个单一的理由,而是在很多纠结与困难中,逐渐推敲到这么一个最后状态,并不是一个晚上就做到这个样子的。

 

这些就是今天想讲的所有内容。主要希望表达的是一些很零碎的参考对我个人产生的影响,以及这些影响如何逐渐被吸收并有意无意中通过设计流露出来。当然,这些是好几年前完成的设计。在这些设计基础上,我们还有一些新的思考。当年大学毕业的时候,汤桦老师鼓励我们“为梦中的乌托邦,做另一种建筑”。我希望通过这些持续的思考来越来越接近汤老师当年给我设定的那个永远也到达不了的目标。感谢大家的耐心聆听!

 


版权声明:本文版权归有方所有,图片均由主讲建筑师提供(标明出处的图片除外),转载请通过邮件或电话与有方媒体中心取得授权。

投稿邮箱:media@archiposition.com

关键词:
建筑讲座
王方戟
视频
讲座
0
参与评论
热门标签
中国空间研究计划
建筑师在做什么
建筑师访谈
建筑讲座
有方招聘
行走中的建筑学
项目
视频
订阅有方最新资讯
投稿

*注意:

1. 邮件标题及资料包请以“新作/视频投稿-项目名称-设计单位”格式命名;

2. 由于媒体中心每日接收投稿数量较多,发送资料前请确认项目基本信息、文图资料准确无误。接受投稿后,不做原始资料的改动;

3. 若投稿方已于自有平台进行发布且设置“原创”,请提前开设好白名单(有方空间账号:youfang502;Space内外账号:designall),并设置好“可转载、不显示转载来源”两项。

请将填写后的表格与以上资料,以压缩包形式发送至邮箱media@archiposition.com,尽量避免使用网易邮箱的附件功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