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采访时间:2015年1月
华黎,是迹·建筑事务所(TAO)创始人、主持建筑师,毕业于清华大学和美国耶鲁大学建筑学院。他最近面临的几个项目既有改造又有新建。每次接到委托后,他首先都会重写任务书,希望通过自己的观察更深入地去理解项目的场所意义,而不是简单接受一些思维定式。他认为每个项目都有其场所精神,对建筑初衷的随意改变必然会导致意义的错位,甚至荒诞。对他影响最大的建筑师是路易斯·康,特别是“建筑指向精神”的思考,他希望挖掘建筑最原始的意义。
有方:最近在做的项目是哪些?
华黎:两个项目在云南,一是在怒江峡谷潞江坝给当地企业做一个咖啡庄园,项目内容有改造有新建,场地中有个废弃的电影院会被改造成咖啡博物馆,新建部分包括咖啡的生产、加工、品尝和接待等功能。这个项目吸引我的一是基地—-老建筑、地形、几百年的大树(我最喜欢不用再种树的基地);二是功能,规模不大,但元素很丰富。建造主要采用砖,砖既是结构也是形式,希望营造一种厚重而又亲切的氛围。
▲咖啡博物馆
另一个是在大理巍山古镇将一个老院子改造为一个烹饪学校兼小酒店,也是有改造有新建。在城市里也在做几个项目,在海口做一个24班的寄宿中学,这个项目需要我们更深入地去理解初中生以及热带气候,而且尺度大一些,有近两万平米。曾经有甲方来找我说业内传闻超过300平米的项目我们不做,我说这个得辟谣啊,我们不是只做小项目,也不是只在偏远地区做,经常你会被贴上标签。
另外,我们还在北京白塔寺历史保护区做一些旧城改造有机更新的设计与研究工作,其中一个四合院改造成合租公寓的项目,已经完成了施工图准备开始建造,我们管这个设计叫“四分院”——过去的四合院对应于家庭合居的社会结构,而四分院则对应于今天个人居住私密性的需求,建筑成为新的生活结构的体现。最近还在三里屯做一个甜品店,基地只有60平米,有两棵大树和一个屋顶平台,在这样一个微尺度里做设计很有趣,而且业主希望很快建成,从设计到建造预期在三四个月内完成,估计这将是我做过最快的项目。
▲巍山烹饪学校
▲“四分院”模型
▲三里屯Tiens Tiens 甜品店模型
有方:在拿到一个委托时,最先做什么?
华黎:重写任务书。在接受一个项目之前最重要的当然是感受场地以及与业主就项目诉求深入地交流,只有当二者都具有说服力时我才会接受委托。重写任务书的目的在于通过自己的观察更深入地去理解项目的场所意义,而不是简单接受一些思维定式。例如,一个学校的任务书里可能只有对各种教室的要求,我们首先做的一定不是按任务书就开始设计了,而是先研究学校应该有什么样的活动和需求,学生和老师都有什么样的心理,例如做海口的中学项目,我们先对某校毕业的学生和老师做了访谈,让他们谈论对学校的记忆和认识,什么是印象最深刻的场所?发生过什么样的故事?看了他们有趣的回答你会意识到走廊这样的空间其实很重要,它是交往、偷窥、帮派聚会、打闹、邂逅、八卦的场所,它激发了无数的活动和记忆,它甚至比教室重要,可它并不在业主的任务书里。一个老师说,“初中生可是奇怪的动物,张口就喊,拔腿就跑,叛逆啊,所以环境要优雅,平静一下他们,他们需要能吸引注意力的东西”。我觉得这位老师说得真好,因为他捕捉到了学生最核心的特点。我们还看一些讲述初中生活的电影,发现电影里一些动人的、有故事的场景,与访谈中提到的也很契合(例如一个同学提到在东西向走廊的尽端一定要有落地大窗,傍晚的夕阳效果特别感人等)。建筑无论何时何地,最终是要关照人的情感。我们就是通过这些工作开始真正去理解学校的空间对于其中的人到底有什么样的意义,去理解学校应该由什么样的场所组成,这些场所应该去观照些什么?而正是在这种对场所的理解中开始孕育对空间的原始想象。
▲海口中学模型
有方:当项目进行施工时,会经常去现场吗?如果去,会遇到什么问题?又是如何解决的?
华黎:条件允许当然会经常去,有些偏远地区我们会派一个驻场建筑师在施工关键阶段监督和协调解决问题,但不是每个项目都有这种条件。工地遇到的问题当然和大多数建筑师一样,就是施工不按图施工而做错,或是设计考虑不周带来的问题,之后自然是一系列的斗智斗勇,想方设法能改正或改进。这种时候最重要的当然是业主在精神和物质上的双重支持—-就是充分尊重和支持建筑师的意见,以及有足够的实力来支持返工和变更。几年前有一次在一个项目尾声阶段我跟甲方语重心长地说,咱可千万别虎头蛇尾啊,得把细节做好。结果甲方说,有虎头就行了,这可真是让人泄气。好在现在基本没有这么泄气的甲方了。当然项目总会受到预算、工期的限制而留下缺憾,所以说人穷志短、人急志也短。
有方:最近在业务上最烦的事情是什么?
华黎:应该是甲方在项目的使用功能及运营上的不确定、不清晰、变来变去。虽然也理解甲方也是受大环境和市场的变化影响而总在随机应变,但是被随意改变的使用方式还是会降低设计的价值,所以如果甲方找来说这个建筑功能不确定,你先来设计嘛,我一般会回绝这样的项目。当然也有例外,比如最近完成的林会所,业主一开始也不太确定项目最终的功能,于是我们设计了一个相对形式自治可以自由生长的空间结构体系,更多和基地环境找关系,而弱化功能的意义。不管怎样,我还是觉得每个项目都有其场所精神,它是由基地的特征、建筑的气质、人的使用共同形成的一个整体氛围,和一种情境。对建筑初衷的随意改变必然会导致意义的错位,甚至荒诞。
▲林会所室内
▲林会所结构体系轴测图
有方:最近在集中琢磨什么问题?
华黎:好像没什么集中琢磨的问题,每个项目都在琢磨不同的问题。其实如果能在不同项目里集中琢磨一个问题,我的工作效率估计会大大提高。
有方:最近读的最有趣的一本书是什么?
华黎:一本新疆作家刘亮程写的散文集《在新疆》,很优美、很诗意的文字,从对日常世界的敏锐观察中提炼出作者对时间、生命、人性的感悟。很有缘,在新疆见过这位很性情、很幽默的作家,很喜欢他的写作。
▲《在新疆》 封面
有方:最近一次旅行去了哪里?
华黎:最近能真正算得上旅行的是印度,去了几个很不一样的城市:Pune, Jodhpur, Ahmedabad, Chandigarh,不得不说那些老城是富于魅力的,例如Jodhpur,迷宫样的街道、古迹、色彩、细节,小却丰富;昌迪加尔虽然有些柯布的精彩建筑,但作为一个城市则很无趣,它没有什么历史,是个在短时期内按一种风格建立起的非常同质化的城市,缺乏时间厚度和多样性。不过印象最深的还是Pune,这个城市有着各个时期丰富的历史遗存,它的活力在于这些遗存与今天的生活仍然有着紧密的联系,神庙、市场、广场、街道每天都有密集的活动,这个城市多样、嘈杂、躁动、混乱、而又真实,在我去过的地方里独一无二。
▲印度Pune街景
有方:最近有没有新发现某位特别有启发的建筑师?
华黎:应该说是通过深入了解去再发现,比如伍重,一直很喜欢他的建筑中形式与建造之间非常紧密的关系,结构的表达及其所塑造的力量感,几何的严谨控制,对细部的思考等等都很有启发,最近还看一些结构师兼建筑师比如Felix Candela以及Eladio Dieste等人的作品,也体现出建筑中结构、材料、建造、形式是一个不可分割的有机体。
有方:最喜欢的、对自己影响最大的建筑师是谁?
华黎:喜欢的建筑师有很多,对我影响最大的是路易斯·康,体验过他的大部分作品,也研读过他的思想,康曾说:A room is a place for mind, 我觉得这就是场所的意义,建筑最终是指向精神的,而这种关注应该从房间开始,从微观开始,进而构建整体秩序;另一位是雷蒙·亚伯拉罕(Raimund Abraham),我在耶鲁读书时的老师,五年前去世了,他给我的启发是建筑应当挖掘更原始的意义(archetypal),回到原初状态的建筑会更有力量。他曾说,应从自我的内部寻找力量而非外部(one should look from Inside, not outside)。我觉得是句肺腑之言。
有方:最近哪个建筑议题最让你关注?
华黎:注册建筑师独立开业制度的实行,希望能尽早实现。
有方:上学时,哪门课让你最有兴趣,为什么?
华黎:在耶鲁大学时雷蒙亚伯拉罕的设计课,课题是用建筑来表达对存在主义文学作品的理解,这门课启发我如何回到一种更初始的状态去思考,例如建筑空间的内与外,其实都是相对的概念,当你能够破除思维定式的时候你可以释放很多想象的空间,很有意思。
有方:最讨厌的甲方是什么样的?
华黎:对甲方谈不上讨厌,虽然也曾经和甲方吵过架,甲方也都有自己的局限,曾经有人建议我说,别选择比你年轻的甲方,不靠谱,但我发现也不尽然。和甲方能不能合作好最重要的还是在于对建筑的价值观上有没有共识,这是成功的基础,倒不在于他有多少钱或者有没有经验之类的。能不能找到好甲方,其实还是在于你自己的辨别力。最好的甲方是作为项目的建设者同时也是管理者和使用者,能够和建筑师深入合作并真正去践行建筑意图,比如我们在四川德阳做的智萌幼儿园项目的甲方,因为是民办幼儿园和自己的长期事业,他们对建筑很认真,和他们在工作过程中深入地讨论幼儿园的教育理念和建筑的关系使二者能够真正契合。所以,好甲方一定是有共识的合作者,而不仅仅是一个服务的关系。
有方:最近哪个社会议题最让你关注?
华黎:我希望不要让“奇奇怪怪”这个说法成为对付建筑师的政治工具。
有方:最近除了设计外,花最多精力的活动是什么?
华黎:旅行、还有反思一下之前的工作。
有方:最近有没有对建筑设计感到困惑、厌倦,想过改行,改做哪一行?
华黎:没有,我还是很喜欢现在做的事情,有个困惑是为什么设计行业的收费标准还在以十多年前的规定为依据?收费和设计质量没关系吗?建筑师不能是饥饿艺术家。改行?以前读书时曾想过改学电影,现在估计想改也改不了了,所以盼望着发改委赶快做做工作,改善一下建筑师的生存条件。
建筑师简介
华黎
迹·建筑事务所(TAO)创始人、主持建筑师,1972年出生,毕业于清华大学和美国耶鲁大学建筑学院,之后曾实践于纽约。2009年创立TAO。其设计作品赢得过亚洲建协奖、入围2013阿卡汗国际建筑奖,美国建筑实录杂志评选的2012全球设计先锋、中国建筑传媒奖青年建筑师奖以及WA建筑奖等多个奖项。TAO的作品曾多次在国际建筑展中展出,包括2014威尼斯双年展Adaptation中国建筑展、2013维也纳当代东亚建筑与空间实践展等。华黎曾多次受邀在国际建筑会议以及国内外大学的建筑学院演讲。2014年华黎受邀在清华大学教授设计课,还曾在多所大学参与过设计评图。
版权声明:本文版权归有方所有,图片由建筑师提供。转载请通过邮件或电话与有方媒体中心取得授权。
上一篇:王方戟:个别参考 | 有方讲座12场实录
下一篇:活动:“新里巷运动的可能性——城中村的未来”公开论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