意大利建筑界殿堂级人物斯卡帕的建筑,是以石头为主堆砌而成的诗,每一个凝结了时代记忆的细部,皆有如建筑之诗的语言重心,各自展现其独特的脉络。斯卡帕的设计可以看做是威尼斯文化、艺术的切片。所有被放入的元素虽属于过去,却脱离了传统转化为新的表现,由此通向未来。
“历史总是跟随并且在不断为了迈向未来而与现在争斗的现实中被创造,历史不是怀旧的记忆。”
——卡洛·斯卡帕
1959年
奥利维蒂陈列室坐落在圣马可广场西北侧角落,一栋15世纪有两层拱廊的老行政宫底层。于1958年开幕,由当时奥利维蒂品牌的掌管人亚德利安诺·奥利维蒂(Adriano Olivetti)委托卡洛·斯卡帕设计。
陈列室是长21米、宽5米、高4米的一层空间,南侧朝向圣马可广场的拱廊是入口,后侧临运河,自然照度极低。斯卡帕通过面向广场的大面积落地玻璃窗,夹层面向广场的杏仁形窗户,以及临河一面透过柚木格栅的水光反射,尽可能多地获得自然光。同时在墙面上排布长方形乳白色磨砂玻璃,玻璃后方布置荧光灯形成墙面光柱,改善了室内光线效果。
1961-1963年
奎里尼·斯坦帕利亚基金会博物馆是宫殿博物馆的完美范例,是全欧洲保存最完好的博物馆之一。卡洛·斯卡帕在1959年至1963年间对这座博物馆进行了修复更新。
由于威尼斯的特殊地势,基金会在翻修前时常水患成灾,他没有把水拒之门外,反而将建筑物构想为一个复杂的容器,由一道路牙石将平面分为标高较低的水沟和高一些的地面,水沟容纳和引导洪水,地面是正常使用的空间。
水从水道入口的铁栅门流入,沿着墙进入展室,走道成为了桥,不同潮位的水在分级地面上涨落,水体被建筑塑形,建筑亦是由水体塑形。
1969-1978年
布里昂家族墓园是建筑史上不朽的作品,是凝聚了斯卡帕一生设计手法和理念的集大成之作。在设计中,斯卡帕避免了传统的中轴对称的墓地设计手法,而选择了近似中国园林的漫游式布局。
墓地有公共和私密两个入口,整个平面呈“L”形,被混凝土围墙及狭长的甬道包围,中心是一片绿地,绿地中央是布里昂夫妇的拱形墓室,由架空的弧形雨篷、结构力量的弧拱、下沉的圆形凹地和平行对望的棺椁组成。
墓室的45度斜向设置,自然地解决了L形交接的空间的转折,两个尽头分别为家族冥想亭和葬礼教堂。教堂位于方形水池中央,层层叠叠退台的混凝土断片构筑出水池边缘,到水面下继续延伸转折,形成丰富的水中世界。
斯卡帕以抑扬顿挫的叙事性空间组织,精妙优雅的建筑细部,“为死者建造了一个花园”。
1957年
卡诺瓦陈列馆始建于1836年,由建筑师弗朗西斯科·拉扎里设计,是一座长方形的巴西利卡式的陈列馆。120年后,在卡诺瓦200周年诞辰即将来临之际,斯卡帕被委托在原来的陈列馆东侧扩建一新馆。新馆位于一块与老馆毗邻的狭长且略有坡度的空地上,与地形结合,呈不规则的L形。外立面使用砖墙灰泥粉刷,窗户边缘和屋顶则为混凝土浇筑。
新馆的入口位于老馆的前厅。前厅里由一道圆拱门引往老馆,而一组台阶则引向新馆。斯卡帕则将展示环境作为整体的视觉元素来考量,为他所理解的卡诺瓦石膏像,设计最为适当的建筑空间形式。因此,所有展厅无论在空间体量、地平高度还是在窗户形式上,都各不相同,提供了丰富的观展体验。
他开启的各种形式的窗户,从入射方向、强度、色彩等来调节和控制自然光线带给展厅与展品的效果,以弥补石膏像的无定形性,将光的特性,应用到了极致。
始建于公元1354 -1356年,斯卡帕于1959-1973年对其进行了重修
1957年,斯卡帕被委托修复在二战时期这座被毁坏的古堡。斯卡帕希望做到不同的历史层次空间化和共时化。斯卡帕利用两条横贯庭园东西的平行的紫杉树篱,在视线上和流线上,将庭园的对称性打破,并将主入口移到庭园的东侧角。
斯卡帕保留了之前建筑师弗拉迪改建的哥特风格立面,只是在外墙整体重新粉刷时,露出部分拿破仑营房时期砖砌墙面的构造做法,并在墙体内外侧增减一系列新的突出或附加的构建。
在雕塑博物馆的室内时,斯卡帕毫不保留地拆除了历史风格的装饰,然后大胆地利用现代主义语言,将现代的材料,如混凝土、钢材、玻璃等直接与历史建筑的遗存并置,链接分散的碎片,填充空间的断层,毫不掩饰岁月的痕迹。
学院始建于1926年,由斯卡帕设计的大门建造于1985年
从外部看,竖向的院墙包围着修道院,中间的移动门是学院的入口。入口移动门上方悬挑的雨篷由V字形的两片混凝土板组成,院中的一片倾斜度较大,院外的则微微上扬。移动门是钢框架玻璃构造,由一个滑轮支持,另一个滑轮则操控门的移动。
移动门两侧的混凝土墙面肌理,是斯卡帕常用的锯齿形线脚,两旁渐次内缩的阶梯状墙面,赋予大门一种动感。在修复托伦提尼修道院时出土了一扇16世纪的大理石拱门,斯卡帕并没有像通常一样把它再利用为门框,而是作为一种隐喻,把它平放在草坪上,并与曲尺形的水池结合在一起。
1957年
依照斯卡帕的说法,这个项目与其说是一个伟大的建筑设计,倒不如说是一次成功的城市设计。它的成功不仅在单体意义上,也在于它在维罗纳的具体城市环境中所完成的以建筑编织城市的动作。
建筑立面被分为三层,三层从材质到色彩都有很大的不同。底层是以粉红色光滑的大理石为饰面的建筑基座;中层是墙面,以粗糙的捣浆灰泥为材料,与底层光滑粉红色的大理石形成对比;顶层是由黑色金属双柱撑起屋顶柱廊,柱廊后方是具有现代感的玻璃幕墙。
版权声明:本版权归有方所有,转载请通过邮件或电话与有方媒体中心取得授权。
上一篇:建筑摄影课19 | Bas Princen:游走于现实与虚构之间
下一篇:建筑师在做什么117 | 俞挺:从日常中创造奇迹,在18年的大院工作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