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方案视频介绍
设计团队 陈东华建筑事务所+基准方中
项目地点 中国重庆
方案状态 国际竞赛第一名
总建筑面积 78,821平方米
本文文字由陈东华建筑事务所提供。
项目用地东西两边为城市支路,适宜作为校园主次入口的界面。含谷中学东西分别面向中梁山脉和缙云山脉,东北角临近永乐湖公园,周边景观视野优越。场地周边多为住宅用地,如何与社区共享将作为一大重点。
场地整体相对比较平整,但项目容积率相对较高,对场地的利用比较极限。在造价与用地有限的条件下,可以营造什么样的其他空间类型?如何对过往常规的教学模式和组合类型进行批判性的革命或改良?如何回应重庆当地的文化特色和空间记忆?
面对以上条件,我们以“大院之家”为概念,分别从城市尺度、院落尺度、房间尺度等三个由大到小的尺度介入设计:其一,与城市风景共融,与周边社区共享;其二,构筑容纳集体记忆的大院空间类型;其三,营造“家”的单元,设定一种建造与栖居模式。
“大院之家”方案希望重塑传统“大院子”的集体空间,让校园既能大中有小,又能以小见大。城市、自然、社区、院落、建筑、房间形成一个共融的整体。
或许,我们可以用林语堂的《来台后二十四快事》里的一段妙文来描述这所住宅片区中的校园:
“宅中有园,园中有屋,屋中有院,院中有树,树上有天,天上有月,不亦快哉!”
含谷中学东西分别面向中梁山脉和缙云山脉,东北角临近永乐湖公园,为校园的景观视野提供了对焦的方向。
因此,我们创造了一个二层平台,为各个教学与生活组团提供了一个开敞共享的场所,教学组团在东西方向相互错开,引入东西两端的山景;而操场平台放置在东北角,给观看东北的永乐湖留出视线通廊。
同时操场及其底下的文体设施,例如剧院、球场、泳池等,亦可在节假日时段与城市社区错峰共享。
大院是我们传统建筑和园林的一种空间类型,也是我国住宅小区发展的一种经典模式。那种低矮的小栋房子和大院形成的共享环境,承载了一种联系过去和现在的空间记忆。
我们含谷初中的校园分为教学办公区、共享活动区、生活服务区三个院落。三组分区各自形成三组大院,在垂直和水平方向上呈现不同的空间、形式和功能,营造了一个容纳集体记忆的场所。
校园建设是一个过程, “造院子”和“养院子”是同等重要的。院子里不仅种植了丰富多样的亚热带植物,呈现一种野性的生命力,而且承载了各种日常的活动场景,成为一种“事件空间”。大院的真土、真自然,也弥补了提高运动场所带来的缺失,为师生们提供了一个接触风光雨露的宝贵场地。
这是一所位于科学城的学校。但“科学”不一定就是标新立异的重新创造。相反,“科学”自身的历史本值得被重新挖掘。因此,我们一直向民居与经典学习。传统院落、村落等空间里有很多道法自然的典范。“大院之家”的教学单元组团那种松散错落的布局,为自然采光通风提供了极其有利的条件。
对于教学区的普通教室,我们采用“三房两厅”的单元制独栋模块。单元组团围绕大院错落而建,既保证一二层的共享性与单元三层以上的独立性,又创造出良好的通风采光环境。
每栋教学单元分别为三个年级的教学空间,围绕中间的大院空间布局,让独立的学习和交汇的互动上下交织。“三房”为相对独立的两个普通教室加一个其他常用教室,如活动课教室或专业教室。“三房”呈品字形布局,通过一个T字形的廊道串联,既借用了传统内廊的交通效率,又保证了传统外廊的自然通风、采光和视野。
“两厅”包括生活厅和共享活动厅:生活厅包含洗手间、茶水间、小吧台等;共享活动厅包含活动角、兴趣角、师生交流空间等。“三房两厅”的独栋单元如同“家”一般,散落在同一个“大院”里。
当我们回顾历史,重庆大学建筑系第一批骨干教授陈伯齐、夏昌世、龙庆忠等人在1940年初引入了现代主义的理念和应用工程的技术,并在后期结合国内炎热多雨的地域、气候、建造条件,提供了新的设计方法和思路。
我们在教学单元和宿舍单元都采用模数化和装配式的预制混凝土建造方式,借鉴了早期现代主义建筑师陈伯齐、夏昌世等人对应亚热带气候的工程设计理念,保证建造效率及造价得以满足设计要求。
预制装配式建筑按预制构件间的连接方式可分为湿式连接和干式连接。目前国内的预制装配式建筑大多数采用湿式连接的工艺,实际上为半预制建造。相比之下,干式连接在装配式建筑发展较成熟的国家大量应用,是装配式建筑的发展方向。
以全装配螺栓干式连接的预制构件为例,该连接形式的节点部位无现浇混凝土,节点主要依靠螺栓、焊缝传力,辅以接缝灌浆传递部分内力或接缝的封堵。可根据项目具体条件考虑选用。
院子与房子:虚空与实体
中国院落与房子的关系有着各种各样的呈现,但两者之间的“虚空与实体”关系往往就是实体围绕虚空。在此,房子不再以单一“物体”出现,而是以围合形式的群组关系出现。本方案“大院之家”正是围绕这个核心,布局房子与院落的关系。这是一种具有精神性、文化性、观念性的空间。
集体形式、空间与记忆
关于城市与建筑的关系、集体记忆的恒定载体,阿尔多-罗西毫无疑问在上世纪奠定了形式与空间的分析基础,他的类型学也由此提出。在一个激变发展的城市化洪流当中,如何找到那种超越天真的功能主义的范式?院落在中国无疑是那种承载着集体记忆的精神家园。对“院落”在历史上和空间上的整理,有助于我们重新思考“院落”类型自身的形式变迁以及新的院落组合形式。
桢文彦在上世纪60年代提出了三种集体形式的范式,分别回应了不同时期、尺度、状态、地域的聚合形态。而“大院之家”在“大、中、小的三种尺度重铸了这些集体形式,分别是:1)城市尺度的巨构形式,作为一个城市发展的大规模校园模式;2)院落尺度的构成形式,三组院落和建筑组团两两拼接在一起;3)教学单元环绕大院而成的“组群形式”。在此,“大院之家”打破了桢文彦三种范式的区分和边界,在多样性与同一性之间找到一种模糊的、混合的集体形式。
遗留重庆的早期现代性
1940年初,陈伯齐、夏昌世、龙庆忠等在德国留学后回国创立了重庆大学建筑系,他们引入了现代主义的理念和应用工程的技术,但与当时中央大学建筑系的“学院派”的布扎风格所不同。1950年代,陈伯齐、夏昌世、龙庆忠等来到炎热多雨的岭南,在后来广州国立中山大学(亦即后来的华南工学院)任教,主持创立华南工学院的亚热带建筑研究室,专注于建筑通风防潮、遮阳散热的研究。
“大院之家”延续了这一早期现代性和科学方法,并结合学校和院落的布局做出了新的探讨,包括从整体的大院布局、单体的预制建造到细部的遮阳、隔热、通风、采光等构造处理。这段曾经在重庆短暂发芽的历史将在这一次提案里重新唤醒。
重塑土地与自然的关系
房子与地面之间的关系对公共空间、自然环境的塑造尤为重要,或是架空、或是台地、或是围绕。如此之类。对待土地的方式,反映了一种重要的观念和态度。
过往大部分学校的运动场和足球场都是落地的,为学生们提供了接触“真草真地”自然的机会。由于目前学校建筑功能和面积需求,运动场抬升后,如何为师生们弥补这一接触“真草真地”的缺失?在此,抱着对“土地”和“自然”的敬畏之心,我们引入了“大院”的理念,植入真实的自然,减少硬化地面和地坑开挖,增加土地的自然渗透性,留住那份土壤。
关于“空间”与“工程”的意识
柱子、楼板、墙体、楼梯等建筑要素不仅仅是关于技术层面的建造,更是一种空间意识和工程意识的建造。柯布早期所提出的多米诺体系便是这个代表。结构的自由隐含了墙体的自由以及空间的自由。“大院之家”的教室单元在水平挑檐、厚板和竖向柱子、剪力墙之间相互咬合而成,隐含了品字形的空间格局。
另外,教学单元的材料、构造与结构体系设计,也延续了早期对“工程”本身的一种有意识的介入。材料的形式、质感和咬合关系,都反应了概念性的思考和设计的意图。例如,本方案运动场的柱头与梁的关系反映了上下脱开的架空层次;教学单元开放和悬挑的建筑角部、水平挑檐与竖直剪力墙的关系反映了内部的品字形布局;或虚或实的栏板形式都反映了不同空间界面的表达等。
建造与社会问题
预制混凝土结构体系及其粗野的质感,曾是现代主义时期流行的其中一种策略。其相对低价、高效的优点在欧洲二战后重建以及解决社会住宅等问题上尤为突出。而在国内,这种装配式设计在早期并不流行,而在近年来提上议程。“大院之家”提案的单元装配式正是希望成为重庆西部高新区的一个示范性尝试,并以此作为一种空间和建造类型推广至其他地方。
设计图纸 ▽
完整项目信息
项目名称:大院之家 / 西部(重庆)科学城含谷初中
项目类型:建筑
项目地点:中国重庆
设计团队:陈东华建筑事务所+基准方中
主创建筑师:陈东华
陈东华建筑事务所团队完整名单:陈东华、黄慧婷、陈柏谦、陈炼、王宇玲、刘意、卢桦葆、林新德、李小灵等
基准方中团队完整名单:侯宝石、刘勇、姚国胜、饶正保、陈浩、漆泽军、张志军等
项目状态:国际竞赛第一名
设计时间:2022年5月—至今
效果图和动画制作:广州纯影数字科技有限公司
实体模型:深圳市微创模型设计有限公司
用地面积:40,970平方米
总建筑面积:78,821平方米
建筑密度:55%
容积率:1.45
绿地率:38.0%
版权声明:本文由陈东华建筑事务所授权发布。欢迎转发,禁止以有方编辑版本转载。
投稿邮箱:media@archiposition.com
上一篇:墨菲西斯新作:美国加州橙县艺术博物馆
下一篇:入围方案 | 江西信丰高铁新城概念规划暨城市设计 / 深城交+施耐德舒马赫+世邦魏理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