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部
文章
视频
旅行报名
招聘信息
有方服务
按发布时间
按浏览量
按收藏量
条搜索结果
暂无数据

很抱歉,没有找到 “” 相关结果

请修改或者尝试其他搜索词

登录
注册
忘记密码
其他登录方式
返回
忘记密码
确认修改
返回
请登录需要关联的有方账号
关联新账号
关联已有账号

建筑师在做什么55 | 王硕:建筑师只有谈不来的甲方,没有讨厌的甲方——就像医生没法说哪个病人讨厌一样

建筑师在做什么55 | 王硕:建筑师只有谈不来的甲方,没有讨厌的甲方——就像医生没法说哪个病人讨厌一样
刘畅 | 2014.10.22 14:40

▲采访时间:2014年10月

王硕,META-工作室(META-Project)的创始合伙人。META-工作室从成立之初就确定了一个“50%+50%”的模式,即只把一半的时间精力集中在实际项目上,另一半时间精力用来做关于当代城市文化的非营利性研究。他认为工作室近期最“有趣”的事是长期以来持续做的一些当代城市文化研究开始和其设计实践之间有了很好的衔接关系。他认为建筑师总习惯于把自己想象成Batman,想用自己的社会责任感以一种居高临下的姿态拯救这个“衰落”的城市,但实际上不如学学Joker,从街边的流浪中亲身接触复杂的现实。

对于王硕来说,设计是一种思维和经验的建构,短期集中的设计就像一种思维挑战,长线的思考就像构思一部小说。

有方:最近在做的最有趣的项目是什么?

王硕:你们所提的“有趣”是一个很主观的感受,我觉得每天碰到的奇奇怪怪的人和事更好说哪个最有趣。而对于项目来说,就不像在生活中要靠碰运气了,我更会去关注它是否达成一种有延续性的意义(consistency),并且这种延续性是否回应了一个有意思的问题。问题越有意思,持续的思考越充足,也就越有“趣”吧。这么说来,我们工作室近期最“有趣”的事是长期以来持续做的一些当代城市文化研究,开始和我们的设计实践之间有了很好的衔接关系。

META-工作室从成立之初,我们就确定了一个“50%+50%”的模式,即只把一半的时间精力集中在实际项目上,另一半时间精力用来做关于当代城市文化的非营利性研究。并且跨越于城市研究与设计实践之间,我们希望重新建立两者之间的关系。

如[超胡同]是我们自2012年发起的一个国际性跨学科研究与合作项目,在Graham Foundation、北京设计周,以及大栅栏更新平台等合作者的支持下,由在四年期间内展开的一系列讲座、工作坊、圆桌论坛和公众展览组成。与通过持续的讨论过程生产“知识”平行,我们同时也在进行一些城市更新改造的项目,目前在设计国子监西侧一个军械库的改造,还有前不久建成的一个在西海边的院子,以及更早些在沈阳做的水塔展廊改造。都是在原有城市构筑物中植入新的有活力的program。

▲META-工作室研究项目:城市-超进化研究

▲META-工作室胡同改造项目:西海边的院子

▲META-工作室改造项目:水塔展廊

还有就是我们一直进行的关注都市年轻人的未来居住模式研究——“重启宅”,以之为契机为万科北京设计了“新青年”住宅体系在亦庄的第一个项目。并且近期开始与万科成都、华夏、首创几个地产商合作进行实质性的样板实验,共同探讨如何落地推广。

▲META-工作室研究项目:重启宅

有方:最近在做有趣的项目的同时,是否也出于某种原因,做另一些无趣的项目?

王硕:设计这件事本身就是不同人自我意识(ego)的对峙,不同价值观的对话,以及在各种欲望边界上的推与拉之上产生的,就像太极推手一样。所以每个项目如果你能找到那个不同价值观之间“推手”的那种“劲儿”,这种交手的过程一定不会是无趣的。我能想象的最无趣的项目是在周围什么都没有的沙漠中间建一个没有限制的甲方不加任何干涉的房子。

有方:最近在自己的业务上你觉得最烦的事是什么?

王硕:中国目前没有文化机构能够资助自主的城市研究,即使有也都提前预订给有资历的前辈们了。这迫使我们这些年轻建筑师只能去寻求国外的资金赞助或合作。

有方:最近在集中琢磨什么问题?

王硕:在重新联系研究与实践的基础上,我和我的合伙人(他并非设计背景)一直在琢磨如何突破传统对建筑师身份的定义,即一个“乙方-甲方”的关系。我们觉得面对当代复杂的城市文化,在不远的将来,等着一个“合适”的甲方,把资金、政策各种问题解决,给你一个明确的任务书来做设计的方式将少之又少。更可能的是,在一些资源或意愿的牵引下,由一个 Think Tank 来共同讨论一个项目在各个层面涉及的问题:它的经济模式是怎样的,社会-文化机制是怎样的……然后设计作为一个协调者,能在这些不同的层面里找到怎样有意义的新的联接,并在这种合作的平台上推进项目。

现实是复杂而多变的,我们一方面要享受这种有趣的多样性,另一方面又要能够穿行在复杂性中建立起行之有效的介入方式。这也是为什么我们坚持设计应具有研究驱动的导向,自主的研究相当于把现实留给我们的“家庭作业”给提前做了,然后我们才能去说有什么样的“社会-文化”program 能在人造物的框架(如城市、胡同、住宅……)中产生,而不是什么新奇的建筑形式。相比于新的形式,我们的城市需要的更是承载新的混杂衍生的当代内容。

▲META-工作室建筑项目:葫芦岛海滨展示中心

就像我几年前在一个 Halloween Party 上提到的,建筑师总习惯于把自己想象成“Batman”,想用自己的社会责任感以一种居高临下的姿态拯救这个“衰落”的城市,但实际上街面上究竟有什么新的文化在产生都不知道;倒不如学学“Joker”,从街边的流浪中亲身接触复杂的现实,找到系统的漏洞,并成功的利用这种漏洞制造了一次又一次概念上的困境,让蝙蝠侠进退两难。如果能够让建筑设计真正“有用”,我宁愿放弃蝙蝠侠的身份。

有方:最近读的最有趣的一本书是什么?

王硕:《汤因比论汤因比》,还有 Calvino 的《The Complete Cosmicomics》。这两本书在我的床头呆了很久了,总是想再翻翻。两本分别是关于人类历史和宇宙历史的:一个是历史学家讲如何理解人性中某种共同的规则性的因素,有点类似于阿西莫夫提出的“心理史学”;一个是作家调侃自宇宙创始的物质性具有的人性的情节,特有想象力。

▲《汤因比论汤因比》与《The Complete Cosmicomics》封面

有方:最近一次旅行去了哪里?

王硕:意大利,主要是去布置我们参加今年威尼斯双年展的[超胡同]和水塔展廊两个项目。因为今年是 Rem 总策展,所以感觉威尼斯一下变成了鹿特丹——随处遇到以前在OMA工作的同事。另外就是在佛罗伦萨、维罗纳、锡耶纳的街头溜达实在太有意思了。

▲META-工作室参展2014威尼斯双年展项目  超胡同

有方:最近有没有新发现某位很有趣的建筑师,对你特别有启发?

王硕:Constantinos Doxiadis (Greek,1913-1975),应该算是第一个提出通过科学的城市研究,来改进全球人类聚落发展的建筑-规划师了。Doxiadis 建立了一整套包含了人类聚落诸多层面的科学,涉及调研、数据分析、介入模拟等,在其跨学科合作基础上展开的行动(不仅仅是设计)则以实现居住者与他们所处的物理与社会-文化环境之间的和谐平衡为目标。

▲Constantinos Doxiadis:Emergence and Growth of an Urban Region-UDA

Doxiadis 在60年代提出的城市发展理论和实践,主要针对的问题是西方城市的快速生长,这其实恰恰是当代中国城市所面对的问题!他的科学研究模型,是比一般意义上的规划更加科学的方法论。回顾他提出的介入城市发展的模型在今天有很大的启发作用。

有方:最近哪个建筑议题最让你关注?

王硕:城市更新和再利用。如果对关于旧城/古村镇改造的种种讨论进行收集,你会发现,一方面公众舆论导向乌托邦式的遗产保护,保守主义者总在呼吁古建筑的历史价值。而另一方面激进的开发商却在极力倡导反乌托邦式的“推倒重来”,并且认为这是吐旧纳新的必要手段。对城市更新讨论的语境悬置于非保护即拆除的两极之间,却没有找到其他有效的理解和解决方法。我们需要一种替代性的城市再生模型,它将从此时此地的观察出发,关注当下现实。关注的不是风貌是否协调,建筑空间够不够好,而是城市空洞的发展怎么样才能填充上更好的生发于当代生活内部的内容。

有方:你最讨厌的甲方是什么样的?

王硕:我觉得建筑师只有谈不来的甲方,没有非要去讨厌的甲方,就像心理医生没法说哪个病人讨厌一样。人生短暂,只跟谈的来的甲方谈吧。

有方:最近哪件社会议题最让你关注?

王硕:正在各个行业兴起的“去中心化”的讨论。

建筑文化应该多关注其他行业的新思维,以及理解站在这些思维背后的哲学思想,而不光是创新技术,那个只是结果。今天IT业的兴盛,其实源于60年代末的“反文化运动”,摇滚乐、嬉皮士和他们带来的多元文化对主流文化的挑战。并随之诞生了一批推动硅谷科技发展的思考者和实业家,如Stewart Brand,Kevin Kelly, Steve Jobs等。

建筑的去中心化,或者说如果当建筑成为介于自上而下(top-down)和自下而上(bottom-up)之间的一种中间层级的联接/凝聚状态会是什么样的?

有方:最近除了设计外,花最多精力的活动是什么?

王硕:如果有时间,我希望能花更多的时间陪我的小女儿,看着她的成长除了欣喜还会让我想到自己在成长过程中没有意识到的一些事。

有方:最近有没有对建筑设计感到困惑、厌倦,想过改行,改做哪一行?

王硕:对我来说设计是一种思维和经验的建构,短期集中的设计就像一种思维挑战,长线的思考就像构思一部小说。我这个人就是什么都不做,也会去想很多事的,而且不一定会跟设计有关,所以并不会感到厌倦。

如果真的能不做建筑,我想我可能会去教书,享受一下帮助学生构建一个想法,发展一个逻辑,那是很快乐的。

建筑师简介

王硕

META-工作室(META-Project)的创始合伙人,他曾在纽约、鹿特丹、北京多家国际知名的设计事务所担任重要职位。在OMA期间参与一系列城市规划及建筑项目,包括RAK Gateway City(全球城市景观与商业地产大奖),新加坡凯德Interlace大型住宅项目(全球最佳居住奖), 以及曼谷第一高楼Maha-Nakhon。

他于2007年创立META-工作室—作为一个新锐的当代设计机构,持续地对当代中国城市发展进行深入研究,并通过跨学科的合作建立城市研究和设计实践之间的桥梁。工作室的实际项目通常以研究成果为助推,发掘项目独特的社会-文化潜能,重新建立建筑与其所处社会环境之间的关系。

META-工作室近年完成的代表作品包括葫芦岛海滨展示中心、万科水塔展廊等,获得2013世界华人建筑师大奖,2013美国格莱汉姆基金会奖金,2013北京国际设计周最受媒体欢迎奖,2012现代装饰国际传媒奖年度设计奖等各类奖项的认可,并曾展出于威尼斯双年展(2014),德国Reiss-Engelho博物馆(2013),上海当代艺术博物馆(2013),西岸建筑与当代艺术双年展(2013)、北京国际设计周(2013)、大声展(2012)等。



版权声明:本文版权归有方所有,图片由建筑师提供。转载请通过邮件或电话与有方媒体中心取得授权。

投稿邮箱:media@archiposition.com

关键词:
人物
建筑师在做什么
建筑师访谈
王硕
0
参与评论
热门标签
中国空间研究计划
建筑师在做什么
建筑师访谈
建筑讲座
有方招聘
行走中的建筑学
项目
视频
订阅有方最新资讯
投稿

*注意:

1. 邮件标题及资料包请以“新作/视频投稿-项目名称-设计单位”格式命名;

2. 由于媒体中心每日接收投稿数量较多,发送资料前请确认项目基本信息、文图资料准确无误。接受投稿后,不做原始资料的改动;

3. 若投稿方已于自有平台进行发布且设置“原创”,请提前开设好白名单(有方空间账号:youfang502;Space内外账号:designall),并设置好“可转载、不显示转载来源”两项。

请将填写后的表格与以上资料,以压缩包形式发送至邮箱media@archiposition.com,尽量避免使用网易邮箱的附件功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