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部
文章
视频
旅行报名
招聘信息
有方服务
按发布时间
按浏览量
按收藏量
条搜索结果
暂无数据

很抱歉,没有找到 “” 相关结果

请修改或者尝试其他搜索词

登录
注册
忘记密码
其他登录方式
返回
忘记密码
确认修改
返回
请登录需要关联的有方账号
关联新账号
关联已有账号

建筑地图271|河南:中原风土

建筑地图271|河南:中原风土
编辑:李菁琳 | 2025.11.24 11:13

山脉、石窟、农耕传统......都是理解中原风土的关键词。

 

河南建筑地图第三篇,聚焦都会之外的地方建筑项目。看它们如何与中原风土相融合,展现当代河南建筑风貌。

 

过往河南建筑地图(点击可跳转回顾):

建筑地图 | 河南:对话文明

建筑地图 | 河南:古今文明的对话

河南建筑漫游地图(编者绘)

 

 

 

01

太行新宇美术馆

设计:王冲工作室,2022

坐标:河南省林州市石板岩镇

 

摄影:Coppak Studio 点击图片了解项目详情

石板岩镇地处太行大峡谷风景区,近年来正以“中国画谷”的定位,晋升为北方最重要的写生基地。基于乡村文旅振兴的背景,一座标识性的美术馆在镇口建造完成。

 

设计将美术馆的界面定义为“多孔”而“倾斜”的近山和“之”字形延展的曲折路径,对话苍溪与远山,创造层层后退的距离感,在高远视图中引发幽奥的深远境界。微妙的曲面和明亮的石材色泽,引人注目却并未破坏大自然之美。

 

之状步道绵延贯穿于建筑立面,现代建材与本土砂岩石料交织舒展,诸多山水意象(曲巷、长桥、折道、石基、眺台、洞天、水壁)穿插其中,层层平台让人拥抱自然,新旧立面交换和谐,简约元素清新明快。

 

步入室内,旧有仓库被改造为展厅,自然巨石被用来支撑夹层,直率的材料表现充满质朴之感;而作为多功能艺术展厅的新建筑则裸露屋顶桁架,黑色麻绳和白色钢材形成具有张力的空间表达;底部咖啡厅的墙面提取红色砂岩色调,营造时尚氛围,21平米的单块落地玻璃保证了面向山水的广阔视野。

 

 

02

东麓园(一期)

设计:王宝珍/因园工坊,2023

坐标:河南省林州市

 

入口 ©孙海霆
“半推半就”廊 ©孙海霆
室内空间与地势关系——大厅“有朋”与休息角“临渊”、咖啡厅“含山”、夹层展厅 ©孙海霆
小石潭、石径斜、夹层与柱子 ©孙海霆
咖啡厅“含山”、夹层展厅 ©孙海霆
东侧客房看太行山 ©孙海霆

项目一期主要改造内容为原酒店主楼以北的场地。定位是精品酒店,可独立运营,亦可与二期联合运营。功能包含12套客房、餐饮、小型展览、沙龙、接待服务等,同时需在一期用地内设置两个专为二期服务的报告厅。

 

设计首先拆除基地南部品质较差的一层平房,利用其基址与东部的三角形空地构成L型的主体建筑。原酒店楼中间走廊的东山墙窗改为门,再在墙外以半椭圆形弧墙推出一个水庭,借池岸作报告厅的疏散通道,同时激活东侧原本较为平淡乏味的场地。建筑,或厅或廊,相互串联。保留的东侧围墙顶,并非直线,而是折线。通过控制各建筑与其的位置关系,得到或长或短、或窄或宽、或敞或幽的庭院。再通过建筑空间的横竖、曲直、狭阔、高低、开合、奇正、明暗等与庭院进行唱和,可获得一连串具有强烈节奏感的场景。

 

设计通过叠石理水,不仅让人们在室内、园子内可看到太行山,而且还能体验到太行山的余脉在庭园内绵延,一直绵延到室内,使园内、园外、室内、室外的地势、风景相互勾连、相互渗透,从而达到可行、可望、可居、可游、可读。

 

 

03

大伾山悬崖驿站

设计:繁星建筑,2021

坐标:河南省鹤壁市浚县

 

©吕晓斌

©存在建筑-建筑摄影 点击图片了解项目详情

项目所处大伾山,因有中国最早、北方最大的摩崖石刻大佛而闻名。建筑师将主入口布置在东侧,此处山体形态变化剧烈,形成约2米的高差。结合序列感强烈的入口阶梯,以振奋人心的姿态迎接上山的游客。

 

新驿站沿用原址的围合式布局,采用柔和的条形体量,串联起东西两侧入口空间,也为南侧留足供人休憩的庭院空间。同时在北侧景观视野最好的位置增设一个小体量,让建筑东入口的形态更为丰富,呈现一前一后、一高一低的状态。体量的交接因不规则轮廓变得复杂,三条屋脊和一个阴脊交汇于一点,不仅数理关系上彼此相切连贯,高度变化也彼此不一,有助于排水。

 

走过红枫掩映的毛石景墙,进入开敞的休憩空间。南侧是连续的实木门扇,透过古韵雅致的窗棂能看到室外的花园庭院。北侧窗外是一览无余的山景,推开门可至露台凭栏远眺。

 

 

04

不朽堂·龙山陵园小礼堂

设计:Studio 10,2020

坐标:河南省焦作市修武县

 

摄影:张超 点击图片了解项目详情

龙山陵园位于修武县七贤镇蔡坡村西的一片荒山上,主要服务于焦作市、修武县乡镇周边。业主为项目命名“不朽堂”,体现了拥有有限生命的人类对“永恒”的渴望;而事实上,经历、目睹死亡或许正是人们得以最接近于窥探“不朽”奥秘的时刻。

 

因此,设计希望营造一个安静、内向的沉思场所,专注于感受与生命密切相关的自然基本元素。沿三角形地块建起一圈高墙,只在南侧开一条窄缝与外界联系;悼念者可以在入口喷泉水池净手后,通过高墙围合的外走道通往礼堂入口。低矮昏暗的入口门廊挑檐和高墙间的窄缝中露出一线天空和几株松柏,人们几乎感受不到围墙北侧紧邻的焚烧区。悼念者可以坐在门廊下的长凳上等候进入会场,感受天空中云和光影的变化。

 

进入礼堂主厅,由暗至明,天光从远端抬高的主讲台及两侧窄缝间泻下,沿墙的一圈细流与入口的喷泉水池相通,循环往复;潺潺水流为礼堂空间引入自然之声。定制的铜质长明灯、门把手和室内踢脚灯截面均呈三角形,与建筑平面暗合;正三角形的几何完美性暗示着生命的无瑕、能量的循环和维度的超越。

 

 

05

熟地工艺展示馆

设计:罗宇杰工作室,2021

坐标:河南省焦作市修武县

 

摄影:金伟琦 点击图片了解项目详情

熟地工艺展示馆的设计、建造,在满足大跨度、开敞空间的基础上,亦使之具有展馆属性、乡土属性、生态属性。

 

熟地加工是持续与阳光发生关系的过程,这成为空间营造最重要的概念:创造出丰富的自然光环境,让光成为建筑的主题。

 

展馆内部采取圆形平面(内接圆直径37米),观者绕行周圈也是观展流线。直径37米的结构构架于中间设落柱架,增加了空间和尺度的变化,形成多重环状空间:外环是围护墙体与木结构架的嵌合体,工艺展览中展品的陈板、展板的安放墙体;中环是陈放各种熟地产品的搁架区,是尺度密集的柱框架结构单元阵列,获得更稳固的结构、更多的置物空间;最中心的内环空间,相比密集的中环则显得特别开敞,设计了逐级下沉的圆形座台区,形成一个可组织康养活动及会议论坛的空间,中央的顶部设天窗采光,强化出中心感。

 

传统木构中结构与家具构件的合用思维,在展馆中得到效仿和延伸:常规中的大截面柱子消解分散成小截面的柱阵,这些柱阵再纵横叠合固定次级小木梁,最后在小梁上铺放木板,搁置物品。这些既是结构也是功能搁架的构件组群,影响、限定和形成了独特的空间。

 

 

06

河南省科技馆新馆

设计:同济院麟和建筑工作室,2024

坐标:河南省郑州市中牟县

 

©是然建筑摄影 苏圣亮 点击图片了解项目详情

河南省科技馆新馆汲取“河洛文化”灵感,宛如黄河与洛河交汇形成的自然造型,大气舒展、浑若天成;又如飞鸟振翅,以强烈的文化与科技感“展翼中原”。

 

建筑布局采用三叉分形,呼应面向郑州、开封和未来城市中心三个方向的空间方位;建筑形态精准契合场地风场,成为环境能量流动、引导与捕获的空间塑形,形成最优化场地风流环境通风与舒适性能。

 

总体设计提出“馆园一体”理念:科技馆和圭表塔一横一纵,形成入口广场、科技馆、室外展场,最终收于圭表塔的空间主轴;面对象湖则形成多层次错落场地形态,建筑绵延展开于湖畔。顺应建筑布局构建不同主题的广场、花园和路径,如同磁力线环绕建筑,内外交融、立体丰富。

 

建筑内部近3000平方米的巨构中庭是空间集散、组织和体验的核心,围绕中庭形成动态连续的空间叙事。设计来源于“天体运行”的宏阔想象,采用三层大跨度异型钢桁架连廊;不同层面的公共平台穿插、错落和连接,强烈的空间流动感和视角变幻强化整体体验,形成了如天体运行般精密复合的有机系统。

 

 

07

牛家村村民活动中心

设计:河南在地建筑设计事务所+中国城市建设研究院,2021

坐标:河南省开封市尉氏县

 

摄影:明境建筑摄影
©河南在地实践 点击图片了解项目详情

高低错落的青红砖双坡硬山民居构成了村落形态的群落意向,设计尊重原有建筑形态的尺度、色彩、风格等要素,用现在的建构逻辑组织空间形态,以求最大限度地融入村庄建成环境。

 

场地位于公共设施的“辐辏之地”,西侧为乡村大食堂,北侧是村委会及广场,东侧是规划健身场地,南侧为游园和大棚种植基地。设计尊重这种特性,采用可穿行的方式组织建筑空间,外围建筑为卫生室、老人活动中心、儿童图书室、村庄展厅等公共设施,围合的内部空间则可成为可容纳集会、娱乐、驻足停歇的多义场所,从而回应了村民活动多样性和随机性的特点。

 

建筑墙体采用混凝土结构砌块墙和青砖幕墙相结合的方式建造,砖幕墙的图案设计来自于当地传统民居的拼花样式。公共空间的围合体系采用钢结构主体加耐候钢幕墙的做法,耐候板面上的装饰是对村庄崇“牛”文化的抽象表达。

 

 

08

小有河东岸民宿

设计:王维仁建筑设计研究室,2020

坐标:河南省济源市王屋山小有河

 

摄影:王维仁建筑设计研究室 点击图片了解项目详情

小有河是位于济源王屋山麓的狭长河谷,具有完整的自然生态与农业聚落留存。规划透过文化旅游的推动,利用原有地形、建筑类型与夯土结构,将废耕的农地转化为生态与文化旅游性质的民宿聚落。

 

小有河东岸的民宿设计,结合空置的宅基地与阶梯的田园纹理,以四栋荒废的三合院农宅作为设计的起点,透过形态的围合与完善、复制与变形、延展与转折,将内向型的合院开展为与溪谷山形对话的线型序列空间,沿着等高线向南北两侧的地景延展。

 

经由建筑肌理与景观肌理的交错排列,设计提供三十个客房的精品酒店,以及一系列室内外的公共服务设施,透过院落与巷道、平台与阶梯、水塘与树林,形成有机排列的民宿聚落,为旅客带来与自然环境对话的空间经验。

 

在建构与材料的层次,设计除了利用阳台前院的门扇开启,调控建筑后墙与庭园的虚实量体,创造连续居住和自然观景的体验,更探讨了青瓦陂顶的不同间架形式、夯土墙体的新旧质地协调、屋架钢檩条木椽子的构造搭接、以及垒石院墙的建构逻辑,旨在建立建筑实体建构与生活知觉的进一步联系。

 

 

09

跃龙谷酒店

设计:青墨建筑设计,2024

坐标:河南省洛阳市杨沟村

 

©存在建筑
©青墨设计 点击图片了解项目详情

酒店距离龙门石窟景区大约4公里,场地前身是一处废弃不用的靠崖式窑洞。设计策略遵从“最小干预”原则,保留场地内原有窑洞格局和建筑尺度,外观上不做过多改动或设计介入,而是在各房屋内部进行相应的空间格局调整和入住体验提升,并提炼重要的公共空间节点。

 

嵌入黄土崖壁的横向多孔片墙界面,以“主体”消隐的方式分段隔成了十三个不等比例的窑洞空间,或为客房,或为酒吧、SPA馆、后勤用房。空间切分的节奏源自于对内部需求的重新组织,空间内不同子区域之间的差异性被拉大,一并形成一种张弛有度、气韵生动的节奏关系。

 

总体布局上,一个连续、横向的大聚落空间串联起多个独立的“空间盒子”形成了建筑平面。这些独立又连续的空间盒子包含有公共空间的餐厅、泳池、大堂,也有顺应窄长红线范围的客房。公区接待大堂提炼窑洞元素,通过新的材料和技术,临摹出“拱顶”“圆弧”几何形建筑弧线,增强了空间的纵深感和韵律感。与街巷紧密联结的公众区域设有院落隔断,在空间上不再贯通,起到改善室内采光与通风的同时,一并让每个房间都有户外活动空间。

 

对于酒店整体设计风格而言,新建筑虽是采用异质介入的方式,但是建筑师始终坚持“恰如其分”的分寸感,让旧有框架与新体块之间形成合理的糅萃。

 

 

10

浮舟纪·村民中心

设计:原初建筑,2024

坐标:河南省信阳市潢川县

 

©原初建筑

©存在建筑 点击图片了解项目详情

村民中心选址于刘岗村水库岸边,形成“三面环景”的空间格局:东侧紧邻成片水稻田,北侧是刘岗村民居村落,南侧面向灌溉水库,西侧与凤凰山相接。

 

水库作为农业灌溉水源,水位随耕作季节的抽水灌溉呈现周期性涨落,村民的农耕生活围绕着水库展开。村民中心作为村民农闲时的共享空间,包含茶室、图书阅览室、村民议事厅等功能。其空间组织需要对农耕环境做出回应,并且适应水库的水位变化。

 

建筑平台采用架空结构,建筑主体采用木结构,以钢螺栓连接的坡顶门式框架为主体。屋顶由四根双曲大梁作为主要结构件,次梁随主梁均匀排布。建筑曲线形体顺应堤埂曲线延伸,不仅呼应自然地形,更形成结构性自稳,其内部无柱空间减少了对空间的切割。

 

建筑平面两段曲线幕墙分别面向凤凰山和水库景观,通透的视线将室外景观引入室内。出入口与堤埂两端相衔接,进入内部前会经过相对降低的檐下过渡空间,随着人的移动,两端走廊逐渐汇合抬升,形成一个无柱通高空间。

 


本文编排版权归有方所有。图片版权归摄影师或来源机构所有。若有涉及任何版权问题,请及时和我们联系,我们将尽快妥善处理。联系邮箱:info@archiposition.com

关键词:
建筑地图
河南
0
参与评论
热门标签
中国空间研究计划
建筑师在做什么
建筑师访谈
建筑讲座
有方招聘
行走中的建筑学
项目
视频
订阅有方最新资讯
投稿

*注意:

1. 邮件标题及资料包请以“新作/视频投稿-项目名称-设计单位”格式命名;

2. 由于媒体中心每日接收投稿数量较多,发送资料前请确认项目基本信息、文图资料准确无误。接受投稿后,不做原始资料的改动;

3. 若投稿方已于自有平台进行发布且设置“原创”,请提前开设好白名单(有方空间账号:youfang502;Space内外账号:designall),并设置好“可转载、不显示转载来源”两项。

请将填写后的表格与以上资料,以压缩包形式发送至邮箱media@archiposition.com,尽量避免使用网易邮箱的附件功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