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部
文章
视频
旅行报名
招聘信息
有方服务
按发布时间
按浏览量
按收藏量
条搜索结果
暂无数据

很抱歉,没有找到 “” 相关结果

请修改或者尝试其他搜索词

登录
注册
忘记密码
其他登录方式
返回
忘记密码
确认修改
返回
请登录需要关联的有方账号
关联新账号
关联已有账号

武义梁家山清啸山居民宿:依环境而建 / 尌林建筑设计事务所

武义梁家山清啸山居民宿:依环境而建 / 尌林建筑设计事务所
编辑:陈娅凡 | 2020.03.09 14:21
民宿背靠整个村落和大山  ©赵奕龙

设计单位  尌林建筑设计事务所

项目地点  金华武义柳城镇梁家山村

建造时间  2009
建筑面积 320平方米


项目基地位于浙江省金华武义县梁家山村,村中建筑依山而建,大部分建筑都是木结构夯土墙,一条小溪穿流过村落,溪边古树尚存。清啸山居坐落于村庄的古树旁小溪边,小溪对岸就是梯田和环山,背靠整个村落和大山,是理想中的隐居之所,场地原址有一栋三开间两层高的夯土房和一个小公厕,夯土房墙面已经大面积开裂,墙体倾斜外扩,综合考虑各方面因素决定将其拆除重建。

 

俯瞰民宿与村落的关系  ©赵奕龙
建筑区位  ©尌林建筑
云雾从山坳里飘上来  ©尌林建筑
屋顶层叠交错的村落  ©尌林建筑
处于小溪边的民宿融于村落中  ©赵奕龙

勾连场地关系

 

场地上的原建筑体块分布呈围合状,一栋三开间的夯土主房,旁边分布三个小辅房,还有一个公厕,都落在一个两米高左右的石坎台基上,与旁边的道路小溪呈阶梯状关系,边界呈锯齿状,场地原建筑主房入口在建筑的背面,由北面一条小弄堂进入。

 

依山而建的村落  ©尌林建筑

站在场地对面的山坡上,能看到整个村子的全貌,项目场地位于河边最显眼的地方,在这个位置做一个民宿,应该要完全融入原村落的整体肌理和空间组织关系中。在建筑方案中延续建筑体块的内向型组织关系,保持原有组团的体块轴线关系,重新梳理建筑边界,延续和强化建筑在台基上的基地关系,重新组织村落肌理、组团空间、建筑形态、台基、巷道、小溪、梯田、环山之间的勾连关系。

 

东南角建筑外景  ©赵奕龙
从溪对岸看建筑正面  ©赵奕龙
轴测图  ©尌林建筑
方案推演过程  ©尌林建筑

乡村在地性

 

在村落中行走,随着地形的高低变化,民居的体量大小变化,方向的偏转,屋顶的边界关系呈现出来一种错落有致,变化无穷的状态。这种状态希望在设计中呈现出来,以呼应当地建筑屋顶形态的变化关系,所以建筑的体量被打散分解重构,屋顶方向斜度变化,形成与原有村落民居和谐的屋檐关系和体量关系。

 

高低错落的屋顶关系  ©赵奕龙
建筑北侧巷道与老房子屋顶呼应  ©尌林建筑

村子房屋基本都是依山而建,而且多为夯土房,怕潮湿和水,自然形成很多阶梯状台地,房屋都造在一个个石砌台地上。基地处原建筑也是建造在一个石砌台地之上,台基下方是一条沿溪村道,溪流与村道又有比较大的高差,所以场地处就形成了多层级、高差大的阶梯状台地关系。建筑的主入口设置从下面村道处进入,便出现了入口处的三次转折消化地形的高差关系,一段为石板铺设的坡道,上坡道后一条路经顺势通往邻家,一条折回,几个石条踏步进入建筑入口处,进门后,转向又行几个踏步进入庭院,入口处有一种婉转上山的体验,也是台地高差所带来的路径变化,这种体验也延续了在古村中的行走体验。

 

建筑落在石头台基上  ©赵奕龙
锯齿状的建筑形态与村道的关系  ©赵奕龙
建筑东面入口夜景  ©赵奕龙
入口场景  ©赵奕龙

乡村营造存在特有的限制性因素,交通不便,资源匮乏,在建筑材料运用上,利用在地化的材料变成一种建造策略。村落中回收的小青瓦、原建筑夯土墙体材料、当地的毛石砌块、竹子、老石板、回收老木板,水磨石,都是一些在地化的材料,方便就地取材,回收利用,再生环保。

 

现场建造场景  ©尌林建筑

在建造工法上,遵循当地的的一些传统建造工艺,建筑主体的墙体材料回收利用原夯土房上拆除下来的土料,拆除后堆放在建筑旁边空地,民宿建造时将其重新夯筑作为墙体,一方面节约材料的采购和运输成本,一方面夯土材料可回收再利用的特性被充分体现。延续乡村记忆和建造工法,是对乡村匠人智慧的尊重和传统建造技艺的传承,也是提倡一种再生循环和在地化的乡村营造理念。

 

建筑西侧与巷道的锯齿状体量关系  ©赵奕龙
小青瓦垒砌墙体与亭子的关系  ©尌林建筑
小青瓦垒砌墙体细节  ©尌林建筑
楼梯处空间与廊道庭院的转折关系  ©尌林建筑
传统民居夯土转角保护研究  ©尌林建筑
夯土转角处设计细节  ©赵奕龙
夯土转角处设计细节  ©尌林建筑

建造的过程中,我们要求用当地的匠人参与建造,干一天活给一天钱,他们会用匠人精神把活干好,每天做多少算多少,做完工地的活就回家干农活了,不指望着赚多少钱,这样才能把活干好。看乡村匠人干活能感受到什么是真实建造,砌石头墙每块石头都要挑过,顺应其形态择其位置,下大上小,自下而上,真实的受力关系和建造逻辑,同时保留手工建造的痕迹和时间的印记,强调建造的真实性。

 

建筑结构用的是施工比较方便的钢木结构,其结构逻辑与村落中传统建筑的构成逻辑相似,结构与外围护墙体体系脱开,用连接点将结构与外墙体连接。

 

建造过程  ©尌林建筑

如何将自然引入建筑中

 

站在场地中,映入眼帘的便是溪对岸的梯田古树和环山,将自然景观引入建筑空间中变成一个重要元素,民宿所有的客房大开窗面都面对梯田和山景,最大限度的把山景映入室内空间。望山亭是专门为了看山而设置的喝茶休闲空间,穿插在内庭院和小溪之间,故意将屋檐口压的很低,站在内院视线是被屋檐高度控制往下看梯田和小溪,当你静坐在亭下便环山入目。

 

观山亭连接内庭院与外部景观  ©赵奕龙
观山亭与内庭院场景  ©赵奕龙
观山亭局部场景  ©赵奕龙

水吧作为民宿里面的公共空间,可以对外开放,是一个比较扁平的空间,外立面用竹格栅疏密布置,分上中下三段。水吧三个界面的视线明暗形成横向连续的画面关系,类似一张古画卷轴,古树在横向的卷轴中变成了画的一部分,卷轴连续的展现了村落巷道、连廊、水院、梯田、古树这些场景,希望用这种视角将人工和自然关连起来。水吧上面的屋顶平台集合了听水看溪、望山、观屋、赏树的所有视角,上楼梯步入平台,视线豁然开朗,建筑与村落环境的关系一下子被放开。

 

横向连续的卷轴视线观景概念  ©尌林建筑

休闲水吧室内场景  ©赵奕龙
从休闲水吧室内看到小溪对岸的古树  ©赵奕龙
立面格栅倒影在水面上  ©赵奕龙
雾天平台上看出去的场景  ©赵奕龙
一层客房看向庭院场景  ©赵奕龙
一层客房室内场景  ©赵奕龙
客房卫生间  ©赵奕龙
二层客房的横向大观景面  ©赵奕龙

二层客房室内场景  ©赵奕龙

风穿过院子,微气候循环

 

夏天的一个中午,外面的温度很高,在其他的房子里也感觉特别热,我从村子里走入民宿,体感温度一下子就降了下来,廊子里,能感觉到对流的风从中穿过,即使站在有太阳的院子里也感觉不到热,室内就更加的凉爽了。在建筑设计之初就考虑了其通风采光、保温隔热各方面的性能,建筑的体量上沿着地形关系呈阶梯状,在外围墙体上开了很多通风和视线穿透的小窗洞,空气顺着这样的空间形态产生自然风的流动,同时建筑材料也缓解热量吸收,再加上旁边小溪的水面和古树绿荫更加强了建筑的微气候循环。

 

自然通风分析图  ©尌林建筑
贯穿廊道·水庭院·观山亭·山景的空间场景  ©赵奕龙
贯穿庭院·观山亭·道路·小溪的空间场景  ©赵奕龙
楼梯处廊道·屋顶·瓦墙的空间关系  ©赵奕龙

建筑将公共性还给村民

 

场地上原来有一个小的公厕,是属于村民集体使用的公共空间,在建造民宿的时候希望把这部分公共空间再还给村民。位置在巷道的端头,旁边是古树和小溪,我们把这个位置做成了一个半开放的亭子,对着村里的古树和小溪,村民们闲来无事的时候可以坐在这边闲聊。亭子还有另外一个功能,傍晚亭子的灯光亮起来,便像是一盏灯笼,为村民们照亮回家的路。

 

亭子墙身详图  ©尌林建筑
西侧钢木结构亭子  ©赵奕龙
村民在亭子里喝茶  ©赵奕龙
村民坐在亭子里听溪观树  ©赵奕龙
傍晚亮灯的亭子  ©赵奕龙
雨天走在亭子下面  ©尌林建筑

模糊边界产生的矛盾

 

建筑处于古村中,建筑周边场地归属权比较复杂,在设计之前也没法给到非常确定的边界,我们就按照之前原建筑拆除之前的建筑边界来定的范围,但是在建造的过程就不断的遇到问题,给建筑落地带来很多的困扰,这是在设计之前没有想到的。首先是邻居不愿共用通道,套房独立楼梯超出边界取消,入口超界退进,而后村里道路宽度保证通车便利建筑台基退让等各种领地归属边界退让的问题,当然也正是乡村营造所独有的特殊性,也因为有这些因素和边界,乡村项目变得有趣和生动,有更多的社会性存在,在这个过程中让我们学会了很多应对这类问题的策略和方法,为今后的项目实践积累经验。

 

雾天对面田埂上看民宿  ©赵奕龙
建筑与村道的阶梯关系  ©赵奕龙
手绘民宿全景  ©尌林建筑

设计图纸  ▽

 

总平面图  ©尌林建筑
首层平面图  ©尌林建筑
二层平面  ©尌林建筑
屋顶平面图  ©尌林建筑
南立面图  ©尌林建筑
南北向剖面图  ©尌林建筑
结构分解示意  ©尌林建筑
走廊墙身详图  ©尌林建筑
外墙墙身详图  ©尌林建筑

 

 

完整项目信息

项目名称:武义梁家山·清啸山居·民宿

设计单位:尌林建筑设计事务所

主持建筑师:陈林

设计团队:刘东英、时伟权、陈伊妮

结构形式:钢木结构

项目类型:乡村民宿

设计时间:2016年10月—2017年9月

建造时间:2017年9月—2019年5月

项目地点:金华武义柳城镇梁家山村

项目业主:宏福旅游集团有限公司

建筑材料:夯土、小青瓦、竹、老石板、水磨石、毛石
建筑面积:320平方米

工程造价:250万
建筑摄影:赵奕龙


版权声明:本文由尌林建筑设计事务所授权有方发布。欢迎转发,禁止以有方编辑版本转载。

投稿邮箱:media@archiposition.com

关键词:
尌林建筑设计事务所
民宿
项目
0
参与评论
热门标签
中国空间研究计划
建筑师在做什么
建筑师访谈
建筑讲座
有方招聘
行走中的建筑学
项目
视频
订阅有方最新资讯
投稿

*注意:

1. 邮件标题及资料包请以“新作/视频投稿-项目名称-设计单位”格式命名;

2. 由于媒体中心每日接收投稿数量较多,发送资料前请确认项目基本信息、文图资料准确无误。接受投稿后,不做原始资料的改动;

3. 若投稿方已于自有平台进行发布且设置“原创”,请提前开设好白名单(有方空间账号:youfang502;Space内外账号:designall),并设置好“可转载、不显示转载来源”两项。

请将填写后的表格与以上资料,以压缩包形式发送至邮箱media@archiposition.com,尽量避免使用网易邮箱的附件功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