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部
文章
视频
旅行报名
招聘信息
有方服务
按发布时间
按浏览量
按收藏量
条搜索结果
暂无数据

很抱歉,没有找到 “” 相关结果

请修改或者尝试其他搜索词

登录
注册
忘记密码
其他登录方式
返回
忘记密码
确认修改
返回
请登录需要关联的有方账号
关联新账号
关联已有账号

围绕OPEN新作“山谷音乐厅”的4场对谈︱有方专访

围绕OPEN新作“山谷音乐厅”的4场对谈︱有方专访
编辑:原源 | 2022.01.05 16:57

△ 项目视频  ©OPEN建筑事务所

 

在近期发布的一系列建筑新作中,OPEN建筑事务所主持设计的山谷音乐厅,是备受关注的一个。

 

为了更加深入地呈现这个项目,在对OPEN建筑事务所创始人、主持建筑师李虎的专访基础之上,有方与项目结构机电设计、建设单位、剧场顾问等三方负责人展开对谈,以系列对话走近这处山谷。

 

粗犷表象,精准控制,我们尝试从不同角度“打光”,只为更加立体地“照”出这座建筑。

 

 

 

 

建筑、室内、标识设计

受访:李虎,OPEN建筑事务所创始合伙人

 

“我们想留给这个时代一点不同的体验

安静和独处,是最需要的东西”

 

有方  现在回看山谷音乐厅这个项目,有哪些特别的用心希望和我们分享?

 

李虎  山谷音乐厅是一个需要亲身去体验的房子,它不是给拍照用的。回想建筑的整个过程,大概有五点可以聊聊。

 

一是,我们想留给这个特殊时代一点不同的体验。这个时代的建筑在百花齐放,不过整体上看,甜的、平滑的美学比较流行一些。去到山谷音乐厅的人可能会感受到一些不同的东西,被触动一下,这就达到了这个建筑的目的。

 

第二是与场地的关系,包括我们对这个山谷的理解,对这里曾经发生过的很多事情的理解,对这块土地自带的人文和自然历史的理解。我们希望建筑是属于这里的,长在这里的,能联系一个更久远和宽广的时间与空间的维度。

 

△ 远景鸟瞰  摄影:直角建筑摄影

 

第三是在一种看似粗犷的表象下的精准控制。这个房子的主体材料是素混凝土,但不是故意做得粗野的混凝土。同时,在这个房子里,你可以看到一种果断的、切割般的力量,非常准确,毫不含糊。混凝土的几何形体是在精密的三维坐标控制之下,铜扶手非常精准地植入到混凝土里,还有青铜标识和黑色不锈钢大门。所以,表面看似粗糙,而且有着折来折去似乎随机的形态,但其实是由非常精准的东西在控制。对我来说,这个建筑的形态是一种抽象的有机体。抽象是指它被欧几里得几何理性化了。OPEN的作品一直在尝试营造张力,介于自然和人工之间的张力。

 

△ 利落切割的开洞  摄影:Jonathan Leijonhufvud

 

△ 主入口  摄影:Jonathan Leijonhufvud

 

△ 屋顶开洞及走道  摄影:Jonathan Leijonhufvud

 

第四是这个建筑的耐候,用俗话说就是很皮实。我们接到的设计任务很简单明确,就是做一个户外音乐厅。户外和北方山区的自然地理情况要求这个建筑得非常坚强,我们也希望建成后的维护尽可能少。这个房子每一个节点、每一个材料的选择,都要考虑这一点。脆弱的东西都要被好好保护,比如藏在混凝土里面的灯,还有那些娇贵的舞台专业照明(设计成可拆卸的)。

 

△ 观众厅踏步灯光  摄影:直角建筑摄影

 

这里对水的引导格外重要,不仅防水而且导水,怎么把进入半室外空间里的水导引出去,都是经过精确设计的。实际上这里几乎没有完全的平面,有水的地方都是有坡度的。观众厅里每个大台阶的后面都设有不锈钢导水槽,通过不锈钢的落水管有组织地排出建筑,屋面也微微向排水口倾斜.....这个建筑里,有很多不留意就容易错过的细节。从材料到设计、到对水的考虑,一起构成了这个建筑的坚韧和耐候。

 

△ 雨中的屋顶  摄影:朱润资

 

第五,这是一个在建筑师统筹和协调下,全面整合的工程设计。各个专业在建筑师的牵头下紧密配合,最后做到所有传统意识里的专业分离都消失了。你分不清楚哪里是结构、哪里是建筑,在其中也看不到传统的机电;这是我们做建筑最理想的状态,各专业不是分离的,而是被整合在一起。

 

△ 夜间远观  摄影:Jonathan Leijonhufvud

 

△ 观众厅灯光  摄影:Jonathan Leijonhufvud

 

有方  项目的一个挑战在于,这么多专业需要往里做技术性的东西,最后还要呈现出浑然一体的结果。在这个过程中,其他专业在哪个阶段开始加入设计?配合时遇到过什么困难吗?

 

李虎 概念阶段是OPEN独立的创作,而方案阶段基本上其他专业都会进入。项目推进过程中没有出现过任何根本的矛盾,大家只是在不断切磋和优化。早期的概念形体确定之后,需要做建筑、声学、结构等各方面的优化,这些都是同步进行的。这就是一个很动态的相互调节的过程。建筑师自然在里面起主导作用,因为最终这还是一个空间的构成。建筑师要有能力去平衡各方的需求,避免各专业间出现矛盾,你要有常识和经验。

 

这个项目在声学上的重要突破,是我们的顾问黄展春给我们上的有趣的一堂课。声学要反射和吸音,我们这里没有一点传统的吸音材料,全是混凝土这种反声材料。但是我们有洞口,这些精确计算出来的洞口就是我们要做吸音处理的位置。声音从洞口被大自然“吸”走,不再反射回来,其实就是吸音材料要起到的作用。当然这个的前提是,建筑是在安静的山谷而不是闹市里。

 

这个项目的结构和声学都是非常精确地计算出来的。电脑的技术手段让我们的想法变成可能,施工过程也必须非常精确。

 

△ 精准控制、与自然连接的洞口

摄影:Jonathan Leijonhufvud

 

有方  很好奇对于这个项目,OPEN配备了怎样的一个团队?你和黄文菁老师在项目组中是什么样的角色?

 

李虎  我们事务所不大,每个项目的团队构架都是类似的,我们两人下面是项目负责人(按项目规模确定是一位还是两位或多位),然后就是项目团队,非常扁平化。

 

山谷音乐厅的团队比较小,但是项目持续时间非常长,团队的人员不断变化,这是我们很苦恼但不得不面对的在国内实践的真实状况,很累。每位参与过这个项目的设计师都做出了或多或少的贡献。最早用石膏来研究找形的是一位从台湾来的实习生冠颖,非常有才华。项目建筑师TT(一位深度野外爱好者)对这个项目有非常大的贡献,略有遗憾的是她在项目建成前一年离职去做自己的事儿了。施工过程中我们先后有过3位驻场建筑师,很感谢他们驻场期间的艰苦工作,尤其最后一位驻场的泽填,从初上工地的胆怯到后来的老练,相对短的时间里发生了很大的变化,这就是建筑师需要的成长吧。

 

△ 李虎、黄文菁、龙立昌于施工现场

 

在项目4年多的历程里,设计不断地深化、调整和优化,施工过程中也要应对工地上随时出现的各种新情况。越小的项目我和黄老师可以亲自上手的东西会越多。这个项目到后期基本上是我和黄老师亲自管工地,每天打无数电话,跑很多现场,也白了很多头发,哈哈。

 

有方  从沙丘美术馆到“冰山与海”,再到山谷音乐厅,OPEN对自然和建筑的关系有一套自己的理解。山谷音乐厅的建筑形态似一块巨石,但又人为地转化成层层相叠的形态,这中间有一个自然和人工的度的问题。能否具体说一下你对自然与人工之关系的理解?

 

李虎  很多时候我是凭直觉做设计的。直觉就是你对这个事情的理解,是在潜意识里,在血液里的。我的思维也是跳跃的,是碰撞的。但我不是一个模糊的人,我喜欢干脆的东西。一个钢板和混凝土怎么长在一起,一点都不含糊。设计一定是在理性和直觉之间反复。

 

△ 钢板细部、上屋面楼梯  摄影:Jonathan Leijonhufvud

 

说到自然,我有一个很重要的观点,就是我们要尽量不破坏自然。当我们不得不在自然环境里做房子的时候,我们经常选择一种消隐的姿态。比如沙丘美术馆就是消失了。山谷音乐厅是极少扰动。我们这个建筑看似非常重,但是落地很轻,占地面积非常小,这是重要的一点。在自然里我们必须非常谨慎,非常谦卑地建造。

 

有方  这个建筑的初衷和建成后的成果,有什么区别吗?最后是回到了原点,还是比之前更进一步?

 

李虎  我们经常接到一些非常开放性的任务,就要去寻找自己到底要做什么。对我来说,做建筑最大的吸引力就是并不知道自己究竟要做什么。我、黄老师还有我们的团队就不断去尝试,试错,碰撞。我会看反馈、读东西、反复去场地、去琢磨。某一天想法就出来了,但那个时候的往往还是非常模糊。之后我们就开始去实现它,一做就做了四年。这四年不是做完方案就定型了,设计是从整体到每一个细节,这是一个不断进化的过程,过程中有很多偶然性。我觉得这种偶然性是最迷人的。为什么我坚持用手画东西?因为手是偶然的。电脑太精确,充满了必然性。

 

这个项目很难画图。从早期无数的石膏模型、3D扫描到电脑,在电脑里去推敲、进到建筑里去看每一个场景,然后发现没想到的东西,于是再改,改出来再做成实体模型,再去看、去改......这是一个不断反复的过程。OPEN的很多房子是从里到外设计的。

 

△ 李虎手绘剖面图  ©OPEN建筑事务所

 

有方  建筑项目中甲方的参与程度往往会影响最后的呈现,而在这个项目中,甲方的参与度是怎样的?

 

李虎  在这个项目中,阿那亚的马总在确认我们的概念之后基本上就完全信任,这点让我很感动。我们自觉地去往下做,某种意义上我们近似这个项目的组织者。不仅在设计各专业之间,在更大的甲乙方关系中,我们也起到了自觉主导的作用,但需要的时候马总会来支持,做细节的时候也会给他看一下。去年春天经济不太好,我们一起做了一些精简,调整了些材料和作法,但没有什么大的损伤。

 

有方  项目的建成只是一个建筑生命的开始,它的运营和使用状态有可能会更打动人。你对这个项目的使用层面有什么期待?

 

李虎  使用状态是这个设计的出发点。这里可以办室内乐的演出和室外的音乐会,有很多音乐家朋友都想来这里演出,一个空间对艺术家有吸引力是很重要的。阿那亚会去维护和运营山谷音乐厅,我对他们有信心,同时我也希望这个建筑会有更广泛的吸引力,在没有演出的时候也可以被公众使用。开头说的五点中的第一点,就是带来不同的体验,这个体验就是你和建筑的一种交流。这个世界太多噪音了,是一个喧嚣到令人抓狂的世界;我觉得这个房子很重要的一种氛围就是安静,安静到你能听见自己通常听不到的声音。青锋在《建筑学报》登的文章里也说了,到这里面坐下来,会听到风的鸟的树叶的声音。这些声音你在外面可能不会留意,但在这个建筑里,你可以沉下心去感受。人山人海并不是我期待的氛围。我觉得安静和独处是这个时代最需要的东西。

 

△ 雪落在观众厅  摄影:直角建筑摄影

 

有方  我之前去过沙丘美术馆,那种建筑与自然的关系让我想到了在Salk Institute的时候。Salk Institute把自然框了出来展现在你面前,我在那里从中午待到日落,感受自然之美。

 

李虎  是啊,自然就在那边,往往你看不到,而建筑让你看到自然。

 

△ 面向山谷和长城的观景平台  摄影:朱润资

 

有方  非常赞同。最后一个问题,是否可以具体谈谈材料的选择和搭配的想法?

 

李虎  这个建筑是混凝土整体浇筑出来的,雕塑一样,建筑就是结构。混凝土是一种耐用的材料,可以抵抗大自然的严酷气候,而且混凝土是很自然的选择,我还没想出第二种可能性。

 

此外,为什么会选用铜呢?因为铜看起来很温暖又不生锈,是一种耐用的材料。这也是很多艺术家的户外雕塑选用青铜的原因。这个和亨利·摩尔的雕塑是一样的材料,可以说是从雕塑学来的。但铜的问题是强度不够,所以它只能做一些适合的部分,比如扶手、铜镜、门、标识等,这些对结构强度要求不高的附属构造。一些需要结构强度大的门,我们就用氧化发黑的不锈钢。

 

△ 卫生间  摄影:Jonathan Leijonhufvud、朱润资

 

△ 主入口青铜标识牌  摄影:Jonathan Leijonhufvud

 

△ 走廊里的窗洞和标识  摄影:朱润资

 

△ 音乐厅出口与氧化不锈钢大门细部

摄影:朱润资、直角建筑摄影

 

这些材料都能随着时间而变化。我会期待这些人们经常触摸的地方,时间越久会越好看——经常摸的地方会发亮,不摸的地方会慢慢变深。混凝土也不是一成不变的,它也会记录时间的痕迹。

 

 

结构机电设计

受访:刘鹏  博士,奥雅纳院士、董事、北京办公室负责人

“这是我们第一个全专业、全过程

参数化设计的项目。”

 

有方  最开始接触到这个项目是什么感觉?有什么印象深刻的事吗?

 

刘鹏  最初在OPEN办公室见到山谷音乐厅的早期模型,是用泡沫做的层叠模型,可以打开看到内部的音乐厅。听了李虎的介绍,我的第一感觉就是在这个项目中,结构扮演着非常重要的角色。在这个方案里,完全外露的混凝土结构不仅具有承重的作用,而且几乎是建筑唯一的表现手段:从外部轮廓、内部腔体形状、层叠的波折到音响效果,甚至看上去随意的雕塑外形,都与空间功能合理地结合着。对于工程师来说,能够用我们的能力和技术成就这样一个项目绝对是令人兴奋的,我们一定要参与!

 

有方  ARUP是在哪个阶段加入设计?与OPEN是如何进行合作的呢?

 

刘鹏  我们是在概念方案基本确定之后加入的设计,负责结构和机电设计。这个项目是我们配合建筑师完成方案设计与施工图设计,并和驻场建筑师一起指导施工单位完成主体结构的施工,也是一次“从设计到施工”的全过程实践。在初期,OPEN事务所将手工模型扫描成数字模型发给我们,之后双方基本是在犀牛平台上工作。我们当时已经在不少项目上运用参数化设计方法进行方案研究或详图设计,并研发了自己的结构参数化设计插件,但山谷音乐厅算是第一个全专业、全过程参数化设计的项目。

 

有方  是否可以具体谈谈你们对整个结构的考虑?建筑形状是一个倒三角,在结构上如何做到渐变的悬挑?

 

刘鹏  建筑坐落在山谷中,两侧有高山,旁边有干涸的溪床。我们做的第一件事就是评估场地是否有地质灾害风险,然后就是整个建筑的稳定问题。建筑是一个倒三角的形状,底部尺寸是12乘14米,最大的悬挑是12米,所以我们做了一个比较大的基础底板保证整体稳定。建筑的结构本身基本上是外部和内部两个壳体,在底部融合在一起,顶部有一个观光平台封顶。外壳是向外悬挑的,而内壳是向内收形成腔体,两者之间需要有一些肋墙联结,平衡外壳的悬挑弯矩,也形成整体结构。我们用了在汽车和航空设计领域比较普及的设计软件,做了一个三维的拓扑优化,找到了受力最关键的部位来布置了肋墙。

 

△ 结构体系分解图  ©Arup

 

△ 倒锥形的体量  摄影:朱润资

 

建筑表面的层积和波折效果,是结构设计的另一个关键问题。以外壳为例。我们对建筑表面轮廓的数字模型进行光滑化并内退之后,得到了主壳体的中轴面,再用参数化的方法从主壳体上“生长”出台阶和褶皱。对于局部受力集中部位,壳体的曲率做了微调。每一层表面的波折方式和尺寸也考虑了钢筋保护层和模板的模数,做了合理化的调整。

 

施工阶段,我们给施工单位提供了所有钢筋的定位图和二维放样图。整个项目的施工是一个极为环保的过程。混凝土使用了本地的材料和砂石,施工后的木模板也被当地家具厂回收利用,因此,这个项目从设计到施工都完整地贯彻了被动节能和环境保护的理念。

 

有方  在做结构和机电设计时,如何考虑音乐厅的特殊需求?

 

刘鹏  音乐厅通常需要一些软装和吸音设施,来调节各个座位的声场和混响时间。山谷音乐厅是一个半室外建筑,只能通过开洞的位置和大小以及混凝土表面的层级波折来控制声波的反射和散射,因此我们和建筑师、声学顾问一起进行了多轮的研究,对阶梯和波折的几何做了调整。

 

另外一个是对音乐厅在夏季使用时的热舒适度分析。因为室内完全没有空调,需要依靠混凝土墙体本身的热容量保证一个舒适的室内温度。我们用计算流体动力学软件进行了热工模拟分析,并建议设置交叉通风开口以增强自然风的流动。

 

△ 半室外音乐厅  摄影:朱润资

 

建设单位

受访:龙立昌  甲方(阿那亚)项目主管工程师

“材料运输难、场地排水难、造型复杂、

加之数以万计的三维空间坐标点......”

 

有方  你们是在哪个阶段加入这个项目?最开始接触时是什么感觉?

 

龙立昌  我们的工作是从基础开槽,一直到项目完工。刚开始感觉压力很大,一是因为项目结构造型非常复杂、施工难度大,另一点是音乐厅图纸跟常规图纸完全不一样,给的是数以万计的三维空间坐标点。当时项目部很多技术人员感到很吃惊,后来经过互相交流、学习研究,问题也都解决了。

 

有方  自然山谷的场地,是否增加了施工困难?你们是如何解决的?

 

龙立昌  带来的难点主要体现在两方面:

1. 材料运输困难。施工场地在山谷,高低相差太大且道路狭窄,弯路太多太大,大车无法进入音乐厅场地,只能让工人背扛或小车进行倒运。

2. 场地排水困难。音乐厅位于山谷谷底,下雨时山上所有的雨水都汇集于此排出,基坑及地下部分防护困难很大。我们的解决办法是:先在施工场地筑起高高的坝体阻挡山洪,在音乐厅一侧挖一条排水沟并加大加深,有道路部分加设涵管,将山洪排走。

 

有方  这个建筑尤其强调三维的整体性,不是传统的平立剖就可以表达清楚。这样的形态对施工是否是一个挑战?你们是如何应对的?

 

龙立昌  首先,为保证建筑形态的准确性,在每个标高节点施工前,各工种负责人都会一起召开专项施工方案论证会,待意见统一后才能施工。此外,针对设计给的数以万计的三维空间坐标点,我们对模板支护采用:先在某一标高处用模板外挑出比原有建筑边缘大800mm作为工作面,再用全站仪在此平面上根据图纸所给坐标点找模板控制点。对于结构钢筋坐标点,是先将坐标点落入已经浇筑完成的混凝土面上(因钢筋是能移动的,不能直接落在钢筋上),再用红外线找出水平面标高,利用垂直工具引到标高处。

 

△ 施工现场  ©OPEN建筑事务所

 

有方  对于混凝土表面的质感是如何把控?

 

龙立昌  对于砼表面的质感,主要从以下几点控制:

1. 砼配合比、砼坍落度、砼分层浇筑及停留时间、砼振捣位置、间距、深度的控制;

2. 模板选择、制作、安装方面进行严格控制;

3. 钢筋保护层的控制;

4. 砼养护及成品保护的控制。

 

有方  整个施工过程中,最难的是哪些部分?

 

龙立昌  1. 深色混凝土配比及颜色问题。音乐厅混凝土设计为深色砼,当时在建筑市场上就没有可借鉴、参考的工程和文献,这个问题困扰我们足足三四个月的时间。后来对水泥的选择、粗细骨料级配的调整、参合料的选择及重量的调整控制等等做了无数次试验,终于成功,颜色上和混凝土强度都满足了设计要求。

 

2. 钢筋的加工和绑扎问题。纵向钢筋(图纸都是给的空间坐标点)和环向钢筋,每一根筋都需要在现场百格网上进行放样加工。内壳钢筋向内弯曲很大,环向钢筋绑扎时工人都是蹲着或趴着操作,有些地方需要体型瘦小的工人躺在里面进行。

 

3. 模板的拼接问题。工程壳体内外形状是由无数个大小不同的折板(没有一块是相同的模板)组成的,每一个折点处就是模板拼接点。两块模板的普通对接达不到棱角的效果,需要工人测好角度、对两块模板进行反复倒角处理,才能达到质量要求。对于一些重要部位,为了保证结构的质量和整体性,我们研究出了多层吊模和坡口支模等等方法。

 

△ 蜿蜒的楼梯  摄影:Jonathan Leijonhufvud

 

剧场顾问

受访:黄展春  黄展春剧场建筑设计顾问(北京)有限公司创始人

“以技术和方法,让半室外演出空间

与自然环境和谐并存。”

 

有方  最开始接触到这个项目是什么感觉?有什么印象深刻的事吗?

 

黄展春  我觉得这是一个在特别地点上的特别项目:一座位于明长城附近的半室外音乐厅。OPEN的作品常给我一种与众不同的感觉,而这个项目则更显特殊。能参与这样的项目无疑是幸运的,这可能会激发自己对表演空间的不同创意与思考。记得有一次到OPEN开会时,一进会议室看到会议桌上已成形的山谷音乐厅模型,当时内心的冲击至今仍记忆深刻——相对于人造,它更像是自然界长时间形成的一种景观。

 

有方  你们是在哪个阶段加入设计?与OPEN的合作方式是怎样的?

 

黄展春  我们是在建筑设计的初期阶段加入这个项目的。在项目进行前,我们先与OPEN进行了设计理念的沟通,了解山谷音乐厅项目的本质、功能及可能性,然后在设计过程中,针对演出形式、观演关系、声学效果及舞台工艺等内容进行不断的沟通与调整,并运用先进的设计模拟软件作为辅助以达到最佳效果。

 

有方  是否可以谈谈,整个建筑在剧场专业设计层面的想法?

 

黄展春  山谷音乐厅的主要功能是作为古典音乐演出的场所,偶尔可作为简单的戏剧或讲座空间。音乐厅的观演关系采用一种类似古希腊剧场的空间形式,舞台在一端,观众在另一端依着层层向上的台阶席地而坐,俯视着表演者所在的舞台。音乐演出主要是采用自然声,为确保声学上的成功,我们控制厅内观众的人数与室容积的比值、调整开口面积的大小与位置以及空间室形及厅内表面的形体,为的就是确保能达到理想的混响时间及良好的声场效果。最后我们得到了一个满意的结果:合适的混响时间、充足的侧声反射声能,以及扩散的均匀声场。

 

另外,在背景噪声控制方面,音乐厅不是个封闭空间,因此无法阻绝外部的噪声;但幸运的是,它位于低噪音的自然环境中,这里的声音主要是虫鸣鸟叫声和风雨声,有时这些声音也称不上“噪声”。在剧场专业设备上,配合建筑师的创作理念,我们主要采用减法,满足基本的演出灯光效果,减少设备对空间的影响;但又留下弹性的设备系统,舞台上留设较多的灯光回路及舞美配电箱,以满足特殊的演出活动。舞台面光灯等专业照明设备被设计成可拆卸的。在音乐厅建筑的另一侧设置一户外剧场的舞台,除了舞台上的专业照明外,为满足坡地上观众的声音需求,这部分还设置了流动的电声设备。

 

△ 舞台灯光  摄影:直角建筑摄影

 

有方  这个项目有很多与自然相连的地方,在剧场设计层面,如何让建筑与自然合作、共同打造最终呈现的体验?

 

黄展春  对于这个半室外音乐厅,建筑设计本身就充满了戏剧性:你无法控制它的光线明暗、内外空间声音相互的干扰,更无法控制观演空间的温湿度。所以我们的想法是让演出空间与自然环境相处得更加和谐。从声音角度,我们选择一个安静的环境,降低外部噪音干扰;调整音乐厅的开放/封闭程度,以此满足音乐的丰满度和混响感,同时让环境的声音进到厅内。从光的角度,我们提供舞台上专业的顶光照明及面光照明,透过调光的设计控制,因应环境光的变化。观众在感受厅内自然光的变化时,仍可看清演出者的表情与形体,而当皎洁的月光洒进厅内,观演空间则呈现着另一种独特的光体验。剧场的演变,从室外经半室外到室内的过程,经历了千年之久;当我们回到过去的剧场空间环境时,现在的我们有更多的技术与方法让演出空间与自然环境更加地和谐并存。

 

△ 半室外音乐厅  摄影:Jonathan Leijonhufvud

 

李虎专访对话地点:OPEN建筑事务所。其余三位负责人专访,为书面形式。感谢OPEN建筑事务所陈诚对采访的协调与支持。

 

 


 

策划、采访、撰稿 / 谢舒婕

视觉 / 李茜雅、郭嘉  校对 / 原源

本文版权归有方所有,图片由OPEN建筑事务所授权发布,版权归原作者所有。欢迎转发,禁止以有方编辑版本转载。

 

 

关键词:
人物
有方专访
李虎
0
参与评论
热门标签
中国空间研究计划
建筑师在做什么
建筑师访谈
建筑讲座
有方招聘
行走中的建筑学
项目
视频
订阅有方最新资讯
投稿

*注意:

1. 邮件标题及资料包请以“新作/视频投稿-项目名称-设计单位”格式命名;

2. 由于媒体中心每日接收投稿数量较多,发送资料前请确认项目基本信息、文图资料准确无误。接受投稿后,不做原始资料的改动;

3. 若投稿方已于自有平台进行发布且设置“原创”,请提前开设好白名单(有方空间账号:youfang502;Space内外账号:designall),并设置好“可转载、不显示转载来源”两项。

请将填写后的表格与以上资料,以压缩包形式发送至邮箱media@archiposition.com,尽量避免使用网易邮箱的附件功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