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部
文章
视频
旅行报名
招聘信息
有方服务
按发布时间
按浏览量
按收藏量
条搜索结果
暂无数据

很抱歉,没有找到 “” 相关结果

请修改或者尝试其他搜索词

登录
注册
忘记密码
其他登录方式
返回
忘记密码
确认修改
返回
请登录需要关联的有方账号
关联新账号
关联已有账号

C+ Architects:“走着瞧” | 建筑新力量·北京

C+ Architects:“走着瞧” | 建筑新力量·北京
编辑:崔婧 | 2020.08.20 11:55

 

程艳春在与前辈同事的对谈里,透露着一种“随遇而安”。他不甚在意项目在哪里,无所谓“北京事务所”的地理桎梏,就连事务所名称也不愿有明确定性。大学专业调剂让他邂逅建筑学,如今他感叹“这个职业像是命运给我的礼物”

 

在随遇而安背后,亦是脚踏实地,才能“船到桥头自然直”。对谈人金秋野所推测的“走着瞧”的状态,其中包含的自然与自信或可成为C+ Architects的一个注脚。

 

《建筑新力量·北京》第二期,走近C+ Architects,走近留日归来的“85后”主创建筑师,细读他的反思、好奇与国际视野。

 

文稿仅2230字,请放心食用

但更希望视频能被你看完

 

 

00′57″

程艳春  我最开始其实没想学建筑。本来报了工业设计,因为高中时特别喜欢变形金刚、汽车和飞机,男孩的梦想就是希望能做那些东西。但没有考上,被调剂到建筑。

 

最开始对建筑没有任何概念,我甚至不知道“建筑”这个词意味着什么,也没画过画。但是后来越学越觉得,这个专业好像很有意思,就一直学下去,研究生到日本去读博士,发现这个职业就像是命运给我的一个礼物,我在它这里找到了很多乐趣。

 

日本的建筑做得不错,就像一面镜子,时常提醒我现在的状态。我会想让自己暂时脱离目前的环境,去那里看看,想想我做的东西哪些可以再修正,哪些是有意义的,今后怎么去调整。

 

那里就像一个小茶室,我可以安安静静呆着,静坐、反思,再返回来生活。

 

程艳春在西泽立卫的森山邸前留影  拍摄于2013年
程艳春在事务所

 

03′42″

金秋野  很多年轻建筑师很有抱负、很有理想,他们也参与教学,但是像你这样专职做一个老师,这件事情还是需要勇气的。

 

程艳春  同时教学和实践,耗费的精力确实会比较大。这几年我也在不断调整。既然我在教建筑,就可以传达建筑是什么样子,理想的建筑师是什么样子;而我自己作为建筑师,又在亲身去实践这件事情。

 

理想的建筑师和实际的建筑师,这两者之间有的时候会产生若即若离的距离,我试图拉近这个距离。

 

程艳春在其项目“北京建筑大学·教学五号楼改造”中讲课

 

06′16″

金秋野  篠原、坂本、古谷他们都是在高校里教学的建筑师。日本的高校建筑师如何协调工作和教学、生活?

 

程艳春  我觉得一个完善的研究室制度可以让他们有更多的精力放开思考,做真正想做的事。比较理想的状态是学校能跟社会发生一定的真实的联系。

 

我们之前做了一个酒店方案,但没有实现。一个朋友支持我做这个课题,赞助了一些钱,我们就在学校盖了一个小木房子。

 

后来刚好碰到日本的越后妻有大地艺术节,是一个公开的国际竞赛,跟这个题的想法非常吻合,我们试了试就中了。

 

概念草图
时空的洞穴建造过程

一个“没有希望”的项目,在学校里建成小房子,最后又成为国际艺术展的装置,背后是大家一起把这个事情延续下来的过程。概念变成了真实的东西,产生了更广泛的影响。

 

 

时空的洞穴

 

08′20″

金秋野  对“在地”怎么看?你的项目在国内,几乎扫遍了各个省,而且经常是在很远的、成本很高的地方。

 

程艳春  首先这是定位的问题。我们并没有觉得自己就是“北京事务所”或者“中国事务所”,我们之前有菲律宾的项目,会去日本做展览。

 

金秋野  是个国际事务所。

 

程艳春  对。在全球化的时代,面对世界的平的平台,机会是平等的。来自任意地方的建筑师,可以做任意地方的项目。

 

项目在什么地方对我而言不是最重要的,我不太关注它是北京的还是山西的项目,将来可能是非洲、大洋洲的项目。重要的是我们在面临不同环境、不同时间点、不同状态的情况下,能够做出什么反应。

 

武隆·懒坝美术馆,重庆,2019

现在交通很方便,无非是花费人力和时间去跟进;但更吸引我的是,从一个陌生的角度去观察、去了解当地。就像做不同的项目,它始终让我产生好奇,让我觉得这个世界还有那么大。我更希望事务所面对更广范围的议题,而不是一个很小的地域性问题。

 

“崖”餐厅,北京,2019
“漂浮的岛屿”餐厅,重庆,2019
千渡东山晴幼儿园(效果图),太原,2016—

 

11′32″

金秋野  你从什么时候开始决定成立一个事务所,这跟你的学业是否有关联?

 

程艳春  其实挺有关系的。从我回国到现在大概是4年半,我“终于”搬到了一个园区,之所以说“终于”,是因为这个办公室也很有渊源。

 

我大三特别犹豫要不要继续做建筑,在学校找不到现成的答案,就想在真实社会里找,跟一个同学每天去找事务所问问题。有次一个采访都市实践(没记错的话)的记者要来这儿,说你俩中有一个人可以跟去,我就让同学去了。我对这个园区印象特别深,有一个遗憾吧。

 

后来回国,第一次选址就来看了园区,空间很不错。前两年我们在方家胡同,今年的上个月(2019年5月)才搬到这里。

 

事务所走廊窗外 – 近处为北京老城胡同,远处为新城CBD
事务所内景

 

13′27″

金秋野  能不能说一下“C+”这个事务所名称的由来?

 

程艳春  我们不太想起一个意向性特别强的名字,好像我们必须怎样做。我希望它非常中性。事务所名字并不是我们最重要的表达,项目才是。它只是一个代号而已,只要足够好记,具有一定的标识性。

 

为什么是“C+”呢?“C”是我姓氏的开头,“+”是因为建筑不是我一个人在做,我有一个团队。

 

 

事务所合伙人与金秋野合影  摄影:胡康榆/有方

 

14′33″

金秋野  北京大院林立,也是各路豪杰荟萃之地,作为北京的小事务所,生存环境有没有什么独特之处?

 

程艳春  我觉得重要的是通过工作表现价值,这个价值是我们特有的,跟是不是北京事务所无关。我们可以在上海,在深圳、东京有公司。对于一个建筑师,重要的是他自己的思考。差异性直接导致每个人做出的项目是不一样的,城市的丰富性就在于此。

 

如果社会有更多的独立思考的事务所或者人,能够把更多的差异性填充到大框架里,这个社会就是很丰富的。

 

 

 

15′54″

金秋野 我其实都不想问你最后一个问题:未来的打算。因为你整个状态是开放式的,未来C+ Architects会怎么样,程艳春会怎么样,基本上是“走着瞧”,没有任何预设。

 

程艳春  我们有一个大的方向,希望变成全球背景下具有国际竞争力的事务所。我们愿意去面对挑战,做出自己的回应。

 

现实当中也在遇到这样的问题,比如业主在一个地块请了努维尔、隈研吾,旁边一个地块委托我们去设计,我们现在面临的竞争就是全球性的,要求我们高水平高要求地面对自己的工作。

 

金秋野  很有意思。不是以批判的或者是否定的态度来面对这件事,非常有建设性,而且对机遇、对偶然性充满了期待,具有一种国际视野,一种不进行自我限定和预设价值观的做法,这是你的特点。这也反映在“C+”的名称里面,因为它本身就是中性的。

 

 

建筑新力量·北京·C+ Architects

鸣谢:北京建筑大学教授金秋野

出品:赵磊

统筹:原源

编导:阮凯

拍摄:郭嘉、胡康榆、阮凯

剪辑:胡康榆、郭嘉

视觉:李茜雅

推广:原源

 

 

有方最新系列纪录片《建筑新力量·北京》

由北京建筑大学教授金秋野担当向导

走近META-、C+、大料建筑、绘造社

聚焦新生代事务所的真实,坚持,与锋芒

第三期将于8月21日10:00播出,敬请期待!

 

 


 

本文视频及编排版权归有方所有,部分图片由事务所提供,版权归原作者所有。欢迎转发,禁止以有方编辑版本转载。

 

 

关键词:
C+
专辑
人物
建筑新力量
0
参与评论
热门标签
中国空间研究计划
建筑师在做什么
建筑师访谈
建筑讲座
有方招聘
行走中的建筑学
项目
视频
订阅有方最新资讯
投稿

*注意:

1. 邮件标题及资料包请以“新作/视频投稿-项目名称-设计单位”格式命名;

2. 由于媒体中心每日接收投稿数量较多,发送资料前请确认项目基本信息、文图资料准确无误。接受投稿后,不做原始资料的改动;

3. 若投稿方已于自有平台进行发布且设置“原创”,请提前开设好白名单(有方空间账号:youfang502;Space内外账号:designall),并设置好“可转载、不显示转载来源”两项。

请将填写后的表格与以上资料,以压缩包形式发送至邮箱media@archiposition.com,尽量避免使用网易邮箱的附件功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