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部
文章
视频
旅行报名
招聘信息
有方服务
按发布时间
按浏览量
按收藏量
条搜索结果
暂无数据

很抱歉,没有找到 “” 相关结果

请修改或者尝试其他搜索词

登录
注册
忘记密码
其他登录方式
返回
忘记密码
确认修改
返回
请登录需要关联的有方账号
关联新账号
关联已有账号

设计方案揭晓!溧阳“森林望楼”设计成果展顺利举行,展期持续至7月4日

设计方案揭晓!溧阳“森林望楼”设计成果展顺利举行,展期持续至7月4日
编辑:原源 | 2021.06.24 11:14

 

在中国近几十年的快速城市化进程中,基础设施的建设尤其令人瞩目,高速公路、高速铁路的运营里程跃居世界之最,成为推动中国各区域经济发展的重要保障。全中国近4万公里的高速铁路中,约有70%的路段与高速公路并行。而在江南平原,高速公路与高铁相依并行的情况更加普遍,但两者之间的土地却因此难以规模化开发,常被看作是消极的空间,成为了人们眼中的“鸡肋”。然而,随着中国城市化进程已由整体快速扩张进入到集约化、精细化发展的“二次城市化”阶段,看似 “鸡肋”的土地若能通过设计的手段,使之融入城市绿地之中,或可赋予城市活力新的动能。

 

横穿江苏省溧阳市域、相依并行的宁杭高速铁路与宁杭高速公路之间,有一条绵延39公里的长廊,分布有江南地区典型的谷地、山地、湿地景观,是宁杭交通生态廊道沿线最重要的生物和景观多样性地区之一。溧阳森林长廊,通过修复断裂的自然生境,系统性地重建绿色空间网络,切实发挥绿廊的区域联动作用,整合地块及周边自然文化资源,营造绿色休闲空间。

 

上海交通大学设计学院和溧阳市政府联合邀集了近十位当代知名建筑师,于长廊中选择十二处不同性格的基地,以中国传统建筑类型“望楼”为意象,用设计的方式,打造溧阳森林望楼(十二望楼)。其作为自然活动与社会行为的联系节点、自然空间与城市空间的互动标志、特殊服务功能与旅游休闲活动的综合载体,主要包含三方面功能:自然环境数据收集与监控、生态游憩体验与服务驿站、自然与人文的地标性综合表达。

 

6月20日,溧阳“森林望楼”设计成果展开幕式在上海交通大学钱学森图书馆举行。此次成果展是“自然服务综合体”模式与建构研讨会暨溧阳“森林望楼”设计成果展的收官之举,展览将持续至7月4日。

 

△ 展览全景

 

此次活动以“自然服务综合体”空间体系建构模式探讨为重点,对集约型、垂直型、生态型“资源集聚点”的功能、价值和设计要求进行研究,希望能以本次征集活动及研讨会为契机、以本项目研究成果为基础,推动更多类似空间类型生成模式的持续性研究与实践,促进“山水林田湖草生命共同体”生态系统的建构。活动由江苏省溧阳市人民政府、上海交通大学设计学院主办,溧阳市城市管理局承办,上海亦境建筑景观有限公司与溧阳市融媒体中心协办。

 

△ 学术顾问、建筑师、主办方合影

 

 

大咖云集 共飨设计盛宴

 

溧阳“森林望楼”设计成果展由上海交通大学设计学院风景园林系主任王云教授策展,凝聚了业界的众多大咖参与,邀请了中国科学院院士、同济大学教授郑时龄,中国工程院院士、东南大学教授王建国,《建筑学报》执行主编黄居正,上海交通大学设计学院院长、光启讲席教授阮昕,江苏省住建厅总工程师施嘉泓,江苏省土木建筑学会副理事长刘永刚,溧阳市委副书记、市长叶明华,溧阳市政府常务副市长严俊等组成了学术委员会,同时邀请了知名建筑师葛明、李兴钢、刘晓都、刘宇扬、柳亦春、吴建+董锋、张利、庄慎等知名设计师(按姓名拼音排序)等领衔的设计团队参加,设计展开幕式由阮昕院长主持。

 

成果展开幕式上,建筑师们以模型、展板、影片等多种方式对设计成果进行展示,并分别介绍了方案的构思与创意。

 

 

跨界合作 整合优质资源

 

 

本次活动采取高校、政府与行业精英多方合作的模式,打破了不同领域之间的界限,促成了跨领域的创新合作。大学以知识传承与创新为宗旨,而行业则是能将知识用于实践的地方。大学与行业的合作,可以巧妙地结合知识创新与行业创新。同时,本次的结合又有了政府的支持和介入,提供了合作的资源和实施的可能,是一次难能可贵的机会。从研究到实践是产生原创性作品的一条必由之路,这次的合作搭建了这样一个优质平台,整合更多优质资源,形成高品质的设计学术团体,将多学科交流付诸实践,能够更好地对接国家战略,服务行业和社会。

 

 

创新之举 助力生态建设

 

溧阳“森林望楼”的建设理念受到了业界和社会的广泛关注,在提升交通绿廊复合利用和构建森林走廊生态体验方面,是全国范围内的创新之举。森林望楼以自然环境为基底,以生态游憩为体验,形成了森林长廊内的综合性的交通绿廊。在森林体验方面,森林望楼将结合森林绿道网络,导入森林游憩活动与设施,形成“一条惠民共享的森林体验绿带”。十二望楼的建设能有效整合沿线自然人文资源,适度拓展生态走廊的休闲功能,立足多维视角,成为溧阳生态文化地标,形成“一条多维视角的森林旅行纽带”。

 

森林望楼在生态环境中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对生态修复和生态环境的发展有着至关重要的影响。在韧性景观修复、国土空间规划等语境下,进行多维分析,全线研究、整体规划,探索绿廊空间规划与复合利用的创新策略。在全国各地高速发展,高铁、高速公路快速建设的背景下,使原本的消极空间变成生态长廊,具有深远的意义。森林望楼不是一栋栋孤立的建筑,而是采用集群设计的方式,将节点资源联系起来,也进而逐步和乡村振兴、城乡融合结合起来,利用城市触媒的方式推动生态文明建设和地方发展,具有示范意义。

 

 

自然之“楼” 遥“望”人类生境

 

望者,回望也。人类从农耕时代发展而来,在迅速城市化的背景下,农耕用地缩减,人们的活动方式也随之改变,但对田园的怀恋仍在。森林望楼以一种返璞归真的方式,唤起人们对于乡野生活的记忆,让人们重回被绿色簇拥、被自然环抱的环境之中。

 

望者,守望也。森林望楼立于高铁与高速公路之间的森林长廊中,立于空旷的山野之间,俯瞰自然万物,遥望人类穿行其间,见证着自然的发展与变迁。它也是人类与自然生态之间互为“望”与“被望”关系的表达。

 

望者,亦期望也。森林望楼的意义,已经不仅是一处物理地标,更是一个可穿越时空限制的精神地标。放眼未来,森林望楼不仅可以改变人们的生活环境和生活习性,更是人类对未来生活方式、自然生态的美好想象,是人类对未来生境的遥望之美。

 

 

设计师作品解读

按姓名拼音排序

 

△ 葛明作品效果图

 

晴雨楼

 

望楼古已有之。诗经有云“跂予望之”,人们籍此登高以远望俯瞰,用于观赏或军事。多层木制梁架式楼阁出现,或使望楼得以成楼。楼者,别于塔,重屋也,可居。

 

当代,森林望楼之建设或可着力于以下数处:望楼意象,宜呼应林木与环境,以承古意,赋生趣;望楼功能,宜兼顾登高与四邻,服务社区;望楼营造,宜提炼建构原型,便于灵活组合,体现生态意向。

 

 

△ 李兴钢作品效果图

 

二水楼和双分塔

 

“森林望楼”是溧阳森林长廊与其双侧并行的公铁线路之间“望”与“被望”关系的表达。一方面,散布的望楼应呈现出体系性与识别性,成为“溧阳名片”;另一方面,绿廊包含了纯林、湿地、耕地等多样地貌,望楼又应有针对性地回应其具体用地特征,助力城乡缝合和生态修复。本设计从“森林望楼”的“在地性”和“适应性”两个方面进行了尝试:

 

二水楼采用三角形体量,以“类建筑”的方式与复杂的环境要素发生关系,因7号地块南北两侧均为水系,取“二水中分白鹭洲”之意。一条扭折的双层立体观游通道张望着周围的景致,并塑造了内部空间特征;观游通道成为三面高大墙体的“壁箍”,帮助实现了结构整体性及底层的双向悬挑。

 

双分塔采用类型学的方式,探索了“塔”这一“结构体”的恒久性,试图与不同的用地环境共处。两条扭结攀升的路径上交替连缀着用地东西两侧的“村落”和“高铁”景象,是“登塔远眺”行为意趣的重现;渐缩的S形支撑墙体向四周悬挑了观景平台,形成与古塔类似的自下而上收分的塔身。

 

△ 刘晓都作品效果图

 

静止的转换点

 

300公里,100公里,30公里,5公里,四种时速的运动方式并行,在溧阳狭长的绿廊中发生。这个称之为望楼的建筑物被反复掠过、经过和驻足。掠过的是非现实世界的印象,驻足的是转瞬即逝的感受。望楼是一个静止的点,望与被望,有用和无用,真实与虚幻,都在这里转换,唤出内在的宁静和欢愉。我们期望用一组抽象房子叠加起来的塔来获得这样的意义。

 

望楼的设计提供了几个功能:1,让游人登高观风景,看高铁;2,绿廊中重要的景观节点,高铁旅客经过溧阳时看到的标志物;3,为绿廊游客提供适当的遮蔽所和休栖场所;4,形式的选择躲避建筑技术导向的设计手法,用最原型化的房子通过堆叠制造一种奇幻的形象,并传达溧阳当地历史人文的信息。

 

望楼基地坐落在一片平坦的田地中,设计力图达到最大的环境兼容性,可以灵活放置,可以从田中设路到达,更建议在二层平台用栈桥平接道路。

 

 

△ 刘宇扬作品效果图

 

浮岛

 

森林长廊中的望楼,是文旅、休闲、生活的景观基础设施,生态、自然、人文的一组“触点”。“呈江南山水之美、启森林长廊之韵”为总体布局概念,提取溧阳元素“山、水、岛、竹”为四重主题,十二望楼命名为“子溪、丑峦、寅竹、卯泉、辰坞、巳潭、午岭、未节、申岛、酉洲、戊笋、亥岗”,即“四重十二韵”。提高望楼识别度,赋予其不同的形式语汇与品题特性,创造“和而不同”的多样性景观体验空间。

 

望楼高度25至35米,主体宽高比不大于1/3,形态取轻盈感。驿站部分建筑面积约300平方米,除卫生间、管理等独立房间外,咖啡简餐、图书、便利商品、基础服务等混合布置,形成复合空间体验。流线组织达到“步移景异”的登楼体验感。秉持可持续理念,选择装配式钢结构与耐候性强的金属板、石材、不锈钢构件等材料。配套景观立体化,灯光兼具智能化与时间性。

 

9号望楼·申岛,取天目湖鸟岛为原型、“浮岛”为概念,底部驿站邻水望田、上部楼台层叠而起,总高33米。游人穿梭其间、步移景异。钢结构如树藤分枝形成斜撑组合,承托多个霜色金属漆楼台,最大悬挑8.5米,楼台之上植青翠花草与树木,形成“人·草·鸟”共生的漂浮绿岛。

 

△ 柳亦春作品效果图

 

云游

 

3号森林望楼位于溧阳古县街道长阳村,在溧阳城南边缘地带,与燕山公园隔宁杭高铁和燕山大道相望。望楼南依燕山余脉,掩映在山坡的森林中,向北望是燕山公园和溧阳城区,因而登高远眺的景物体验感非常丰富,既隐于山谷,又见于城市,脚下时有高铁极速穿过。

 

设计充分利用既有地形,将森林驿站服务空间与山坡、登楼的坡道楼梯相结合,并形成两条螺旋上升的登楼路径;一条内螺旋以楼梯为主,一条外螺旋以坡道为主,两条路径在空中不断交汇,形成多重路径。这对于登楼的人流组织非常有利,单一的上下路径会造成拥堵,多重路径既利于多人流使用,又有丰富的空间和观景体验。随着高度的攀升,视线不断越过树梢、山峰,视点也是360度不断转换,人的身体沉浸在自然中,忽而有高铁掠过,会有一种特别的抽离感。从地面或高铁看望楼,也呈现轻盈且与自然相融的面貌,夜晚勾勒的灯光,仰望的视线中,望楼一如山谷森林中的重檐宝塔。

 

△ 吴建作品效果图

 

△ 董锋作品效果图

 

溧阳盒子

 

望楼不仅是一处物理地标,在以特定方式对周边特殊景观资源进行关联与整合的基础上,触景生情,乃酝酿出可穿越时空限制的精神地标。身处其外,其自成一境;身处其中,于攀、走、游、观、望之间则可赏周边之景。在人与物高度融合之间,催发出独特的物质空间与精神场所。

 

空中田园

 

田园基因:望楼所处的区域位于公铁并行的森林长廊中,选址决定了森林长廊的环境特征,即城乡融合的模糊地带或城市拓展的边缘地带,这些区域的历史——农地、林地、鱼塘、水系、村庄等,天然地决定了其田园基因。

 

历史回望:在迅速城市化的背景下,农耕用地缩减,人们的活动方式也随之改变,但对田园的怀恋仍在。如果望楼能以某种建构方式唤起人们的乡野生活记忆,则是对田园基因的延续和森林绿廊历史的回望。

 

垂直田园:“垂直田园”试图表达快速城市化、土地集约化背景下,将田园垂直化分布、积聚化展现,并与自然紧密关联的构想。这种垂直化的分布不仅可以让进入望楼的人近距离体验别样的田园意趣,也可以让人即使在高铁和高速上匆匆一瞥,也能心领神会。

 

△ 张利作品效果图

 

A Renewable Escape

 

尽量少干预策略与生态、可再生能源意识的传播。保持两条线性基础设施之间的少人工干预的放松现状,只在望楼基底一点上形成建造干预。游人的抵离线路亦坚持这一策略,包括对游人在望楼上可以攀登抵达的高度进行有意的限定。望楼的发电风车系统对高铁通过瞬时风能的采集与“风车树”的造型,是识别性特点。

 

△ 庄慎作品效果图

 

观音之塔

 

高铁与高速之间的田野旷原,与众不同的是场所中的声音。旷野中的风声,汽车引擎与驶过路面的混鸣声,更有间歇呼啸而过的列车的声音。能量在空间中的物质间传递,声音令人体验到空间的轮廓。

 

观听之塔,且听且观。塔由四个听觉腔体构成,人们穿越在这些巨大的听觉“器官”之中,地方特质在这里被演绎强化,每次高铁驶过,激起的声浪仿佛将塔如乐器般拨动。人们在上下攀援寻找发现特别的声音之时,田地与天空交织进入视线。观乎?听乎?

 

望者,期望也,寻求的是唯有此处才能有的获得。设计即是发现此处的特质,使构筑唯有此处方才具有意义。

 

 

学术顾问评价

 

本次活动非常有意义,汇集了一线有成就的建筑师全力投入地进行了大规模地创作,是在具有城市双修意义的狭长地带中,用设计创造其未来的价值。

 

这些设计方案不仅是对形态空间组合与场所营造的探索,还有对生态问题的深度思考,对结构创新的思考,以及对新生活营造的思考。设计成果不仅带来了物理空间的建构,更蕴含了深远的意义和内涵。设计方案的落地实施,能够通过塑造城市标志形成引导作用,将会成为全国同类用地中具有示范意义和创新价值的行为!

 

 

策展人评价

 

10个设计方案分别从生态适应、能量利用、地域文化、田园生活等方面,探索了森林望楼的建构与意义,整体具有很好的在地性、文化性和技术创新性。

 

 

溧阳“森林望楼”设计成果展持续至7月4日(除每周一图书馆闭馆),期间,各位设计师团队的设计方案模型和展板将在上海交通大学钱学森图书馆陈列展览,欢迎大家莅临参观。

 

 

 


 

视觉 / 李茜雅  校对 / 原源

本文为主办方推广文章,欢迎转发,禁止以有方编辑版本转载。

 

关键词:
资讯
0
参与评论
热门标签
中国空间研究计划
建筑师在做什么
建筑师访谈
建筑讲座
有方招聘
行走中的建筑学
项目
视频
订阅有方最新资讯
投稿

*注意:

1. 邮件标题及资料包请以“新作/视频投稿-项目名称-设计单位”格式命名;

2. 由于媒体中心每日接收投稿数量较多,发送资料前请确认项目基本信息、文图资料准确无误。接受投稿后,不做原始资料的改动;

3. 若投稿方已于自有平台进行发布且设置“原创”,请提前开设好白名单(有方空间账号:youfang502;Space内外账号:designall),并设置好“可转载、不显示转载来源”两项。

请将填写后的表格与以上资料,以压缩包形式发送至邮箱media@archiposition.com,尽量避免使用网易邮箱的附件功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