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部
文章
视频
旅行报名
招聘信息
有方服务
按发布时间
按浏览量
按收藏量
条搜索结果
暂无数据

很抱歉,没有找到 “” 相关结果

请修改或者尝试其他搜索词

登录
注册
忘记密码
其他登录方式
返回
忘记密码
确认修改
返回
请登录需要关联的有方账号
关联新账号
关联已有账号

入围作品点评 - “城市再生长”杨行老集镇城中村美好社区城市微更新设计大赛 | 推广

入围作品点评 - “城市再生长”杨行老集镇城中村美好社区城市微更新设计大赛 | 推广
2020.10.27 10:54

上海的“城市更新”已进入4.0阶段,逐步实现“向存量要空间、以质量求发展”。城市更新的本质是试图补齐城市发展历史过程中的短板,基于周边明确的建成环境,更直观看清使用者的清晰画像,因而需要更精准细致的设计方案。

 

2020年8月,“城市再生长”杨行老集镇城中村美好社区城市微更新设计大赛拉开帷幕,改造的核心目的是“解决日常需求”,营造有活力和具温度的城市界面与公共空间。此次大赛由杨行镇人民政府主办、同济大学建筑与规划学院与上海万科协办,上海诚卫兴置业与FA青年建筑奖承办。

 

确定项目基地的三处改造点位与三大任务后,9月14日,课题正式在同济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的宣讲会上发布,面向在校学生征选方案。经过现场踏勘,提交概念设计方案并评图,在教师指导下深化,10月15日入选组提交概念深化方案;在评审团队的评选之后,选出按3大改造片区划分、共入围的9个方案。入围作品各具特色,学生们精准地找到各个任务所在地居民的痛点,设身处地地思考问题所在,通过建筑手法、色彩应用、材料创新、流线疏导、灯光营造、绿植引入等方式,创新性地提出解决方案。

 

在此,从9个方案中,选取6个方案进行点评,抛砖引玉,希望引发读者共同探讨“城市再生长”的目标和方法。

 

任务基地位置图

基地背景:

基地位于上海市宝山区杨行镇,杨行镇原名白沙镇,曾是船民上岸落脚之地,90%为外来人口,其老街棚户与公路有待疏通,并受制于宝山早前能源基地与重工业基地的影响,发展略滞后于其他片区。其中城中村改造作为响应“十三五”规划的项目,改造范围共涉及6个区块,总建筑面积93万方,白沙公园、体育中心、院校教育、优质医疗等优质资源配套将陆续引入——此次老集镇微更新将服务于四个地块,周边生活动线总长度约4.2千米范围。

主要以微更新解决三大问题:

周边人行道与道路绿化状况亟需改善;各地块分散,缺少统一的文化内涵输出;日间城镇活力较差,需要公共空间和对人气的聚集。这也决定了,“赋予社区能力”将成为城市更新的核心内容。

 

 

任务一

区域入口标志及桥梁改造:基地位于白沙园路、月城路交叉路口西侧,现状在桥梁东西两端各有一个2米限高门架。设计任务为:结合2米限高门架设计入口廊架,突出标志性;桥梁更新,保证两条机动车道通行,两侧增加独立步行道,改造现有栏杆造型。

 

任务一现状图

入围作品《浮光》

设计者:城规1班  柯子涵/方晏如

指导老师:田唯佳  孟刚  张晓春

 

 

———

设计者自述:

将非机动车道和人行道在原有桥面上予以延伸,让桥梁成为一个能够汇聚多种速度、提供自然风光与休憩空间的活力场所。桥梁的造型理念源于小镇旧日中的渔港文化,在速度与时间的流变中,船只群聚在港、出航或是归来的印象,唤起人们的最初记忆。以钢索构筑起帆船的意象,形成轻盈、简易、具有造型感的伞状结构;用三组相互联系的单体代替一个量体,在均衡的规律中寻找突破和变化。材料的建构与表达方面,加建部分路面主要采用钢结构和木制铺地,与原桥面两侧添加钢板并焊接;绳索、立柱均采用钢材料,构成整套系统的力学保障;六边形环架采用铝合金材料,所有材料在维持桥梁稳固的同时,亦给人视觉上的轻盈之感。

 

———

点评:

效果图整体比较亮眼,尤其是主效果图,光感效果真实,引人入胜。造型来源于帆船意象,伞状结构较为经典,具有地标性;形态分析图较为细致地分解了构件的组成关系,包括拆除原限高杆和围栏,加建观景平台,设置环架等步骤,具有逻辑性的拆解和加构,一目了然;节点分析图细致地考虑到构件的链接,且用三维图纸呈现,对学生来说难能可贵。不过,桥的立柱旁边没有设置隔离栏或者防撞墩,对于汽车行驶安全和桥的安全性欠考虑。三个伞状形式体量一样,从平面上看,三个造型为三等分,没有变化,略古典拘谨,是否可以略有高低变化,增加活泼性,可以学习卡拉特拉瓦的秩序和灵动之美。作品完成得很优美,更多一些建筑的造型和空间感,会更好。

 

 

入围作品《汀桥》

设计者:历建班  邹川/吴斯妤

指导老师:赵巍岩  崔哲  刘涤宇

 

 

———

设计者自述:

从场地入手,用改建旧桥的方式进行场地内的交通治理;在限高的处理上,设计尽量淡化造型,目的是让形式跟从功能,而非以形式和造型为结果。同时,场地周边的社区缺少活力,较为冷清,步行桥不仅连接交通,还连接了人,提供给社区一个交往的场所。桥滨水而建,从主体伸出平台,使人更亲近自然,旧桥下的灰空间也得到激活,提供了休憩的场所。桥毗邻进入此区的交通大枢纽,行人从此过,矮天桥通向茂密的草地,再走入草坡或密或疏的小树林,转折一下到达水面,在水边望望或者草地上坐坐,周边没有市中心的吵闹,不管是成群结队还是三三两两,汀桥都有空间赋予人或活力或闲适的体验。这不仅仅是用来作为交通枢纽的桥,更是梳理场地又超出场地的有氛围的空间。

 

———

点评:

整体比较巧妙。运用建筑的介入性,把高差变化的步行桥,缠绕在现有的桥上,使得原来直白简单的公路桥更活跃活泼。方案生成分析图包含一系列的人流动线分析,以及与周边的关系,全面到位。设计运用了桥上桥下的不同空间,尤其桥下的,把原来桥面纯行道的平面改成了一系列平台,空间不仅具有交通的通达性,还有停留功能,形成了一系列的空间节点。轴测图表现很好,体现了多重空间的联接,不仅连接了平面,还有二层的步行联桥以及桥下空间。更精彩的是,一部分穿到公路桥下面,又迂回来。但需要考虑,步行桥现在的高度影响了河道的可通行高度。透视图不错,采用拼贴手法。木栈道的材料表现不够出彩,可以再优化。桥的断面考虑了节点甚至考虑了结构基础,对于学生来说非常细致。结构设置需要再斟酌,图示的工字钢主架,能否满足结构需求,需要求证。滨水汀步,意象不错,但需要考虑安全性,增设护栏。灯带的处理可与扶手结合,更方便行人走路。最后,步行桥与车行桥面的关系,目前距离太近,容易受汽车尾气影响,汽车呼啸而过的噪声和震动,是否会使人心理上有不安全感。总体来说,是一份优秀的作品。

 

 

任务二

街道景观设计:基地位于盘古路以南、富杨路两侧街道及街角,基地东西两侧地块北侧临盘古路为商业,南侧为住宅。设计任务为:对街道及街角空间进行景观建筑设计,包括铺地、绿植、景墙等,增加街道生活气息,使被富杨路打断的两侧用地重新形成相呼应的整体。

 

任务二现状图(自北向南视角)

 

入围作品《水木生暖阳》

设计者:建筑2班  张庆怡/徐文睿

指导老师:徐甘  陈镌  李立

 

 

———

设计者自述:

通过流线分析、用户分析、行为分析,并从以下三方面的需求出发进行设计。从环境出发,根据商业与住宅的属性将街道空间分为两段,北段相对喧闹开放,南段相对安静私密,中间节点交通情况复杂。根据交通流线和基地原有的城市绿道条件,将人流分别引导在游廊和市政人行道上。从行为出发,商业段的多功能阶梯既作为景观要素,又为行人提供了休憩、交往、观景的容器;住宅段的游廊由原有的居委会建筑、小区围墙“生长”而来,既配合原有建筑功能,也形成了更强的整体感。半封闭半开敞的围合强调了居民的私有领域并同时容纳了休憩、交往、阅读小区公告等行为;商业段阶梯、托育中心前广场与居委会前广场与原有地形结合,可以容纳居民休闲活动。

 

———

点评:

功能考虑细致全面,通过用户分析、流线分析,从环境出发、行为出发,在不同空间节点,根据用户需求,提出相应的解决方案。效果图呈现得不错,很好地契合了“暖阳”和“生长”的主题,营造了温馨的人们愿意前往和停留的空间场所。尤其是居委会游廊,长廊格栅,光透射进来,地面形成的有秩序感的阴影,清晰到位。阶梯、游廊、广场,各个节点形式太散,有“各自为政”的感觉,缺乏统一的形式语言和建筑母题。各个节点根据不同需求提出不同的解决方案,缺少组团之间的联系,包括总图上的关系,有点像拼图,缺少更高维度的逻辑性。所以,只需要提炼一下统一的形式语言,使各个节点有一定的关联性,就会是更优秀的作品。

 

 

入围作品《繁华之外》

设计者:建筑6班  王维浩/纪怀千

指导老师:孙彤宇  许凯  刘刚

 

 

———

设计者自述:

杨行镇作为新发展的城区,人口组成单元多以年轻的核心家庭为主,居民主要由收入水平不高的外来人口组成,过度的繁华可能加剧他们的异乡感。因此,相较于传统的商业闹市区,此设计旨在营造出与消费无关的、包容的开放性公共空间,让更多的人融入和欣赏城市的繁华。设计用连廊沟通富杨路两侧,将半圆形的广场进行重新铺地,补平高差;保留富杨路原边界线,在满足早晚高峰交通需求的同时,尽可能减少富杨路在半圆形广场中的存在感。设计对场地进行了模数化的网络分割,根据功能和流线进行平面构成,用红黄蓝增加社区活力,用七种不同高度的杆件升起板片,使富杨路两侧有了轻微的地形起伏。将空间分为四个层次,并通过不同的平立转换方式形成不同氛围,满足周围居民的情感需求和集会等日常活动需求。

 

———

点评:

借鉴蒙德里安的拼贴手法,形成多层次的空间和构图,色彩丰富,给原有枯燥单调的社区环境带来朝气蓬勃的色彩感受,充满了年轻的活力。不过,从蒙德里安的色彩构图直接转译成为建筑形态,理念过于直白,可以做得含蓄一些。透视图比较精彩,透明雨棚起到遮阳和灰空间的作用;书吧考虑到店招和百叶的布置,还考虑了室内外视觉的联通感。采用蒙德里安的线性,将铺地形成不同的单元格。每个单元格,有不同高度的座椅区,空间构想结合了人的尺度思考。虽然整体色调丰富,但很好地统一在整体的单元格系统之中,一以贯之。立面上有高差变化,丰富了沿街的效果。空间形式相对简单,需要表达这些颜色如何体现叙事主题,可以考虑更多地把颜色这个元素运用到场景中或者形态分割上,而不仅仅是平面。后期可以更深入思考人、商业与街道的关系。缺少核心空间,衔接略生硬,半圆形广场有点空。夜景效果图可以结合灯光效果丰富一下灯饰的处理,深化部分节点设计和材料的运用,用细节来帮助表现空间的质量。该学生有很好的色彩感知度,如果将色彩再升华一下,更好地结合“化解异乡感”的主题,作品可以更上一个台阶。

 

 

任务三

公交站及施工围墙设计:对月城路、盘古路、宝杨路沿线公交站及施工围墙进行重新设计。公交站具备公交线路图、座椅、遮雨雨棚等功能,增加公交站的艺术感和时代感;选择一处施工围墙进行设计,增加围墙的互动性和艺术性。

 

任务三现状图(临时围墙)
任务三现状图(公交站)

入围作品《快餐转译》

设计者:程子诺/叶俊辰

指导老师:徐甘  陈镌  李立

 

 

———

设计者自述:

一组直接回应的快餐式架构,如何包裹住城市更新遗迹之下朴素的生活?此设计由清晰的组件完成构造,组件彼此连接而非固结,使用低成本的、直接回应设计状况的材料,思考如何在最简路径之间整理出清晰的语句:通过保存拆迁碎块的石笼,作为城市拆迁历史的印章;光筛用以减弱雨水噪音;阳光板组站顶,石笼顶光的来源,减弱雨水噪音;滑杆系统通过滑行与转动,形成对人群社会行为的弱限定;帆布吊座使用可更换的回收材料,包裹性强,还可以印制图样;杆下灯管优先考虑对印制图示的夜间照明,形成合理的灯光系统;滑轨划分主次空间,回应乘车排队的活动与来车方向视觉信息的获取;电子站牌为可拆卸的独立组件,作为进站公交的预备显示与播报。

 

———

点评:

公交站的技术性细节考虑非常细致,可实施性较强,全面地考虑了材料的回收,制作的工艺,灯管的安装,站牌的布置等各种需求,从使用角度出发加以解决,形式追随功能。施工围墙设计中考虑到旧围墙与新围墙的连接,从环保角度考虑,连接处节点设计动了很多小心思,包括废旧水管的应用等。钢制的围墙镂空压制,造价略高,需要斟酌。镂空的图案设计需要再细致考虑,镂空面积过大,围墙内部通常脏乱差,所以是否在局部点缀镂空图案,形成围墙内外的视觉联通即可?图面效果可以再美化一下,目前的排版中字体的位置、大小、图底关系等需要提高。主效果图的人物过多,略显凌乱,公交站与背后小区融为一体,没有很好地突出设计本身。总体来说,是一份材料和节点考虑细致的实施性较强的设计作品。

 

 

入围作品《舟行山水》

设计者:许清云/李特

指导老师:关平  彦隽  赵群

 

 

———

设计者自述:

据历史记载,“宝山”其名来自一座人工堆筑土山,该山曾用作航海标志,为出入长江口的船只导航。本设计中围墙以“山”为意象,磨砂透明材料象征“水”,而公交车站以“船”为意象,使用“钢材”呼应宝山发达的钢铁产业。公交车站与围墙设计体现了现代感和科技感。外层采用白色钢材,内层使用慢回弹海绵,可以留下手印,防止撞伤,增加趣味性;围墙选择半透明材料,兼具围合性与穿透性;路人经过围墙,向内张望时,与围墙内部工地产生互动;夜间当行人走过围墙时,围墙缝隙中的灯带会随之亮起,尾光则会慢慢减淡,既给人以陪伴的感觉,又增添了浪漫的色彩。

 

———

点评:

整体设计理念比较摩登现代。通过折叠,将山、水、舟抽象为简洁的形态,造型比较具有通用性,适用于现代的社区环境。名字“舟行山水”极具诗意。灯光渲染比较漂亮,是一大亮点。灯光随着人物走动而亮起和熄灭,具有浪漫的情怀,也有陪伴的温暖。节点设计可以增加灯光的布置,目前未考虑灯带的细节,与效果图不一致。磨砂透明材料,既保留了一定的视觉通透性,同时也起到隔绝的效果,可见,看不清,也是设计的亮点之一。现在的公交站的造型,与“舟”的联想,较弱。效果图表现的折板之间,像纸板一样粘贴一起,单线表现,没有体现节点图中的透明橡胶连接件。整体造型过于自由,标高出现2.29米这样的数据,需要斟酌,更多一些模数化的思考会提高项目的实施可行性。立面表现应该多几个灰度,会更丰富立面效果。右上角的基地图,图底不清晰,可以再完善一下。总体而言,是一份符合上海摩登都市气质的设计作品。

 

 

后记

在专家评委评选出9名入围作品的同时,线上发起网络评选,最终,居民将评选出一个网络人气奖,每片区再分别诞生一位优秀奖获得者。城市更新本身也需要新颖的形式与时俱进,在这样一块原名为“白沙镇”的有历史、有温度的土地上,通过竞赛动员学院专业端口力量,教师和学生共同参与,提供学生实践的机会,让学生更能投入和发挥能力。集结专业智慧力量,带来更多创新的活力,让优秀的设计方案服务于日常,去实现居民多年来“改善环境”的心愿。

 

 

 

 


 

本文为主办方推广文章,欢迎转发。

 

 

关键词:
推广
政策资讯
资讯
0
参与评论
热门标签
中国空间研究计划
建筑师在做什么
建筑师访谈
建筑讲座
有方招聘
行走中的建筑学
项目
视频
订阅有方最新资讯
投稿

*注意:

1. 邮件标题及资料包请以“新作/视频投稿-项目名称-设计单位”格式命名;

2. 由于媒体中心每日接收投稿数量较多,发送资料前请确认项目基本信息、文图资料准确无误。接受投稿后,不做原始资料的改动;

3. 若投稿方已于自有平台进行发布且设置“原创”,请提前开设好白名单(有方空间账号:youfang502;Space内外账号:designall),并设置好“可转载、不显示转载来源”两项。

请将填写后的表格与以上资料,以压缩包形式发送至邮箱media@archiposition.com,尽量避免使用网易邮箱的附件功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