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部
文章
视频
旅行报名
招聘信息
有方服务
按发布时间
按浏览量
按收藏量
条搜索结果
暂无数据

很抱歉,没有找到 “” 相关结果

请修改或者尝试其他搜索词

登录
注册
忘记密码
其他登录方式
返回
忘记密码
确认修改
返回
请登录需要关联的有方账号
关联新账号
关联已有账号

园林方法系列之一:微园 / 葛明

园林方法系列之一:微园 / 葛明
编辑:原源 | 2020.02.14 19:49
微园外观

设计单位  东南大学建筑学院

建筑师  葛明

建筑面积  2002平方米

竣工  2015年

地点  江苏南京

 

原文刊载于《建筑学报》2015年12期。


 

 

1 园林作为方法

1.1 缘起

 

园林在当代的意义何在,能否从中发展出一种方法?

 

约从2002年起,我因院宅研究而开始思考这一问题,从2004年与董豫赣、王澍、童明一起设计天亚院宅起,开始真正有意识地以此作为设计研究的一个方向。2007年我们举行了一次“园林与建筑”的会谈,出版了文集,并相约每过十年再出一本。在此前后,董豫赣完成了清水会馆、红砖美术馆,童明完成了周春芽美术馆,王澍更是作品不断,而李兴钢等同道则越来越多。我约于2010年完成了如园,与此同时,我逐渐明确了设计研究中对于空间意义的追求,在此基础上,自己对如何从园林中发展方法有了一些基本的认识,尤其是在对山石的观法有所体会之后,越发明白了园林对于设计想象力的意义。

 

在我看来,“园林的方法”可以是指在当代一个类似设计园林的方法,但更多是指以园林作为工具的方法对当代建筑设计有何作用——就是以中国园林作为方法,能否帮助我们加深对当代建筑学的理解。为此,我刻意把园林的方法与我平行研究的空间的方法(体积法、结构法、不定形法)、类型学、概念建筑的方法加以区分,寻找它的特殊之处。自2010年起,我提出了“园林六则”作为园林方法的一种,并开始对各个专项进行研究,与此同时,对明园林变化的兴趣逐渐转向宋。

 

2012年起我开始设计微园,起初是一处厂房改造,只是有试着练习园林方法的机会。此后,机缘巧合,又逐步真的有了从房到园的机会,虽然从园的角度来说,基础条件并不理想,但重要的是,条件的限制反而使我有了反思园林方法的可能,促使它与别的方法结合。

 

墨池东
白厅
白厅

 

1.2 园林六则的提出

 

思考园林方法时,我首先思考它与其他设计方法的异同。

 

罗西说过一段类似的话:建筑是从不模仿开始的,画画、舞蹈都是从模仿开始的;建筑之所以可以成为建筑学,是由于它是理性控制的。这句话为建筑学的学科性做了一个非常有意思的注解,而园林又必须是从模仿开始的,但这种模仿需要有某种特殊的想象力。这就是园林和通常认为的罗西式的建筑学所不同的地方:从模仿开始,而模仿的核心就是对历史的想象和对自然的想象。在这一指向中,对历史和对自然的想象或许就是以园林为方法带来的最大好处,它能有效地推动设计。与此同时,园林展开自然和历史想象的方式十分特别,需要仔细地寻觅进入的途径,还需要清楚地了解别的方法的长处。

 

在此基础上,我所提出的园林六则分别是:一、现生活模式之变;二、型;三、万物:山石第一/中介物第二/房屋花鸟池鱼再次之/林木无定所;四、坡法/结构/材料;五、起势;六、真假。为什么是“六”?源于“谢赫六法”。

 

六则之中首先需要注重园林方法与别的设计方法的相通之处,其后才是特殊之处。其中,希望直接相通的是第一则“现生活模式之变”,暗中相通的地方自然是空间论。虽是六则,做设计时则需要视情势而定,若试图引入,不拘于从哪一则开始。

 

其次,直接与建筑有关的则为两条,一处是第三则“万物”里的“房屋”,另一处是第四则“坡法/结构/材料”。其中“万物”,Myriad Living Things,是指“混杂的、有生气的事物”。很多人追问什么是中国的“自然”,简单一说,或许就是“生动”的意思。同样“万物”也需要体现生动的意思,如再缩小就是“活物”,甚至“尤物”。第四则中我更关心的是“坡法”,因为中国的“坡”是一个典型的“活物”,它把“结构、材料”融入进去了。

 

六则之中“型”是一枢纽所在,它的起点是认识“空”,认识如何分地。我经常思考一个问题:都说明、清的园林之前的建筑密度比较低,那么在一个野地里,做什么东西看起来像园林?我始终认为能在野地里做出园林更难,这就关涉空的呈现和分地的价值,它对于自然的想象、历史的想象要求最高。此外,从做设计的角度来说,“起势”(generating)十分重要,大概是“生成”的意思,还有一个意思是“判断大势”, 而“真假”(real/false)是个哲学问题。这些都是六则之中相对特殊的地方。

 

 

2 造园

2.1 “空”

 

微园位于南京老城之南,原址有两个厂房,此外还有西侧一个配电房,互不相干。南侧为两层,北侧为一层,都挺丑,中间空开,但没什么用。业主贾安明习书法,希望改成一个以中国书画为主的展馆。可以发现,场地之中房子几乎占满,那么,如何展开设计?

 

改造前场地

我从改造开始,手段简明。首先把北侧厂房的两边各往下一走,可称之为“续坡法”,续出的两块就成为展览藏字藏画的地方,那些字在一个个小的隔间里面,像在一个个窟里放字一样。

 

草图  ©葛明

大厂房中间原有大的部分,我称之为房中的“空”,展品多的时候可再做临时隔断。这样,大空间和小空间就衔接在了一起,原来大的空间获得了它的尊严,两侧的续坡也显得非常重要。这一方法和围棋先占边取势是一样的。

 

接着,续坡再与南侧的一层相接,两栋不相干的房子以及中间的空隙呈现为一个整体水平的空间。这样两个房子夹的“空”——我称为房间的“空”,也就特别了。

 

再接着,在房中的“空”里往下挖了一块,在房间的“空”里又挖了一个“空”。这样,房内房外的区别逐渐减弱,呈现的是连续不断的“空”。这使房子在场地之中逐渐消退,空间逐渐显现,不断变远,为走向园子提供了基础。

 

这里还用了一个“借”字。房借“空”,“空”又借房。这样,呈现出一处处房非房,廊非廊的意象,当在微园的各个地方,或房中,或房外,互借互成,一直能借到西侧土坡上的绿之后,园就开始成为可能。

 

平面

2.2 观法

 

微园起于展,它的空间需要优先适用于中国书画。所以除了空间中的大尺度小尺度之外,还要有展览的尺度,这就需要研究特定的观法,而当代的东西同样可以进去和它匹配。我的考虑是采取什么观法可使“空”变活,使“空”具有尺度?如果对观法毫无感觉,如何去影响观者?

 

为此我取宋法,试图行坐卧观并重,从而提示一种特殊的忽高忽低的观法。但我们当代人毕竟不是古代人,看字画的方法并不一样,因此,微园营造的氛围并非为了考古。观法是复杂的,比如观看字的距离,关乎手与眼的关系,这是中国特有的东西;观法也不只是观的距离,比如如何使视平线往下降;观法还提示,我们正在不断丧失一些生活中的特殊尺度,比如如何因往下看而获得安静,但也不只向地面看;观法还包括如何处理凝视与余光,等等。

 

当时我期望一个当代的艺术家游历了微园,看了展的方式,能否感觉字不能太随意地写:原来还存在着这样一种空间。同时,我还期望微园对一个普通人来说还有一种别样的感觉,在空间中有安静凝视的机会,这种感觉我们曾经有过,但在慢慢消失。为此,我推敲了各种标高的叠合,使庭院的绿意渗透到空间之中,使空间的重心下移,既试图压低观者的目光,还试图提示场地上的各种分隔,使空间因观法而生动。

 

白厅北
书法展厅

2.3 结构

 

微园的起点是老房子,有原本的结构,我希望让它们在成园的过程之中发挥作用。

 

比如北侧厂房的大梁比较高,这能产生出什么讲究呢?中国以前上下一半,梁上的空间不用,留给眼睛,下面的空间留给身体。因此,在微园中,我和结构师淳庆一起仔细地处理了几乎每一道梁,理由就是上面的空间做得足,与身体有关的空间才能凸显得有意思。这种上下两分的做法被我称为“结构法”的一种,它能不知不觉地削弱房子固定为房子的定式。

 

为此,我把白厅的一架架大梁包起来,把黑厅的横梁一根根吊下来,都是让结构和空间共同发挥作用。尤其是着意处理了白厅里支撑大梁的侧柱之间的圈梁,它们和一个个龛同时发生着特殊的反应,它们正处在我所理解的上不上、下不下的位置,产生了飘忽的效果,从而又一次推远了空间。与此相仿,配电房西北加建的一小段房子的结构处理也十分重要,因为它挨着一小片竹林,所以它需要连接但又能被打破,从而使竹林一起成为园林中的一部分。为此,我在复厅特地用了减柱造,从而凸显了两根特殊的翻梁,以此形成了西侧竹林、廊、空、厅互连、互隔、互成的效果。

 

白厅东
黑厅
复厅

因此对于我,白厅里的大梁处理和联系梁的设定,复厅中的减柱法和翻梁,每一个柱子、每一个梁,都试图配合着“空”的分隔和上下的区分。我后来还意识到,柱子和梁的比例之类至关重要。比如,白厅的那两根圈梁,是董豫赣、王澍喜欢的,他们觉得尺寸古怪而好。可以说,结构的尺寸和空间的“远”之间,似乎是有关的。

 

2.4 山石

 

理解山石是我对自己学园林的一种检验。大约2011年,董豫赣和我坐在环秀山庄看着假山喝茶,喝了三四小时,坐在石头前面,我觉得自己似乎能看出些石头的好来。那是我学园过程中十分重要的一次经历。

 

造园之中有了山石的构想,就开始与业主四处觅石,问题是好石难觅,而且也不可能、也无需做成复古。这显然不是简单的叠山或置石,对我来说,石头首先是要让容量扩大了的空间有所依托,因此石头的布法需要在平面中成为一种“势”,从外及内,迤逦而行,使相对匀质的空间因异质的出现而有伸缩跌宕的机会。更重要的是,石头要逼着空间变得准确,而且有意义。

 

中院
旱池

因此,微园在山石的设想初步出来之后,各类装折需要随之而动。比如南边成为黑厅,北边成为白厅;照理南边光线强烈,但反在亮处要做黑,暗处要做亮,从而获得幽而远的机会,这里很大一部分原因是由于考虑了山石走势所形成的空间分隔。

 

此外,石头高低、倾侧、轻重、黑白各不相同,如果和空结合紧密的话,可以使空的重心、方向不断变化,开始显现自己的特性,而不再只是抽象的空,石头自身也不再只是观法中的对象。

 

黑厅 – 中庭

3 余言

回顾微园,房子这么密,空这么小,用什么办法成为园子?园子又如何推动着房子的变化?因为边界是限定的,所以要扩大空间的容量;这需要通过内和外的调节、忽高忽低的调节,然而空间容量扩大以后,又如何变得有意义?园林方法一直发挥着或隐或现的作用。不难发现,微园设计的起点是房中特殊“空”的追求,并通过观法带来历史的想象,通过结构带来物体的想象,石头带来自然的想象,但同时更为各个空的准确表达提供了机会。这几点一起推动着从房到园,又同时从园到房。所以微园作为房子的初步设计我做了一个星期,但是作为园子的房子的设计需要一年。

 

有意思的是,微园之后我再做设计,树石和结构更是成了主动意识,甚至根据这些来反推。其实仔细想来,多少是为了强化园林的方法和其余方法之间的联系和比对,比如现在处理的几处坡法,都突出了这些。董豫赣对我有一个提醒,发展坡法,要选择工艺简单、易于实现的,如果空间的尺度、对地的分型还没有出来,就需要避免工艺复杂的坡法。

 

可见园林的方法可以很大,也可以很小,当然更重要的,可能是随机应变,这是需要我不断加以练习的。

 

四面厅

 

完整项目信息

设计单位:东南大学建筑学院

建筑师:葛明

设计:2012-2014年

竣工:2015年

地点:江苏南京

业主:贾安明

设计团队:陈洁萍、孔德钟、唐静寅、姜汶林、郭炜、淳庆(结构设计)

基地面积:2162平方米

建筑面积:2002平方米

结构形式:钢筋混凝土框架-剪力墙结构 钢筋混凝土排架结构(经加固与扩建)

摄影:赖自力、孔德钟、耿涛、贾安明

 


 

原文刊载于《建筑学报》2015年12期,本文由葛明授权有方发布,欢迎转发,禁止以有方编辑版本转载。

 

关键词:
资讯
0
参与评论
热门标签
中国空间研究计划
建筑师在做什么
建筑师访谈
建筑讲座
有方招聘
行走中的建筑学
项目
视频
订阅有方最新资讯
投稿

*注意:

1. 邮件标题及资料包请以“新作/视频投稿-项目名称-设计单位”格式命名;

2. 由于媒体中心每日接收投稿数量较多,发送资料前请确认项目基本信息、文图资料准确无误。接受投稿后,不做原始资料的改动;

3. 若投稿方已于自有平台进行发布且设置“原创”,请提前开设好白名单(有方空间账号:youfang502;Space内外账号:designall),并设置好“可转载、不显示转载来源”两项。

请将填写后的表格与以上资料,以压缩包形式发送至邮箱media@archiposition.com,尽量避免使用网易邮箱的附件功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