筑境总建筑师、教授级高级工程师周旭宏,自2004年加入筑境起担任上海公司总经理至今,是筑境“文化·会展·教育”设计版块的核心人物。从业逾38年,“以功能为核心”的职业态度,贯穿着他的设计实践。
7月13日,周旭宏接受有方专访。在围绕宁夏美术馆、景德镇江西画院美术馆等代表作的讨论中,我们得以一窥他对功能之重视的来由——“建筑不是可以随意丢弃的消费品,一经落成便要为公众服务至少数十年”,因此创造“合理、耐用、让公众身心舒畅”的建筑空间,是建筑师必须重视的责任。
筑境“文化·会展·教育”版块的代表作品,涵盖着全国各主要城市有影响力的地标建筑。而在这些作品背后,是哪些理念作为支撑?有方“筑境20周年系列报道”最新一期,11道问答,走近周旭宏的行业观察与公建实践。
△ 受访:筑境总建筑师、上海公司总经理 周旭宏
有方 在加入筑境前的教育及职业履历中,哪些项目或事件给你留下了深刻印象?
周旭宏 我从小就喜欢建筑,但大学差点没进成这个专业。我对建筑的着迷始于小时候,当时高考制度还未恢复,父母为了使我长大后找工作能容易些,就让我从小学习绘画与木匠,那时我也常常到建筑工地观察工人干活,对“盖房子”产生了兴趣。到了1981年高考的时候,开设建筑学专业的学校不多,建筑学在这些学校内部,分数也几乎都是最高的。我的分数报的是西安冶金建筑学院(现西安建筑科技大学),但我打听了一下毕业后只能在冶金系统分配工作,后把志愿改成太原工学院(现太原理工大学),入学时建筑学已招满,因此我最初进的是土木系,后来通过转专业绘画考试才如愿进入了建筑系。
1985年大学毕业后,我被分配到山西省建筑设计院;经过了各种技能的系统性培养,1988年,单位送我到中央工艺美院(现清华大学美术学院)进修了一年环境艺术;1991年中日政府互派研修,又选拔我去日本工作学习了一段时间;1994年国家开始实行注册建筑师考试,我很幸运地一次通过9门,成为首批一级注册建筑师;1997到2000年,我经单位同意,在天津大学脱产就读在职硕士,师从聂兰生先生。硕士毕业后我通过“人才引进”来到上海,入职日兴设计,2004年加入筑境设计。
这期间我印象最深的一个项目是人民大会堂的山西厅,山西厅原为人大常委会会议厅,由一个主厅和两个配厅组成,总面积近800平方米,在人民大会堂内属于面积较大的厅,改造后主要用于接待外宾。我们的提案以山西民居为母题,结合了山西地域特色与现代语言,最终战胜众多强手被选为中标方案。施工开始后,我每周一次到地方厅工地服务,直到项目完成。那时候交通还不发达,从山西去北京要坐一晚上绿皮火车,到了人民大会堂工作一天,晚上又再坐火车回来。虽然辛苦,但是能主持设计山西厅是我的荣幸,而且通过这个项目,我全程参与了高级别室内空间的施工过程,得到了普通项目中难以比拟的收获,它也极大地锻炼了我。
此外,我交换到日本研修时,通过见学考察学习了大量日本当代著名建筑。日本建筑师对日本建筑的现代表达,尤其是他们对功能使用合理的追求以及对快適空间(日语,意为身心愉悦的舒适空间)的深度研究,给我带来深刻感触。建筑不是可以随意丢弃的消费品,一经落成便要为公众服务至少数十年,因此建筑师必须重视功能,注重空间营造,检视自己的设计是否合理、耐用,这也是我们作为建筑师的社会责任。
有方 最初是如何与程院士结缘的?加入筑境时,你如何理解这个团队的特色以及上海分公司的目标?
周旭宏 我读大学的时候,程院士的作品就常是我们课堂上的范例,当时我便将“程泰宁”这个名字记在了心里。而我认识程院士本人是在1993年,当时山西省院与程院士有项目合作,我因而有机会在杭州工作过一段时间,在做项目的过程中得到了程院士许多指导,受益匪浅,此后便一直有来往。
一个团队的特色和其领头人是密不可分的。从程院士众多作品及论著中,我们可以清晰地看出,程院士多年来追寻中国的建筑精神。做中国的现代建筑,成“一家之言”,这是团队的目标;而“学术性、市场性、现代性”是我们团队特色。筑境不是“各自为政”的模式,全公司是统一管理,各团队又相当有灵活性,我们各团队经常一起合作项目,交流也很多,因此上海分公司的目标和整个公司也是一致的。
有方 目前带领的团队规模及项目类型是怎样的?
周旭宏 我们团队做过的项目有城市设计、城市更新、图书馆、博物馆、美术馆、观演厅、展览馆、体育馆、医院、大学、中小学、办公及产业园、酒店、住宅……可以说涵盖了各种类型和尺度,其中公共建筑占大部分。
目前我管理的团队不到50人。公司近年着力推动年轻的一代进入高层、接手管理事务,带自己的团队。我认为这样的举措是非常必要的,以“传、帮、带”让年轻人成长起来,企业才有向前发展的活力和动力。
有方 目前在建的厦门新会展中心,是否就属于你刚才提到的院部合作项目?其中上海、杭州团队的合作模式具体是怎样的?
周旭宏 是的,厦门新会展中心就是院部合作项目。这个项目体量庞大,包括600万平方米的城市设计以及新会展中心、“一场两馆”的建筑设计。方案竞标阶段,程院士作为总体负责人,带领筑境设计和东南大学建筑设计研究院、西班牙波菲建筑事务所组成联合体。
城市设计由筑境杭州团队与波菲建筑事务所负责,“一场两馆”由东大院负责,“新会展中心”由筑境上海团队负责。投标过程中我们的工作也有交叉重叠,大家是一个整体。中标后方案深化和施工图阶段,仍以程院士作为总负责,筑境上海团队继续负责“新会展中心”的展览中心部分,筑境厦门团队负责滨海商业的施工图部分;会议中心由筑境杭州团队来负责;体育片区主要由东大院负责。
这个项目竞标方案做了三个月,我也带着上海团队在杭州工作了整整三个月(笑)。这是我们遇到重点项目时的常用工作模式,也是筑境特色之一,哪怕是往年没有高铁,杭州上海之间交通还不那么方便时,比如设计银川市中心文化建筑群、上海中心项目的时候,都是如此。为什么?一是因为这样可以在短期内集中优势兵力打“歼灭战”;二是各团队通过经常合作、互相学习,配合也会愈发默契。
△ 厦门新会展中心东南角鸟瞰效果图 ©筑境设计
△ 厦门新会展中心滨海配套效果图 ©筑境设计
有方 在设计厦门新会展中心·展览中心时,对于如此大体量的会展建筑,有哪些需求要重点考虑、如何寻找设计切入点?最终为何采用了“鱼骨+庭院”的布局方式?
周旭宏 展览中心用地东西长约1200米,南北宽将近900米,尺度特别大,占地面积相当于4个街区,因此设计首先需要着重考虑场地怎么样跟城市环境更好地融合,如何与周边城市交通顺畅地衔接,要考虑展览期间如何良好地运营,也要考虑在闭展期间怎样适当地把建筑还给市民。其次就是从展览使用方面思考。根据任务书,设计要满足1个3.0万平方米的多功能展厅、10个2.4万平方米的标准展厅均为无柱空间,净展面积达30万平方米。设计平面布局在满足特大型展会需要的同时,还要能灵活组合展厅以容纳不同规模的展览。那么为了避免它们互相干扰,方案在组织好参展人流的同时,还要分别考虑服务流线、物流线路、仓储位置、垃圾清运等各个方面,梳理车行流线。此外还要创造功能使用多元化的条件,探索兼容体育比赛、演艺活动、数字场馆的可能性。
对于展览空间要采用什么模式的总平面布局,我们研究了国内外大型会展的优秀案例,有鱼骨型、围合式、组团式、串联式、集中式、混合式等。考虑厦门的气候特点,以及尽量向市民开放更多的公共区域的目标,经过多方案比较讨论,我们的提案在鱼骨式的基础上置入宽45米的中央庭园,即“鱼骨+庭院”模式,以适应气候并为展会提供更多的室外空间及市民活动空间。开放的廊道也可节约运营成本,回应了低碳建筑的要求。从现场效果看,庭园尺度及步行距离较为舒适。开放的中廊和庭院也将为展览提供高品质的服务空间。
△ 厦门新会展中心·展览中心效果图 ©筑境设计
△ 厦门新会展中心·展览中心西登录厅效果图 ©筑境设计
有方 宁夏美术馆兼具力量感和细腻的空间、光影变化,可否简要回溯设计灵感的来源,以及具体的推演过程?你如何理解此类文化建筑在城市及当地生活中的角色?
周旭宏 宁夏美术馆的设计、建设历时十年,我们也经过了三轮国际招投标才最终中标,项目选址位于银川市的北部新城,周边建筑几乎均为近年新建,这也意味着它附近基本没有体现传统文脉的建筑。场地周边空旷,最吸引我们目光的是西侧高大雄伟的贺兰山,承载着上千年先民原始艺术的贺兰山岩画为贺兰山赋予了灵魂,因此“贺兰山石”的灵感就自然而然地浮现出来。山石的厚重感,恰好适应了西北建筑夏季遮蔽强光、冬季保温的物理需求,因此将山石意象用于美术馆也非常贴合。美术馆造型的构成是将一整块巨石切分、重组,外部形成了富有力量感的形态,内部创造出丰富多样的峡谷空间,营造出引人入胜的艺术氛围。观众徜徉其间,在欣赏艺术的同时,处处感受着建筑空间带来的冲击。建筑内外采用统一手工打凿的白麻石材;外立面根据功能使用需求,结合石材分割,设置了图案化渐变的三角窗,既利用镂空打破了石材本身的沉闷,让建筑更加生动自然,又以现代的方式向当地的地域文化致意。
△ 宁夏美术馆形体生成分析图 ©筑境设计
△ 宁夏美术馆外观 ©根本堂建筑摄影
△ 宁夏美术馆立面细节 ©根本堂建筑摄影
对于大型综合性美术馆,使用功能至关重要。在解决好传统功能的基础上,通过空间设计及技术手段突破美术馆功能空间的局限,是当代美术馆发展的必然趋势。宁夏美术馆流线设计以居中的公共大厅为核心构成交通脉络,以大小不同的“峡谷”为节点,利用各个层级的交通空间串联起不同的功能区域,保证了各个展厅布展的独立性和观众观展的选择自由度。设计内部功能部分也做了精心设计,尤其把工作人员用房设在南向,得到了美术馆专家及业主的较高评价。
艺术是人们情感和精神的表达,美术馆在任何一个地方都是殿堂般的存在,是人们愉悦身心的精神场所。对于西北地区,宁夏美术馆一定是吸引艺术家、鉴赏家、学习者等各类观众步入其中的艺术殿堂和精神家园。为适应当代的需求及未来发展,我们的设计在满足展览、研究、贮藏等基本功能的同时,还设置了学术会议厅、美术教室、艺术品商店、餐饮休闲空间,在三层还设置了艺术家交流场所——艺术家沙龙,这里布置了书吧、展厅、报告厅、城市阳台,可以眺望贺兰山,与自然、城市互动。我们还在技术上完善了数字美术馆等各种设备配置。再有,室外场地景观的营造也是我们关注的,整个场地开放作为雕塑公园,连接周边绿化、水景,公园与建筑浑然一体,为市民提供了休憩场所。宁夏美术馆已成为宁夏的新地标,还是令我开心的事。
△ 宁夏美术馆鸟瞰 ©根本堂建筑摄影
△ 宁夏美术馆室内实景 ©根本堂建筑摄影
有方 在景德镇江西画院美术馆项目中,场地有何特殊之处,使得“最大限度保护旧建筑”成为设计原则?在更新改造过程中,如何平衡新与旧的关系?
周旭宏 景德镇江西画院美术馆是在建国瓷厂原址上的一个更新改造项目,而建国瓷厂是新中国成立后第一家国营瓷厂,在重要文化遗产御窑厂旁边兴建。它取代了原御窑厂的地位,其建成使景德镇呈现出近代工业厂房与传统窑厂相融合的特有风貌。接到任务后,我们做了大量的调研工作。当地传统的窑厂及街区其实都是以“瓷的生产”为逻辑形成的建筑与场地——以“柴窑”“烟囱”为核心,周边围绕作坊空间,外围再聚集民居空间的“圈层式”街区形态。江西画院美术馆作为御窑厂古街区复兴的一部分,其场地便位于这种“圈层式”街区中,包含1号厂房、浴室及民居,这些建筑均已荒置许久,现状残破不堪。设计如何着手?
漫步在历史街区,我们惊喜地发现,这种受瓷的生产逻辑影响而形成的肌理没有被时光掩埋,反而由于诸多时空断面并置呈现,变得更加深刻和富有魅力,遗留的建筑仍体现着场地精神。
因此最初我们出了六个方案,都以“最大限度保护旧建筑”为目标,但新建部分分两个方向,一是与既有建筑协调,二是通过对比产生对话,最终业主选择了前者。
我个人对于在城市更新过程中无原则地“大拆大建”和仿建新古董,持保留意见。新和旧在城市中是共生的关系,我们对承载着历史记忆的旧建筑,应该尊重、敬畏,而更新能够使旧建筑重获新生。建国瓷厂在历史街区中地势较高,设计利用这一优势,在不突破12米限高的条件下,结合内部功能空间增加二层白色渐变的彩釉玻璃体量,营造出朦胧的视觉变化,使其犹如陶瓷一般晶莹美丽。设计以现代的方式介入历史建筑,并围绕瓷文化,塑造出不同时代的建筑共生的景象。这既是历史的传承,也是生长的延续。在二层玻璃体量中的观景台,人们可眺望御窑厂、龙珠阁,俯瞰周边的历史街区。新与旧,历史与当下,使人从现实中抽离,实现人与场地千年文脉的时空对话。
△ 建国瓷厂老墙改造后实景 ©根本堂建筑摄影
△ 从历史街区望向屋顶上的玻璃体量 ©根本堂建筑摄影
△ 景德镇江西画院美术馆主入口 ©根本堂建筑摄影
△ 项目鸟瞰 ©根本堂建筑摄影
有方 在更新类项目中,对于旧空间与新功能之间冲突、不匹配的情况,设计一般如何应对及解决?
周旭宏 这个问题特别好,这正是这类更新项目的难点,也考验着建筑师的综合素质,需要我们基于原有建筑条件巧妙构思,来适应现代使用需求。旧建筑因其所处年代的各种局限,必然与现代的使用空间有诸多不匹配之处。不同的项目虽然有一定的共性,但要解决得相对合理,还是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以景德镇江西画院美术馆为例,业主的要求是基于建国瓷厂现状条件,建设净展面积3000平方米的综合性美术馆。建国瓷厂为单层砖混厂房,内部空间为单一大空间,瓷厂用地面积约3000平方米,加上周边可利用的总计不到400平米的浴室、民居,现有面积条件远远不能满足业主希望建设的专业美术馆的要求,需要整合改造既有建筑并新加建一定面积。
于是我们大胆地把旧厂房向地下空间延伸一层增加常设展厅,同时在限高内向上增加一层,设展厅及观景平台;在路边设置入口,以“有机生长”方式沿用原有厂房模数扩建咖啡、艺术品商店空间;并在外部空间利用地形高差,使原有的浴室、民居与新建办公区域组合成立体院落,为艺术家及市民的美术创作活动提供宜人场所。通过大小空间的有机组合,进入美术馆的空间流线被有意延长,强调序列,形成收放有致的空间感受,内部增加的三层高共享中厅与周边各空间巧妙组合,在有限的面积中营造出开阔的当代美术馆空间,保留的木梁、砖墙与现代建筑材料在此交相辉映。
在该项目实践中,对于旧空间与新功能之间的冲突,我们以尊重场地肌理与原建筑为出发点,提出因势利导的合理更新改造策略,秉持最大保护原则来实现传统风貌的延续,通过有机生长塑造“和而不同”的建筑表情,并结合应用了各种建筑新技术,使冲突得到了较好的解决。在我们与甲方的共同努力下,“建国瓷厂”已被第四批国家工业遗产名单收录。
△ 美术馆通高中庭 ©根本堂建筑摄影
△ 美术馆室内 ©根本堂建筑摄影
有方 北京冬奥会期间备受瞩目的首钢园区,同样是一个改造更新项目,可否谈谈你主导设计的部分?比如其中将旧车间与新建建筑融合的腾讯演艺中心,具体运用了哪些设计策略?新建部分在材料选取上有哪些考量?
周旭宏 我们团队在首钢园区的工作跨越6年,我负责两个项目。一个是国家冬训中心的首钢冰球馆,这是一个新建的,集训练、比赛一体的多功能现代化场馆,以工业风的形式秩序对话场地文脉。另一个就是制氧厂南片区,对遗存的工业建筑——主要包括场地中央的1.6万厂房和3350车间——进行改造更新,并新建大、中、小演艺厅(腾讯演艺中心)及滨湖办公空间。
△ 腾讯演艺中心入口广场实景 ©根本堂建筑摄影
△ 首钢冰球馆 ©根本堂建筑摄影
制氧厂南片区位于长安街西延线北侧、冬奥大跳台南侧,临街靠河,与“三高炉”遗址隔岸相望,是首钢北区的主要门户之一。众多输气管廊纵横穿越场地,斑驳的红砖和灰绿色钢板在繁茂丛生的杂草映衬下略显荒凉,这里历经沧桑、层次丰富的工业风貌,成为我们设计的素材与灵感,定下了整个项目的风格和基调。
我们采取了“激活场地、保留记忆”的设计策略,总体布局以首钢原有肌理作为底图,顺应老北京端庄方正的气质沿长安街纵向展开,并把3350车间中部打开,以渗透的手法贯通长安街、群明湖以及三高炉区域的空间视线,缝合城市与园区空间。演艺中心布置在地块最南侧,北邻3350厂房,设计以“同质”与“重复”的手法,延续原厂房6米模数的柱跨,构建不同高度、富有层次、东西通长的钢桁架,将大、中、小演播厅分置于钢桁架空间之中。三个清水砼盒子与金属构架及玻璃形成虚实对比,在阳光下产生丰富的光影变化。西侧将圆形砼片墙与方形玻璃盒子结合,丰富了整体造型,另外利用打通的视觉通廊组织了有顶棚的室外演艺空间,在二层、地下庭院为观众提供了可眺望美景、可相互交流的多维休息空间。
首钢经历百年发展,基地内的工业遗存作为不可再生的建筑资源,承载着珍贵历史记忆——建筑使用的钢、砼、砖、玻璃等材料,体现了20世纪工业建筑的时代风貌和内在逻辑,应尽量予以保留。至于新建建筑,我们认为应尽量“低调”,采用同样的材料,保持文脉的延续与协调。当然这不是指被动的协调,而是采用当代建筑语言满足新的使用功能。比如演播厅内外均采用了现浇清水砼墙,契合演艺建筑隔声要求,而且采用多种雕刻手法塑造出的立面纹理,形成了丰富的立面表情。镶嵌在演播厅砼实墙上的斜向灯槽,打破了整面实墙的沉闷感,亦在不同时间呈现出不同的表情,尤其在夜晚,星星点点的灯火与通透的玻璃交相辉映、熠熠生辉。
△ 腾讯演艺中心-生成分析图 ©筑境设计
△ 3350车间老门头、视线通廊及平台空间 ©根本堂建筑摄影
△ 演播厅门厅空间 ©根本堂建筑摄影
有方 执业逾38年,在你的观察中,近年社会对“文化·会展·教育”类项目的设计要求,是否有变化?你个人的核心关注是什么,又是否有过调整?
周旭宏 随着科技的发展和生活水平日益改善,人们对这类公共建筑的要求在逐渐提高,需求也更加多元化。比如,过去人们觉得图书馆就是借书、看书的地方,但是现今的图书馆在此基础上还需要考虑文化体验、交流、消遣等等功能,建筑师就得基于时代坐标,从公共生活角度去思考,如何尽量地丰富空间、满足多元的功能需要,也一定要把目光放长远,不能局限于当下。以宁夏美术馆为例,设计基于这样的考虑,在任务书基础上还增设了培训空间、艺术沙龙、城市客厅以及市民阅读、休憩、餐饮的场所,这些都得到业主认可。
此外近年还有一点变化就是,主导公共建筑建设的政府对设计的要求也逐渐提高,面向国际进行多轮招投标,大范围筛选、对比之后才做决策,定标之后项目周期也越来越长。这确实提高了设计公司拿到项目和服务的难度,不过我们也得尽可能去适应这种趋势,提高自己的竞争力。
至于说我的核心关注点,一直是建筑的“功能”。建筑永远是给人们使用的,否则是构筑物。比起打造夸张夺目的造型,我认为通过创造令人愉快的空间,达到功能上的好用、耐用,是更重要的。
有方 最后想请问,在筑境成立20周年之际,有什么感受希望分享?
周旭宏 建筑师是一个比较辛苦的职业 ,也是要求从业者不断学习的职业。一路走来,我一直觉得自己很幸运。一方面,筑境团队是一群志同道合的人,在程院士的带领下努力追求中国特色的建筑;另一方面,从业以来我得到了各位师傅、老师的教导与帮助,得到同事、业主的支持,基本上各种类型的建筑我都设计过。我个人也将继续学习,努力做好用、好看的建筑,我也乐在其中,因为这也是实现我的建筑理想。
一转眼筑境已走过二十年,随着公司一批有为的年轻人走到领导层,我相信筑境一定会有更大的发展!谢谢有方的采访。
△ 专访现场
编辑、采访 / 袁蓓祺、原源
视觉 / 朱芷慧 审校 / 原源
本文为筑境设计推广文章,文字版权归有方所有;图片由筑境设计授权发布,版权均归原作者所有。欢迎转发,禁止以有方编辑版本转载。
上一篇:中标方案 | 探索方舟:深圳宝安区中小学生综合实践活动教育基地 / 普罗建筑+申都设计集团
下一篇:预公告︱深圳市第三十六高级中学可研设计一体化招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