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计单位 申江海建筑事务所
项目地点 北京
建成时间 2025年
建筑面积 220平方米
本文文字由设计单位提供。
/ 在北京CBD做绿化大棚
在北京靠近国贸CBD这样的区域的小院子里,商业呈现什么样的建筑和室内效果,才能够和周围密布的连锁咖啡品牌、精品咖啡店竞争?不仅把人吸引来,而且让人可以待得住、停留下来,并愿意多次消费?所以设计团队提出了“在北京CBD盖大棚”这样一个颇具有行为艺术反差的想法,并将花园引入室内休息区域。
/ 项目背景
项目位于北京市朝阳区建国门外大街 17 号,北京友谊商店花园内。
北京友谊商店建成初期是新中国第一家也是全国最大涉外商店,是北京外交的重要窗口,曾接待过许多国家元首、政府首脑和知名人士,具有独特的历史地位和文化价值。时过境迁周边潮流商场更迭,其逐渐失去昔日光环。
项目原址为友谊商店老设备房,荒废已久。
如何从一栋年久失修的缺乏特点的设备用房改造为潮流咖啡店,这极具挑战。
/ 改造策略
01
建筑不是孤立存在的,而是场所的一部分
设计之初思考最多的问题,是在历史氛围浓郁的场地,建筑应该以怎样的方式呈现出独特的风格,同时与周围环境呼应。
多次现场考察中设计敏锐捕捉场地原有的历史脉络与自然特征,将紧邻的百年大树作为空间叙事的主角,高耸粗壮、枝叶浓密,透过这几棵大树仿佛看到了友谊商店后花园往日的生机与活力。
通过模型对空间的多次推敲,设计打开建筑顶部与侧面,引入阳光与树影,使废弃建筑重新与自然环境共生。阳光透过树梢散落而下,在地面形成斑驳光影,每一道光线都落在疲惫的心灵深处,呈现出一种跨越时空的美感,形成“树荫下的咖啡厅”这一独特场景。
02
打破常规空间重构,在新旧冲突中寻找突破
建筑顶部侧面以原建筑走廊为界限打开,前部为客座区开放明亮、融入现代元素,后勤空间则保留其封闭特征和具有历史印记的旧砖外墙。
开放客区与封闭后勤空间相互碰撞,设计大胆采用弧形玻璃顶打破原有方盒子结构的束缚,高大明亮的玻璃窗与树影交织散落在老旧墙面、地面;这种冲突并非对抗,而是通过光影的流动、材质的虚实对比达成和谐。新旧冲突对比的方式形成独树一帜的空间基调。
03
关注人与空间互动过程中的心理感受
设计多层次的光影控制系统
设计过程中注重人通过建筑与环境自然互动过程中的体验感,致力于塑造空间的温馨、舒适与放松的氛围,营造度假感;踏入空间让人瞬间放松下来,得以卸下疲惫,稍作停歇。
弧形顶的玻璃“大棚”最致命的问题是夏天阳光过晒不适于久坐,设计从三个方面解决这个问题:
·结构性遮阳:造型上缩减玻璃面积,仅保留与树冠交错部分。
·张拉网滤光:室内顶部与结构结合沿弧形顶铺设一层铝张拉网,柔化直射光,既起到了一定遮阳作用又可以隐藏部分不美观的结构交接。
·可调遮阳帘:玻璃区域加入一层遮阳帘,根据阳光的强烈可以选择打开或关闭,应对不同时段光照强度。
·复古风扇:顶部设计复古风扇不仅强化怀旧氛围且风扇转动促进空气流通,微风徐徐彻底放松身心。
·引入绿植:室内空间引入多种绿植,被绿植包裹视觉降温,通过与顶面树影呼应营造阳光花园的空间环境。
以上,不仅彻底解决了玻璃顶过晒问题,同时增加了空间层次。阳光透过树叶、玻璃、铝张拉网、纱网、风扇、绿植,一层一层散落在地面形成斑驳光影,配合着轻柔的背景音乐,让人瞬间放松下来。
04
历史碎片再现
空间入口通过体块与弧形屋顶穿插重构,以方形不锈钢入口与复古logo、旧门等现代材料与传统元素的并置,强化视觉张力。
在空间设计中,以“历史碎片”为线索进行融合,通过对历史遗存、历史记忆、文化符号的选择性提取、现代转译与场景化重组,让空间成为“可触摸的历史叙事载体”。
这种方式既保留历史的温度,又避免复古设计的沉重感,让现代空间与过去形成“对话” 而非“复刻”。
完整项目信息
项目名称:铁手咖啡友谊商店花园店改造设计
项目类型:室内改造设计
项目地点:北京
设计时间:2024.11—2025.01
建造时间:2025.01—2025.06
建筑面积:220平方米
业主:铁手咖啡
设计单位:申江海建筑事务所
设计团队:申江海、张龙潇、孙春迪、马丹璐
公司网站:www.saarchitects.hk
项目摄影:UK Studio
撰文:孙春迪
版权声明:本文由申江海建筑事务所授权有方发布。欢迎转发,禁止以有方编辑版本转载。
投稿邮箱:media@archiposition.com
上一篇:金华上市公司办公楼,“亲自然”办公体验 / UD studio
下一篇:广州云溪植物园,山林中的艺术空间 /AECOM+广州园林院+华工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