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八月,由北京建筑大学教授金秋野带队,有方“杂糅的现代性:巴西现当代建筑·第4期”考察团深入巴西,探访了里约、圣保罗、巴西利亚三大城市的25个经典项目。
至上建筑工作室创始人、主持建筑师谢建华,以不同建筑师及其作品为线索,回顾总结了在“热带属性”和“现代主义”理念下,巴西建筑带给他的思考和启示。
本文为旅行现场的下篇,聚焦“圣保罗学派”的建筑师和他们的代表作品,由谢建华授权行走中的建筑学发布。

若昂·巴蒂斯塔·维拉诺瓦·阿蒂加斯(1915—1985)
参访作品:
1.圣保罗大学建筑与城市学院系馆
阿蒂加斯属于巴西“圣保罗学派”的重要建筑师,这个学派在20世纪50年代兴起,以巴西最大城市圣保罗为创作中心,阿蒂加斯、里迪、阿蒂加斯的学生达·洛查,以及女建筑师丽娜·博·巴尔迪等都可算作该学派的建筑师。该学派基本特点主要有这么一些:底层架空、裸露的混凝土、结构构件的直接暴露等等。阿蒂加斯作为“圣保罗学派”主要创始人和领导者,曾担任圣保罗大学建筑与城市学院的院长和教授,也是巴西建筑家协会的创始人之一。在教育领域,阿蒂加斯影响力广泛,对许多学生产生了重要的启发,他和他的追随者们是巴西现代建筑进程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对巴西现代主义建筑的发展作出了显著的贡献。其作品风格分为三个阶段:第一阶段受到赖特的影响;第二阶段采用国际风格;第三阶段是其成熟阶段,在住宅和公共建筑领域,阿蒂加斯展示了他设计的发展和思考。
圣保罗大学建筑与城市学院系馆可以说是阿蒂加斯的代表作。这座钢筋混凝土建筑,外围由一排柱子支撑出上部出挑的空间;柱子造型奇特,其下部为由大到小的菱锥体,上部为倒三角形板状结构,由此完成了从菱锥体到板状支撑结构的过渡。这些柱子支撑出建筑外围开敞的灰空间,营造出虚实对比强烈的立面效果,并通过绿化景观,为建筑一、二层实现遮阳与通风。


从两个方向进入建筑开敞的门厅之后,是一组连续上下的宽敞坡道,连接起前后错层的功能用房。这个手法和上篇提及的巴西利亚大学Rectory Building的处理有异曲同工之处,可以看出巴西建筑师之间的相互影响。
在这座被视为巴西现代建筑里程碑的建筑内部,阿蒂加斯塑造了一个巨大的“光的容器”,几乎整体覆盖建筑整体的钢筋混凝土格栅采光屋顶,带给内部明亮又柔和的光照。建筑三、四层用房的外墙,也因此不再需要设置窗户,虚实对比强烈的建筑由此形成。


在这个光格栅屋顶之下,是一个巨大的上空与局部下沉的中庭、功能用房和流动的空间。出于一种思想碰撞的需要,作为院长的阿蒂加斯,开创性地在巨大的开敞空间中,让每个班级的教学空间相互贯通,分隔教室的墙体高度不高,只是作为空间的划分。这些用于空间划分的墙体,除了悬挂建筑图纸和作品,最后也成为学生肆意涂鸦、思想碰撞的场所。建筑的室内空间,也是以裸露的钢筋混凝土墙面为主;并延续了外立面虚实强烈对比的体块,使用部分灰蓝、土红、粉黄的粉刷墙面,活跃内部空间的氛围。阿蒂加斯通过对热带地区应对策略的思考以及开放、灵活学习、工作环境的营造,创造出一个光线、空间丰富和通风的校园建筑。


阿蒂加斯在他一系列住宅和公共建筑中,经常运用混凝土作为主要建筑材料,同时注重形式的简洁性、纯粹性和强烈色彩的运用,他的建筑作品展现了大胆的几何形式和明快的线条,呈现出动态和张力,同时注重空间的舒适和内外部的连通性。阿蒂加斯的设计师哲学和实践对于巴西现代建筑的发展产生了重要影响。他的作品不仅体现了巴西现代主义的独特风格,同时也为后来的建筑师提供了启示和指导,在巴西国内和国际上都备受赞誉。

保罗·门德斯·达·洛查(1928—2021)
参访作品:
1.巴西雕塑博物馆
2.达·洛查自宅
3.圣保罗州立美术馆
除尼迈耶外,巴西另一位获得普利兹克建筑奖的建筑师,就是阿蒂加斯的学生、同为“圣保罗学派”的门德斯·达·洛查。与阿蒂加斯一样,达·洛查也酷爱使用混凝土材料,并对结构形式有着大胆的处理,体现了“圣保罗学派”注重材料真实性和结构创新的特点。
巴西雕塑博物馆是达·洛查职业生涯中一个极其重要的建筑,也是他后来自认为最好的建筑之一。在一个有微小高差的场地上,达·洛查把建筑、场地紧密地结合在一起,通过台阶、楼梯、坡道的处理,巧妙地把建筑功能布置在一层的空间之下。处于城市转角的建筑,基地和建筑一层的屋面露台作为户外公共活动空间,相互融为一个整体,这也符合当地政府把基地作为公共设施使用的目的。为了强化建筑的存在,他特意在场地的中间设计了一个跨度达60米以上,宽12米,最低处净高2.3米,如同桥梁般横跨场地的巨型构架,将场地一分为二,并通过抬起,让两侧的场地相互联系在一起。这个巨型构架,为建筑带来了极强的辨识度。抬起后形成的凉爽的阴影空间,市民可以在此休憩、玩耍、交谈。



在这个巨形结构的内部,达·洛查和艺术家合作设计了一组永动的机械装置,机械装置的轻巧和钢筋混凝土的沉重形成对比。通过这个规模不大的建筑,达·洛查把“圣保罗学派”结构处理的特点,又一次发挥了出来,让一个小建筑有了与城市空间匹配的尺度。

达·洛查自宅属于本次巴西之旅参观的项目,但因现场遇到一个摄影项目,最后只能在路边观看建筑外观。从现场和查阅的资料,可以看到达·洛查自宅的建筑材料主要使用了钢筋混凝土和玻璃。建筑与街道之间通过倾斜的1.5米高的土堆,形成边界;土堆覆盖草皮并种植树木,可以遮挡外部视线。建筑两端为山墙,其余两面,二层均为通长的上悬玻璃窗。为了遮挡强烈的阳光,达·洛查通过屋顶的密勒梁向外出挑结构屋檐,其中一侧有室外楼梯的屋檐,建筑师将外侧设计为透空的混凝土格栅,在遮阳的同时也形成空气上下的流通。


内部空间主要采用底层架空,以形成日常的活动空间;二层将私密的居住空间设置在中间位置,前后分别为面向街道和内部花园的起居室和客厅。位于中部的居住空间,达通过推拉的木格栅门分隔内外,并采用方形和长方形的天窗,为居室内部带来采光。达·洛查自宅有很明显的“圣保罗学派”的特点,也可以说通过自宅的空间探索,实现了建筑师自己的建筑学主张。
本次行程观摩的另一个达·洛查的作品是圣保罗州立美术馆。这是个历史建筑更新项目,达·洛查在建筑的两个中庭和顶层中部的空间,覆盖了钢结构的方形格栅采光天窗,用光线赋予厚重的历史建筑以新的生命。

胡里奥·卡廷斯基(1932—)
参访作品:
1.卡廷斯基自宅
无法参观达·洛查自宅的遗憾,后来在另一个建筑——胡里奥·卡廷斯基自宅里,多少得到了一点弥补。更重要的是,这个住宅的建筑师还健在,九十多岁了,依然保持着一种乐观的精神状态,友善地欢迎我们的到来,并和我们合影留念。相对于巴西的其他建筑师,卡廷斯基似乎知名度不是很高,但这并不妨碍他在自己的自宅设计中展现才华。

在一个沿街与内部有高差的场地内,建筑师利用一部位于中间的旋转楼梯,连接起上下三层的房子。建筑沿街面几乎都以灰白两色的实墙为主,这种处理方式为自宅带来一种私密性。从街道进入后是自宅的起居室,起居室部分上空,通过楼梯可以到达二层的居住区。起居室两侧的落地玻璃窗面向内部的花园。卡廷斯基在背面和侧面花园的上方,设计了两种不同高度、不同形式的混凝土格栅,覆盖在花园之上以遮挡炎热的阳光。朝向坡地内院的外墙,则采用常见的预制花格遮挡阳光,并保证空气的流通。自宅内部有各式各样的家具,其中靠墙的沙发与茶几,卡廷斯基使用钢筋混凝土将其设计为几何造型,以摆放布艺沙发和装饰品等等。在资料的查阅中,得知卡廷斯基不单设计建筑,也设计家具、画画,起居室的墙面上就挂着一幅他个人的自画像。



从卡廷斯基自宅不难看出,巴西建筑师应对热带气候的处理手法,已经从公共建筑深入到了住宅设计。这种表现热带建筑的方法,已经成为他们的共识。他们在小尺度的自宅中,实验对热带气候的处理方式,然后在尺寸更大的公共建筑,移植经过实验确认的方法。这些应对热带气候的混凝土屋顶格栅,在尼迈耶、阿蒂加斯等人的建筑中,都可以看到,也因此成为辨识度极高的一种热带建筑设计手法。

SPBR建筑事务所
参访作品:
1.圣保罗周末住宅
在参观圣保罗周末住宅之前,我们先到了SPBR建筑事务所参观。这间规模不大的事务所,位于圣保罗市区的一栋办公楼内;他们以热带建筑空间探索见长,设计过不少极具特色的建筑。在事务所建筑师的带领下,我们参观了他们设计的位于圣保罗一条巷子内的周末住宅。考虑到圣保罗市区周末糟糕的交通,业主提出想在市区设计一个用于周末的度假屋。这种基于对悠闲、度假的渴望,也让建筑师在基地靠近机场、有着6米控高的前提下,把自然、光线、泳池、日光浴场以一种开放、有趣的空间形式呈现。
度假屋的基地呈长方形,周边均为私人住宅。建筑主体采用大部分架空的方式,以最大化利用场地,同时架空的空间用于容纳绿化和营造景观。首层大部分架空,从围栏入口开始,通过两条不同的路径展开景观的设计。钢筋混凝土种植池,成为分隔空间的元素。位于前后不同标高上的泳池,通过一条窄小的水系相互联系。建筑在首层、二层和屋顶露台均设置了泳池,以最大限度满足主人周末度假的要求。


建筑独特的结构,是这座周末度假屋的最大亮点。屋顶泳池和日光露台之间留有一条1米宽的缝隙,这里设置了一个通透的钢结构楼梯,可以从架空层一直到达屋顶露台。结构上,跨度12米向外悬挑的泳池,与另一侧同样跨度的居住空间体量相平衡,相互之间依靠钢筋混凝土墙体和结构梁悬挑支撑。SPBR建筑事务所引入一种桥梁式的结构,来处理屋顶泳池,大胆的结构处理方式,也彰显了“圣保罗学派”的特点。而建筑开放性的架空处理,以及架空层的景观设计,都极具热带特色,建筑通过架空和开放性处理,为建筑创造了凉爽、通风、遮阳的空间。


和巴西现代建筑前辈相比,SPBR建筑事务所可能没有那么多从事大型公建设计的机会,但每一个能够落地实施的建筑,不管规模大小,都做得非常认真,都能够着力于空间的创造和结构处理的独特性。从他们的作品,也不难看出巴西当下的建筑师在热带气候条件下,不同于前辈的处理方式、策略和思考。

另类的丽娜·博·巴尔迪(1914—1992)
参访作品:
1.玻璃住宅(丽娜自宅)
2.圣保罗艺术博物馆
3.SESC文化体育中心
相比以上提到的巴西建筑师,意大利裔建筑师丽娜·博·巴尔迪可以说是一个另类,她不是非常关注地域气候等命题,但现代主义或“圣保罗学派”的一些特点,在她的建筑中也仍有体现。比如她自宅的底层架空,用纤细的钢柱在山坡上营造了一个轻巧的适应场地的开放空间。圣保罗艺术博物馆,则是一种巨型结构的处理。这种底层架空的处理方式,一部分因为场地位于圣保罗大街旁边的公园之中,加之下部有交通隧道穿越,来自政府的要求是不遮挡公园的视线,让建筑的底层成为一个开放的公共空间。这些条件的限制,反而激发出丽娜的创造力——四个红色的钢筋混凝土筒体支撑起整个建筑。架空的底层让这里很好地成为了一个对公众开放的“城市客厅”。人们从这里进入建筑,穿过架空层,到达建筑另一侧的广场。而通过架空层的楼电梯,可以到达架空层上部与地下的展厅和功能用房。地面以上的展厅,丽娜设想一种没有墙柱影响的展厅空间,并让这种设想在项目中得以实现。作为一名女性建筑师,丽娜强有力地呈现了她令人难以置信的、大胆的结构想象力。


这种对结构的大胆想象,在丽娜的另一个项目SESC文化体育中心也得到了很好的诠释。场地中间一条不适合布置建筑的裂痕,让建筑师将建筑划分为两个体块,在尺度最大的长方形体块,不同运动项目在垂直方向相互叠加,小体量的体块作为附属功能,在垂直方向以空中连廊与另一栋建筑相连。每一层连廊造型各不相同,由此在空中产生了奇特的空间效果;在解决疏散功能的同时,赋予两栋建筑以紧密的联系和空间活力。此外,外墙粗野主义风格的混凝土材料和造型随意自由的红色窗口,让这组具有体量感的建筑,顿时有了戏剧性的幽默和轻松。


结语
有方的巴西之旅,还有一些让人印象深刻的建筑,比如卡拉特拉瓦设计的明天博物馆,BJ事务所设计的里约艺术博物馆,还有这次没有参观的法国建筑师鲍赞巴克设计的里约艺术城等项目,都是不错的个性之作。但总体观摩下来,巴西现代建筑呈现出来的“热带属性”和“现代性”,更让我侧目和看重。而我作为一个来自中国南方,近二十年来一直从事地域性现代建筑设计的建筑师,对巴西建筑的“热带属性”有一种心领神会的不言自明,原因是对炎热气候的处理,彼此有很多共通和接近的地方——遮阳、通风、轻巧和开放性处理,以及与景观的融合,是热带、亚热带气候属性下,很多建筑师的选择。只是巴西现代主义的这一批建筑师,在遵循以上原则的同时,又把粗野主义的精髓和结构的大胆创新,包括色彩处理,融合进自己的建筑。从这个角度,我跟随有方,历经漫长而艰苦的飞行、辗转获得的收获,相比身体的付出,应该是值得的。南美这块遥远大陆的前辈建筑师,用他们精彩的建筑,昭示了一条成功的值得借鉴和思考的道路,而这,就是我巴西之行最大的收获。
2025年10月

作者简介
谢建华,诗人,小说写作者,1987年湖南大学建筑系毕业。至上建筑工作室创始人、主持建筑师。原广西城乡规划设计院总建筑师,现顾问专家。
上篇回顾:
本文由作者授权发布,图文版权归作者或来源机构所有。申请转载请自行联系原作者。
上一篇:非常建筑新作:塱头耕学+研学中心
下一篇:宁波MAX科技园样板办公空间 / IFG伊波莱茨建筑设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