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八月,由北京建筑大学教授金秋野带队,有方“杂糅的现代性:巴西现当代建筑·第4期”考察团深入巴西,探访了里约、圣保罗、巴西利亚三大城市的25个经典项目。
至上建筑工作室创始人、主持建筑师谢建华,以此行接触到的不同建筑师及其作品为线索,回顾总结了在“热带属性”和“现代主义”理念下,巴西建筑带给他的思考和启示。
本文由谢建华授权行走中的建筑学发布。全文将分上下两篇,此篇为上篇,下篇也将于近期发布,欢迎关注!
南美,这个遥远的大陆,是我除澳洲之外,此前旅行足迹从未抵达过的地方。我对这个大陆的想象,最早更多来自于足球、马丘比丘高耸的山峰,来自于大学时代对巴西利亚规划和尼迈耶建筑的接触,以及后来的文学阅读——博尔赫斯、鲁尔福、马尔克斯、波拉尼奥等人的小说及诗歌,都带给我一种遥远的想象。作为一个在中国南方从事亚热带建筑实践的建筑师,我也了解到了巴西的现代建筑,很多都具有强烈的热带属性。可以说,我是带着两方面的期待,参加有方2025巴西建筑之旅:除了想接触、了解、认识这块大陆,也想在建筑方面,看看巴西建筑先驱在现代主义的旗帜下如何应对地域、气候之类的议题。他们诸多精彩的实践案例,已经印证了现代主义与气候、地域议题结合之后产生的硕果;这些,是最值得我去思考和借鉴的。
在漫长的穿越亚非大陆和南大西洋的飞行之后,我跟随有方团队先后到达了里约热内卢、巴西利亚,以及圣保罗三座城市,在一周的建筑旅行中,我们先后参观了诸多建筑大师和事务所的作品。作为一种回顾和梳理,我决定抛开流水账的记录,以不同建筑师为线索,逐一展示“热带属性”与“现代主义”理念下巴西不同建筑师的作品所带给我的思考和启示。

卢西奥·科斯塔(1902—1998)
主要作品:
1.巴西利亚规划
2.巴西教育和公共卫生总部大楼
卢西奥·科斯塔可以说是巴西现代建筑的教父,作为城市规划师、理论家、建筑师,他最引人注目的地方,应该是在巴西利亚一片广袤的土地上,开创性地规划出了一个具有现代主义理想光辉的城市,并为尼迈耶的建筑设计搭建了一个广阔的舞台。


而建筑方面科斯塔最大的成就,应该是1940年代受政府委托,由他牵头组建建筑师团队、并邀请勒·柯布西耶参与设计的巴西教育和公共卫生总部大楼,设计团队还包括了阿方索·爱德华多·里迪、卡洛斯·莱昂等人。虽然柯布不喜欢这个位于市区里的场地,选择里迪后来设计的巴西现代艺术博物馆旁边的地块作为项目基地,但在柯布结束巴西的工作返回法国后,项目仍然在原来的基地推进。设计团队遵循了柯布的现代建筑五原则,最终方案采用T形布置平面,高层板楼与其一侧前后的裙房组合在一起;除门厅外,塔楼底层和东侧裙房底层全部采用架空的方式,让建筑基地和城市空间有了更好的融合。架空层的柱子粗壮有力,塑造出具有传统和古典意味的入口空间。
为了适应热带气候,板楼南北两面采用不同的处理方式:南面是朝向海景的玻璃墙面;北面则在玻璃立面之外,采用垂直与水平结合的钢混遮阳构件,并在每个垂直构件之间,用轻巧的钢构,按楼层安装灰蓝色的水平遮阳百叶,百叶的角度适当倾斜,以遮挡更多的直射阳光。这种综合遮阳方式,曾在项目基地附近的ABI大楼出现过,柯布把这种手法纳入到他定义的现代主义建筑应对气候、日照的设计语汇中。不过现场参观时,这些灰蓝色的百叶不知何故全部消失了,只剩下金属钢骨架还在那里。而根据柯布的建议,设计团队还把一种蓝白色图案的葡萄牙瓷砖,拼贴在建筑底层的外墙上,以暗示一种文化的传承。场地和屋顶花园的景观设计,则由景观设计师罗伯特·布莱·马克斯负责,他将抽象绘画般的线条,融合到建筑景观之中。这栋大楼也是世界上第一个建成的现代主义高层建筑。这个从建筑到装饰再到景观的项目,体现了现代主义追求的“整体设计”的特征,也开创了巴西现代建筑“热带属性”的探索。



奥斯卡·尼迈耶(1907—2012)
主要作品:
1.巴西利亚三权广场及周边建筑
2.巴西利亚总统官邸
3.巴西利亚外交部大楼
4.巴西利亚联邦司法和公共安全部大楼
5.巴西利亚大教堂
6.巴西利亚共和国国家博物馆
7.巴西利亚超级街区
8.巴西利亚大学科技中心学院
9.里约热内卢当代艺术博物馆
10.伊比拉普埃拉公园建筑群
如果说卢西奥·科斯塔是巴西现代建筑的教父,尼迈耶则是他旗帜下最富才华、创造力和最成功的建筑师。在巴西教育与公共卫生总部这个项目中,当时还是美术学院学生的尼迈耶,恳求科斯塔允许他以实习生身份加入到项目设计之中。尼迈耶也因此认识了受科斯塔邀请、从欧洲来到里约停留五周并参与项目设计(包括一个大学校园的设计)的柯布。这个毛遂自荐的年轻人,其设计能力也得到了柯布的首肯,并因这种合作关系,在这之后一直和柯布保持联系,直到1965年柯布去世。和柯布一起工作,耳闻目染柯布的理念和方法,也极大影响了尼迈耶后来的建筑道路。
分析尼迈耶的作品特征,除了早期、晚期部分建筑热衷于曲线、悬挑之类形体单纯的设计之外,1950年代开始柯布在印度昌迪加尔所探索的热带现代建筑,明显影响了尼迈耶的建筑实践,包括当时流行的粗野主义通过暴露钢筋混凝土材料呈现建筑真实性的设计方法,都深刻影响了尼迈耶在巴西利亚的几个项目,如巴西利亚外交部大楼、联邦司法和公共安全部大楼。尼迈耶之所以坚定地选择现代主义的道路,也跟当时“二战”前后巴西国家建设和一种对崭新国家形象的象征性心理的需求有关。时代的机缘,以及和科斯塔良好的私人关系,让尼迈耶在后来的巴西利亚城市规划中获得了大量重要建筑项目的实践机会,可以说是羡煞一众建筑师。当然他也以自己的能力,创造出了足够多的经典作品。
柯布“光辉城市”的现代主义准则,让尼迈耶在三权广场的议会大厦、总统府、联邦高等法院项目中,建立起了一种严谨的秩序和逻辑关系,对比手法在这里得到了彰显,比如议会大厦参众两院正置与反置的碗状建筑,高耸的紧靠在一起的双塔板楼与舒展的水平裙房,都形成强烈的对比。建筑正面逐渐下降的场地,与再次上升的进入建筑的坡道,以及大片倾斜的草地与建筑前面的水池,包括建筑的倒影,都构成了一种对比。

后部的总统府、联邦高等法院两栋建筑,在广场轴线的两侧,也是一横一竖对比布置。而在巴西利亚炙热的阳光照射下,尼迈耶在建筑周边布置了宽敞的可以遮挡阳光的外廊。开敞外廊的建筑柱廊,也采用了不同的手法:议会大厦以圆柱形成结构逻辑和韵律感,总统府、联邦高等法院则以舞蹈般弧线造型的白色架空柱子,塑造轻盈感。窗户划分方式似乎有受到柯布和“风格派”构图的影响。

三权广场附近左右两侧的一组建筑:外交部大楼,以及联邦司法和公共安全部大楼,则采用了“粗野主义+热带建筑”形式塑造建筑的外观,环绕建筑外围的宽敞柱廊及水面空间,给建筑带来凉爽的空气和遮挡日照的阴影。这种手法几乎可以说是热带、亚热带建筑应对气候的标配。不同的是,尼迈耶在这两栋建筑中,采用了不同截面的板式柱子作为外廊的支撑,板式柱子的力度和屋檐下部拱券和弧线的处理,让建筑的立面和光影变得生动。
外交部大楼在柱廊一侧和四层屋顶构架下形成的活动空间,在钢筋混凝土格栅投下的阴影和柱廊从水面吹拂上来的凉爽空气下,形成了一个适合人停留的交往空间。而联邦司法和公共安全部大楼,创造性地在板式柱廊之间,嵌入出挑巨大、高度不同的折板,循环的水流从折板的端部哗哗地从空中倾泻而下注入水池,水带来的柔美和动感,与钢筋混凝土的粗犷、坚硬形成强烈对比。这两个项目的水池与花园,也都是布莱·马克斯设计的景观。



尼迈耶另一组让我感到激动的建筑,坐落在巴西利亚大学内。巨构般的科技中心学院是校园内标志性的建筑,两条平行布置的蛇形建筑长度接近700米,围合起内部的露天庭院,庭院下方为负一层的教学用房和下沉的用于采光的空间。单面走廊的二层建筑与庭院之间,设置了钢筋混凝土格栅的半室外空间。这个空间,在开敞走廊的一侧种植了大量的植物,阳光照射在钢筋混凝土梁柱框架时,在地面投下明暗交织的光影。尼迈耶在传统的外廊空间之外,增加了一种融合绿化的半开敞空间,为建筑提供了宽阔、凉爽的活动场所。



而在巴西利亚大学内,还有一栋由同行的建筑师发现、另一栋我意外发现的建筑,先后给我以惊喜。在如同教学楼的一栋建筑(Rectory Building),两组单面走廊的多层建筑,纵向相互错开半层,拉开的空间形成内部庭院,庭院的两端全部开敞,并在室外与室内之间覆盖钢筋混凝土方形格栅,几株笔直的棕榈树在庭院内笔直地向上生长。而两边高度相差半层的功能用房,在中部门厅之间,以连续的步行坡道形成连贯向上的交通空间。在庭院坡道的另一侧,一个利用前后楼层高差的阶梯教室,悬挂在庭院之上。建筑师Paulo Zimbres通过前后高差、庭院之间的坡道、开敞楼梯、阶梯教室、覆盖庭院的方格格栅、棕榈树,塑造了一个适应热带气候的活力空间。建筑外立面则通过外挑的遮阳板遮挡强烈的阳光。在外挑的屋檐板下方,建筑师发明了一种方形的钢筋混凝土排水构件,直接从屋面板悬挂而下,底部倾斜的切面,让雨水汇聚到草坪上铺满鹅卵石的混凝土集水口。这栋建筑采用了一种适应热带气候的朴素形式,空间既开放,又充满活力,以粗野主义风格创造出一个让人过目难忘的建筑与空间。



另一栋据说是图书馆的建筑(建筑师为José Galbinski),在建筑的造型语言上明显受到了柯布在印度昌迪加尔建筑实践的影响,圆弧形向上弯起的檐口下方,是一组尺度惊人的纺锤形截面的预制遮阳构件。如同门扇一般的巨型构件,在屋檐下与建筑完全脱开;构件的排列,要么平行,要么角度不同,它们也因此给建筑带来了遮挡直射阳光的阴影。这些巴西建筑作品,似乎一南一北、一东一西呼应着柯布在印度昌迪加尔的实践,这既可以看作是一种致敬,也可以看作是一种对柯布设计理念的认可和赞赏。



尼迈耶的另外几个建筑,比如巴西利亚共和国国家博物馆、里约热内卢当代艺术博物馆,两个圆形建筑本身出彩的地方并不多,但尼迈耶将弧线的交通空间设置在建筑主体之外,通过夸张的结构处理,给原本平淡的建筑以一种新的活力。


而在巴西利亚的超级街区,尼迈耶更多是在住宅的空间规划上,呼应了柯布现代主义城市的理想——建筑底层架空,外围为交通、停车,内部为围合的花园与活动空间,通过纵横交错的组团布置,为城市创造了一个又一个新的生活社区。在超级街区方正的结构布局里,可以窥见“二战”后欧洲城市的影子。





阿方索·爱德华多·里迪(1909—1964)
主要作品:
1.巴西现代艺术博物馆
到达里约热内卢的第二天下午所观摩的巴西现代艺术博物馆,来自于里迪的设计。这是一组激动人心、具有强烈热带风格的建筑。建筑由展览、学校、报告厅三个部分组成,外观采用粗野主义风格,裸露的钢筋混凝土赋予建筑一种材料的真实性和直接性。这个建筑最大的特点,就是展览建筑通过向外倾斜的V形支撑结构和弧形的屋檐,让建筑主体免受阳光的直射,并创造遮阳的阴影。展览建筑也是底层架空,由此形成一个开放的活动空间,市民可以随意地穿越建筑,到达另一侧的海湾。这个三层高的建筑,结构处理极其大胆,向外倾斜的V形支撑结构,悬挂起三层与二层,由此创造了展厅内部无柱的宽敞空间。


里迪在这个项目的连廊平台中,采用一种V形截面、具有曲线美的柱子作为支撑结构,呼应了展览建筑V形的板式支撑柱。展览建筑南北两侧的弧形屋檐,同样令人联想到柯布在印度昌迪加尔所做的建筑。

这个项目的景观依然是由布莱·马克斯负责,他将水池、尺度巨大的鹅卵石、植物,融入到这个建筑开放的环境之中,让建筑与城市,成为一种无边界的存在。
里迪的这个建筑,除了结构上的创新,也通过具有秩序的结构逻辑,以及对热带建筑语言的探索,成功塑造了一座具有经典性、新鲜感和趣味性的建筑,他的才华在这个项目中展露无遗。里迪也参加过科斯塔牵头组建的建筑师团队,参与巴西教育和公共卫生总部大楼的设计,他们这个团队的建筑师,后来都成为了巴西现代建筑的设计骨干。很可惜,他在正值壮年的55岁就去世了,如果不是因为过早去世,他的建筑成就应该会更引人注目。
这次巴西之旅,先后看了多座教堂,分别由不同的建筑师设计。这些教堂规模大小不一,外形也各有差异,但都有一个共同点:指向一种精神空间的建构,其中几栋也将热带建筑的属性融入到了教堂的设计之中。
位于里约热内卢,由埃德加·丰塞卡设计的圣塞巴斯蒂安大教堂,是一个金字塔般向上倾斜的圆柱体,外立面有力的钢筋混凝土支撑柱和编织般的墙体一直延伸到顶部。几个主入口没有玻璃分隔,为全部开放的门洞。进入室内,映入眼帘的是顶部十字形的光格栅天窗,以及镶嵌在混凝土花格墙上的宗教彩色玻璃窗,圆形的祭坛位于十字天窗下方。室内特殊设计的混凝土花格墙,每一个格子的混凝土板,都以能够遮挡直射阳光、空气可以自由进入为原则,进行了相互错位的设计,巧妙至极,从中也可以看出建筑师对于热带气候处理思考和方法。


尼迈耶设计的巴西利亚大教堂,则如同一顶皇冠,放置在巴西利亚平坦的大地上。从街道进入建筑,通过一段宽度不大、逐渐下沉的坡道,以及有地面顶盖的入口,再进入到一个充满光照、色彩的圆形大厅。在这个充满欢乐的光的空间里,向中间圆形顶部收分、再向外弧形转折的结构构件充满了力度,让人印象深刻。为了遮挡巴西高原的阳光,尼迈耶在玻璃天窗的下面编织了一层金属网格,曲线布置的彩色玻璃就安装在这一层网格之中,它们和外立面的玻璃天窗之间,形成了一道空气可以流动的空间。尼迈耶这个教堂,把结构美学和宗教建筑的精神内涵结合起来,创造了一个让人过目难忘的标志性建筑。教堂地面一侧的钢筋混凝土构筑物,则颇有立体主义的神韵——曲线型向上弯曲的三角形平面的结构支撑板,在顶部变为方形截面,支撑起一个对称的出挑巨大、依靠自身结构重量平行的“山”字形构件,体现了尼迈耶对建筑结构美学的追求和敏感。


卡洛斯·阿尔贝托·纳维斯设计的巴西利亚蓝色教堂,平面为正方形,立面为一系列拱券,后退的窗户设置在拱券内侧,由此在立面形成强烈的阴影,并避免了阳光的直射。无柱的室内空间里,镶嵌在拱券之间的蓝色玻璃既过滤了强烈的光线,也让建筑内部如梦似幻般美丽。钢筋混凝土顶棚和四周的拱券也具有结构对应关系——每一榀拱券结构,在顶部转变为一榀折线造型的顶棚,然后向中间延伸,并在平面的正中与类似十字形的顶棚交汇,巨大的圆形吊灯就悬挂在这个构件下面。蓝色教堂以模数化和秩序化的结构作为骨架,通过梦幻的蓝色玻璃,塑造出了一座光影迷人的建筑。巴西建筑师仿佛有一种把沉重的结构转化为诗歌的能力,让人不得不感叹其构思与设计能力的精妙。



作者简介
谢建华,诗人,小说写作者,1987年湖南大学建筑系毕业。至上建筑工作室创始人、主持建筑师。原广西城乡规划设计院总建筑师,现顾问专家。
本文由作者授权发布,图文版权归作者或来源机构所有。申请转载请自行联系原作者。
上一篇:MVRDV在建方案:德国人工智能创新园
下一篇:OMA研究方案:釜山山坡住区,可适应性的发展原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