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计单位 郭廖辉工作室
项目地点 广东惠州
建成年份 2025年
项目面积 120平方米
本文文字由郭廖辉工作室提供。
“东坡十六乐事之一‘花坞樽前微笑’,是我们拿到的题。几个母题从一开始就很明确,但我们的工作不是造景,并不去投射某种真实,而是一种重新组织,有的放大,有的抽象,有的变形。你进入这个空间里,感受到的会是一种整体的、特殊的、非真实的状态。”
“水”“月”“花”“舟”“酒”,真真假假真真,诗境与地景不分你我。这些天来,关于明月坞的讨论陆陆续续在发生,也包括8月那次对结构师张准的造访。
讨论参与者:
郭廖辉(G) 主持建筑师
张准(Z) 结构师,张准+和作结构建筑研究所
许佩瑶(X) 项目建筑师、驻场建筑师
吴旻(W) 讨论者
G:明月最初是从酒联想而来的。“花坞樽前微笑”说的主要就是喝酒的兴致,而对文人而言,饮酒往往与作诗相伴,因此我们尝试从诗句中寻找线索,最终确定了“月”这一与酒紧密相关的意象。月是饮酒作诗的一种概念,饮酒作诗的动机是抒发情感,而情感往往投射于月。
W:对明月坞来说,这个意象确实是核心的。不过,它在建筑中的呈现方式,却直白得令人有点意外。
G:这里实际上还有另一些考虑,它是一个非常直观的母题,很容易可以成为我们和艺术家共同工作的基础。想让艺术家的创作和房子直接相关其实会比较困难,同时也不是一个特别积极的合作框架,那么月亮正好可以当作一个机会——你会看到后来艺术家拍的短片主题就是“找月亮的人”。
W:但我注意到,除却立面上那个人造的视觉形象,概念草图上好像还有另一重真实的月亮并存,加之这个项目的场地条件似乎也很特殊,设计在这方面有什么考量吗?
G:这种关系大概可以从三种尺度来理解:
远观尺度上,这个场地比邻东侧的显岗水库,处在一个极其开阔的水天景色之中,当天色暗下来,从村口就可以望见点亮的月轮,天上的明月也一同纳入到视野中来;
走近些,转换到一个水塘的小环境中,沿着塘堤的一圈路径使岛上建筑得以全角度环视,构成一种水上明月初升的意象;聚焦到这个仅由栈道连接的小岛上,进入到与原有花房几乎重合的建筑空间里,这时候,明黄色的月亮就作为一个比较平面的互动装置存在了。
W:风可以吹得动这个立面上的月亮吗?
X:小岛上没太多遮拦,有的时候风大,能够让它旋转起来。月亮自己也是配有机械转动装置的,甚至可以调速。
W:感觉月轮的转动让这片水域显得越发平静了。抓住了风和水,月亮好像就由一个诗歌里的符号,更多延伸到了真实的地景层面的关系。
G:这个项目最重要的出发点就是岛上原有的花房,结构、空间、材料等等都跟它息息相关。我当时去现场看的时候就觉得挺有意思:铰接节点构成的结构,看上去非常临时,具备很强的农用建筑特征——很多大棚也都是类似的。
有趣的是,它还做了好几层,顶上一层是平的,中间有个拱,覆盖的是阳光板和遮阳的黑纱,层叠的结构以及材料所形成的那种半透明感令人印象深刻。最开始,我们就想把这种质量集成到新项目里去。
Z:对我来说,这些结构某种意义上也还是比较精巧的。毕竟它用极低的造价和简便的施工方式就能实现,也不用做重型基础,排除台风那些极端天气,大部分使用场景都可以满足。考虑到本身是偏艺术性的项目,岛上施工条件又比较有限,所以一开始你说希望保留这个结构我肯定也支持。
G:实际上,这也不仅仅说是我们的情怀,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当时任务书给出的限制条件,直到最终建成还是能看到很多视觉层面的控制。项目过程中,任务书的要求其实是发生过一些调整的,这也使得我们的工作方向逐渐由保留原结构转向了延续原结构的形式和节点做法。
Z:总体上说这个原则一直很明确,做上层的结构设计主要基于两个约束:一是延续原来的构件尺寸,二是延续原来的节点衔接方式。主要的结构构件尽量了采用30的细圆杆,但我印象比较深的是,拱形结构有一处你们最后改为了楔形钢板。
G:没错。当时提给我们的结构图希望这个构件是直的圆杆,这带来一些问题,一方面拱形耐力板在侧立面上没法收口,另一方面也不利于强调整体的廓形。后来我们想了一周,通过切割钢板来延续拱形,同时满足结构要求,这样一来就留下一个比较特别的例子。
Z:对结构设计来说,很多时候也会比较在意逻辑的清晰纯粹。这里正好两侧外立面构件也有采用一些三角收分的异形钢板,所以我觉得也挺好。
X:下一层级的小构件其实也用到了钢板。因为耐力板不能直接跟圆杆交接,必须先焊一层钢板再连接,过程中施工队也提出为何不直接采用方杆,但这一点上我们还是比较坚持,希望能强调一下圆杆的层次,留住原来那种比较轻盈的感觉。现场还有其它一些五金件的设计,因为没能找到合适的门窗产品来适配这个纤细的结构体系,我们都是自己想了些办法来实现,比如采用角钢来制作门窗拉手,配合拉钩等进行固定——某种程度上也算呼应了原来花房那种简单高效的做法。
W:虽然花房最后拆掉了,但这种结构氛围和对构件的关注很好地保留下来了。
G:花房原来的结构构件也没浪费,这些镀锌钢管被现场切割回收运往工厂,由一位合作的艺术家许刚设计成家具。现在去到二层空间,我们能看到两种不同高度的矮凳,它们就是由这些钢管加工而成的,同建筑空间保持了很好的连续性。
W:这样看,花房也是个很好的合作框架。
G:它容纳了材料的循环再生。二层地面我们也在这方面做了点尝试,当然使用钢渣固碳板的过程中也遇到一些挑战,包括需要去适应新材料的性能,以及通过模数调整去协调受限的模具标准尺寸和现场建筑构件尺寸之间的关系。
G:要上二楼是很早就确定下来的。
一者,因为这样才能望见远处的水库。再者,虽然花房的物质结构没留住,但我们希望种花这件事情能够延续,进而把整个岛看作一个可供穿行的水上花园,这也比较符合“花坞”的题意。
X:原来的花房是育苗用的,室内外界限很清晰,架子分区也很明确,这一点上跟我们的设计意图还是有很大分别。配置景观植物的时候,我们更希望的是“植物溢出建筑的边界”,由楼板底下靠中央的阴生植物逐渐向外过渡,和岛上周边原有的植被融合在一起。
W:底层的花园总体上看起来确实比较松弛。
X:在整个建造过程中,涉及到建筑的部分肯定要比较精细些,一层景观层面的施工宽容度比较大。
W:那我们的房子在这样一个绿岛上建造,会有什么比较特殊的地方吗?
X:运输是桩麻烦事,都得推车通过栈道一次次运。有时候开挖出来的土工人认为往外运代价比较大,都堆在边上,最后导致花园里的路径处在低洼处,容易积水,后续我们补充了额外的排水组织进行解决。当然,南方难免碰上台风暴雨,这时候底层架空本身的优势就能体现出来了。
Z:也是因为担心岛上的条件,施工会相对困难,基础又可能会出现沉降,一开始我会觉得中间那层楼板用钢结构比较简单。当然后来确认了混凝土作业没问题,我也就放心了。
G:在材料上我们确实有过几轮讨论。上下分层的基本策略始终没变过,想要释放底下的空间,就得把地面抬起来。之所以还是坚持混凝土,我的想象是通过暴露的剖面就能够一个很轻的东西落在一个厚重的混凝土楼板上——混凝土像是真正的地面。
Z:我记得前几版方案里底层结构也是混凝土的。
G:但那种结构形式的方向限定特别强,柱子的尺寸也不太理想,岛上那种簇拥着花草的自由空间很难实现,当时我们尝试了很久,但一直没能调整到比较理想的姿态。
G:像“舟”一样漂浮也是一个最初就有的判断。水中央的小岛十分独立,顶上的花房又很轻,让人不难想到这个漂浮的意象,但是具体到设计过程中的回应方式是发生了好几轮调整的。
W:早期可能只是底层架空这种抽象策略上的回应?
G:当时做完地勘发现这个场地上将来的结构有不均匀沉降的可能性,于是结构提出板要分块预制。工作室的项目board上现在还贴着一张拼船的意向图,当时考虑的混凝土结构就是一段一段拼接悬挂的。后来也是受到在枯水季把船架高于水面的临时结构的启发,我们彻底改变了底层的结构形式,采用了相对细密的乱钢柱,形成一个相对无序的结构表达。水电管线之类的也就见机混在局部的“A”形柱之中了。
W:现在上下都是钢结构,中间用相对实的混凝土结构做了一个转换,确实不是特别常规的体验。不过配合着混凝土楼板浅“V”字的形式,这样一种建造中的船的意向是更加凸显了。
G:这个混凝土楼板的形式我们也有过一些变动,最初是一个弧形的混凝土板,后来因为有了清晰的形式的要求,“V”字形的楼板更简洁有力,也更加容易结合结构。
W:如果把建成的结构跟原花房做个对比,除了底层架空之外,一个显著的变化就是屋架的上翻。当时这更多是出于结构还是空间的考虑呢?
G:其实我们最初对这个房子的设想,是要进入屋顶中赏月的。所以在最初的设计中,结构是穿过拱板下空间的,人在内部好像在屋架中穿行。
Z:我当时提出屋架上翻这个动作,还不光是为了结构下面好用。这样一来,横向抗侧的能力比做在下面还是有优势,对屋顶的约束相对更强一点。
G:但对空间来说确实是一个重要的变化,结构上也更像是一种基于花房的重新演绎了。
W:直观感觉就是更像船篷了。本来与世隔绝的花坞,现在里里外外都变成了船坞。
——
一点延伸讨论
W:在网上看到一条很有意思的评论说,看到这个建筑以为是施工过程中的透明棚子没拆。
G:一定程度上,这样说也没错。起初我们选定这种深色的耐力板就是考虑到原有花房的氛围,也有同事说它也有点像太阳能电池板,在我印象中这种材料的感觉跟农业景观是有关联的。外面看比较黑,但实际最后你呆在空间里去看是很透明的,这有点像墨镜,让我联想到在巴西利亚看尼迈耶的一组建筑,一种很强烈的“墨镜感”。
X:这种远观的黑,在日光条件下也把月亮衬了出来。
W:我注意到我们施工过程中就是搭了大棚的,轻质的大棚罩在外面,和里面的一层结构共同发生作用,虽然跟我们建成的结构逻辑不太一样,但那时候这个墨镜的效果就已经出来了。
X:表达结构的色彩系统对透明也起到一些作用。因为我们要的半透效果,就是让人能够看到结构所有的这些节点以及它们的层次。结构部分,一层钢柱是深绿色,二层钢结构是浅绿色,为了在立面上弱化结构强化烟灰色耐力板,二层钢结构楔形板的外侧也刷了灰漆。构件部分,固定耐力板的卡扣件是哑光银,像门窗拉手、楼梯扶手这种层级的构件都用深绿色,来和框架的浅绿作区分。
W:这种透明不但是材料上的,还是结构上的。“墨镜”实在是个很有意思的提法,一下子把这种黑而透明的状态把握住了,同时还带出个应对光和热的态度。
X:通过视觉控制去接近花房这个前期的约束条件,其实给温度带来了很大的挑战。过程中我们也尝试了各种措施去平衡这种代价:首先是被动式通风,在最后两跨并没有拱形耐力板封闭空间,月亮装置转开时风可以从整个二层空间中穿过,拱板同顶板间的间隙也促进了空气快速流动,能带走一部分热量;同时增设了遮阳措施,以遮光布覆盖顶部阳光板反射太阳光,制作间开窗设有遮阳篷;另外,也采取了一些机械方式,从制作间中引出水电,在空间中设置了五个带有水雾的风扇来进行降温。
G:将新的内部空间保持在气温水平的措施也经过了软件模拟和计算。内部舒适度对空气流通的依赖度仍然是高的。
设计图纸 ▽
完整项目信息
项目名称:明月坞
项目地点:广东惠州
项目面积:120平方米
项目年份:2025年
设计单位:郭廖辉工作室
主持建筑师:郭廖辉
项目建筑师:许佩瑶
驻场建筑师:许佩瑶
设计团队:郭廖辉、许佩瑶、王文楷、徐琰钧
合作艺术家:高美琳、许刚
结构设计:张准+和作结构建筑研究所
可持续顾问:李寅建筑设计与可持续咨询
施工方:四川匠人清水劳务有限公司、桂林铭锌会展有限公司
委托方:上海风语筑文化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摄影师:陈颢、朱雨蒙、刘国威、张准
版权声明:本文由郭廖辉工作室授权发布。欢迎转发,禁止以有方编辑版本转载。
投稿邮箱:media@archiposition.com
上一篇:Herzog de Meuron新作:考尔德花园,“无设计”的展览馆
下一篇:湾TALK|刘家琨:关于我的工作 讲座回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