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部
文章
视频
旅行报名
招聘信息
有方服务
按发布时间
按浏览量
按收藏量
条搜索结果
暂无数据

很抱歉,没有找到 “” 相关结果

请修改或者尝试其他搜索词

登录
注册
忘记密码
其他登录方式
返回
忘记密码
确认修改
返回
请登录需要关联的有方账号
关联新账号
关联已有账号

北大附中道尔顿学院室内改造项目:属于学生的“共享办公” / Crossboundaries

北大附中道尔顿学院室内改造项目:属于学生的“共享办公” / Crossboundaries
编辑:陈娅凡 | 2020.02.11 20:02

项目地点  中国 北京

占地面积 2560平方米

建成时间  2019年8月

设计单位  Crossboudanries


冲突

Dalton教育与原有空间

北京大学附属中学道尔顿学院(北大附中国际部)设立于2010年,学院位于北大附中西楼的五层与六层。学院实行Dalton教育培训模式,这种教育模式还有另一个名字,叫做“孩子大学”(Children’s University),主要以书院,实验室为基础,推行Liberal Art Education。

国际部原有的平面布局为中间走廊,两侧教室的传统布局方式,无法满足学院最核心的教育理念与基本设计方向,也影响了许多教育活动的进行。

一通到底的封闭走廊与学院的核心教学理念之一:“make learning visible”(使教学可视化)形成了鲜明的冲突。一间间阵列排布的教室让项目制的自主学习过程以及凸显个体个性的发展毫无施展空间。教室和走廊成为学生停留的仅有空间,这也使得学生们缺少灵活且自由的场所来进行多模式、多情态的教学活动。

共享空间

教育理念带来的空间方案与设计策略

设计师对“孩子大学”的解读为,对学生时代的告别与进入成人世界的过渡阶段,因此设计师创造了一种“学生的共享办公室”模式,来激发学生的合作能力。

大学期间所强调的协同合作能力,在职场当中只会更为重要。人类社会就是一个高度分工合作的集体。设计师为学生在初、高中期间,提供了提前适应这种合作模式的可能性。

 

核心空间改造内容

绿魔方:Innovative Studio

 

空间设计:

设计师打破传统教室的布局方式,果断将楼层内靠近楼梯的3间教室拆除。形成共享空间全部开放给学生使用。这样一个公共空间,除了营造一种学生对协同合作方式探索的环境,还能够让其它楼层的非国际部学生使用,实现真正意义上的共享。

 

设计师拆除了教室靠走廊一侧实墙,用可移动的玻璃隔断代替。这样可以引入自然光源,同时提高亮度,实现教室与公共区域在物理空间与视线上的连接与互动,使教学可视化。

原本的水泥地面被替换成更加舒适耐用的PVC地胶,通过曲线变化产生的韵律感以及不同颜色搭配方式对整个大空间做了有序划分场景。曲线的不规则地面、吊顶配合着固定书架虽然弱化了走廊的概念,却强调突出了区域划分效果,使空间在没有固定墙面的情况下也能清晰引导使用者。

 

家具布置:

相比原有动线色调单一的墙体,新增的绿色书架,除了满足储物、阅读、休息、讨论等基本使用功能外,还巧妙地将公共空间划分成了不同的使用空间。

 

 

凹龛座椅配合可以移动的小型家具,形成了项目小组专属讨论区。学生们可以自由移动组合桌椅来满足他们学习或者社交小群体需求。公共区域中心位置,绿色可擦拭书写板面,这块区域成为项目汇报以及公共讨论使用率最为活跃的地方。

吊顶区域安装的布艺拉帘可以灵活划分空间,模仿未来职场协同合作场景要求,满足公共汇报与独立学习在一个空间同时发生。柔软的布艺与教学环境相映衬,空间设计从功能性出发,通过材质、颜色、家具为学生们提供诸多可灵活切换的使用空间。

 

色彩选择:

设计师在颜色的选取上采用了以果绿色为主色调,配合着自然灰色地面强化了重点区域。高明度、高饱和度的果绿色传达出青春、新鲜的感觉,给师生们提供了一个充斥着鲜活生命力且富有激情的工作和学习空间。黄色和其他自然色的交替配合使用,在视觉上与明亮的果绿达到了互补。

 

 

吊顶与灯:

吊顶形状与地面图形相统一,在形式与颜色上强化了开放空间的设计和视觉整体性。

室内灯具的选择偏向于选用线向性的设计风格,在提供基础照明的情况下强化了特色设计。配合着柔软的布艺,不仅帮助了空间的重组,也对人的心理起到一定的调节作用,选用温馨的色调,模仿家居环境的人情味,柔化小组讨论时可能带来的冲突气氛。

 

 

艺术工作室:

在艺术工作室的改造过程中,设计师充分剖析原有空间存在的利弊。

作为艺术类课程的实践空间,现有空间中一通到顶的隔墙与房间,把这个原本带天窗的优质空间变得呆板且局促,无法满足艺术活动以及教学对宽敞空间的需求。艺术工作室的设计应该体现出独特的设计感与艺术性,为参与艺术课程的师生提供灵感和解放天性。所以,改造最核心的内容就是将中间的壁垒拆除,发挥天窗存在的特有优势,引入天光云影,将宽敞明亮的艺术空间归还于师生。学生在这样的艺术工作室内才能全身心的投入到艺术创作的过程中去。

同时,考虑到艺术类课程不同类型的划分,艺术工作室改造的第二个重点就是在空间内增加两道移动隔断。不同于原有“一刀切”的划分方式,移动隔断可自由开启、闭合,能够灵活地将艺术工作室根据课程需要划分为1到3间独立的小工作室,随时进行调配,满足多种艺术课程的空间需求及时间安排。

 

实验室:

6层北侧是相邻的3间大小不一的实验室,由于摆放设备的需求,原场地做了较低的吊顶,空间因此显得紧张压抑。而科学实验本应宽敞明亮,为做实验的同学们提供专业且安全的实用空间。所以,设计师采用与艺术工作室相似的改造策略,打通两堵隔墙,替换成可移动的隔断。实验室通过新增的移动隔断,分别为理、化、生三个学科提供独立的实验室。带有软包与背漆玻璃的移动隔断具有吸音及白板墙的功能,除了为每间实验室提供了全班交流研讨、小组研究、个体研究的功能墙面外,还可以根据具体实验要求,自由组配实验室的空间规模。

 

 

为了实现实验室与南侧创新空间的互动联通,设计师打通了靠走廊一侧的实墙,并换成可移动玻璃隔断,这个南北贯通的设计方法增加了实验室的采光效果。

另一个设计策略是移除原有吊顶,采用裸顶。裸顶在视觉上增加了空间高度,使实验室整体看着更加明亮通透。配合重新设计的照明系统,让学生在新实验室有一个更加专注与舒适的教学体验。

 

咖啡厅:

设计师将正对西侧楼梯的一间教室改造为半开放的咖啡厅,白色的吧台与绿色的吊顶设计,是整个楼层开放空间的延续。这里不仅仅是老师和学生们就餐的区域,更是一个轻松愉悦的社交场所。

 

设计感悟:

对设计师而言,设计的本质是人。需要考虑空间中人与人、人与空间的关系。而对教育空间的设计更是如此。教育活动的丰富性,随着教育理念的不断革新,得到充分得发展,而“什么样的空间设计,才可以满足不断优化的教学理念?”这个答案一定是需要在实际教学活动发生的过程中,以及教学活动中参与的每个个体身上寻找。

此项目的设计师将更多空间的使用权归还到学生手中,提供给学生一个自主规划、自主学习、互动交流的空间,一切的学习都是为了自我提升,学生总归要走向社会,这才是教育真正的意义所在。

 

 

设计图纸  ▽

 

改造前平面图  ©Crossboudanries
改造后平面图  ©Crossboudanries

 

完整项目信息

地点:中国北京

客户:北京大学附属中学道尔顿学院(北大附中国际部)

面积:2560平方米

设计周期:2019年3月—2019年6月

施工周期:2019年7月—2019年8月

设计方:Crossboudanries,北京

合伙人:Binke Lenhardt、董灏

设计团队:于兆雄、周业伦Alan Chou、Andra Ciocoiu、Silvia Campi、郝洪漪

摄影:杨超英、郝洪漪、董灏


 

版权声明:本文由Crossboudanries授权有方发布。欢迎转发,禁止以有方编辑版本转载。

投稿邮箱:media@archiposition.com

关键词:
共享办公
学校
空间改造
项目
0
参与评论
热门标签
中国空间研究计划
建筑师在做什么
建筑师访谈
建筑讲座
有方招聘
行走中的建筑学
项目
视频
订阅有方最新资讯
投稿

*注意:

1. 邮件标题及资料包请以“新作/视频投稿-项目名称-设计单位”格式命名;

2. 由于媒体中心每日接收投稿数量较多,发送资料前请确认项目基本信息、文图资料准确无误。接受投稿后,不做原始资料的改动;

3. 若投稿方已于自有平台进行发布且设置“原创”,请提前开设好白名单(有方空间账号:youfang502;Space内外账号:designall),并设置好“可转载、不显示转载来源”两项。

请将填写后的表格与以上资料,以压缩包形式发送至邮箱media@archiposition.com,尽量避免使用网易邮箱的附件功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