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部
文章
视频
旅行报名
招聘信息
有方服务
按发布时间
按浏览量
按收藏量
条搜索结果
暂无数据

很抱歉,没有找到 “” 相关结果

请修改或者尝试其他搜索词

登录
注册
忘记密码
其他登录方式
返回
忘记密码
确认修改
返回
请登录需要关联的有方账号
关联新账号
关联已有账号

再看希腊(七):独立之路

再看希腊(七):独立之路
作者:张弛 | 编辑:李菁琳 | 2023.11.21 10:43

建筑师/摄影师张弛“再看希腊”系列第七篇,来到伯罗奔尼撒半岛东北部、阿尔戈利斯湾北端的纳夫普里翁

 

这座在古典时代岌岌无名,直到十字军东征时代重要性才显现出来的海上要塞,不仅见证了一波又一波外来征服者在希腊土地上的争斗,也见证了希腊曲折的独立之路。

 

俯瞰纳夫普里翁  ©张弛

13世纪初,十字军在威尼斯海军的协助下攻陷君士坦丁堡,在东罗马领土上建立了拉丁帝国,以及大大小小的封建附庸国。威尼斯也分得许多爱琴海岛屿和港口城市,构建了其在东地中海的海上霸权。东罗马贵族四散逃往边陲,建立了几个流亡政权。其中的一个,尼西亚帝国,在57年后夺回君士坦丁堡并宣布东罗马复辟。即使如此,法兰克和威尼斯的领地仍然星罗棋布在希腊大陆和各个岛屿上。

 

在接下来的两百年间,东罗马帝国的疆域被崛起于东方的奥斯曼帝国不断蚕食鲸吞,终于在1453年丢掉了君士坦丁堡。在这个过程中,威尼斯共和国也丢失了一些重要的希腊领地,特别是塞萨洛尼基,然而其海上霸权尚不足以被撼动。奥斯曼和威尼斯的海上争霸还要持续三个世纪,其间爆发了七次奥斯曼—威尼斯战争。

 

伊斯坦布尔(原君士坦丁堡) ©张弛
君士坦丁堡城墙  ©张弛
油画,十字军进入君士坦丁堡  图片来自网络
第四次十字军东征后的形势  图片来自网络  ///  紫:拉丁帝国及其附属国, 绿:威尼斯共和国, 红:东罗马流亡政府

 

纳夫普里翁 Nafplio

 

位于伯罗奔尼撒半岛东北部、阿尔戈利斯湾北端的纳夫普里翁,无疑是奥斯曼和威尼斯海上争霸的重要见证者。该城有着悠久的历史,但在古典时代岌岌无名。2世纪,当保萨尼亚斯游历到此时,纳夫普里翁已被废弃。直到十字军东征时代,纳夫普里翁的重要性才显现出来,最终发展成一座各方争夺的海上要塞。它不仅见证了一波又一波外来征服者在希腊土地上的争斗,也见证了希腊曲折的独立之路。

 

纳夫普里翁位置  笔者标记  底图来自网络
阿尔戈利斯湾  ©张弛
©张弛
俯瞰纳夫普里翁  ©张弛
©张弛
在登德拉(Dendra)第 12 号墓室发现的野猪长牙头盔残骸和青铜甲胄  ©张弛

 

 

纳夫普里翁在7次奥斯曼-威尼斯战争中的易手情况 笔者绘

 

海上争霸

 

1212年,纳夫普里翁被法兰克十字军攻占,纳入亚该亚公国(拉丁帝国的附庸)的版图。后来阿尔戈利斯和纳夫普里翁形成一个自治领地(Lordship of Argos and Nauplia)。1388年,最后一位女领主在其丈夫去世后,将领地卖给威尼斯共和国。威尼斯将其命名为“Napoli di Romania”,即“罗马领土上的那不勒斯”。随后在其 150年的经营中,下城得到了扩建和加固,并在第一次和第二次奥斯曼—威尼斯战争中抵御了奥斯曼帝国的进攻,使威尼斯在丢失了伯罗奔尼撒半岛的其余领土后保留了最后两个据点(另一个是莫奈姆瓦夏Monemvasia)。

 

 

威尼斯版画家贾科莫·弗兰蔻(Giacomo Franco)绘制的纳夫普里翁  图片来自网络
代表威尼斯的狮子浮雕  ©张弛
纳夫普里翁卫城  ©张弛
卫城上的多重城墙  ©张弛
©张弛
威尼斯军营,现为考古博物馆  ©张弛

凭借帝国舰队的不断壮大,奥斯曼帝国于1538年夏将注意力转向爱琴海上剩余的威尼斯领地。第三次奥斯曼—威尼斯战争(1537—1540年)最终以威尼斯的投降协议落幕,奥斯曼从此控制了达尔马提亚腹地(Dalmatian hinterland,今克罗地亚南部),以及伯罗奔尼撒半岛全境,包括纳夫普里翁。奥斯曼帝国将纳夫普里翁改名为Mora Yenişehri,意为伯罗奔尼撒新城,并将其设为一个桑贾克(Sancak,旗,奥斯曼帝国的二级行政区划)的治所。在这个世纪末,奥斯曼又发动了第四次奥斯曼-威尼斯战争(1570—1573年),占领了威尼斯控制的塞浦路斯,但随后其舰队在勒班陀海战中被西班牙和威尼斯组成的神圣同盟击败。在合约缔结之后,东地中海享受了60年的平静。

 

圣乔治教堂,建于十六世纪,旋即被奥斯曼人改为清真寺,现又改为教堂  ©张弛
俯瞰圣乔治教堂  ©张弛
奥斯曼统治时代修建的清真寺,现被称为Trianon  ©张弛

时至17世纪,曾因控制东方香料贸易而繁荣一时的威尼斯,由于大西洋新贸易路线的开辟以及因三十年战争而失去的德国市场而逐渐衰弱。1644年,一支从君士坦丁堡前往亚历山大港的奥斯曼帝国船队遭到了袭击,奥斯曼找到了与威尼斯开战的完美借口,在第五次奥斯曼—威尼斯战争(1645—1669)中夺取了克里特岛(当时叫做坎迪亚公国)。

 

坎迪亚(现称伊拉克利翁),克里特岛   坎迪亚公国的首府  ©张弛
坎迪亚围城  图片来自网络

仅仅15年后,趁着奥斯曼主力正在北部试图攻取维也纳时,威尼斯为了报复上次的失利,发动了第六次奥斯曼-威尼斯战争(1684—1699)。由于北部战事吃紧,奥斯曼帝国分身乏术,威尼斯人轻易地收复了包括纳夫普里翁在内的大量领地,并通过《卡尔洛维茨条约》获得了主权承认。威尼斯人将伯罗奔尼撒半岛命名为“莫雷亚王国”,设总督管理,治所就设在纳夫普里翁。为了加强城防,威尼斯人在纳夫普里翁南部的山上修建了帕拉米第城堡(Palamidi),这是威尼斯共和国在海外的最后一个大型工程。虽然威尼斯人试图在此地重新安置人口,振兴农业和经济,但却无法获得大部分当地人的效忠。整个伯罗奔尼撒半岛仅有数千士兵戍守,帕拉米第这样巨大的堡垒仅有80名士兵守卫。

 

帕拉米第城堡南端  ©张弛
©张弛
©张弛

18世纪初,正当奥斯曼帝国开始着手改革海军时,西欧诸国正忙于西班牙王位继承战争(1701—1714年)和北方大战(1700—1721年)。趁此良机,对失去伯罗奔尼撒半岛耿耿于怀的奥斯曼帝国随便找了个借口,掀起了第七次也是最后一次奥斯曼-威尼斯战争(1714—1718)。威尼斯的守备部队非常薄弱,奥斯曼军队所到之处,几乎没碰到有效抵抗。不过坚固的纳夫普里翁还是也给奥斯曼军队带来不小的伤亡,据说短短九天的围攻,就死伤了14000人。最终,奥斯曼军队炸开了帕拉米第城堡的围墙,攻克了这个要塞。这导致威尼斯在整个伯罗奔尼撒半岛战线的崩溃,纳夫普里翁乃至整个伯罗奔尼撒半岛被奥斯曼帝国夺回。同时,威尼斯其它的战场也连连失利,幸亏奥地利在北部击败了土耳其,缔结了和约,才避免了威尼斯的更大损失。此役之后,威尼斯几乎完全撤出了爱琴海区域,漫长的海上争霸至此落幕。

 

帕拉米第城堡的瞭望窗  ©张弛
帕拉米第城堡的小门  ©张弛

 

布尔齐城堡  Bourtzi

1473年起

 

1473年,当奥斯曼帝国的大维齐尔韦利·马哈茂德帕夏的大军退去后,威尼斯人开始在海港入口处的小岛上修建城堡。城堡的设计基于贝加莫建筑师安东尼奥·甘贝罗(Antonio Gambello)的图纸、由工程师布兰卡龙(Brancaleone)督造。1502年,威尼斯人将西南侧的防御工事改建成一个独立的城墙,并用一条人工的巨石臂将其连接起来,在巨石臂上拴上了一条铁链,以阻滞入侵的船只。第六次奥斯曼—威尼斯战争后,威尼斯人又加建了坚固的瞭望塔和装备大炮的堡垒,大致形成了今天的样貌。

 

守在海港入口的布尔齐城堡  ©张弛
鸟瞰布尔齐城堡  ©张弛
从海港看布尔齐城堡  ©张弛

 

帕拉米第城堡  Palamidi

1714年

 

看到帕拉米第城堡的第一眼时,就能立即感受到威尼斯人固守“莫雷亚王国”的决心。这座以史诗英雄帕拉米德斯(Palamedes,神话中纳夫普里翁国王的儿子,参加过特洛伊战争)命名的城堡是一个极富野心的工程,坐落在216米高的山顶上,且规模宏大,但仅用三年就完工了。这座典型的巴洛克式堡垒基于威尼斯建筑大师安东尼奥·吉亚希奇(Antonio Giaxich)的设计图,由法国军事工程师皮埃尔·德·拉·萨尔(Pierre de la Salle)建造。

 

城堡入口  ©张弛
©张弛
通向炮台的门  ©张弛

从城市仰望帕拉米第城堡,极有压迫感,要想登上该城堡,则需要攀登在陡峭岩壁前蜿蜒而上的阶梯,到山门共计913级,到要塞顶部则须一千多级,当地人则号称有999级。

 

从城市仰望帕拉米第城堡  ©张弛
西门  ©张弛
通向西门的阶梯  ©张弛
伊巴密浓达堡垒的门,现可驱车到达  ©张弛

帕拉米第城堡由八个堡垒组成,最初分别以威尼斯总督的名字命名。奥斯曼帝国占领后,这些堡垒被冠以土耳其名字。希腊独立后,又以古希腊名人和英雄的名字重新命名。

 

保存较完好的圣安德烈堡垒  ©张弛
圣安德烈堡垒的藏兵洞曾经被改造为监狱  ©张弛
圣安德烈堡垒的钟楼  ©张弛
©张弛
米太亚德堡垒  ©张弛
©张弛
©张弛
©张弛
地米斯托克利堡垒  ©张弛
©张弛
弗基翁堡垒  ©张弛
©张弛
©张弛

 

走向独立

 

早在奥斯曼帝国攻陷君士坦丁堡(1453年)前几十年,希腊的大部分领土就已落入土耳其人手中。那时,希腊人便已经发起了多次反抗行动,但均未奏效。后来的四个世纪中,奥斯曼帝国都未曾真正将希腊整合进来。经历拜占庭帝国千年以来的锤炼,“罗马人”和“东正教”这两大自我认同已深入骨髓,使希腊人无法融入奥斯曼的伊斯兰社会。

 

18世纪,在富有的希腊商人的资助下,希腊青年游学西欧,并在那里接触到了启蒙思想和民族主义思想,由此希腊独立思想躁动于母腹。世纪末,希腊作家里加斯·费拉伊奥斯(Rhegas Pheraeos)计划发起民族运动,虽然最终被奥斯曼当局处死,却点燃了再也无法浇灭的民族主义火焰。在费拉伊奥斯的激励下,一个旨在建立独立希腊国家的秘密组织“友谊社”(Filiki Eteria)成立。

 

左:费拉伊奥斯,右:友谊社徽章   图片来自网络

1821年,趁奥斯曼帝国内忧外患之际,在友谊社的领导下,以伯罗奔尼撒为中心,希腊各地揭竿而起。奥斯曼当局除了派兵严厉镇压,还在首都制造了“君士坦丁堡大屠杀”,包括东正教牧首格里戈里奥五世在内的众多希腊精英遇害,这一暴行震惊了整个欧洲,也引发了欧洲民间对希腊独立运动的同情和支持。

 

关于君士坦丁堡大屠杀的版画  图片来自网络

1822年,来自希腊各地的代表在埃皮达鲁斯举行了全国代表大会,建立了临时政府,定都纳夫普里翁,史学家后来将其称为第一共和国。

 

奥斯曼时代阿加帕夏建造的清真寺,从 1825 年秋到 1826 年春,作为希腊第一届国会的所在地  ©张弛
©张弛
©张弛
©张弛
相邻的奥斯曼时代的伊斯兰学校  ©张弛

1825年,战事陷入僵局,希腊人无法将奥斯曼人赶出希腊,奥斯曼人也无法彻底粉碎起义。为了打破僵局,奥斯曼苏丹与埃及的穆罕穆德·阿里谈判,许诺以叙利亚换取其军事协助。阿里遂派遣其子易卜拉欣率领着受西方训练、装备精良的新军进入伯罗奔尼撒半岛,并很快占领了西部地区。希腊起义军虽然非常顽强,奈何实力远远不及奥斯曼和埃及的联军。时至1827年,众多要塞已落入敌手,希腊独立运动眼看就要濒临破产了。就在这个关键时刻,英、法、俄三国终于决定介入。是年10月,人类历史上最后一场帆船海战在纳瓦里诺海湾爆发,当炮声沉寂下来,奥斯曼苏丹和易卜拉欣的联合舰队已葬身鱼腹。

 

纳瓦里诺海战,油画  图片来自网络

随着希腊地区的大部分领土得到解放,爱奥尼斯·卡波季斯第亚斯(Ioannis Kapodistrias)被推举为首任总统。他原本担任俄国的外交大臣,负责处理与近东有关的事务,后来成为友谊社的领导人。卡波季斯第亚斯凭借杰出的外交手腕,为刚刚建立的希腊争取了尽可能多的领土和国际承认。但他的威权统治也逐渐引起希腊政治精英的反感,最终在1831年被政敌刺杀于纳夫普里翁一个教堂的台阶上,这个新生的希腊国家立即陷入混乱。1832年,英、法、俄通过进一步的军事压力,迫使奥斯曼苏丹承认了希腊独立的事实,并指派巴伐利亚的奥托王子担任希腊的君主。于是,希腊第一共和国被希腊王国取代。1834年,希腊王国迁都雅典。

 

左:卡波季斯第亚斯,右:卡波季斯第亚斯被刺场景  图片来自网络
迎接奥托王子,油画   背景是纳夫普里翁  图片来自网络

 

伟大理想

 

希腊人虽然独立建国,但人口只有80万,相比仍在奥斯曼帝国治下的250万希腊人,只占不足三分之一,领土也仅局限于希腊大陆的南部地区。1844年,首相约安尼斯·科莱提斯(Ioánnis Koléttis)提出了所谓“伟大理想”(Megáli Idéa)的概念,即恢复东罗马帝国1261年复辟后的疆域,还都君士坦丁堡。这个“伟大理想”在当时虽然是个新概念,但其实早已植根于每个希腊人心中。在“伟大理想”的指引下,19世纪至20世纪初,希腊发动一系列对奥斯曼的战争,旨在扩张领土以及吸纳更多生活在奥斯曼治下的希腊人。

 

 

科莱提斯  图片来自网络
“伟大理想”主张的疆域  图片来自网络

 

梦 醒

 

1914年,“一战”爆发,奥斯曼帝国于年底宣布支持同盟国。希腊起初保持中立,经过经过一系列内部争论甚至撕裂,首相埃莱夫塞里奥斯·韦尼泽洛斯(Eleftherios Kyriakou Venizelos)终于促成希腊在1917年加入协约国。1918年,“一战”以协约国的胜利告终,希腊人实现“伟大理想”的良机似乎到来了。韦尼泽洛斯参加了巴黎和会,通过非凡才智取得了不少外交胜利。在列强的默许下,他将色雷斯边界向君士坦丁堡方向推进了几英里,并派军队占领了伊兹密尔及周边区域,企图进一步控制西安纳托利亚。

 

希腊军队登陆伊兹密尔   图片来自网络

1920年,英国占领伊斯坦布尔,强迫苏丹解散国民议会。后来被尊为阿塔图尔克(土耳其国父)的穆斯塔法·凯末尔就在安卡拉组织了新的国民议会,建立临时政府。随后,奥斯曼苏丹签订塞夫尔条约,根据条约,奥斯曼帝国将被瓜分,希腊也将分得西安纳托利亚的一部分土地。这个苛刻的条约立即遭到凯末尔领导的安卡拉政府的强烈抵制。同年,凯末尔指挥国民军与步步进逼的希腊军队在距离安卡拉80公里外的萨卡里亚河决战,以弱胜强,重挫希军主力,进而将希腊军队逐出安纳托利亚。

 

萨卡里亚河战役的希腊版画  图片来自网络

随后,凯末尔罢黜苏丹,建立土耳其共和国,否定塞夫尔条约,转而签订《洛桑条约》。依照该条约,希腊失去了东色雷斯、因布罗斯岛和特尼多斯岛,完全退出小亚细亚。为了避免进一步的领土主张,希腊和土耳其进行了“人口交换”,居住在土耳其的希腊人被送回希腊,居住在希腊的土耳其人也回到了土耳其。这标志着不切实际的“伟大理想”止步于此,希土两国的边界固定下来,直到今天。

 

左:韦尼泽洛斯,右:凯末尔   这两位政治强人都为争取自己国家的利益付出了巨大努力  图片来自网络

 

希腊独立后的时间轴   笔者绘

延伸阅读

再看希腊(一):青铜与史诗

再看希腊(二):雅典与古典时代

再看希腊(三):圣地德尔斐,世界之脐

再看希腊(四):疗养之城

再看希腊(五):走向中世纪 - 从雅典到塞萨洛尼基

再看希腊(六):山中圣所

关于拍摄

本文现场照片均采用135数码相机拍摄。

 

 


本文由作者张弛授权有方发布,图文版权归作者所有。申请转载请自行联系原作者。

关键词:
君士坦丁堡
希腊
建筑摄影
纳夫普里翁
0
参与评论
热门标签
中国空间研究计划
建筑师在做什么
建筑师访谈
建筑讲座
有方招聘
行走中的建筑学
项目
视频
订阅有方最新资讯
投稿

*注意:

1. 邮件标题及资料包请以“新作/视频投稿-项目名称-设计单位”格式命名;

2. 由于媒体中心每日接收投稿数量较多,发送资料前请确认项目基本信息、文图资料准确无误。接受投稿后,不做原始资料的改动;

3. 若投稿方已于自有平台进行发布且设置“原创”,请提前开设好白名单(有方空间账号:youfang502;Space内外账号:designall),并设置好“可转载、不显示转载来源”两项。

请将填写后的表格与以上资料,以压缩包形式发送至邮箱media@archiposition.com,尽量避免使用网易邮箱的附件功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