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部
文章
视频
旅行报名
招聘信息
有方服务
按发布时间
按浏览量
按收藏量
条搜索结果
暂无数据

很抱歉,没有找到 “” 相关结果

请修改或者尝试其他搜索词

登录
注册
忘记密码
其他登录方式
返回
忘记密码
确认修改
返回
请登录需要关联的有方账号
关联新账号
关联已有账号

奇普菲尔德在外滩,上海百年建筑街区将有什么新变化?︱活动推荐

奇普菲尔德在外滩,上海百年建筑街区将有什么新变化?︱活动推荐
编辑:彭紫琦 | 2023.09.18 11:53
洛克·外滩源安仁里  摄影:田方方

“那可能是里弄和后巷,是点缀着流动小贩的街角,是某个熟悉的门廊,抑或是朋友之间适意畅谈的长凳。它们为公共与私人领域之间的互通提供了凭依。上海的传统社区保有对这些空间的珍贵记忆,因而这些临界空间就显得更加重要;它们提供了人与人之间交融聚汇、共享时空的场所。”

—— 戴卫·奇普菲尔德

 

2006年,普利兹克奖得主、建筑师戴卫·奇普菲尔德(David Chipperfield)接受委托,参与洛克·外滩源的城市更新项目。

 

2023年9月底,洛克·外滩源公共空间对外开放,公众得以一览戴卫·奇普菲尔德及其团队历时17年的工作成果。

 

然而,对于外滩以及上海整个城市空间和公共生活的关注,并未停止。

 

 

9月22日,由戴卫·奇普菲尔德出任艺术总监,上海外滩美术馆(RAM)与洛克·外滩源(ROCKBUND)联合发起,上海外滩投资开发(集团)有限公司指导的首届“RAM Assembles外滩建筑节”(RAMA外滩建筑节)将正式开幕。

 

无论你是设计师、学生、建筑爱好者,亦或生活于这座城市的市民公众,这都将是今秋上海不容错过的一场活动。

 

洛克·外滩源整体鸟瞰及圆明园路北端视角  摄影:田方方

以“公共空间”为主题,为期两周的首届RAMA外滩建筑节将围绕戴卫·奇普菲尔德及其团队所设计的“空间介入装置”展开,通过举办百余场艺术活动和思想对谈,激发城市生活和间隙空间的自发性和多样性。在9月21日举办的开幕论坛上,戴卫·奇普菲尔德也将亲临现场,与一众建筑学者、策展人等对此空间的历史、设计和使用,进行回顾与展望。

 

奇普菲尔德在外滩做了什么?这场活动又有何亮点?下文将本届RAMA外滩建筑节的有趣内容分享与你,但在这样一个极富互动性的节日中,更多的精彩,欢迎去到现场一探究竟。

 

 

📅 日期:2023年9月22日—2023年10月6日 10:00-22:00

📍 地点:上海洛克·外滩源

🎫 门票:免费(部分场次需预约,详情请见“洛克·外滩源”公众号)

 

 

——

全新空间介入装置

激活环境中的间隙空间

 

作为首届RAMA外滩建筑节,戴卫·奇普菲尔德及其团队为此特别创作了全新的空间介入装置,旨在激活城市中逐渐消失的间隙空间,以回应“公共空间”这一主题。

 

上:空间介入装置@洛克·外滩源博物院院巷  摄影:田方方;下:空间介入装置布置示意图  图源:RAMA外滩建筑节

 

与常规的建筑艺术装置不同,戴卫·奇普菲尔德从一开始就提出避免再造一个奇观化的物件;相反,他选择关注城市空间对公共生活的承载力的方式,将这些装置分散在博物院广场及周边里弄,使之成为街区历史建筑的低调延伸,为各种自发的公众行为,例如休闲、集聚、表演等,提供了发生的条件和创作灵感。

 

这些装置也将与建筑节的艺术和文化议程结合,催化一系列同步、多地点的活动,从而引导不同空间之间的关联与穿行体验。

 

空间介入装置及细部@洛克·外滩源博物广场及院巷  摄影:田方方

 

——

百余场沉浸式互动体验

多形式拆解“公共空间”

 

本届RAMA外滩建筑节将组织超过百场的公共活动,以“激活、对谈、街区”三个系列,对“公共空间”这一主题进行拆解和实践:

 

“激活”系列  借助艺术家在音乐、剧场、身体、空间中的创新实践,让公众重新触摸共享的时刻。

“对谈”系列  邀请来自不同专业领域的对谈人,围绕空间的事物、影像、花园、科技等10个话题带来10场“城市嘉话”。

“街区”系列  包含“数字游民市集”“愚人书市”和向公众征集作品的主题展,以及一系列由商户和市民共同发起的活动。

 

RAMA外滩建筑节节目单&地图  图源:RAMA外滩建筑节

在预先安排的精彩活动之外,亦有大量即兴的表演与公众参与环节。人们可驻足聆听,或参与到对话中,来来去去,将“松散、临时性、间隙性”的公共空间激发出新的活力。

 

洛克·外滩源香港路入口  摄影:田方方
圆明园路街景  摄影:田方方

洛克·外滩源博物院广场  摄影:田方方

 

——

建筑即展品

历史建筑修缮后首开放

 

洛克·外滩源坐落于黄浦江与苏州河的交汇处,东临圆明园路,西靠虎丘路,北濒南苏州路,南达北京东路,总占地面积约17000平方米。作为上海外滩的源起,历史遗产卓然而踞。

 

洛克·外滩源街景漫游地图  图源:洛克·外滩源公众号

一个由国际建筑师组成的团队规划了这一地区的复兴,其中,ARQ建筑事务所进行了5栋新建筑的设计;戴卫奇普菲尔德建筑事务所则受委托修缮、更新和改造了洛克·外滩源的11栋历史保护建筑,以及众安·美丰大楼整体建筑设计和整个街区广场内巷的景观设计。

 

洛克·外滩源虎丘路鸟瞰及街景  摄影:田方方

 

中实大楼

拥有历史金库的折衷主义代表作

北京东路130号

 

中实大楼修缮前后  ©David Chipperfield Architects、田方方

中实大楼建成于1930年,由通和洋行设计,协盛营造厂建造,是融合了新古典主义和折衷式主义风格的框架结构建筑。其基座以精细加工的米色花岗岩饰面,楼层以暖灰色的仿花岗岩粉刷饰面,整体造型沉稳端庄。入口的青铜大门至今已有近100年的历史,装饰丰富细致。

 

中实大楼  ©ROCKBUND

 

亚洲文会大楼

中国最早出现的博物馆之一

虎丘路20号

 

亚洲文会大楼  ©ROCKBUND

今日所见的亚洲文会大楼完成于1932年,由公和洋行高级合伙人,英国建筑师George Wilson设计。它是一座砖混结构建筑,融合了中西文化的元素,具有典雅而精致的装饰艺术风格。大楼竖向构图明显,入口门两侧置有对成的八卦窗,楼体上采用了云纹、石狮等中国传统图案进行装饰;二层为石质栏杆,顶部、阳台和铁门采用中国传统图案进行装饰;三楼窗户下则悬挂标有“亚洲文会”的中文匾额。

 

室内改造利用一个三层通高的新中庭将四至六层连接起来,顶棚上开天窗,重新塑造了其简洁、优雅而功能完善的内部空间。如今,这座建筑以全新的面貌,成为上海新的文化艺术地标:上海外滩美术馆。

 

上海外滩美术馆室内  ©Rockbund Art Museum

安培洋行(亚历山德拉大楼)

英国安妮女王复兴风格建筑

圆明园路97号

 

安培洋行修缮前后  ©David Chipperfield Architects、田方方

安培洋行于1905年建成,由爱尔德洋行设计,建筑主体为砖木结构,局部有钢筋混凝土框架,其中四层砖木混合结构,屋顶为木屋架;主楼梯为木楼梯,副楼梯为钢筋混凝土楼梯。立面局部采用变形的古典装饰符号。主立面强调竖向构图,饰有一半圆形挑出窗。清水红砖墙,砖工精细。

 

安培洋行  ©ROCKBUND

 

圆明园公寓

圆明园路上现存最老的建筑

圆明园路115号

 

圆明园公寓修缮前后  ©David Chipperfield Architects、Christian Richters

圆明园公寓建成于1904年,由爱尔德洋行设计。整个建筑表现出典型的英国安妮女王复兴风格:清水砖墙、砖雕、使用白色的粉刷和砖形成强烈的色彩对比,室内装饰豪华。在建筑沿街的两个角部,建筑师作了切角处理,而在底层则做了一个半圆的浅门廊,用两根爱奥尼克短柱支撑,自然地为二层退出一个别致的阳台;门廊上有十分精美的砖雕装饰。

 

圆明园公寓圆明园路视角  ©田方方

 

女青年会大楼

圆明园路上的中国风建筑

圆明园路133号

 

女青年会大楼  ©ROCKBUND

女青年会大楼于1932年建成,由美籍华人建筑师李锦沛先生设计,为装饰艺术风格,建筑现已加盖至九层。前部五层是南开口的三合院式,正面朝东,其五层以上逐层后退成阶梯状。外墙是褐色的清水砖墙面,刻有石莲瓣的须弥座式勒脚。窗群和压顶部位作假石回纹纹饰。

 

 

哈密大楼

曾是新华通讯社、文汇报的主阵地

圆明园路149号

 

哈密大楼  ©ROCKBUND

⼤楼由马海洋⾏(Moorhead, Halse & Robinson)设计,英商沙咪公司投资建设。建筑分为两部分,临圆明园路的东半部为办公建筑和公寓,西半部为仓库,⼆者有连廊连接。东半部建筑⽴⾯风格为折衷主义三段式立面,1至7层为钢筋混凝士框架结构,加建后的8层局部有钢柱。这是所有楼群中外立面最简洁的建筑,整体建筑外墙全部采用水刷石。整体比例适当,入口大门及阳台处理细节精到。

 

 

协进大楼

曾是中华全国基督教协进会的办公地

圆明园路169号

 

协进大楼  ©ROCKBUND

协进大楼由会差建筑绘图事务所设计建造于1923年,并于1924年竣工,作为基督教协进会大楼使用。它的外部采用青砖,是外滩源楼群中使用青砖最多的建筑。建筑共计六层,为钢筋混凝土框架结构,楼梯均为钢筋混凝土楼梯。门厅处的多立克柱是很体现外滩建筑风格的元素,当时所有的罗马柱都是整块大理石雕刻而成,现大部分都是拼接的,前厅地板使用水泥压缩砖。

 

 

兰心大楼

得名于兰心大戏院

圆明园路185号

 

兰心大楼  ©ROCKBUND

兰心大楼1926年开始建设,由通和洋行设计,名称来源于兰心大戏院,它是上海最早的近代西洋风格的剧院建筑。整幢大楼呈现出现代主义风格,局部带有新古典主义装饰。

 

建筑共8层,1至7层为钢筋混凝土框架—剪刀墙结构,加建的8层局部有钢柱。外墙立面采用褐色面砖和白石贴面,简洁华丽的主入口处略前出,设齿状隔石,层间窗洞置连续式平拱钢窗,横线条韵味十足。顶部挑出阳台式爱奥尼克柱:窗楣上置三角形山墙花装饰。顶层塔楼三面饰弧拱券,中间是券心嵌销石。

 

 

真光大楼

邬达克办公室曾常设于8楼

圆明园路209号

 

真光大楼  ©ROCKBUND

真光大楼由匈牙利建筑设计师邬达克设计,他本人亦曾在真光大楼内办公。邬达克受到了Johann Freidrich Höger在1928年设计的汉诺威地标建筑的启发,在1930年绘图时采用了哥特式尖拱元素图案。坐西朝东的真光大楼是八层钢筋混凝土结构。立面以锐角状竖线条装饰,出女儿墙收头。横直线条交叉组合,乳黄色及深褐色砖墙贴面,使大楼带有强烈的威严感,富有浓重的宗教色彩。

 

 

广学大楼

文化重镇,知名的邬达克建筑

虎丘路128号

 

广学大楼  ©ROCKBUND

真光广学是上海洛克·外滩源的两栋姐妹建筑,同样由邬达克设计,在圆明园路和虎丘路各有一个门头入口,各自命名为“真光”和“广学”,实质是一幢连通的建筑,在平面上呈“U”形。广学大楼坐东朝西,外墙立面是相间的红褐色与乳黄色,据说这也是邬达克最喜欢的颜色。大片玻璃窗与凸出的墙体凹凸相间,使立面充满变化。密集的锐角状竖线条装饰参考了匈牙利文艺复兴式建筑的花饰元素。

 

 

光陆大楼

上海第一座巴黎式的大剧场

虎丘路142号

 

光陆大楼  ©ROCKBUND

光陆大楼原为光陆大戏院,1925年由斯文洋行投资,鸿达洋行设计,匈牙利建筑师鸿达(C. H. Gonda)受聘参与设计、建造,是集影院、办公和新式公寓为⼀体的综合⼤楼,也是沪上⾸个在影院之上建有商住空间的建筑,为专映派拉蒙公司影片筹建。

 

建筑为8层钢筋混凝土框架结构,属于装饰艺术风格建筑,顶部和四周墙壁塑有花纹图案和浮雕。底部为剧院,上层为写字楼,这种功能布局被称为巴黎式的剧院布局。其平面为扇形,转角处为直线与弧线相交的尖角,顶部有一个比较典型的装饰艺术风格小塔楼。

 

 

众安·美丰大楼

历史与未来的连接点

北京东路108号

 

众安·美丰大楼改造前后  ©David Chipperfield Architects、田方方

1896年,原建筑大楼建成,由通和洋行设计,建筑总体形式集中表现为英国维多利亚时期且带有折衷主义倾向的英式建筑。老建筑的外墙材料使用红砖,同时在窗楣正上方有浅灰色砖雕,建筑的细部精美,三层屋面檐口有三处巴洛克风格的山花装饰。

 

改造将残留历史建筑外墙与新建筑融合,以技术手段将有保留价值的历史建筑外墙脱离原结构体,再与新建筑相结合成为其外围护墙的一部分的建造模式进行改建;过程也被称作“结构换胆”。原通和洋行保留了三层沿街带有花饰的清水砖墙,在其围合的空间范围内贴邻建造60米高且带两层地下室的高层建筑,这种创新的处理手法在上海尚属首例。

 

众安·美丰大楼  摄影:田方方

 

 


 

本文由主办单位授权有方发布。欢迎转发,禁止以有方编辑版本转载。

关键词:
RAMA外滩建筑节
上海
戴卫奇普菲尔德建筑事务所
改造
0
参与评论
热门标签
中国空间研究计划
建筑师在做什么
建筑师访谈
建筑讲座
有方招聘
行走中的建筑学
项目
视频
订阅有方最新资讯
投稿

*注意:

1. 邮件标题及资料包请以“新作/视频投稿-项目名称-设计单位”格式命名;

2. 由于媒体中心每日接收投稿数量较多,发送资料前请确认项目基本信息、文图资料准确无误。接受投稿后,不做原始资料的改动;

3. 若投稿方已于自有平台进行发布且设置“原创”,请提前开设好白名单(有方空间账号:youfang502;Space内外账号:designall),并设置好“可转载、不显示转载来源”两项。

请将填写后的表格与以上资料,以压缩包形式发送至邮箱media@archiposition.com,尽量避免使用网易邮箱的附件功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