将到来的深秋京都红叶季,有方再度邀你同往东瀛揽胜,体会“暖酒烧红叶”的秋意。“心像的风景:日本庭园·第7期·红叶季”(2019年11月17日—11月24日)正在招募。
下文为本期日本庭园考察的旅行前言,由本期学术领队——日本兵库县立大学教授沈悦撰写。
沈悦
没使你心动的景色,很难称之为风景。“风景如画”“画为心声”,是许多人被风景感动后的心境写照。好景象必与心相通,唯有情景交融,方达最高境界。
“风景”一词,不同于景观,它是地地道道的中国原产而后被日本引去泛用。景观一词却恰恰产自日本,是学者三好学先生对英文“Landscape”的日译,后来传入了中国,甚至今天还在被推崇之中。在日本造园学会成立100周年的集会上,众多外国专家中有两位来自欧洲的汉学家,当他们被问之风景为何物时作了这样的回答:景观是人描述客观世界,而风景则含诗意、内有哲学。风景是更加成熟的层面。多一层人文感知,多一层时间打磨。日本素有“景观十年,风景百年,风土千年”之说。此话虽有夸张,却直指要领。一处好风景,必然是经历史时间的考验才得以传播,得以为名。才为人所爱、所思、所感动。
城市园林的初心是“居城市而有山林之乐”。这样的目的,造就了它是旨在有限的地盘内需以各自手段来再现自然。我国园林多见于控湖堆山,它多是以神似的手法来艺术地再现自然山水的全貌。而日本的庭园则表现于缩景,它常常是瞄准自然的某个局部打造残山剩水。这两种不同的手法,形成了中国园林中景色的相对独立,而日本的庭园景观则易于成为大自然的一部分。
山水画是中日两国传统园林的造景源泉。“以情入画”“寄情山水”的理念直接影响了风景的酿成。正是心智与景境的交融,才有了创造风景时追求那冥冥之中的理想之乡,也才有了园中之景的寓意与冥想。宋代艺术曾是日本的憧憬所在。当铁骑民族灭宋以后,日本就把这些破碎的汉文化精华小心翼翼地包裹、呵护、推崇、延续。在当今的日本,会隐隐地感受到宋代的画境,庭园中那种平远的构景、简洁而深邃的空间,都呈现着汉文化盛期的内力。而以后的日本,把这些精华变成了自我文化的养分,独自伸展了。这犹如它的庭园风景,虽与中国同源,但后来增加了对自然的抽象思考,也形成了一种高层次的概括。反应在表象上是强调了把构景要素简到极致,自然朴实之中透出了另一个世界。它不像中国园林的后期那样工于装饰,那样钟情于包罗万象。
日本庭园的形态大致有三。
其一是茶庭,通常被称为露地,是包围茶室的自然空间。茶室建筑一般很小,如同从纷乱的世界中切割出来的一块圣地,它促使人在此独立思考,在缝隙式的与自然的对话中回想初心。
其二类是回游式庭园,它兴盛于江户时期,多受中国思想影响。当时有个明代遗臣朱瞬水来到日本,传播儒教,参划造园。所以在江户时期有着对儒学的崇拜。这导致了那时期的庭园中出现了中国的名典缩景(如庐山、西湖)。在游赏的方式上,也是以动线为轴,与生活密接。这一类庭园在造景上相对粗犷,山水格局大气,素材运用巧妙。由于当时的园主多为一方将军诸侯,政治理想的反映也常在园中可窥。
其三类是枯山水庭园,是最有特征的独创。它以砂代水或以砂代云,把丰富的自然现象固定于白砂黑石,升华到理性,归景于心神。这类庭园不并是单独的欣赏物。往往是在进入枯山水庭之前会经过一段自然式空间。这种让人在对自然的斑斓体验之后才进入枯山水境地的序列,能够使人在对比中得到洗心、从而静思,慢慢地悟到那种万变中不变的东西,意识到变化中的永恒。
日本的风景,无论是庭园还是郊外,都不把很复杂的画面用来欣赏。往往是近、中、远;上、中、下,这三层要素被整理得洗练分明。这样的特征给印象鲜明,易于推广。8年前的调查显示,全世界(除日本外)的日本庭园已超过三千,当然目前还在增多。
评价一种文化的地位不仅是看它自身的存在。更重要看它是否对其它文化产生过影响。日本在很早的阶段就把以汉文化为中心的东方精髓与西方文化作结合尝试,这种百年以上的融合已深入其骨、其心,形成了基本素养,并不知不觉地为其它文化带去影响。对于这样的存在,我们常常有复杂的心境,认为我们可能也会做得更好。将来或许会这样,但就目前而言,我们还需要更多的时间。
日本今天拥有的许许多多,都是在大量的失败中总结出来的,凡成功之处都伴随着多样化的融合。它的作品,多数在表面上很简洁,其实在背后积蓄着丰富的世界。正因如此,它才能动人于心。它的风景更是如此。
进入11月日本庭园考察报名页面。
本文版权归有方空间所有,图片来源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或来源机构所有。若有涉及任何版权问题,请及时和我们联系,我们将尽快妥善处理。联系电话:0755-86148369;邮箱info@archiposition.com
187****3445
5年前
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