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部
文章
视频
旅行报名
招聘信息
有方服务
按发布时间
按浏览量
按收藏量
条搜索结果
暂无数据

很抱歉,没有找到 “” 相关结果

请修改或者尝试其他搜索词

登录
注册
忘记密码
其他登录方式
返回
忘记密码
确认修改
返回
请登录需要关联的有方账号
关联新账号
关联已有账号

何为有效跨界?看坪山美术馆“九层塔”的回答 | 有方报道

何为有效跨界?看坪山美术馆“九层塔”的回答 | 有方报道
编辑:李博超 | 2021.05.14 16:31

当跨界已经屡见不鲜

什么才是真正的“有效跨界”?

坪山美术馆“九层塔”系列展览

似乎正在寻求这样的一个答案:

 

△ 底图  摄影:李博超/有方

5月9日下午,跨界艺术大展“九层塔:空间与视觉的魔术”系列的第五、第六场展览如约开幕。在当日的开幕仪式与对谈环节中,艺术家陈文骥丁乙梁铨,设计师韩家英广煜与建筑师张永和马岩松等莅临坪山美术馆,同策展人崔灿灿与出品人刘晓都一道,共话艺术、建筑与设计之间的“有效跨界”

 

△ 开幕式现场  ©坪山美术馆

 

△ 崔灿灿作开幕导览  摄影:李博超/有方

 

△ 刘晓都参与对谈环节  ©坪山美术馆

 

而“有效跨界”,正是“九层塔”系列展览的策展初衷。展览邀请9位/组艺术家提供作品作为展览的基础素材,同时邀请9位建筑师及9位设计师,组成九个临时团队。艺术家、建筑师、设计师三方联名合作,没有“主次”和“中心”,只是分工与协作,最终形成9个全新类型的展览。

 

第五场展览“相似的结果,不同的路径”展现的是艺术家、建筑师和设计师共同的工作——对于点、线、面在秩序世界的无限探索。而第六场展览“形式的狂想”则希望人们从束缚中出走,探索“形式”的无尽可能,用广阔的感知去想象没有边界的未来。[1]

 

△ 海报  设计:韩家英(左)、广煜(右)

 

陈文骥 丁乙 梁铨 谭平 × 张永和 × 韩家英

九层塔:空间与视觉的魔术 5

————

 

“相似的结果,不同的路径”关注艺术、建筑、设计中基础而又核心的议题:点、线、面在作品中的不断变化。展览以艺术家陈文骥、丁乙、梁铨、谭平的抽象艺术作品为基础,邀请建筑师张永和进行空间的呈现,平面设计师韩家英进行海报等视觉系统的创作。

 

△ 展览现场  摄影:李博超/有方

 

就展品而言,“相似的结果”指艺术家共同使用点、线、面,作为创作的全部元素,最后呈现出相似的画面形式;“不同的路径”指四位艺术家运用了截然不同的工作方式、观念意图、生产机制和创作语法。[1]

 

△ 参展作品  摄影:李博超/有方

 

建筑师张永和将这些“视角”转化为空间感受,用了非常基础的胶合木板材料,为作品搭建了一个全新的场域。展览空间成为另一种形式的“点、线、面”的建造,使观者有了不同的观看体验:大与小、内与外、上与下、动与静、看与被看,令建筑与绘画、观者与展览形成互动。设计师韩家英则提供了一种艺术家的名字和作品元素的交汇,让简单的元素具有了现实感和个人性。[1]

 

△ 展览现场  摄影:李博超/有方

 

△ 建筑师马岩松观看展览  摄影:李博超/有方

 

对于建筑师、艺术家及设计师来说,大家都是从“点、线、面”的基础元素中寻求无限变量,但达到的路径、追求的结果却截然不同。谈及此次的跨界,张永和说道:“抽象打破了古典与现代的二元对立,抽象画中又有着非常明确的物质性与材料性,正是这两种属性,能让绘画成为绘画本身,而让建筑成为建筑本身,不代表其他的东西,也是我的一个希望。”

 

△ 展览现场  摄影:李博超/有方

 

与艺术家及策展人相比,建筑师对展厅空间的理解颇为不同。对以抽象画为主题的展览来说,张永和更希望通过空间来延长观展者的驻留时间,“在国内大家观看抽象画看得太快,有个印象就离开了,但对画中的信息却没有吸收完全”。展厅设计通过观画座位的设置、空间尺度的变化、作品与观者间的视觉交流等方面的构思,丰富展览内的观看体验,让空间留下时间。

 

△ 看与被看的视线关系  摄影:李博超/有方

 

“展陈和建筑,其思维与工作方法是没有区别的,虽然我们非常建筑有过跨界的实践,但我们只会干一件事,就是建筑设计,但是这个思想方法,可以应用到其他的设计。”对于张永和而言,展览空间远比盖房子要单纯,但怎样去利用这般“单纯”,既是一次挑战,也是一次将建筑理念发挥到极致的契机。

 

△ 展览现场  摄影:李博超/有方

 

△ 木材搭接节点  摄影:李博超/有方

 

刘韡 × 马岩松 × 广煜

九层塔:空间与视觉的魔术 6

————

 

“形式的狂想”更像是一部狂想曲, 展览以艺术家刘韡的几何形装置为基础,邀请建筑师马岩松进行空间的呈现,平面设计师广煜进行海报等视觉系统的创作,以形如塔状的文字排列、地平线般的线条和如明月般的圆形元素,构成对“形式狂想”的视觉印象。

 

△ 建筑师马岩松观看展览  摄影:李博超/有方

 

他们的工作,深受新世纪中国社会特有的变动和起伏影响——城市和人文景观的快速变迁。这一时期,现代主义中的形式不再作为形式而存在,形式成了快速变幻与未来想象的媒介。[1]“形式”似乎承载着一切,又似乎什么也没有承载。

 

△ ‍刘韡展出作品  供图:坪山美术馆

 

艺术家刘韡并没提供“完整”的作品,而是提供了一些作品的材料和散落的部件。这些几何形体的圆、块面、曲线,带着打磨的痕迹,像是等待被摆放的抽象形体。建筑师马岩松将这些“未命名”的作品,用去形式化的方式放置在一个“陌生”的空间,类似于宇宙的黑洞。这让作品呈现出与过往展览中截然不同的气质和观感:时间停滞,并且沉浮,沉默无言的“静物”,释放了巨大的张力。挤压的空间,看似狭小,却具引力,一道光像是预示着“太空舱”外的浩瀚,“力”在这里获得了重量和样貌。[1]

 

△ 展厅入口  摄影:李博超/有方

 

△ 展览现场  摄影:李博超/有方

 

和前五场展览颇为不同,这次展陈设计部分由建筑师马岩松全权决定。在展览筹备初期,刘韡与马岩松曾提出由马岩松设计展品,刘韡设计展陈空间的设想,马岩松笑谈:“如果我做空间,对我来说不是跨界,因为我本来就是做空间的。”

 

△ 展览现场  摄影:李博超/有方

 

虽然这一彻底跨界的设想并未如愿,但最后刘韡仍将创作完全“放权”,希望看到自己作品能得到重新定义。马岩松将艺术家作品视为“材料”的构想,也契合了“形式既可以具有意义,也可以没有意义”的展陈主题,但怎么去赋予它们以意义,就又成为一个全新的话题。

 

△ 展览现场  摄影:李博超/有方

 

“一会儿大家看这个作品,它就是一个黑的空间,我想让刘韡的作品有一种漂浮的感觉,这些作品中有好多球,挺抽象的,像宇宙般特别原生的形态。我做了一条线光,这也是一个形式,但是这个线光在忽明忽暗的变化,有一种随时可以关掉的紧迫感,关掉以后就真的没有形式,什么都看不见。我希望空间中有一种气氛,恐惧也好、神秘也好,或者别人想象到了什么,这都是画面之外的意义,也是我们希望在空间中达到的,让大家从另外一种气氛看刘韡的作品。”

 

△ 展览现场  ©坪山美术馆

 

刘晓都 & 崔灿灿:

探寻真正的“有效跨界”

————

 

谈及此次的两场展览,策展人崔灿灿表示,过往多数展览都要在原有建筑的框架下去设计展览,而此次调换了逻辑顺序,先有作品再有空间。跨界也分“没有必要”与“必须面对”两种范式,这种基于实际需求的跨界联络,才是真正的“有效跨界”。

 

△ 崔灿灿作开幕演讲  ©坪山美术馆

 

虽然此次展览重在“跨界”,实际上也是参与各方对自我边界的一次探寻。同为建筑师出身的出品人刘晓都认为,检验建筑师的跨界程度,也就是看其自我延伸的边界。不同设计师对自我设定的边界千差万别,由此延伸到艺术家与策展人的位置也会不同。“九层塔”系列展览,就是对不同选择背后的立场与态度进行反思。

 

△ ‍刘晓都作开幕演讲  ©坪山美术馆

 

以与张永和的合作为例,作为系列展览的出品方,刘晓都必须要维持“九层塔”系列的基本公平准则,每次展览的空间与预算都要尽量相近。面对设计效果与超出预算的两难境地,张永和与刘晓都必须进行协商,探索两者间的平衡。方案的修改,绝非简单的让步与妥协,双方在取舍间需要共同达成共识,也是一个展览不断优化的进程。如此多方的深度参与,才得以算是一次“有效跨界”行动。

 

△ 开幕对谈现场  摄影:李博超/有方

 

“建筑师给了一个空间,策展人要想尽各种办法,跟展陈设计师把这个空间尽可能做得很好,实际上他是克服了很多原来空间带来的缺陷,弥补之后再呈现出很好的效果。如果我们在第一时间能够给出一个特别应用性好、灵活性高的展陈空间的话,会给艺术展览和美术馆的运营带来很多方便。”而这,也是刘晓都发起“九层塔”的一大初衷。

 

△ 开幕对谈嘉宾  ©坪山美术馆

 

对于参与的艺术家主体,他们也在期待各自作品通过建筑师重新演绎。如陈文骥所言,与策展人、建筑师有这样一次合作,对于艺术家而言也能看到更多的可能。“九层塔”提倡的不是跨界,提倡的是利用各方的资源来解决一些问题,建筑也好、艺术也好、设计也好,都是为了形成一个展览。如何开启综合感知,如何升级展示,这才是“九层塔”关于有效跨界的核心议题。

 

△ 开幕式现场  ©坪山美术馆

 

[1] 引自策展人导览语。

 

展览信息

策展人:崔灿灿

出品人:刘晓都

地点:坪山美术馆 展览馆三层

主办:深圳市坪山区文化广电旅游体育局

承办:坪山美术馆 

协办:华润文化体育发展有限公司坪山分公司

“相似的结果,不同的路径”

参展艺术家:陈文骥、丁乙、梁铨、谭平

空间呈现:张永和

平面设计:韩家英

“形式的狂想” 刘韡个展

参展艺术家:刘韡

空间呈现:马岩松

平面设计:广煜

 

△ 前四场展览海报  ©坪山美术馆

 

 


 

本文由坪山美术馆授权有方编辑发布,欢迎转发,禁止以有方编辑版本转载。

 

 

关键词:
展览
有方报道
资讯
0
参与评论
热门标签
中国空间研究计划
建筑师在做什么
建筑师访谈
建筑讲座
有方招聘
行走中的建筑学
项目
视频
订阅有方最新资讯
投稿

*注意:

1. 邮件标题及资料包请以“新作/视频投稿-项目名称-设计单位”格式命名;

2. 由于媒体中心每日接收投稿数量较多,发送资料前请确认项目基本信息、文图资料准确无误。接受投稿后,不做原始资料的改动;

3. 若投稿方已于自有平台进行发布且设置“原创”,请提前开设好白名单(有方空间账号:youfang502;Space内外账号:designall),并设置好“可转载、不显示转载来源”两项。

请将填写后的表格与以上资料,以压缩包形式发送至邮箱media@archiposition.com,尽量避免使用网易邮箱的附件功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