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本文文字由Farrells法雷尔建筑事务所提供。
特里·法雷尔爵士是英国首屈一指的建筑师、规划师,他终其从业生涯“与城市共构建筑”,改变了伦敦、香港、北京、深圳等多座世界级都市的天际线。他留下的不仅仅是地标,亦是将每个地方的独特风味,通过富有想象力的设计,敏锐地织入当地的城市形态与文脉。
作为打破建筑设计与城市规划壁垒的先驱,他倡导与践行的“城市性”(Urbanism)观念,为全球城市规划领域带来全新的视角与持久的变革,并将其注入英国政府层面的建成环境政策。



法雷尔常被称为特立独行、激进和挑战权威之人,而他恰恰乐在其中。为人熟知的“后现代主义的先驱建筑师”只是一个外界标签,他从未将自己局限于“建筑圈”:当英国建筑界仍将现代主义影响下的“拆旧建新”奉为圭臬时,他以城市宏观视野,主张将 “适应性再利用”与“转化式更新”作为大型建筑项目的可行之道,呼吁建筑师对城市肩负起更敏锐、更负责的专业担当。
“他是才华横溢的建筑师,为建筑设计注入激情,更为城市规划领域带来了全新的视角与持久的变革。”
——英国皇家建筑师学会(RIBA)主席
克里斯·威廉森

法雷尔毕业于纽卡斯尔大学建筑系,在伦敦郡议会短暂工作了六个月后,他感受到体制的束缚,再次寻求新的挑战,前往美国宾夕法尼亚大学学习并获得了城市规划硕士学位。当时的宾大的课程城市设计课程尤为前沿,走在城市复兴和场所营造的前列。这段经历点燃了法雷尔对“城市性”的终身热情。
1965年回到英国后,他与好友尼古拉斯·格林姆肖(Nicholas Grimshaw)共同创立事务所,其后十五年他们获得了显著成就。但随着时间推移,因法雷尔更为关心城市问题,于1980年在伦敦创立个人事务所Terry Farrell & Partners(TFP),即现今的Farrells法雷尔建筑事务所。BBC TVAM等广受欢迎的早期作品使他在后现代运动初起时便一举成名;随后的MI6总部(因007电影而闻名)和查令十字车站显著地激活与重塑了泰晤士河两岸。


此后四十年,法雷尔事务所的设计致力于在因地制宜(contextual design),让建筑自身讲述历史、回应文脉、服务社群。对法雷尔而言,后现代主义不是表面的建筑风格,而是应对城市与建筑复杂性的策略——以当代建筑语言诉说历史和文脉的途径。


对“城市性”的执着,引导法雷尔的设计实践凝成三条主线,塑造着伦敦:
一是大型新建,如MI6总部、英国内政部;


二是历史建筑保护与更新再生,如考文特花园的康明程三角、BBC TVAM、皇家学会大楼改造和切尔西滨水区;

三是城市级愿景,以伦敦核心区工业用地更新与TOD导向更新为主的城市设计,如格林威治半岛、帕丁顿盆地、盖特威克(Gatwick)机场等。他始终从城市文脉的“宏观图景”入手,连贯的设计方法与叙事结构至今仍是事务所的基石。


作为建筑师与规划师,法雷尔的工作始终围绕伦敦的城市形态、空间结构与历史脉络展开。这份深度介入的经历,不仅让他成长为一位多产的思想者,更催生出“城市学者式建筑师”(Urbanist Architect)的独特工作范式——推动他穿透城市的表象肌理,探寻塑造伦敦发展的深层动力。
他所著的《伦敦城市构型研究》,便以罗马建城为起点,系统梳理了伦敦的城市层次:既涵盖泰晤士河这样的自然基底,也囊括大道、铁路与运河等人工营造。通过这种梳理,著作不仅阐释了伦敦如何逐步拼合为如今的形态,更追溯了城市格局形成的内在逻辑与历史语境。


在他看来,城市不是随时间迭代的产物,而是有机生命体:它在多重动力的驱动下持续演进,各部分始终保持着内在的联结,其增长有时有序而有机,有时看似无序杂乱。因此,任何一座建筑、一个街区的设计,都是根植于此地的历史、城市文脉和活生生的人。


“他是为数不多真正将建筑、城市设计和规划纳入整体视野的顶级从业者之一,并对推动这些学科之间的综合思考起到了关键作用。基于对场所和人的信念,他推动人们更多的参与到社区的改善中,并培育一种创造性的文化。他在其中的贡献非同一般。”
—— 英国皇家城市规划学会(RTPI)主席Stephen Wilkinson
对特里·法雷尔爵士获奖的致辞
法雷尔于1996年获得大英帝国司令勋章(CBE),2001年获得骑士爵位,2016年被授予荣誉纽卡斯尔市民称号,2017年获得英国规划界的最高殊荣——皇家城市规划学会(RTPI)金奖——历史上仅颁发14次,以表彰他身为全球最具影响力建筑师、规划师与城市设计师之一的卓越成就。这些殊荣亦是对他的思想与实践跨越了建筑与规划间的认知与制度区隔、弥合对立并推动更多人参与城市实践的肯定。

在伦敦城市规划领域多年的从业生涯中,法雷尔并非仅停留于设计层面,而是通过推进一系列专门项目、积极倡导公众参与和行业辩论,将启迪深远的城市规划思想与社会流动性(social mobility)考量融入实践,切实为这座大都市形态的科学塑造作出了重要贡献。
凭借在城市规划领域的长期深耕,法雷尔的影响力已延伸至英国政府决策层面,曾担任伦敦市长办公室、皇家公园、泰晤士河口门户等重大项目的设计顾问和评审。他还与儿子马克斯(Max)及查理·皮尔(Charlie Peel)携手,共同完成英国政府委托的《法雷尔建筑与建成环境审议》(Farrell Review of Architecture and the Built Environment),为英国建筑行业的未来发展方向提供了兼具权威性与实操性的指引。


BBC曾推出纪录片及同名访谈节目《建造现代世界的英国人》(The Brits Who Built the Modern World)来介绍6位影响了世界的英国建筑师,法雷尔就在其中。从左至右分别为:特里·法雷尔、尼古拉斯·格林姆肖、帕蒂·霍普金斯、迈克尔·霍普金斯、诺曼·福斯特和理查德·罗杰斯。

在法雷尔的职业生涯中,一些最有意义的项目是由他自愿发起的,比如泰晤士河口的总体规划(Parkland)、在伦敦机场连接市区的计划在中将老橡树地区(Old Oak Common)设为主要枢纽。他鼓励每个参与城市规划的人都能投身于创意事业,成为城市活动家。
法雷尔一向主张在大型项目中采取更具响应性和责任感的方法,将改造与转用作为替代大规模拆除重建的创造性可行方案。他曾为多项备受关注的重建项目提出替代方案,包括曼逊府(Mansion House)、哈默史密斯岛(Hammersmith Island)、史密斯菲尔德市场(Smithfield Market),以及伦佐·皮亚诺提出的帕丁顿“铅笔楼”(Paddington‘Pencil’)方案,以求为城市留住记忆与肌理。
伦敦玛丽勒本-尤斯顿路(Marylebone-Euston Road)是伦敦一条关键的东西向动脉。它有可能被改造成伦敦最伟大的资产之一,拥有街道生活、迷人的景观、主要广场和绿地。法雷尔的研究重点是主要的交通基础设施、交汇处、人流、商业地址、办公区和景观改善。这个城市设计框架已经起到催化剂的作用,为城市带来变革。

作为多产的思想者, 法雷尔笔耕不辍:出版了多部有关事务所建筑实践、城市规划的著作,还与亚当·弗曼(Adam Furman)合著后现代主义论著,更将自传写入英国皇家建筑师学会《建筑人生》(RIBA Lives in Architecture)系列,为后世留下可回溯其建筑与城市理念的珍贵文本。


20世纪90年代,法雷尔创立香港办公室,拓展至亚洲市场。彼时的他,置身全然陌生的香港城市肌理,以“场所”回应高密度都市,进而追问“大”之于现代城市与区域规划的意义。由此,九龙站应运而生—— 一座以轨道交通上盖为核心、功能高度复合的超级交通城,亦成为法雷尔事务所将大型基础设施与城市性融合的代表作。

正如法雷尔在《The City as a Tangled Bank》中对“城市有序的复杂性”的阐释:城市应被视作复杂的有机集合体——每个集合体都需深度回应其所处的地理区位与文化脉络,而非简化为预设好的“人工新物件”。若忽视城市天然的内在多样性、复杂性与活力,否定其在时间维度中积淀的历史演变轨迹,不仅会割裂城市的过去与现在,更将桎梏其未来的动态发展与生长可能。


香港办公室随后深入内地,未建成的中国国家大剧院竞赛方案,浓缩了法雷尔坚持尊重城市文脉的思想。
法雷尔的方案(竞赛被评为第二名)与众所周知的实施方案“椭圆形的建筑单体”形成鲜明对比:深度呼应北京从四合院到紫禁城 “大小同构” 的城市肌理特点,以传统南北向建筑围合积极公共空间,注重建筑外空间与内部同样成为文化与演艺的公共布景,将新建筑融入古都肌理而非打造孤立个体,力求让大型文化场馆成为延续城市特性的场所。


30年间,法雷尔事务所逐步在上海、北京设立事务所,在中国完成了诸多著名项目,每一作品皆根植当地,与其在英国的作品风格不同。这正是因为事务所秉持着“不设固定风格”的核心理念,延续其开拓的三条主线:
一是主导大型综合项目,如香港山顶凌霄阁、九龙站超级交通城、仁川机场运输中心、北京南站和广州南站,以及一系列标志性建筑作品如深圳京基100(英国建筑师设计的最高建筑)、北京中国尊。
香港地标山顶凌霄阁:集缆车站、休闲观光、商业功能于一体。

仁川机场运输中心,两次荣获全球最佳机场评选。

北京南站:世界最大枢纽站之一,在“宏大尺度” 中平衡功能需求与城市既有脉络。

中国尊北京第一高楼,既引领城市天际线,又融入地域文化符号。

二是深耕历史建筑保护与更新再生,典型案例如北京首钢园城市更新:工业特质启发场所营造,通过新旧织布的设计手法,混合增量提质开发。

三是为各地城市和地区制定战略性城市与区域愿景规划,如为香港维多利亚港做海岸线空间研究、受香港规划署委托修订更新《香港城市设计指引》、以及担任深圳蛇口湾艺术片区设计总控。




特里·法雷尔以其一贯的优雅,在职业生涯的起点——纽卡斯尔,为人生画下圆满句点。他捐资修复母校纽卡斯尔大学的维多利亚时期建筑Claremont Buildings,这里曾见证他的大学时光和毕业论文的完成,并创立法雷尔中心(Farrell Centre),收藏并展示其毕生档案。

2023年4月,法雷尔中心正式开放,随后他宣告退休。中心肩负清晰使命——以创新展览、公开对谈、青少年与校园工作坊,拓宽公众对建筑的讨论。它正是《法雷尔审议》中提出的“每座城市都应有一间城市客厅(Urban Room)”的样板,为建筑专业人士、爱好者及年轻一代提供交流平台,让市民得以洞悉所居之地的过去、现在与未来。



终其一生,特里·法雷尔都是社会流动的捍卫者。他认定英国阶级体系仍是横亘在“大多数人”面前的巨墙,导致社会民主的匮乏。
“在过去的五十余年里,我的工作主要致力于创造一个比原先的高度现代主义时代更友善、更少教条的世界。这包括层层推进、从历史中汲取经验,以及通过自下而上的社区参与实现城市再生。”
“我领悟到一点:我们应当为有抱负的孩子创造更有利的环境,因为社会往往不公,也远非平等。”
——特里·法雷尔
“My work these last 50 or so years has been heavily involved in creating a kinder, less doctrinaire world than that of the previous era of high modernism. It has been about layering, learning from the past and regenerating with communities'involvement from the bottom up.”
“One thing I have learned is that we should make it easier for the aspiring child, because all too often society is not fair and not remotely equal.”
—— Sir Terry Farrell
△ 悼念特里·法雷尔,与城市共构建筑的先锋与践行者 ©Farrells
特里·法雷尔主要著作列表:
[1]《建筑生涯:特里·法雷尔自传》
Lives in Architecture: Terry Farrell,RIBA Publishing,2020
[2]《The City as a Tangled Bank》Terry Farrell, John Wiley & .Sons,2014
[3]《回顾后现代主义》
Revisiting Postmodernism, Terry Farrell& Adam Nathaniel Furman ,RIBA Publishing,2017
[4]《室内设计和后现代主义的遗产》
Terry Farrell Interiors and the Legacy of Postmodernism, Terry Farrell, Laurence King Publishers,2013
[5]《伦敦城市构型》
Shaping London,Terry Farrell, John Wiley & Sons,2009
版权声明:本文由Farrells法雷尔建筑事务所授权发布。欢迎转发,禁止以有方编辑版本转载。
投稿邮箱:media@archiposition.com
上一篇:时境建筑新作:大理变压沉浸式剧场,建筑与戏剧的“幻境”
下一篇:沙特吉达文化广场,历史与未来相遇 / Urko Sánchez Architect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