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部
文章
视频
旅行报名
招聘信息
有方服务
按发布时间
按浏览量
按收藏量
条搜索结果
暂无数据

很抱歉,没有找到 “” 相关结果

请修改或者尝试其他搜索词

登录
注册
忘记密码
其他登录方式
返回
忘记密码
确认修改
返回
请登录需要关联的有方账号
关联新账号
关联已有账号

中国建筑摄影师58|郭明:好的建筑摄影,得让人感觉这地方是“活”的

中国建筑摄影师58|郭明:好的建筑摄影,得让人感觉这地方是“活”的
编辑:李菁琳 | 2025.09.16 11:12

 

郭明,职业建筑摄影师,现居河南郑州。

 

从平面设计到建筑视觉表现再到建筑摄影,从二维到三维,能把对空间的理解用镜头表达出来,郭明说这种创作过程让他感到充实。

 

采访里,他多次提及人与建筑的关系。“人才是建筑的魂。”第一次去拍乡建项目让他懂得,好的乡建绝不是孤零零立着的房子,得让人在里面舒舒服服地生活、让建筑“扎”进土地里才行。

 

郭明认为建筑摄影里的“人”,可以是具体的人,更多情况下是人存在的“痕迹”。好的建筑摄影作品,得让人感觉这地方是“活”的。不光建筑要拍得好看,更得透出那股生活的味道——就算画面里一个人没有,你也能看出来:这儿刚还有人待过,或者马上要发生些事情。总之,建筑与它所在的土地要有联系。

 


 

 

行走中的建筑学  从事建筑摄影工作多久了?现在是全职的状态吗?

 

郭明  2015年开始接触建筑摄影,2017年成立明境建筑摄影工作室。如今全职8年了,专注用镜头与建筑空间“对话”。

 

 

行走中的建筑学  可以分享一下,在从事建筑摄影之前的经历吗?

 

郭明  大学专业学的是平面设计,自认对构成和色彩挺有感觉的,对工业设计和摄影也感兴趣。毕业后工作第二年,买了人生第一部入门级单反相机。从事了一段平面设计工作后转建筑视觉表现,工作中经常需要参考建筑摄影的照片,看多了就开始想象如果自己来拍会是什么样。那时候对拍建筑开始着迷,工作之余经常拿着相机在城市里溜达,拍城市和建筑、自然和生活,后续也会分享在社交平台上。没想到,后来接到的第一个正式委托项目就是因为这些照片。那时候挺激动的,算是开了个头。

 

走走停停,手机记录生活

 

大学专业对我的影响是很深刻的,在现场拍摄项目时,很多时候我会凭直觉去找角度,用二维的视觉逻辑去调整画面,比如构图、光影、留白和节奏感。这是一个非常锻炼审美的过程。

 

但与平面设计不一样的是,建筑三维空间带来的那种“身临其境”之感——置身其中,体验多个维度的空间变化,拍摄期间感受和想法也随着身体在空间中移动而变化,由此产生的新灵感会让我的表达找到一个出口。我觉得能把对空间的理解用镜头表达出来,这种创作过程让我感到充实。

 

 

行走中的建筑学  最近在拍摄的项目主要是哪些?拍摄过程中有什么特别的故事?

 

郭明  近期计划做一个郑州龙湖金融岛建筑生长的记录。这些年生活在郑州,目睹了这座城市发展迅速,许多优秀的建筑陆续建成,基础配套设施也在变得越来越好。2018、2022年的时候,间断记录过一些岛上未建成及建成的建筑,期间每次探访都会发现新的惊喜。所以接下来有时间我会拍摄一些郑州龙湖金融岛的建筑生长过程,作为对我这些年所生活的城市的回报。

 

建设中的龙湖金融岛,株式会社矶崎新工作室
金融岛建筑单体未建成/建成 2018—2022

再就是华南理工大学国际校区E5文化活动中心。拍摄前关注了一段时间天气,9月的广州雨水还挺多,拍摄前几天正遭遇台风,台风过后仿佛也带走了阴霾,天气很给力。建筑本身设计语言很耐读,屋顶采用中国传统屋顶起伏的曲线(反宇屋面),整个建筑体量像山叠着山,把岭南山水的感觉融进了现代校园里。通透的玻璃幕墙在弱光下呈现着柔和的过渡,美轮美奂。

 

拍摄当晚的天色是最令人意外的。粉紫色的晚霞毫无预告地漫过天际,给混凝土、玻璃镀上一层薄薄的梦幻感,从弧形中庭望上去,偌大的几何穹顶也悄悄染上了颜色,瞬间让理性的建筑空间有了浪漫的一面。

 

华南理工大学国际校区E5文化活动中心,华工设计院

还有牛家村村民活动中心。这是我头一回拍乡村建筑,早先和设计师对接时翻看现场照片,心里曾打鼓,总怕实际建成效果差点意思。可真正站在那片土地上才发觉,完全不是我想的那样——这建筑满是“土地的味道”。乡村的这份质感从不是靠花哨设计堆出来,而是藏在当地人一茶一饭的日常里。

 

人才是建筑的魂。就像(图一)里,夜晚牵着狗散步的村民。(图二)中阳光透过顶棚洒下来,把戏耍的孩子、唠嗑的乡邻都照得透亮。他们自然地出现在画面里,原本冷冰冰的建筑瞬间就“活”了。还有(图三)村民晒玉米的场景......我一直觉得,正是这些鲜活的人影,才让建筑多了份实打实的烟火气。

 

这些照片也让我彻底懂得:好的乡建,从不是孤零零立着的房子,是让人在里面舒舒服服地生活,让建筑“扎”进土地里。

 

开封牛家村村民活动中心(图一),在地建筑设计事务所
开封牛家村村民活动中心(图二),在地建筑设计事务所
开封牛家村村民活动中心(图三),在地建筑设计事务所

 

行走中的建筑学  平时拍照的工作习惯是怎样的?

 

郭明  拍摄前与设计师就项目关键信息及业主方具体配合事项进行沟通至关重要。我也会通过地图软件和设计师提供的资料,对周边环境和项目本身有一个初步了解,其中我很乐意听设计师谈论项目的“成长背景”(设计理念)和“性格特点”(空间特质/亮点)。然后就是等待一个理想的天气,抵达现场拍摄。过程中如有想法或疑问,我也会同设计师交流。

 

一个建筑就像是建筑师的孩子一样,父母最了解孩子的脾性,通过前期沟通,再结合现场拍摄过程中产生的想法,摄影师和建筑师会共同找到最能展现这个孩子特质的一面。

 

郑州中原银行创新研发中心,水石设计
郑州正商国际大厦,DDB秉仁设计

 

行走中的建筑学  平时常用的器材有哪些?

 

郭明  我一般出去拍摄会带两台相机:富士中画幅和佳能单反,不同机器的不同画面效果,有时候会给拍摄时带来不同的感觉。镜头就是常用的17、24、50mm移轴,当然无人机也是必备的。另外也会带上70—200mm,这样通过画幅和焦段的组合,可以为画面带来丰富的效果。

 

值得一提的是,现在手机拍摄的成像和功能比以往都要丰富得多,在项目拍摄期间手机能帮助我收获很多意想不到的灵感,同时这些影像本身也是对拍摄的正向梳理。

 

DJI御3,3倍变焦拍摄 / 溪山民宿,未建筑
70—200mm拍摄 / 北戴河阿那亚营地火车餐厅,明懿空间设计咨询事务所
50mm移轴镜头拍摄 / 金山岭阿那亚老梦面包,明懿空间设计咨询事务所

 

行走中的建筑学  认为自己擅长拍摄哪一类作品?

 

郭明  我认为每一个项目都值得认真对待。与其说擅长,不如说是作为一个建筑摄影师应尽的责任。这些年建筑和室内空间拍得都挺多,我也期待并愿意去尝试没有拍摄过的项目类型。

 

 

宅兹coffee,ZMAN拙人营造

近两年接触到的教育类项目相对多一些,我挺喜欢拍摄从大学到中小学、幼儿园这类充满生机的场所。置身其中,我会自觉地放松下来。作为两个孩子的父亲,我能敏感地捕捉到孩子们的情绪变化,在这些孩子身上我直观地看到了平行时空的自己,而他们的未来则充满了更多的可能性。有趣的是,拍摄过程中入镜的学生总能给拍摄工作创造很多惊喜,我们很容易融入在一起。

 

普洱市补齐教育短板重点项目一系列幼小教育建筑,华工设计院陶郅工作室

 

行走中的建筑学  如何处理画面里,建筑与人的关系?

 

郭明  我认为这里的“人”可以是具体的人,也可以是稍纵即逝的人,更多情况下是人存在的“痕迹”,来证明空间曾经或正在充满着活力。人存在的痕迹可以是一群进入画面的人,也可以是孤单靠墙停放着的自行车。我相信这种“痕迹”更能延伸我们对画外空间的想象,让建筑的形象更为完整。

 

普洱思茅第一小学古城校区,华工设计院陶郅工作室
普洱思茅区第二小学曙光校区,华工设计院陶郅工作室

华南理工大学国际校区F6小学+幼儿园,华工设计院工作二室

 

行走中的建筑学  如何处理气象和建筑的关系?

 

郭明  气象是拍摄的既定条件。如果可以,我会选择在晴天拍摄,利用好一天中不同时段的光线,表达出建筑的多种情绪。不同的光照强度也能渲染出建筑的不同感觉,可以是硬朗的,也可以很轻柔。

 

天气经常是不可控的,夏季原本晴朗的天突然下起暴雨是常有的事,而摄影师要做的就是保持平和的心态,接受现实,专注观察,在现场尽量多地去寻找不同的质感和氛围,说不定会发现一些小惊喜。在特定气象下捕捉的画面,常能揭示建筑被常规光照掩盖的特质,也能为建筑提供新的解读视角。

 

南京云锦博物馆,华工设计院

雨后初晴的水汽使建筑与背景的过渡更加柔和,远处的城市与天空自然交融,形成冷静而开阔的视觉语言。

 

河南省科技馆,同济院麟和建筑工作室

在不同的距离观看建筑,天气的影响变得更加直观,大雪为建筑铺上了一层更加可触可感的痕迹,为建筑增加了一份神秘。

 

 

行走中的建筑学  如何看待客观表达建筑师的作品与摄影师的再创作?

 

郭明  客观表达是起点,更是责任。我的理解是忠实传递建筑的“空间语言”,比如结构的逻辑、材料的性格、光影的韵律。就像拍学校,要捕捉孩子的情绪,拍建筑也得先读懂它本真的模样,这是对建筑师初衷的尊重。

 

而“再创作”不是无中生有,它发生在每一次按下快门的现场。当光线穿过云层打到建筑表皮之上,当某个路人走进画面或留下痕迹......这些瞬间的化学反应,是设计语言与真实场域的即兴对话。

 

我的镜头选择聚焦这些时刻,不是篡改,而是让设计的初衷在动态世界中写实。就像牛家村村民活动中心前景晾晒玉米的村民,为这座建筑赋予了当地的气息,这比干拍墙面更能展现建筑的生命力。客观是根基,再创作是枝叶,二者在真实的土壤里本就共生。

 

 

行走中的建筑学  你认为好的建筑摄影作品应该具备什么样的特质?目前满意的自己的作品是哪些?为什么?

 

郭明  我认为好的建筑摄影作品,得让人感觉这地方是“活”的。不光建筑要拍得好看,更得透出那股生活的味道——就算画面里一个人没有,你也能看出来:这儿刚还有人待过,或者马上要发生些事情。总之,建筑与它所在的土地要有联系。

 

郑州正商国际大厦,DDB秉仁设计
广州华南理工大学国际校区E5文化活动中心,华工设计院
江南大学江阴校区图书馆,华工设计院陶郅工作室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北校区图书馆,华工设计院陶郅工作室
南京云锦博物馆,华工设计院

 

行走中的建筑学  聊聊你最喜欢的建筑摄影师吧,你从他(她)的作品中学到了什么?

郭明  我比较欣赏的建筑摄影组合是英国的Hufton + Crow,他们很擅长处理色彩和光线,画面层次很丰富但又不失真实感。

 

©Hufton + Crow

枯草暖调与建筑的冷灰让画面充满了温度,混凝土建筑上的一抹暖光,为沉静的空间注入了流动的时间感。

 

©Hufton + Crow

无叶枝干的张力、投射在石墙与玻璃上的树影,以及恰到好处点缀其间的人物,凸显着时间感。构图中人物的体量很小,但很又构成很稳定的视觉关系。这种对“人”与“景”关系的把握,正是我所认同的。

 


 

 

“中国建筑摄影师”系列专访接受自荐

自荐请将作品集发送至邮箱:media@archiposition.com

 

 


本文编排版权归有方所有,图片版权归原作者或来源机构所有。若有涉及任何版权问题,请及时和我们联系,我们将尽快妥善处理。联系邮箱:info@archiposition.com。

关键词:
中国建筑摄影师
郭明
0
参与评论
热门标签
中国空间研究计划
建筑师在做什么
建筑师访谈
建筑讲座
有方招聘
行走中的建筑学
项目
视频
订阅有方最新资讯
投稿

*注意:

1. 邮件标题及资料包请以“新作/视频投稿-项目名称-设计单位”格式命名;

2. 由于媒体中心每日接收投稿数量较多,发送资料前请确认项目基本信息、文图资料准确无误。接受投稿后,不做原始资料的改动;

3. 若投稿方已于自有平台进行发布且设置“原创”,请提前开设好白名单(有方空间账号:youfang502;Space内外账号:designall),并设置好“可转载、不显示转载来源”两项。

请将填写后的表格与以上资料,以压缩包形式发送至邮箱media@archiposition.com,尽量避免使用网易邮箱的附件功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