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部
文章
视频
旅行报名
招聘信息
有方服务
按发布时间
按浏览量
按收藏量
条搜索结果
暂无数据

很抱歉,没有找到 “” 相关结果

请修改或者尝试其他搜索词

登录
注册
忘记密码
其他登录方式
返回
忘记密码
确认修改
返回
请登录需要关联的有方账号
关联新账号
关联已有账号

UNStudio创始人范·贝克尔:“以人为本”新解 | 有方讲座54场实录

UNStudio创始人范·贝克尔:“以人为本”新解 | 有方讲座54场实录
编辑:彭紫琦 | 2021.10.22 18:30

△ 讲座现场  摄影:唐杰/有方

 

成立30余年的老牌荷兰建筑事务所UNStudio,如何在不同的文化与时代背景下,实践“以人为本”这一经久不衰的概念?

 

7月6日晚,UNStudio创始人及首席建筑师Ben van Berkel来到有方bilibili直播间,提取事务所9个项目作为切片,讲述以人为本基础上的“数字化转型”。讲座中,既诠释了“人之纽带”等人本社区概念,亦展示了以数字科技为手段、以身心健康为导向的新兴人本设计。

 

温柔而谦逊,Ben的讲述带着一种应对未来城市挑战的乐观态度。过万的直播间人气,也反映中国观众对讲座主题内容的关注。下文为本次讲座全文及视频回顾,与你分享。

 

△ 讲座实录  摄影:唐杰/有方

△ 讲座视频  ©有方

 

 

演讲实录

00 引子

很荣幸今晚能来到有方,跟大家分享UNS近年的项目,以及我们数字化转型的实践。

 

UNStudio自成立以来,便积极开展与各路专家的合作,以呈现最佳的设计成果。我们认同一种协作下的整体性策略,希望能带着热情和动力去设计,而不是单方面理念或设计的输出,强行要求对方接受自己的方案。而姊妹公司UNSense则更像一个科技型的建筑公司,通过技术,对健康、可持续发展、循环性等议题采取积极的措施,让环境变得更好。

 

直到现在,我们还在不断学习和实践如何在以人为本的基础上进行数字化转型,并以健康和社区为核心,设计属于当地的项目。

 

△ A10环道与Lelylaan区域效果图  ©UNStudio

 

 

01 建立人们联系的纽带

“一个建筑或城市的设计,

其重点并不在于设计本身,

而在于如何为人创造有意义的场所。”

 

在我看来,建筑设计的未来发展是需要超越美学的。上世纪九十年代中期,我们设计了Erasmus大桥。起初,我们仅仅把它当作一个连接鹿特丹南北部的构筑物。但令我感到惊讶的是,它现已成为欧洲最具标志性的项目之一,因为它赋予了这座城市更多的意义。这座桥连接起城市的南部,带动该地区的发展,同时还象征着这座城市工业发展的历史。鹿特丹的居民,甚至整个荷兰的人们都喜爱着这座桥。

 

△ Erasmus大桥  ©Christian Richters

 

几年前,我们为纪念这座大桥举办了一个展览,展示各种带有它图案的物品,比如帽子、旗帜等。在现场,很多人来向我展示他们身上带有大桥图案的纹身,表达他们对这座桥的热爱。有位水手几乎每周五都会经过这座桥,他非常喜欢这座桥。对他来说,这成了象征“回家”的最重要标志,他也因此把这座大桥纹在了背上。

 

人们可以在情感上与建筑有如此紧密的联系,是我设计时从未想到的。我意识到让建筑更好地融入社区,设计可以使其提供人们流连、拍照、聚会的场所,为人们建立联系的纽带。这也许就是建筑的意义,也是我们在设计中需要时刻考虑的一点。

 

△ 大桥纹身  ©UNStudio

 

△ Erasmus大桥  ©Christian Richters

 

UNStudio这些年的发展十分迅速,在各地都设有办公室,以一种全球性视角来对待建筑和设计。我们相信,这种扩张是为了与当地的人们、与设计现场保持更紧密的联系。对此,我想介绍的一个项目是香港九龙的演艺综合剧场。

 

根据其周边丰富的文化项目和独特的地理位置,我们希望这里能成为一个充满活力的地区,人们可以在此互动,促进文化交流。在与业主深入的交流过程中,我们决定将设计由一个剧场扩展为三个剧场空间,其中包括1450席位的演艺剧场,600席位的中型剧场,以及270席位的小剧场。

 

△ 演艺综合剧场效果图  ©DBOX

△ 分析图  ©UNStudio

 

色彩,引导人们进入不同剧场的路线,代表各自独特的功能,区分剧场的不同体验。其次,一栋建筑里有这么复杂的功能空间,设计必须考虑其音响效果。我们在地基中安装了很多弹簧隔振器,以确保建筑不受到邻近的地下设施或者车辆交通的噪音和振动影响。为防止剧场间的振动影响,我们还把每个剧场隔离开,允许后台工作有序进行。

 

△  分析图  ©UNStudio

 

这是一项非常复杂的工作,我们也一直在竭尽所能地与客户沟通合作,让一切以最优的方式运作。我认为设计需要围绕人来展开,就像这个项目,我希望它能让人获取愉快的体验,从而尽可能多地来到这里。人们从外面能看到建筑的内部,从内部也能看到香港的城市天际线,这难道不是令人兴奋的经历吗?

 

△ 演艺综合剧场效果图  ©DBOX

 

 

02 提供宜居的生活环境

“人需要互相保持联系,

这对社会和个人身心健康都有重要的影响,

而我们可以通过设计来实现这一想法。”

 

打造健康的生活方式是另一个我们一直关注的话题。在过去八年里,我们做了很多关于健康和建筑环境的研究,其中一半以上是我亲自参与的。它可以分为三个层面:首先是社会健康,如何生活在一起,如何创造更好的社区;其次是身体健康,如何鼓励人们更多地步行;还有一个是心理健康,如何打造更安全的、更具包容性的社区。

 

△ 新加坡科技设计大学  ©Hufton + Crow

 

改善身心健康

 

让人们动起来是很重要的,因为我们并不总是吃得足够健康或有足够的运动。事实证明,步行越多,身体状况会越好,每天走八步楼梯可降低33%的平均死亡风险,每天走七分钟的楼梯可使十年内患心脏病的风险减半。

 

在新加坡科技设计大学的项目中,我们将电梯“隐藏”了起来,人们只能更多地爬楼梯。我们需要把楼梯设计得有吸引力,比如对景观进行设计,才能让人们在楼梯和电梯间选择前者。

 

△ 示意图  ©UNStudio

 

△ 新加坡科技设计大学  ©Hufton + Crow

 

在这个项目里,我们将不同学科布置在同一建筑里,使各院系学生在走廊或其他公共空间,可以见面、交流,确保人们的社交互动。同时还设有会议室和各种小的学习空间,人们可以自由选择独自学习或者小组合作讨论。

 

△ 示意图  ©UNStudio

 

△ 新加坡科技设计大学  ©Hufton + Crow

 

在与上海和香港的办公室合作设计的深圳歌剧院(未中标)项目中,我们提供了不同的剧场体验,还考虑到户外剧场、日光、屋顶空间等方面的设计。同时引入了可持续发展的理念,这是未来设计发展的趋势。

 

我相信设计需要综合考量社会健康、身心健康、可持续发展等方面的因素。如我们所知,对于环境这一议题,人们更多地谈论户外环境,如何让我们的地球更宜居。但事实上,室内环境也很重要。我们的室内环境不总是那么健康,尤其是使用不好的材料时。举个例子,在医院或手术室,我们必须要使用由上至下的通风系统换气,细菌和病毒才不会在室内不断传播。因此我们需要对室内外综合进行设计,通过技术的使用,让我们社会环境更宜人。

 

△ 深圳歌剧院效果图 ©UNStudio, produced by Atchain

 

增进社交联系

 

创建让人们聚集的社区是我们最近设计的一个关键点,而核心则是项目的用户。在杭州来福士中心的设计中,我们希望它能满足城市的综合需求。首先它是一个公共交通枢纽,促使人们用公共交通出行。其次它就像一个小的“一体化”城市新区,包含住宅、咖啡馆和商业活动中心等功能,满足不同群体的需求,提供一个健康的社会环境。

 

△ 示意图  ©UNStudio

 

△ 杭州来福士中心  ©Hufton + Crow

 

我最近的项目是墨尔本的Beulah南岸项目,设计的重点在于其“绿色枢纽”。墨尔本是一个充满社交互动的城市,在这里有个传统,人们通常会在周日早上和朋友或者家人一起去吃brunch,几乎所有的咖啡馆都是满的。人们喜欢聚集,对可持续性、健康、公共空间等方面持积极态度。

 

△ 讲座现场  摄影:唐杰/有方

 

于是设计将绿色景观引入建筑中,将绿色公共空间垂直扩展,沿着塔楼立面向上直到屋顶。我们还与墨尔本现有的文化相融合,在这里展示不同艺术家的作品,在激励他们创作的同时,也促使人们沿着“绿色枢纽”向上漫步,如同身处美术馆。

 

“绿色枢纽”的设计增加了公共空间,满足人们和家人或朋友在此聚会的需求。建筑内部则是一个多元化的空间,容纳住宅、户外餐厅、咖啡馆等功能,极大丰富了当地的社区生活。

 

△ 示意图  ©UNStudio

 

△ Southbank by Beulah效果图  ©Norm Li

 

引入弹性空间

 

既然谈到社区建设,我们也可以把这一概念引入横向的“摩天大楼”中。在德国的Van B住宅项目里,客户的要求是提高密度,但又不想看到高楼大厦。由此设计纵向延伸,在低建筑的高度下容纳更多住户。

 

△ Van B效果图  ©Bauwerk / bloomimages

 

房间控制在55平方米左右,很小,但能满足不同的使用需求。我们在设计中增加了其可变性,使它能够有长期的实用性。基于一个插件式系统(plug-in),家具和隔断可以移动,从而形成两居室或者三居室的公寓。

 

这样的公寓是质优价廉的,尤其在疫情时期,人们更多地在家工作、运动。它允许业主根据不同需求去布置房间,而不是被隔断所限制。建筑中的公共空间也建立起了室内外的联系,允许多人共享,就像之前提到的墨尔本的项目一样。

 

△ 分析图  ©UNStudio

△ Van B效果图  ©Bauwerk / bloomimages

 

△ Van B效果图  ©Bauwerk / bloomimages

 

 

03 营造数据驱动的社区

“为了更好地利用数据,

我们应该将有关健康、流动性、

可持续性、灵活性和适应性等数据融入设计,

并允许人们对自己的数据有掌控权。”

 

近来,我们更多地基于大数据和数据平台进行设计。技术使设计更具体、生动,让我们的成果有效地传达给客户,我们也可以依靠技术在建筑中设计出更有趣的动线。我们一直相信,未来的建筑设计是与技术紧密相连的。但我并不赞同传统方式的大数据监控,例如为了获取利益,一些数据被用来判断客户的购物偏好,以提供个性化的商品定制。接下来,我将通过项目实践进一步介绍我是如何利用数据平台进行设计的。

 

优化社区医疗结构

 

在意大利的Bruzzano健康主题社区规划中,我们希望打造一个健康、自然、以人为本的社区,并提供一种更舒适的医疗服务环境。与传统模式下的医疗护理社区不同,在后疫情时代,我认为新型的社区应当提供各种可灵活使用的服务空间,包括长期护理区、短期护理区、康复住房护理区以及医院本身。

 

△ Bruzzano health-themed Urban District效果图

©UNStudio

 

我在这个项目中考虑的问题是:为了康复,人们有必要一直呆在医院里吗?现在的人们更希望呆在良好的社会环境中,而不是在医院的无菌病房里养病。由此我提出了一个新的概念,就是基于大数据为人们提供不同的医疗保健服务。

 

社区被划分成不同密度的区域,供给不同需求的人。有些人近乎痊愈,不需要一直呆在医院,可住在稍远些的低密度区域,保持与医院专家们的远程联系。健康相关数据会被传到医院,人们在观察到自己的健康状况的同时,医院也可以对其进行监测,了解每个人的状况。

 

这个项目可以作为一个原型,如果它成功的话,在医院和投资者的资助下,这个模式可以扩展应用到欧洲和世界的其他地方。

 

△ 分析图  ©UNStudio

 

鼓励数据自由交互

 

另一个项目是Brainport智慧街区总体规划,这里有特斯拉公司,以及一些年轻的创业公司和科技公司。在这工作的人们都希望能住在一个值得信任的地区,他们喜欢共享交通出行,支持可持续发展和循环再利用的观念。

 

△ 讲座现场  摄影:唐杰/有方

 

△ Brainport Smart District效果图  ©UNStudio

 

设计鼓励居民能源共享,通过大数据和数据平台对能源进行管理,在减少能耗的同时,还能生产能源。另一方面,我们也会收集雨水作不同用途,有效减少了二氧化碳的排放。


食物也是我们考虑的一方面,因为根据国家面积来看,荷兰可能是世界上最大的粮食生产国之一。我们是很棒的生产商,但对社区来说本地的生产量却不够。于是该社区还要求周边的农民将30%的产品供本地使用,60%留给整个地区,其余10%出口。

 

△ 分析图  ©UNStudio

 

这是一个非常灵活的、综合性的系统,我们在这引入了区块链的概念。大数据分布在社区,但不是直接上传至数据平台,而是由个人决定数据的分享与否。我们希望中低收入的人能从自己的数据中获益,甚至是经济上的收益。如果有居民不想与大数据平台相连,这也是完全可以的。

 

该项目可以激励大家一起做一些事情,人们感到孤独的时候就不会看不到彼此,觉得自己不是社区的一部分。这是一个社区建设的概念,我们提供一个技术平台,服务于社区的能源使用、共享交通等。我相信这提供了新的服务形式,让人们更加接近彼此。

 

△ 分析图  ©UNStudio

 

这是我们过去几年一直在做的一个很重要的项目,它很快就要建成了。对我来说,它有趣的一点是,我在二十年前根本不可能做这样一个项目。我不知道如何使用编程、大数据以及数据平台。但现在慢慢地,我们可以利用参数化去设计建筑的形式,还可以考虑如何用科技来改善生活,改善我们的社区,让建筑更健康安全、经济适用。

 

科技带来的好处是,它让我们重新思考如何去设计,如何去做建筑教学。我相信将来科技与设计会有更多的交互,我也希望未来人们会不断扩展这一领域。

 

△ 讲座实录  摄影:唐杰/有方

 

 


视觉 / 李茜雅  视频剪辑 / 郭嘉

校对 / 彭紫琦、崔婧

本文版权归有方空间所有,图片均来自讲座PPT截图或事务所新作发表。若有涉及任何版权问题,请及时和我们联系,我们将尽快妥善处理。邮箱info@archiposition.com

 

 

关键词:
人物
有方原创
有方讲座
0
参与评论
热门标签
中国空间研究计划
建筑师在做什么
建筑师访谈
建筑讲座
有方招聘
行走中的建筑学
项目
视频
订阅有方最新资讯
投稿

*注意:

1. 邮件标题及资料包请以“新作/视频投稿-项目名称-设计单位”格式命名;

2. 由于媒体中心每日接收投稿数量较多,发送资料前请确认项目基本信息、文图资料准确无误。接受投稿后,不做原始资料的改动;

3. 若投稿方已于自有平台进行发布且设置“原创”,请提前开设好白名单(有方空间账号:youfang502;Space内外账号:designall),并设置好“可转载、不显示转载来源”两项。

请将填写后的表格与以上资料,以压缩包形式发送至邮箱media@archiposition.com,尽量避免使用网易邮箱的附件功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