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部
文章
视频
旅行报名
招聘信息
有方服务
按发布时间
按浏览量
按收藏量
条搜索结果
暂无数据

很抱歉,没有找到 “” 相关结果

请修改或者尝试其他搜索词

登录
注册
忘记密码
其他登录方式
返回
忘记密码
确认修改
返回
请登录需要关联的有方账号
关联新账号
关联已有账号

北京十一学校崂山分校:意象、原形、展示 / 同济大学建筑设计研究院

北京十一学校崂山分校:意象、原形、展示 / 同济大学建筑设计研究院
编辑:原源 | 2019.11.29 21:53
南向全景鸟瞰  摄影:张嗣烨

项目地点 山东省青岛市崂山区

设计单位  同济大学建筑设计研究院(集团)有限公司

建设时间  2017.01-2018.05

建筑面积  125923平方米

撰文  江立敏、刘灵


 

三年前早春的一个清晨,平流雾笼罩下的青岛崂山核心区难得安静,不远处商业地产工地们的嘈杂都被屏蔽。从基地看出去,青岛会展中心、博物馆、大剧院等市级文化建筑群在路西顺序排开;甲方介绍,地铁11号线正在脚下施工,南北向的R1线也纳入规划;以上种种都提示着在这里新建学校的有违常理。实际上,在坐落此处的崂山二中外迁后,这里本来是计划建设超高层综合体的。

 

让城市管理者改变想法的是北京十一学校。这所国家级教育体制改革试点学校以国庆日命名,是基础教育改革实践的先锋,在业内声名赫赫,且爱惜羽毛,不轻谈扩张。各种机缘之下,2014年始十一学校与青岛市政府合作建设青岛中学,而北京十一学校崂山分校作为青岛中学的崂山校区建设,选址原崂山二中,重续教育之路。

 

金融区城市意象分析  ©同济大学建筑设计研究院

作为青岛中学的设计者,在了解十一学校的教育模式之后,我们的基地探访是一个剥离既往的设想过程,行列式的校园建筑显然不能为新校区的设计提供太多参考。放眼望去,周边城区的都市特征具有明确的文脉环境,理应被重视;远处崂山黛色的山峦和粼粼的黄海海面沉默而美丽,似乎在等待着入景新校园。我们意识到,此地此时,这所学校不应因循固有的校园形象,我们须在更大尺度上探寻,以获得启示。

 

东北角全景鸟瞰  摄影:张嗣烨

 

1 意象的生成——城市尺度下的教育建筑标杆

崂山核心城区应是开展城市意象课程的好案例。左崂山右浮山,背靠金岭面向海湾,四条反弓形的山海边界线将这片区域大致限定,在四角留空与其他城区联通;以香港东路与银川东路为主弦,松岭路和深圳路为主辐,路网呈扇形展开,划分出的地块由此获得了形式张力。有趣的是,也许是对路网的应对,或是对山海边界的呼应,或者仅仅因为功能的需求,区域中大量标志性建筑都采用了环形母题。那么,北京十一学校崂山分校是否应列身其中?

 

把一所普通学校定位为标志建筑并不是常见的情况,但本案的确有其特点:首先在区域内部,东西向的意象联系远弱于南北向,需要增加标志物来加强,比如原计划中的超高层综合体;其次,基地的地下集合了地铁换乘站、公交车枢纽站与大型公共汽车库三项城市服务功能,在城市居民的心理地图上,此处需要被高亮;最重要的是,北京十一学校崂山分校和青岛中学主校区一样被寄予厚望,建筑形象需要达到与之对应的高度。多重需求之下,我们开始考虑环形母题应用的可行性。

 

南侧鸟瞰  摄影:邵峰
东南角建筑形象  摄影:邵峰
西侧建筑形象  摄影:邵峰
北侧建筑形象  摄影:邵峰

300米田径跑道、两个足球场、一个棒垒球训练场,这是校方要求的室外运动场地,需要占用近一半的用地,剩余的面积塞不下所要求的学校建筑功能。因此从一开始,跑道上屋顶就成为必然选择。但我们没有执着于田径场的完整性,内院落回一层,周边建筑的采光通风都有了保障。于是第一个环自然出现,但尺寸过于庞大,为此设计师用两个相交的圆形轮廓加以消解,形似花生豆。校方对室内体育设施的需求也是超常规的,跑道下一层半的面积才能满足要求。

 

屋面运动场  摄影:邵峰
运动内院  摄影:邵峰
运动内院  摄影:张嗣烨
从屋面运动场看主楼夜景  摄影:邵峰

教学区的尺度由此有了参照。正圆环的平面形式,外圈直径54.9米,内院直径32.9米,由于够大,南向房间全部满足日照标准。学科教室和非正式学习空间占据四层楼面,顶层用来做教师培训。没有内院的一二层是共享学习区,紧凑布局了小剧场、图书馆、拓展教室、社团活动室和食堂等。食堂为全时段使用,非用餐时间用作学习中心,个性课表上没有课程的学生会来这里自习。

 

教学区外附带着小小的月牙形行政办公区,并不高高在上,而是紧靠着主门厅,因为十一学校校长认为,一个安全、健康的学校生态,应该是每个孩子都觉得自己和校长是朋友,他们可以真实地表达意见。

 

总平面图  ©同济大学建筑设计研究院

关于圆环和“花生豆”的相对位置,我们做过多方案比较。临东侧松岭路主干道布置的是两块体育场地,如果“花生豆”靠近它们,功能分区相对简洁。但西侧云岭路和一路之隔的会展中心也很喧闹,而且以教学区的体量更不宜过于靠近路口。校方的意见很明确,两边都有体育设施便于学生分流使用。加上入口广场的位置相对居中更好,于是布局初定。

 

剖轴测图  ©同济大学建筑设计研究院
全基地垂直鸟瞰  摄影:邵峰
主入口广场及周边鸟瞰  摄影:张嗣烨
主入口广场鸟瞰  摄影:邵峰
主广场建筑形象  摄影:邵峰
主楼入口  摄影:邵峰

学科教室位置过高不适于频繁使用,再考虑到体育区一层半的功能需求,我们向地下挖掘潜力,将建筑整体下降一层,并用下沉庭院改善物理环境。体育区多出的那半层正好用做内部停车库,以及净高要求大的地下二层公交车枢纽站的挑空部分。

 

南下沉庭院  摄影:邵峰
南下沉庭院仰望  摄影:邵峰

至此,这座多环形组合的建筑呼应了城区标志性建筑群的平面母题,承担起加强城市意象的责任;对内则满足了所有的功能性需求。

 

 

2 交流的空间——基础教育建筑原型溯源

“学校起源于一个没有意识到自己是教师的人坐在树下,与一群没有意识到自己是学生的人交流自己的认知。”——路易斯·康(注1)

 

非常规布局的可能性激发着设计师的兴奋感,同时也带来对合理性的自我拷问,这引导着我们探寻教育形式的原初。康的原型论带有个人的诗性色彩,却无法从感性或理性上否认:人群间知识与思想的双向交流是功能层面,树冠界定范围带来的场所依附感(注2)是空间层面。

 

学校建筑不是固定的模样,随着基础教育改革的推进,学校的使用方式在进化,建筑作为教学行为的容器应与之契合。从近代工业化进程对教学模式的改造回溯,曾经的教学也不过是雅典学院公民间的辩论,是“三人行必有我师”,是那棵树下的交谈。教育模式发展进程是螺旋上升的过程,十一学校希望实现的是师生在平等状态下进行的双向交流。为此设计者将十一学校崂山分校的教学单元设置为超出常规尺度的扇形平面,并划分为若干个区域,在集体授课区之外还设有沙发(或地毯)讨论区、网络学习区、学科资源区和教师办公区。同一教学单元里功能区域的并置对应的是教学模式的可变性,小班额的学生群体在同一课堂上有可能被分组学习,自主讨论和自习是课堂的重要组成内容。两片弧墙给空间带来微弱的不稳定感,让各个区域之间的边界有隐隐碰撞之势。在教室外,环形的“无尽长廊”串联着东西侧的非正式学习空间,作为正式学习空间的必要补充。这些侧厅和小中庭中设置了不同尺度、色彩和质感的口袋空间,让学生能停驻、自习、交谈。

 

 

交流空间类型与分布  ©同济大学建筑设计研究院
交流厅  摄影:邵峰
顶楼小中庭  摄影:邵峰

十一学校一直遵循着“把学校还给学生”的治校逻辑,校方从常规的线性思维转变到坐标思维,力求平衡学生的各种诉求,保护学生发展的各种可能。十一学校崂山分校设计多层次地回应校方的治校逻辑,以期使师生获得场所依附感:圆形内院具有纯粹的完形,在这里会自然发生看与被看的心理互动,有助整个场所向心力的增强;环形平面提高了教学单元的均好性,每个单元都能便捷通达,减少了尽端房间的疏远感;环形“无尽长廊”首尾衔接,竖向交通核分布均匀,避免了课间主通道人流量过载的常见问题,增强师生使用的愉悦性;教学单元的设置超出常规数量,以容纳远多于行政班数量的教师工作室;对应走班制教师工作室以教师为锚,房间内突出本学科的信息和特色,让学生快速进入学科世界;设置模拟联合国厅、各类声乐戏剧排练厅和其他社团活动室,鼓励学生创办、运营社团,并参与学校管理。

 

教师工作室  摄影:邵峰
多功能教室  摄影:邵峰
模拟联合国活动室  摄影:邵峰
扇形排练厅  摄影:邵峰
圆形排练厅  摄影:邵峰
健身房  摄影:邵峰
体育馆  摄影:邵峰
体育馆  摄影:邵峰

北京十一学校崂山分校是K-9一贯制学校,学制独特,设有两个面向5岁孩子的幼儿班。教室布置在二楼,从主门厅中大楼梯直接通达,行政办公区的二层屋顶是他们的专属活动场地。大楼梯附设木质滑滑梯,不仅是幼儿班孩子的最爱,也被隔壁的小学生们追捧。这架大楼梯应该会成为学生们今后的共同回忆。

 

带滑梯的门厅大楼梯  摄影:邵峰
门厅一侧  摄影:邵峰

 

3 素养的展示——基础教育建筑核心空间挖掘

在基础教育改革领域,国家提出了打造“核心素养体系”的概念,核心素养被定义为“能够适应终身发展和社会发展需要的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注3),是关于学生知识、技能、情感、态度、价值观等多方面要求的综合表现。在十一学校,学生核心素养的养成过程中,展示是必要的总结,同时也是养成过程的重要组成部分。

 

为此我们在北京十一学校崂山分校设计了完整的展示空间体系。体系核心是共享学习区中央的剧场,它容纳着最频繁、规模最大、影响力最强的各类展示活动:校会、演讲、交流会、演奏音乐会、演唱音乐会、戏剧、音乐剧等。剧场的形态直接取自希腊戏剧剧场,扇形坐席能坐下所有师生或家长,全民参与是最基本的规则。后台辅助功能完备,天窗洒下的顶光让空间明亮。

 

环绕剧场的是一系列公共展示空间,包括一层的主门厅、展厅和体育区长廊,以及楼上大大小小的休息厅和中庭。校方主办或学生自发组织的活动都会在这里举办,利用率高,林林总总贴满各个壁面的社团招贴也将成为一景。展厅门外,宽阔的外廊和面向体育场地的大台阶也被纳入空间展示体系。

 

 

结语——山海紧错,岚光变幻

北京十一学校崂山分校从常规的中小学设计模式中踏出一步,以整个区域的城市意象体系为出发点,回溯学校建筑原型以提取设计锚点,强化学校核心空间体系,对推行教育改革校方的整体需求给予系统性的回应。山海紧错,自然环境对整个城区的影响也推及到北京十一学校崂山分校的形态上;岚光变幻,人类文明史中学校的发展一直是螺旋式上升的过程,学校设计需要把握住其中变与不变的要素。

 

 

设计图纸  ▽

地下二层平面图  ©同济大学建筑设计研究院
地下一层平面图  ©同济大学建筑设计研究院
一层平面图  ©同济大学建筑设计研究院
二层平面图  ©同济大学建筑设计研究院
五层平面图  ©同济大学建筑设计研究院
立面图  ©同济大学建筑设计研究院
剖面图  ©同济大学建筑设计研究院

 

注1:《静谧与光明》,原文Schools began with a man under a tree, who did not know he was a teather, discussing his realization with a few, who did not know they were students.

注2:场所依附(place attachment):人与场所的情感连带归属感和认同感,由于个人经验、记忆和意向,使得人们对于自己长期聚居的场所有着根深蒂固的情感。

注3:2014年教育部研制印发《关于全面深化课程改革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意见》,提出“教育部将组织研究提出各学段学生发展核心素养体系,明确学生应具备的适应终身发展和社会发展需要的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2016年,《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总体框架正式发布。

完整项目信息

项目名称:北京十一学校崂山分校

项目类型:建筑

项目地点:山东省青岛市崂山区

设计单位:同济大学建筑设计研究院(集团)有限公司

主创建筑师:江立敏、刘灵

设计团队完整名单:

建筑师:江立敏、刘灵、蒋佐伦、杨智、陈俊毅、杨一秀

结构工程师:杨付权、周彬、林昶盛、葛畅、杨芳、唐俊、王宇、董佩伟、王宇

电气工程师:代鹏、安世超、邵龙彪、李厚哲

给排水工程师:徐钟骏、金伟格、唐玉艳

暖通工程师:秦卓欢、吴虎彪、刘初名、张萍

室内设计师:汤亦庄

业主:青岛灏智开发建设有限公司

造价:9.44亿

建成状态:建成     

设计时间:2016.03-2016.12

建设时间:2017.01-2018.05

用地面积:53307平方米

建筑面积:125923平方米

撰文: 江立敏、刘灵

作者单位:同济大学建筑设计研究院

 


 

本文由同济大学建筑设计研究院(集团)有限公司授权有方发布。欢迎转发,禁止以有方编辑版本转载。

 

关键词:
北京
北京十一学校崂山分校
同济大学建筑设计研究院
学校
项目
0
参与评论
热门标签
中国空间研究计划
建筑师在做什么
建筑师访谈
建筑讲座
有方招聘
行走中的建筑学
项目
视频
订阅有方最新资讯
投稿

*注意:

1. 邮件标题及资料包请以“新作/视频投稿-项目名称-设计单位”格式命名;

2. 由于媒体中心每日接收投稿数量较多,发送资料前请确认项目基本信息、文图资料准确无误。接受投稿后,不做原始资料的改动;

3. 若投稿方已于自有平台进行发布且设置“原创”,请提前开设好白名单(有方空间账号:youfang502;Space内外账号:designall),并设置好“可转载、不显示转载来源”两项。

请将填写后的表格与以上资料,以压缩包形式发送至邮箱media@archiposition.com,尽量避免使用网易邮箱的附件功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