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部
文章
视频
旅行报名
招聘信息
有方服务
按发布时间
按浏览量
按收藏量
条搜索结果
暂无数据

很抱歉,没有找到 “” 相关结果

请修改或者尝试其他搜索词

登录
注册
忘记密码
其他登录方式
返回
忘记密码
确认修改
返回
请登录需要关联的有方账号
关联新账号
关联已有账号

地表的记忆:2019“深双”宝安分展场空间改造 / 南沙原创

地表的记忆:2019“深双”宝安分展场空间改造 / 南沙原创
编辑:原源 | 2020.02.07 14:47
酷山水鸟瞰  摄影:张超

设计团队  南沙原创建筑设计工作室

项目地点  深圳宝安桥头村

设计面积  30000平方米

建成时间  2019.12


 

 

2019深港城市建筑双城双年展宝安分展场选址于桥头村,整个展场由工业展区、河涌观念景观、社区公园、桥头剧场和桥头市场共同组成。此次南沙原创(NODE)参与了其中河涌观念景观、社区公园、桥头剧场和桥头市场四个空间的改造和设计,这四个空间性质分为两类,一类是基于现状的公共空间改造提升,一类是基于实验性的公共空间及景观。

 

深圳宝安桥头村,源于北宋末年,因村庄周边遍布河涌而得名。桥头村,从珠三角传统自然村落的“鱼米之乡”、到改革开放“三来一补”产业发展而成的工业强村,再到今日快速城市化之下的“城中村”,其历史脉络被切断,空间单一,与周边无异。它的发展历程是深圳改革开放、快速城市化的缩影, 是千城一面普适城市(Generic City)的典型 。

 

桥头村肌理变迁 ©南沙原创

 

 

问题

桥头村,缘起水与陆之界的坳颈涌,近几十年被各种交通基础设施所取代,原来的坳颈涌也被“一劳永逸”的暗渠所覆盖;村里不同历史时期的特色建筑,消隐在快速普通化的城市化发展碎片中;快速发展的工业和急剧增长的外来人口,打破了原有农业社区的宁静和平衡;而车水马龙的环境和杂乱无章的公共空间,让以老人和孩子为使用主体的生活社区毫无安全可言。

 

坳颈涌由河流变成暗渠 ©南沙原创
1930至1990年代建筑文脉 ©南沙原创

 

设计策略

借助2019年深港双年展宝安分展场的机会,我们希望对桥头村的核心公共空间进行重新梳理和设计改造。在充分田野调查的基础上,

1. 人车分流:混流让位于慢行路径,保证居民日常的基本出行安全;

2. 突出公共空间各自的功能特色,顺势而为,简化或强化现有场地;

3. 强化慢行路径的环路和公共体验感,有效连接工业展区、河涌景观、社区公园、市场和剧场及不同历史时期的特色建筑,创造多样化的日常体验系列。

 

桥头村公共空间及交通改造示意图 ©南沙原创
展场总平面图 ©南沙原创 (其中2. 4. 5. 6. 为南沙原创设计)

 

 

观念景观《酷山水-地表的记忆》,设计长度210米,宽度16米,是连接桥厂房主展区及桥头村展区的必经之道。其所处的位置原为坳颈涌的一部分,自立新水库坝下、流经桥头村后排入珠江口,原为开放的自然河涌,因常年工业污染及味臭,市政工程已将其设为暗渠,NODE介入之时已完成施工,准备铺设花岗岩地面。

 

在所有设计的可能性下,之前这种暗渠处理估计是最简单粗暴的方式之一,不仅忽略了原有的地理和人文特征,也让桥头村的空间无特色、与周边无差别。如何重新唤起曾经的地表记忆和原有身份的追溯?我们希望通过对于现有场地的思考和重新设计,寻找其在景观建筑学和社会学意义上的双重可能性。

 

原始场地照片 ©南沙原创
已施工的河涌箱涵剖面 ©中工武大设计院

桥头村,正如其名,曾经这里水网发达,水是日常农耕生活不可分割的一部分,快速城市化使得自然和农耕文化消失殆尽。基于深港城市建筑双城双年展的理念,我们探寻方案设计的实验性与公共性,思考如何将工程性基础设施延展为社会性的公共景观。

 

我们最初的想法是希望重新打开河涌,作为开放的自然景观还原给社区,但被告知不可能。在这前提下,我们提出在原河涌场地重新植入一条新的人工“河涌”,作为一种“地表的记忆”存在,借此唤起与这方水土相关的独特记忆和朴素的自然景观。

概念草图 ©南沙原创
折纸模型 ©南沙原创

方案延续其地表原有河涌和农耕的特点,提出“枯(酷)山水”的概念:狭长的场地貌似一条静止的河流和地表,由于地表下方的起伏、挤压,形成高低起伏的山水,而进一步的涌动也终于从撕开的缝隙中释放出生命的迹象,重生的农作物和未来不可预知的人类活动,暗示了逝去的生命和记忆,此时此刻将以另一种方式回归。

 

“水”的建构

我们以折纸的方式折叠出“山水”的空间意象,众多的纸折模型比较之后,将确定的模型进行3D扫描。原为20000点控制点,因为工期要求和施工难度,降为以1.5米x1米为单元的约500个水平控制点,并赋予3D扫描的高度,原本自由起伏的形式由此通过参数化高效率的转化,终于成为了量化可操作的可实施方案。

 

控制点网格演变 ©南沙原创
河涌景观总平面图 ©南沙原创

但由于没有一个控制点的三维坐标是重复的,这无疑给施工现场增加了很多难度。幸好现场的放线和调整,以及之后我们和施工方关于钢结构搭建和表皮完成面材料的施工实施方案不断推敲、讨论和放样,让两个月的工期和落地最终成为可能。

 

三维控制点网格 ©南沙原创
施工过程照片 ©南沙原创
分层轴测图 ©南沙原创
整合轴测图 ©南沙原创
施工过程  ©魏末
施工过程 ©魏末
完工后  摄影:张超

 

“枯”材料

我们尝试使用不同的材料去抽象展示地表曾经的痕迹——折叠起伏的三角折面为拉毛水泥面,涉水地面为白色雕塑水泥。

 

貌似无生命的坚硬工业水泥,在下雨天的时候,白水泥地面特意设计的三角折面会局部形成安全积水区,在途径涉水或玩水中又仿佛把人带入历史的长河中;而“剪切”释放的覆土地表上选用细叶芒、粉黛乱子草、矮蒲苇、白羽叶甘蓝和粉羽叶甘蓝这些“类农作物”搭配种植,也让曾经的农业穿越来到当下,在匆忙的城市中营造出野趣自然的景观空间。

 

施工中:不同质感的材料和植物 ©魏末

这几种不同质感的材料杂糅在一起,在这段190米长的暗渠箱涵地面上自由展开,模拟自然河流和农耕时代的地貌景色,这种折叠起伏的“凝固的流水”给行走于其中的人提供了别样的视觉和体验,营造出一种与往常城市景观截然不同的表现形式。

 

酷山水鸟瞰  摄影:张超

河涌观念景观是一次有趣的设计尝试,以“无水”营造“山水”,其抽象的大地景观特征是建筑师对快速城市化自然和农耕文化快速消失的反思批判和再创作。双年展12月22日开展后,社区不同年龄段的人对这个公共景观创造性的使用,也让我们深感设计对重新构筑社区生活和特色空间的意义和力量。

 

△ 河涌骑行

 

行走于“河流”之中  摄影:张超

东西两侧入口  摄影:张超

酷山水与城市关系  摄影:张超

酷山水夜景  摄影:张超

 

 

社区公园,占地面积约5600平方米,是河涌观念景观与桥头剧场之间的捷径,现状由长势各异、杂乱无章的植被和几处硬质铺地组合而成,有较多的消极空间,功能单一,使用效率和安全度低下,老人和小孩只能在硬质铺地边的座椅上闲坐,傍晚之后几乎无人敢使用。

 

改造前社区公园场地照片 ©南沙原创

作为桥头村周边为数不多的社区公园,我们希望它能够发挥更多的城市公共空间价值,改变原本功能单一的空间,成为可供社区邻里间交往闲坐、儿童安全玩耍的公共开放空间。同时作为联系双年展不同展区之间的关键一环,在与其他展区交接处皆设置了出入口,从城市界面上也能够被发现, 改变其原有的封闭边界,成为往来人群的经由之路。

 

社区公园与酷山水界面  摄影:张超
改造后活动平台  摄影:张超

设计从“简化”着手,尽量保持原社区公园的大型乔木,清除长势不良的小乔木和灌木;减少场地不必要的无效高差,释放空间作为儿童活动沙池和可供不同年龄阶层健身和休憩场所,利用现场的微地形、形成的与沙池的小高差,也可作为老人照看孩子的休息板凳。

 

几个“简化后”的功能活动区之间视线相通,大大增加了公共场所使用的安全性,配以良好的灯光照明,给桥头社区营造出一个24/7安全友好、老少咸宜的社区公园。

 

社区公园与社区居民  摄影:张超
社区公园夜间灯光  摄影:张超
儿童活动沙池  摄影:张超

 

 

桥头剧场建筑建于1979年,具有特定年代的建筑特征。剧场前广场面积约为650平方米,原为剧场的观演区,也是桥头村村民日常生活的中心,后因城中村建筑的扩建、生活方式的改变和机动交通的快速发展,汽车、电瓶车和行人混行,成为桥头村的十字交叉路口,加之周边机动车辆随意停放,交通混杂,空间使用低效。

 

改造前桥头剧场 ©南沙原创

我们的设计策略出自于对快速交通的批判和反思,尊重历史空间的特色,把慢行和宜人尺度的公共广场重新带入这个中心地带。首先梳理现状交通特征,结合未来城市更新发展对地下停车空间的规划,改变剧场前十字交叉路口的交通状态,形成完整的剧场前后广场空间。

 

公共广场与剧场的外化

桥头剧场场地位于村中缓坡之上,设计尝试根据剧场的真实观剧需求,借鉴意大利Siena城市广场,以微妙的场地高差,使得观演区的观众可以选择坐在或斜躺于广场之上;通过不同的铺地材料去界定出剧场广场空间与交通行驶空间,创造出积极安全的公共空间。传统的桥头剧场建筑本身也变得更加具有识别性,并再次成为桥头村居民公共生活中的有效的一份子。

设计策略 ©南沙原创
桥头剧场前广场  摄影:张超

 

 

桥头市场位于村主入口的两侧,为长方形和凸字形的两栋1至2层建筑,是村民日常生活的密集交往区域。入口空间人流和车流交通量较大,环境杂乱无序,缺乏辨识度。设计尝试用审慎的加减法,建立起一个简单的“有序”入口,探索建筑微改造在城市公共场所所发挥的功能和作用。

 

改造前桥头市场 ©南沙原创

例如,在凸字形建筑一侧的缺口处,我们植入一个与建筑屋顶等高的棚架,重新界定街道空间与建筑空间之间的关系,原本作为交通出入口的喇叭口多了一处可供停留的公共空间。棚架的结构梁采用垂直方向和斜向相互穿插,抽取斜向梁的结构柱,两种不同方向的梁具有完整的结构受力系统,空间变得灵活、有趣、多用。

 

入口棚架  摄影:张超
入口棚架与街道  摄影:张超

 

 

桥头村,原本碎片化的公共空间,根据其本身特征和所处位置,因地制宜地进行改造设计,或大手笔或微改造,共同串联起双年展展场户外展览路线,更重要的是成为桥头村社区日常公共活动场所,社区居民们闲暇之余来到这里,各取所需,自由自在。

 

由于双年展开展的要求,快速设计快速施工也带来不少遗憾, 例如桥头剧场的室外微地形、穿越市场室内作为串联路径的公共通道等几个空间未能实现,实为可惜,希望不久的将来能够实现。

 

 

设计图纸 ▽

酷山水总平面图 ©南沙原创

 

 

酷山水剖面图  ©南沙原创

 

完整项目信息

项目类型:公共空间、景观艺术装置

项目地点:中国 深圳宝安桥头村

设计单位:南沙原创建筑设计工作室

主创建筑师: 刘珩

设计团队完整名单:刘珩、黄杰斌、韩韵、吴义娟、刘洋、黄赞宁、张诗晗、徐静悦、

阮艺玲、倪小弋、彭子琦(实习)

业主:深圳市宝安区人民政府

建成状态:已建成

设计时间:2019.06-2019.08

建设时间:2019.09-2019.12

用地面积:30,000平方米

策展人:杨勇

施工:深圳市广顺源建筑工程有限公司

材料:混凝土、钢板、青砖、红砖、穿孔板

施工图单位:中工武大设计研究有限公司、湖南城市学院规划建筑设计研究院

灯光顾问:深圳市光程式科技有限公司

摄影师(除注明外):张超

 

 


 

视觉 / 李茜雅  校对 / 原源

本文由南沙原创授权有方发布,欢迎转发,禁止以有方编辑版本转载。

 

关键词:
2020
深圳双年展
资讯
0
参与评论
热门标签
中国空间研究计划
建筑师在做什么
建筑师访谈
建筑讲座
有方招聘
行走中的建筑学
项目
视频
订阅有方最新资讯
投稿

*注意:

1. 邮件标题及资料包请以“新作/视频投稿-项目名称-设计单位”格式命名;

2. 由于媒体中心每日接收投稿数量较多,发送资料前请确认项目基本信息、文图资料准确无误。接受投稿后,不做原始资料的改动;

3. 若投稿方已于自有平台进行发布且设置“原创”,请提前开设好白名单(有方空间账号:youfang502;Space内外账号:designall),并设置好“可转载、不显示转载来源”两项。

请将填写后的表格与以上资料,以压缩包形式发送至邮箱media@archiposition.com,尽量避免使用网易邮箱的附件功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