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历史悠久的瓷都,景德镇在经历城市经济从生产到消费的转变过程中,推动了许多引人瞩目的当代建筑落成。如今的景德镇,已经是中国新建筑最为火热的实践场之一。
在上篇发布的建筑地图(景德镇:瓷都新生)基础上,本篇将继续补充景德镇的新建成项目(最近两年内建成)。
从景仰书院到“云引擎”,一起来认识瓷都新地标。
景德镇建筑漫游地图(编者绘)
01
景德镇川上行(景仰书院)
设计:直向建筑,2023
坐标:珠山区新厂西路150号N7栋
景仰书院是位于景德镇陶溪川工业遗产保护更新片区中的一组宁静院落。整体建筑布局从最大化保留场地上的一片老树开始,针对原有的仓库、宿舍和配电房进行保留、修缮和局部加建。建筑师希望新的空间系统能够尊重时间的痕迹,与现状遗存相互缠绕、迭代,共同塑造场所的新生命。
设计将“院子”和“廊子”作为主要的空间类型。树冠相触的香樟林被一个新的双层木回廊包裹。廊子底层架空,二层完全通透,形成一个安静的书院氛围,充当着整个场所的“精神领袖”。围绕西边的老梧桐,则是一个向内打开的砖院,承载各种会议功能。老梧桐四周的陶砖是接近土壤的暖褐色,比一般的砖要薄,与景德镇当地的烧窑的砖尺寸一致。
建筑师将三层高的体量架于北面老房子上方,集中布置客房;单走廊面向外街采光,阳台朝着南面的香樟林打开,看向敞阔的城市远景和连绵山脉。南面老仓库的山墙和贴着的泡桐像一个孤岛被完整保留加固,其余整体落架大修。为满足新的功能,屋顶提升1米,新老高度产生的重檐缝隙处便有了天光和树影。屋架新用了钢桁架,以延续原始木桁架的形式。空间的东西两段变成了大堂和餐饮空间,可以同时对外开放。
“层”在这里是一个很重要的概念,它包含空间的尺度和氛围、建筑之间的距离,以及院子和院子之间的过渡和连接。人们从外围城市的三个入口进入,穿过建筑、廊子和缝隙,经历不同的尺度,高低和错落,最终到达安静的香樟林。人们顺着回廊行进,或是在不同的流线之间转换,都是在穿越空间的“层”,光和风,视线和声音也随之变换,成为被身体感知的体验。
02
陶溪川“云引擎”
设计:行之建筑设计事务所,2024
坐标:新厂西路150号陶溪川文创街区陶溪川宇宙
陶溪川的前身是国营宇宙陶瓷厂和陶瓷机械厂,如今已经成为国家级文化产业示范园区、全国非遗旅游街区,是很多“景漂”艺术家和创作者的舞台。项目作为一个集中式能源中心,为未来扩增的园区提供冷热源、消防加压水和电力,并统筹园区的能源优化与消防管理。
能源中心选址在园区一处空地中,整个空地将被下挖建造成连通周围几个酒店的地下停车库,这项工程正好与冷热通网智慧管线的铺设相结合,最后再覆土,恢复成一个绿地公园。
建筑师希望在满足能源中心内部功能需求的同时,最大化保留公园的开放空间。建筑体量被一分为二:冷却机组、配电、锅炉间和消防水池埋在地下与绿地连接成草坡,就像将草地向上撕开一角;而冷却塔、控制中心悬浮于空中,建筑体量根据所需空间大小排列,成楔形。尽管建筑内部不对公众开放,但通过两个体块的切分,建筑所占用的公园面积又还给了公众,公园总面积不被减少。在炎炎夏日,这个巨大的“遮阳棚”下是非常舒适的乘凉灰空间,也是草地上各种活动的看台。
能源中心北侧临街,建筑线条非常硬朗,真实的设备和管线在立面展露,像巨大的机器;但它在公园一侧则要柔软轻薄许多,悬浮在空中的形体呈现两个曲线的“眼睛”——分别是控制中心和会议室,它们都是利用桁架的内部结构空间产生的。设想在这悬浮体的底部挂设一层风动鳞片,像风铃一样,作为点睛之笔。曲面随风翻涌,化身为一个公共绿地中的装置艺术,就像飘浮在草坡上的机械云彩—— “云引擎”因此得名。
03
景德镇“烟筒插建院”
设计:刘克成设计工作室+众建筑,2022
坐标:珠山区陶阳里御窑景区杨华弄4号
本项目为景德镇御窑厂片区杨华弄院落的更新改造,采用“插建/件”的方法为指导,在尊重原有地段历史特色的基础上,进行新建建筑的“插建”和旧有建筑内部的“插件”设计,来达到新功能的置入,以及场地的活化更新。
“插建”最重要的是烟筒咖啡厅的置入。一座三层的双坡顶玻璃建筑,包含展览和咖啡空间,在形成标志性的同时,与周边历史环境无缝融合,成为公共空间的重要锚点。玻璃外立面的透明性彰显了一种开放性,与周边坚固的传统砖墙建筑形成鲜明的对比。对角双坡的屋顶采用传统青瓦做法,犹如漂浮的大伞一般。屋顶之下的透明空间,连接了院落内外,是烟筒广场公共空间的一种积极延展。
而餐厅院落的三栋原有建筑各有特色,紧挨广场的是一栋歇山顶木构建筑,北侧是一栋两层高的双坡砖混建筑,转角是一栋方形双坡木构建筑。设计通过“插建”一个U型连廊连接三个原有建筑,并在原有建筑内部置入蓝绿色入口及楼梯系统,将人流引入一层主体餐饮空间。转角建筑则插入了新的蓝绿色门窗系统,以增强室内外的联系。
院落西侧为陶瓷艺术家工作室,采用“插件家”的预制化方式进行改造。原有木屋架完全不动,在一层布置工作+卫生间模块和厨房模块,在高处布置卧室模块,工作模块上方设置木平台作为茶室空间。
04
大小咖啡景德镇店
设计:未来以北工作室,2023
坐标:珠山区陶阳里御窑景区龙缸弄9号-1
项目位于景德镇市老城中心的龙缸弄,毗邻明清皇家专造御用瓷器的窑场遗址和近年新建的御窑博物馆。建筑前身是民国陶瓷美术家方云峰的故居“惜花轩”,为独立的双层主屋,屋前屋后各有大小院子,整个院落从入口至厅堂,曾经历过不同时期的修缮。时间痕迹的偶然驻留,为老宅营造出独有的空间质感。厚重历史与岁月印迹,使设计团队首先明确了对它的保护性策略——将最有年代感的木结构、老砖墙、窗花等完整地保留下来,仅对近年来因统一规划而加建的房屋与室内隔断,进行适度的改造更新。
保留房屋的木结构部分,对轻质砖墙体进行拆除。“房子”转变为“亭子”的手法,为整个院落带来新层次的同时,提升了日常运营中的客座能力,增强了可步行性。靠近入口与弄堂的一侧,改造保留了部分室内空间,作为大小电台录制场所,也形成一个对外交互的场景。
室内用简洁的几何形体,组织出主要的功能区域。一层局部的挑空设计迎来自然采光,打开上下楼层之间的视觉局限,创造更多互动。二层,可见更多木质结构,空间布局也围绕此展开。团队将座椅以不同的形式组合,排布于各区域,节奏松弛有度,结合南北两侧极好的视野条件,令落座客人目之所及皆是风景。在此基础上,蓝色的品牌主视觉图案,贯穿整个两层主屋,点亮轻松明快的空间氛围。
05
景德镇三宝蓬艺术聚落
设计:大料建筑,2022
坐标:珠山区竟成镇三宝路
2016年开业的三宝蓬美术馆是整个三宝蓬艺术聚落的开始,也是景德镇迈入新兴旅游城市的开始。
原有场地是一片树林,树木的肌理深邃、有力、聚合。在曼景工作室的整体规划基础上,大料建筑设计的单体建筑包括陶瓷工坊、餐厅、茶室、酒店、工作室等功能。建筑师希望给未来的使用留出更多可能性,故将这几栋建筑都设计成形态各异的空房间,留待使用者为它们赋予更丰富的内容。
美术馆边上的餐厅,北侧面向溪水敞开,南侧覆土与美术馆围合成小广场,人们就坡而坐,市集活动热闹熙攘,同时也留出了一片树林,为整个园区的入口增加舒朗感。而在树林和溪水的临近处,有一舒展的茶篷延续着大树的荫凉,但更低、更广。人们需要沿石头阶梯缓缓下行,更接近溪水的同时也被压低了视野,目及之处野花烂漫。
沿着美术馆的夯土墙,顺着溪水向上游走,是一座酒店和单元错动的艺术家工作室,两个空间都面向内院打开,红砖作为主要材料加强了外部的体量感。
园区的中心位置是一座被竹林包裹的玻璃屋——“长”餐厅。在实操层面,“长”字的几个笔画伸展开来,给植物生长留足了空隙。每个笔画呈三角形结构,下大上小,受力合理高效的同时,为植物枝叶创造能够向上扩展的空间,从而能够让植物获得更多阳光,同时也能够为树下的建筑遮荫。
06
景德镇艺术职业大学山谷学生公寓
设计:清华大学建筑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2022
坐标:珠山区杭瑞高速
项目核心理念旨在用最低介入的方式最大程度的保留场地内的自然山水要素,创造低成本条件下的、促进学生社交的立体聚落艺术社区。
学生公寓坐落在校园美丽的茶园和茂密的松林之间,跨越在山谷湿地和小溪之上,由4栋宿舍组成。设计运用建筑底层架空的理念,解决地形3至5米的高差、减少土方工程。运用悬挑、斜柱、架空、跨越等低环境影响度的设计方式,减少对茶山、松林的影响,并最大化保留场地内的低洼处的湿地作为整个区域的泄洪通道。建筑与自然环境和谐共生,景观效果与整体生态效益得到最大的控制和优化。
在与水利工程师和景观工程师的密切合作中,被季节性洪水淹没的区域设计成湿地艺术谷,枯水期建筑底部是露天剧场和旱溪,这些区域采取柔性防渗设计,避免对结构底板产生侵蚀与冲刷。丰水期的谷地将被暂时交还给自然,学生们可以在这个特殊时期充分感受到自然的力量与植物的演替。
07
景德镇国际研学中心
设计:同济院BIM技术事业部,2023
坐标:浮梁县洪源一路与寺山路交叉路口
项目位于景德镇陶博城片区。不同于老城范围内已相对成熟的陶溪川和陶阳里,陶博城是一个相对偏远、年轻而充满活力的新区域。本项目承担了旁边已建成的国际陶瓷博览中心、即将建成的国际陶瓷交易中心的配套角色,功能高度复合,含培训中心、酒店、商业、公寓、办公等。
基地外侧有三条现状山谷,谷内绿化葱郁,路径幽远。借红线外景观资源,顺应场地山势,建筑群延续山体脉络,打造“三谷一中心”的规划结构,以“学谷”“创谷”“商谷”为脉络,有效组织各功能空间,打开上山路径和景观通廊,建立自然与人工的关系。
尽管如此,场地内还是略显拥挤。设计于是在剖面关系上做减法,在上山路径两侧及主要公共空间的近人尺度处设置多组半室外灰空间,消解建筑体量,将灰空间整合到漫游路径体系内,以此来回应日常性尺度。
“内紧外松”的大策略将使用单位必须保证的重点空间优先梳理出来满足较高的建设标准,而大量的公共共享空间则采用半室外的策略,由此规避了大量暖通和消防的设备投入,也缩短了工期,更降低了日后的运维成本。
本文编排版权归有方所有。图片版权归摄影师或来源机构所有。若有涉及任何版权问题,请及时和我们联系,我们将尽快妥善处理。联系邮箱:info@archiposition.co
上一篇:隐于地下的观海场所:“洞见·蓝”空间 / 三文建筑 何崴工作室
下一篇:一等奖方案|葡萄牙国家当代艺术博物馆改扩建 / Baile Menduiña+del medio+Luis M. Pereir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