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由作者孔锦权授权行走中的建筑学发布。

项目:诗之礼堂
设计:安藤忠雄
坐标:广东河源
摄影:孔锦权
时间:2025.10
在“光之教堂”“水之教堂”“风之教堂”问世多年后,安藤忠雄的“礼堂系列”迎来了终章:诗之礼堂。
近日在广东河源对外开放的诗之礼堂,延续了安藤一贯的极简美学:用三角、圆、方等纯粹几何与干练的清水混凝土,营造出既朴素又具有神圣感的空间氛围。

目睹了诗之礼堂的图像在互联网刷屏后,我希望提出更具深度的个人内容和观点,因此写下了这份摄影札记。
一方面,我想呈现出安藤忠雄的作品思想,与前作“教堂三部曲”产生共鸣;另一方面,也在思考能否拍得比别人更有新意,形成新的视觉观点;进一步而言,在摄影中体现自我风格,让每一张照片与自己发生关联、发生意义。这种“既要又要还要”,带来了不少压力,却推动了拍摄逻辑变得清晰明确和顺理成章。


虽然礼堂采用了三角形这样强势的几何原型来设计,但并不呆板,在我看来反而十分纯粹。几何既延续了安藤多年的语言,也与场地条件相契合;形体的朝向有意控制在了西南向——在广东那是日落的方向。借由强烈的光影塑形,让单纯的体量显示出应有的力量感与立体感,成为了一种自然而然的空间表达方式。




礼堂极简纯粹的设计无疑是意图靠近神圣,于是在外观呈现上,我用了近乎轴测的视角来拍摄。这样的处理弱化了透视感,不太贴近日常的观看习惯,但更贴合上帝的视角,突出建筑的几何感与静穆氛围。


由于设计本身的严谨克制,对拍摄画面的控制和要求变得很高,并不像拍摄其它建筑那样可以有很多临场发挥,大量对称性构图的出现成了必然。不过我仍会寻找破掉对称性、但不破坏神圣性的视角,以此证明这样做并不会使建筑变得不神圣,反而能产生更多的空间想象。




进入室内,迎面而来的是一个近似罗马万神庙的光井空间:光在这里成了连接天与地的媒介,人被置于两者之间。我记录了若干温暖的瞬间——有人在光柱下静坐、有人在角落里交谈——这些瞬间把建筑的仪式性转化为亲密的日常感。



安藤一直关注的是人、建筑与自然的合一,“三部曲”的风、光、水之教堂,无一不在表达这种关系。


诗之礼堂把这种关系凝练得更极端:通过抬起的三角开口,风可入、光可下、水可映,三者共同构成一首自然的诗。那抬起的一角像拳手的上勾拳,朝向夕阳,既有力量,也似一种青春的宣告。可惜拍摄当天“风”来得并不恰到好处——若能恰遇长裙随风扬起的瞬间,画面会再完整一些。

提到人、建筑、自然的关系,我特别喜欢上面这张照片。如果我不说,可能很多人都没注意左下角有一个小小的人。我刻意等到了一个人走到那个角落,与建筑产生联系,从而形成巨大的尺度对比,由此表达建筑的神性(此时人物的安排对画面才产生了意义,而不是随便来个人就拍)。无意间的背光拍摄也使得建筑如同“巨大沉默物体”(BDO,big dumb object),将一部分“主角光环”让渡给了后面的山体,形成一种更平衡的“人-建筑-自然”关系。若这张照片在大幅印刷或电脑端观看,效果会更震撼——手机屏幕往往压缩了这种尺度感。




如果说礼堂的大尺度场景足够震撼,那么小尺度细节同样迷人。不同的结构与构件,在有意的设计与编排后,在特定的时刻与光线下,美得让人叹息。这是建筑本身的力量,我做的只是记录。




最后,我想以两张夕阳下的建筑和一句安藤忠雄的名言作为结尾,希望这篇文章对大家有所帮助。
“我不认为建筑需要太多喧哗。它应保持沉默,让自然以阳光和风的形态进入。”( I don’t believe architecture has to speak too much. It should remain silent and let nature in the guise of sunlight and wind.)
2025年10月24日
孔锦权
本文由作者授权行走中的建筑学发布,图文版权归作者所有。申请转载请自行联系原作者。
上一篇:三里仓1958 上海原松江化肥厂旧址更新|COLORFULL 昱景设计
下一篇:三里仓1958:上海松江化肥厂旧址新生 / COLORFULL昱景设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