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部
文章
视频
旅行报名
招聘信息
有方服务
按发布时间
按浏览量
按收藏量
条搜索结果
暂无数据

很抱歉,没有找到 “” 相关结果

请修改或者尝试其他搜索词

登录
注册
忘记密码
其他登录方式
返回
忘记密码
确认修改
返回
请登录需要关联的有方账号
关联新账号
关联已有账号

WULU乌鲁花园,融于山林的景观设计 / 致舍景观

WULU乌鲁花园,融于山林的景观设计 / 致舍景观
编辑:陆慧玲 | 校对:宋诗雨 | 2025.07.25 11:47
WULU乌鲁花园  ©鲁冰

设计单位   Z’scape 致舍景观

项目地点   云南丽江

项目时间   2022年

项目面积   6000平方米

 


 

本文文字由设计单位提供。

 

2019年起,设计在丽江玉龙雪山山麓下的项目地陆续开展了一系列景观设计实践。其中,高山花园、荒野花园和草甸剧场以面向玉龙雪山和白沙古镇的开放视野空间,成为花园与社交生活的核心区域。

 

在它们的后方,苍郁的群山褶皱带来葱郁的草木与丰沛的雨水,沿着雨水汇集而来的方向溯源而上,则可深入原生山林。WULU乌鲁花园(与纳西语“雪山”同音)便选址于此,远眺玉龙雪山、近拥山林溪流,与自然亲密无间。

 

群山下的WULU乌鲁花园  ©鲁冰

场地内,一条西北—东南走向的水渠穿行而过,汇聚雪山的融雪与雨水,滋养山下田野;原生密林投下斑驳树影,将场地与远山相连。不同于城市中的建造,WULU乌鲁花园更像是嵌入山麓的画面一角,面向自然敞开怀抱。在这里,景观营造不再局限于边界范围内的自我表达,而是通过与真山真水及原生山林的交融,探索另一种在自然之中营造的可能性。

 

保留雪山古老的水渠,经局部修复后呈现出自然山溪的质感  ©栾祺
嵌入山麓的WULU乌鲁花园  ©栾祺

WULU乌鲁花园区域占地6000平方米,场地原始是一块倚靠在山林和水渠边的一片高低不平的荒地,场地东西高差达5米。设计完整保留了这条承载雪山融冰的老水渠,通过清除杂木局部修复、用叠台处理高差并补植蕨类等植物,待绿意蔓延覆盖,水渠呈现出自然山溪的质感,也让场地的边界消融在自然之中。

 

WULU乌鲁花园平面图  ©Z'scape

设计在水渠上架拱桥,将山林与场地连接。纤细的扶手既指引“去山”的路径,也将自然山水引入了人境,成为了花园的西南入口所在。而东北入口则保留原生山林风貌,步道依地势蜿蜒而上。

 

场地原状  ©Z'scape

溪上架桥,将山林与场地连接  ©栾祺
花园的西南入口  ©栾祺
东北入口保留原生大树,步道依地势蜿蜒而上  ©河狸景观摄影

花园的核心建筑是WULU GALLERY,这座以纳西语WULU乌鲁(意为"雪山")命名的建筑,谦逊地嵌入在原场地与酒店区域的高差之中。建筑首层一半为室内展览活动空间,一半是架空的灰空间;二层为可上人观赏的水平屋顶。

 

场地剖面图  ©Z'scape
建筑嵌入在原场地与酒店区域的高差之中  ©morefotos
首层展览空间  ©河狸景观摄影
架空的灰空间也可举行花艺教学等活动  ©小洋

景观空间根据不同的高程和与建筑的位置关系可分为:浅汀、曲涧、方池三个区域,以山林为骨、花木成韵、水石含灵,共契林泉雅趣。浅汀作为空间序章,位于小桥入口处,是一方被葱茏花木环抱的浅池。

 

被葱茏花木环抱的浅汀  ©鲁冰

自然式草坡以柔和的曲线消弭水陆界限,点缀的置石、摇曳的草木和潋滟的水光在此交织。植物的季相变化也为草坡覆上细腻肌理,令石和水的结构愈显清朗。在深郁的山林背景前,雨季的百子莲悠然绽放,如静谧中灵动的恬淡星光。

 

草木、石与水的光影交织  ©鲁冰

曲涧静卧于建筑后庭与水渠之间,是一泓自由形态的池水。设计上在狭小的空间里留有余地,以空代满,让留白处皆有遐想。曲涧周边种植高挑的观赏草,营造蒹葭随风的水岸意境,既围合出流动的空间边界,又时时透出远山叠翠,与周边的自然环境融为一体。

 

池中一枚天然叠石,远望若矶石卧波,将视线自苍郁山林引向空明水境。一株探水梨树斜倚岸边,与一片石岛相映,共筑水庭“疏影横斜水清浅”的清雅风骨。尺山寸水,纳天光云影,意趣深远。

 

曲涧纳天光云影,意趣深远  ©周婷
曲涧的蒹葭随风的水岸意境  ©鲁冰

建筑底层的架空灰空间是曲涧的延伸,砾石铺底,以置石和苔藓延续湖岛雅趣。结构柱廊被巧妙转化为休憩空间,玻璃砖墙如悬于楼层间的屏风,西侧草坡上孤植树将虬枝疏影勾勒其上,随天光流转而变幻。

 

玻璃砖墙如悬于楼层间的屏风  ©栾祺
玻璃砖将光影引入,“屏风”上的虬枝疏影  ©鲁冰

艺术馆屋顶之上,一方静水悄然铺展。用当地黑石垒砌的石墙规整地勾勒出屋顶空间的边界,一道“窄门”轻启,连通内外世界。

 

一展“窄门”轻启,连通内外世界  ©河狸景观摄影

方池以简约的设计将视线从屋顶引入远处的山林和雪山,同时也揽远山倒影入怀,模糊了人工与自然的界限。池畔设坐凳小憩,可静赏这止水涵虚、流云天光、青山扑面。池中只设一枚叶片状的石块,在水中若隐若现,静夜有水澄月现,雨中则如海渡舟,是“心造万境”的理趣。

 

方池揽远山倒影入怀,池畔设坐凳小憩  ©河狸景观摄影
池中只设一枚叶片状的石块,得“心造万境”的理趣  ©morefotos

 

探索与思考,借景与框景

 

WULU乌鲁花园以“借景”之法,将玉龙雪山的远岫、近处山林的翠色、天空流云的变幻,皆纳为园中画卷;让有限的人工园景与无限的自然山水形成对话,突破了用地的局限,与园外天地之景融为一体。也以“框景”之妙,在廊柱方寸间定格曲涧蒹葭;在保留大树的树干间形成“画框”,于古木虬枝中裁取云天一角。

 

“框景”在廊柱方寸间定格曲涧蒹葭  ©河狸景观摄影

这是对观者视线的引导,也是自然野趣与人工匠心的结合。在这里,园景不再是孤立的存在,而是通过“借”与“框”的辩证关系,实现与天地之风景共生共融。

 

在保留大树的树干间形成“画框”,秋日一回眸  ©鲁冰

 

“拟入画中行”

 

与日式枯山水的静观冥想不同,WULU乌鲁花园追求的是“拟入画中行”的沉浸式体验。

 

WULU乌鲁花园庭院景观  ©morefotos

在这里,设计并非仅以沙喻海、以石为岛来隐喻自然意象,而是通过游览路径,引导观者步入展开的山水画卷。地势起伏,临水绕石,步移景异,使人成为画中游者。

 

客人在园中游览  ©河狸景观摄影

这种体验超越了静赏,是一种身体与空间、视线与景深的诗意对话——这正契合中国古典园林中“疏密得宜、曲折尽致、眼前有景”的空间法则与“可行可望,可游可居”的审美理想,让山水意境在行走体验中自然生发。这种与枯山水截然不同的营造哲学,也正是中国传统自然观的当代演绎。

 

“拟入画中行”的园林  ©河狸景观摄影

 

现代简约 自然朴拙

 

WULU乌鲁花园以石、水、草、木为基本元素,通过在地朴素的选材与凝练克制的设计手法,用现代主义语言诠释“去繁就简”的传统智慧。

 

现代简约、自然朴拙  ©morefotos

同时,也有“竹窗虚白”——应用玻璃砖引入自然光影,以及抽象写意的“一卷代山,一勺代水”,这些含蓄的表达既呈现现代的简约纯粹,又保留自然的原始朴拙,唤起观者心灵的平静与共鸣。

 

玻璃砖营造“竹窗虚白”的氛围  ©鲁冰

在纳西族的传统信仰中,“立木”与“立石”承载着深厚的文化意涵——它们既是先祖与神灵的化身,也是人和自然沟通的媒介。这些静默孤置的石与木因此也具有独特的神性特质,引导人们以谦逊之心凝神观照。

 

“立木”“立石”引导人们以谦逊之心凝神观照  ©栾祺

 

 

心中丘壑 林泉匠意

 

“仁者乐山,智者乐水”——中国人对山水的喜爱与哲思,早已融入民族文化的血脉。“林泉之志,烟霞之侣,梦寐在焉”的山水理想在流传千年的山水画中获得了永恒的生命。从范宽《溪山行旅图》的雄浑天地,到马远《水图》之空灵墨韵,再到倪瓒《容膝斋图》的疏淡隐逸,丈山尺树寸马分人,历代画家以笔墨构建起一个“可望可游可居”山水世界和精神家园。

 

山林中的WULU乌鲁花园  ©鲁冰

在WULU乌鲁花园的营造中,设计保持对丽江独特的气候地貌水文植被和纳西民族文化的调研和思考,让营造的景观具备地域性;秉持“以古为新”的理念,积极探索以现代主义的设计语言演绎本土地域文化的实践路径,运用在地材料与当代工艺,追求“将人工与自然融合成为一个有机的艺术整体”,让山水精神转化和凝聚在为当代人可体验、可感知的空间场景和叙事之中。

 

花园的建筑景观融入当地环境  ©鲁冰

归老林泉虽是旧日文人的理想,而今日设计寄托自然情怀与专业用心的“林泉匠意”却从未消逝,只是语境变迁,如同古木新枝,在时代的土壤中自然生长;也不拘泥于历史图像的范式,带着每片土地独有的自然文化印记,不断延展。漫游山林之间,人与自然、土地发生安静的、持久的连结;向内探求,心中丘壑;以具身感知,抵达精神自足。自林间一隅,方见万千世界。

 

花园的建筑景观融入当地环境  ©鲁冰

 

 

完整项目信息

项目名称:HYLLA WULU乌鲁花园

项目地点:云南丽江

项目时间:2022年

项目面积:6000平方米

项目设计:Z’scape 致舍景观

项目业主:丽江解脱林旅游发展有限公司

业主团队:胡秋锦、杨飞、何巧侯

主持设计:周梁俊、周婷

设计团队:于浩、侯伟光、石宏杰、刘雪婷、秦芳、马珊珊

建筑设计:田申

照明设计:北京周红亮照明设计有限公司

花境顾问:成都尚野园艺有限公司

景观施工:四川兴立园林环境工程有限公司

摄影:鲁冰、河狸景观摄影、栾祺、morefotos、周婷、小洋

 


 

版权声明:本文由Z’scape 致舍景观授权发布。欢迎转发,禁止以有方编辑版本转载。
投稿邮箱:media@archiposition.com

0
参与评论
订阅有方最新资讯
投稿

*注意:

1. 邮件标题及资料包请以“新作/视频投稿-项目名称-设计单位”格式命名;

2. 由于媒体中心每日接收投稿数量较多,发送资料前请确认项目基本信息、文图资料准确无误。接受投稿后,不做原始资料的改动;

3. 若投稿方已于自有平台进行发布且设置“原创”,请提前开设好白名单(有方空间账号:youfang502;Space内外账号:designall),并设置好“可转载、不显示转载来源”两项。

请将填写后的表格与以上资料,以压缩包形式发送至邮箱media@archiposition.com,尽量避免使用网易邮箱的附件功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