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计单位 ZSLAND沚山建筑
项目地点 浙江衢州
建成时间 2024年3月
建筑面积 299.2平方米
本文文字由设计单位提供。
一、山·水·岸
本项目属龙游县瀫石光·艺术生态走廊中数十个点位之一。项目选址工作始于2022年夏。彼时,几十个建筑师和艺术家齐聚,一道沿着红船豆枢纽至虎头山大桥这条五公里长的岸线,寻觅各自心仪之所。当夜幕降临,终于行至虎头山下的老码头,朦胧的天光为四周的山水环境笼罩上昏暗的剪影。众人都已筋疲力尽,准备登上回程的轮渡。正好在那时,我们见到了“手册末页”的水文站——随意组合的屋面和阳台,踞于陡峭的山腰上,黑漆漆不见半点光亮,如同暗夜里的幽灵。
后续我们了解到,水文站已在此屹立逾十年之久,身处的小山包名曰虎头山,其西侧和北侧各有一个村落。2010年时山腰处被推平并建设了水文站。它位于村落的尽头,仅由北面村中小路可达。2015年,山脚沿岸增设一处简易的混凝土码头,码头经由一条土路通往西边的村庄。北侧村庄尚无法从半山腰直达码头,只能绕经山脚下的远路。据说那段岁月水文站没能被妥当使用,后被关闭并空置,仅余小亭子里的水文设备保持正常运转。2020年前后,“衢州有礼”诗画风光带建设工程将沿江道路修到山脚下。
我们发现,虎头山周边道路格局历经近十年才完善成型,指向共同目的地——山脚下的老码头。码头为周边村民提供了乘船、垂钓、洗衣的便利,甚至成为晒咸菜的场地,是陆地生产生活与水上活动的交界点。可以认为,老码头推动了周边“山、水、岸”系统的发展,而其身后的水文站则是横亘在这一系统中的一道封闭屏障、一处负面空间。
二、通路
设计的首要工作即是消解屏障。原水文站为二层,附一个半地下室。东侧空余一块平地连接北边村道,西侧则从沿江道路引一条59级的长阶,经半地下室外墙到达一层室外的架空平台。半地下室及场地东西两侧高差的存在,为生成一条便捷通道提供了契机。
经结构验算合理后,从东侧紧邻建筑的水池下挖,穿透半地下室剪力墙,再将其内部南北向横墙打通,一直拆到西面的剪力墙,最终形成一条4米宽,与框架进深相同的下穿通道,恰衔接至原大台阶架空段下方的土壤层。我们把原先通往一层平台的台阶选择性拆除,使之与半地下室地坪基本持平,至此创造出由上方村落穿越至建筑的半地下通道,与大台阶、江边的老码头汇合成为一条畅通的公共路径。
设计半地下公共通道的同时,我们在半地下室留存的其余房间设置了公厕,为附近的村民提供前往江边活动,在通道中避暑、摆摊及进行其他日常活动的便利。通道顶板的遮阴功能、半地下位置带来的稳定微气候,以及因贯通形成的良好通风条件,也为村民在其中开展益于身心健康的日常活动提供了物质空间基础。
三、流动
对于地面以上楼层的处理,主要有两方面构思。
一是项目本身的性质。在当前本土施工技术水平下,相较于结构改造,拆除重建实际上反而更利于节省成本,并大幅缩短工期。然而在一些地方性法规中,建筑一旦拆除则没有了新建指标,故保留原承重结构是能实现的最大程度改变。二是运营层面的特殊要求,即此空间经改造后将维持无人运营和值守的状态,同时也需在有限空间中充分展示内容。
在有限预算的前提下,我们采取了“反向重建”策略:得益于原建筑的框架结构,我们视拆除为建造的逆向工程,通过拆除饰面、非承重墙和局部楼板减轻原框架荷载,归返到仅保留结构框架的状态。再据减轻后的荷载按现行结构规范进行局部加固,并在框架的正交系统上重建墙体、延伸流线、生成空间。
基于水文站的测量功能及展示空间的开放特性,让空间如水流动成为改造的整体愿景。在现状的3×2正交框架系统中,结合建筑背山面水的场地关系,我们设想了从负一层到二层“东—西、南—北、东—西”的空间流向,并以此确定保留或新增的墙体。另外我们保留部分原有楼梯和加建室外楼梯,在各层串联起各向度的空间,使流线连续。局部打通的楼板空洞斜向贯穿各楼层,产生视线流动的同时,也为半地下通道提供充足的光照。
经层层剥离暴露出的框架反映了原有的结构逻辑,轻微腐蚀的表面与拆除时的雕凿痕迹显示了改造的历程,新增的混凝土墙体、楼梯则与原框架共同重构了建筑空间。所有新增的墙体,在贴近框架处均与之脱离,留存宽度为15厘米的缝隙,从中透射的光线和片段化的画面时刻提示着内部空间与外部环境的连续性。在公共意义上,光照与空气的自由流动营造出舒适的空间感受,而视线的自由流通消除了建筑内部的空间死角,避免了一些可能的安全隐患。
所有构建的空间都为了引入雨水作为动态展品。水文站监测着水位和降雨量,也让雨水从建筑中穿行而过,用最直观的媒介塑造空间灵魂。雨水经屋面收集汇聚于“十立方水”棱镜装置,借助天光及反射化为空间中的水体影像。溢出的雨水流经二层明渠,倾泻至一层的水池,水池中两级跌落模拟“姜席堰”水利遗迹的原理。池水溢流至庭院后进入地面的龙游瀫沙盘,复现出附近流域的河道轮廓。从立于沙盘的方尖碑顶端向庭院矮墙的四个洞口投射视线,沙盘将分别指示出附近水利设施在衢江上的方位与距离。建筑正中心悬浮的球体倒映出整个流水空间,从另一维度将空间诠释、延展。
四、形象
市政设施往往被认为是形式服务于功能的典型,原水位站的建筑形象却恰造成与市政设施形象相反的解读:填满开间的玻璃窗、出挑阳台、出檐坡屋面,无不引起“四室一厅”民宅的联想。
我们化零为整,基于有限预算,以隐约透光的白色铝网“填补”坡屋面,使主体轮廓成为方体,同时拆除窗与墙,在方体上凿开洞口,示出可穿行的开放空间;二层跨越两个开间的飘窗消隐了部分框架,显示出建筑中唯一室内空间的位置;“外挂”在主体上缩小尺度的方体,则由原有架空地面和阳台扩展而成,在公共通道两端一高一低错落布置,沿“U”形岸线水平展开,提示出所有进出界面。所有“填补/外挂”均以白色铝板网昭示其“植入体”角色,使建筑原本样貌仍可阅读。
为节省材料的运输和清理费用,大部分拆除的混凝土块和石块都回填至场地内的碎片用地来调整地形。整合后的小型广场、景墙与雨水池成为引导人们到达和体验的空间。大台阶沿建筑体正交方向一直延伸到沿江道路上,景墙与大台阶间微偏16度,也延伸到江边,指向山与水的交界标志—— 一座立于老码头上的艺术雕塑。至此,完成了对山水的回应,建筑重新锚固于场地,人们从江对面、从新建的虎头山大桥上,都能够看到半山腰那几个层叠的横向白色条块——在山水界面置入的标记。
设计图纸 ▽
完整项目信息
项目名称:龙游瀫馆水文展览馆
项目类型:建筑、改造
项目地点:浙江省衢州市龙游县小南海镇
建成状态:建成
设计周期:2022年8月-2023年5月
建设周期:2023年8月-2024年3月
用地面积:636.6平方米
建筑面积:299.2平方米
设计单位:ZSLAND沚山建筑
设计单位联系方式:xuechujin@foxmail.com
主创建筑师:薛楚金
设计团队完整名单:张蓓蕾、吴恒之、施立阳、陶靖宇、王明兴(结构)、丁瑞(结构)
其他参与单位,包括但不限于:
结构:上海华将建筑设计有限公司
施工:衢州博园建设有限公司
主办单位:龙游县人民政府
承办单位:龙游县龙游瀫建设管理中心、龙游县交通投资集团有限公司
联合发起方:中国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上海风语筑文化科技股份有限公司、上海哗哩哗哩科技有限公司
造价:210万
版权声明:本文由ZSLAND沚山建筑授权发布。欢迎转发,禁止以有方编辑版本转载。
投稿邮箱:media@archiposition.com
上一篇:加州大学默塞德分校校区扩建|SOM
下一篇:蓝瓶咖啡首入华南,深圳万象天地店抢先看 / COLLECTIV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