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部
文章
视频
旅行报名
招聘信息
有方服务
按发布时间
按浏览量
按收藏量
条搜索结果
暂无数据

很抱歉,没有找到 “” 相关结果

请修改或者尝试其他搜索词

登录
注册
忘记密码
其他登录方式
返回
忘记密码
确认修改
返回
请登录需要关联的有方账号
关联新账号
关联已有账号

折叠公园:北京团河派出所旧址改造 / 靠近设计事务所

折叠公园:北京团河派出所旧址改造 / 靠近设计事务所
编辑:李博超 | 校对:李博超 | 2023.01.05 19:27
建筑面向街道呈现出一种“松软”的空间状态  摄影:nature image
建筑与城市之间的“折叠公园”  摄影:nature image

项目设计  靠近设计事务所

项目地点  北京大兴

建成时间  2019年8月

建筑面积  1843.9平方米


 

本文文字由设计单位提供。

 

自国家“十四五”规划明确提出我国城市发展由“增量发展”向“存量更新”方向转变以来,各地老旧建筑更新改造方兴日盛。

 

在此背景下,靠近设计事务所进行了一次突破常规的大胆探索,我们希望存量建筑更新不只是停留于常规的外观改造与内部装修,而是思考让每座老旧建筑在自身获得新生之外,如何能够为城市日常生活带来更多贡献,在满足本体需求的同时主动与城市边界发生关系,引发可能的化学反应,创造“额外”的公共价值。

 

本次设计旨在探索建筑与城市之间的另一种可能性,并希望能为当下城市更新以及城市公共空间发掘利用提供一种新的思路和有益的参考。

 

▲ 项目视频介绍  摄像:靠近设计事务所、nature image;剪辑:靠近设计事务所、丁俊豪

 

 

01

项目背景

 

项目位于北京市国家新媒体产业基地内,该产业基地前身是建立于上世纪90年代的北京大兴工业开发区,自2005年被科技部批复为国家新媒体产业基地以来,转型发展成效显著。但由于老工业园区的底色依然明显,街道枯燥乏味,公共空间匮乏,城市活力难以形成。

 

团河派出所旧址卫星图  图源:靠近设计事务所

项目地块为产业基地内的北京团河派出所旧址,用地仅1259平方米,呈东西向长方形,地块除西侧面向城市道路广袤大街外,其余三面均贴邻相邻建筑。

 

现状派出所为一栋三层砖混建筑,平面轮廓呈“F”形,四周均已顶住用地红线,连同围墙自然围合出两个狭小的庭院,空间拥挤局促。新业主是著名的财经科技新媒体平台钛媒体集团,2018年初委托靠近设计事务所将这座派出所改造为其北京总部办公楼。

 

改造前的团河派出所旧址  摄影:马迪

02

创作逻辑

设计之初我们便向业主直言,若只是为一栋房子赋予出众外观和诗意空间并不难,这些甚至应该是一名建筑师的“基本功”。在我们眼中,今天的城市不缺少博人眼球的建筑,但缺少真正能够触发美好的场所。一座建筑最迷人的部分也并不是建筑本身,而是由建筑触发的无限可能。

 

如何让这个项目超越建筑本体上升为一种“触媒”?向内能够进一步激活空间潜能,激发使用者新的想象力;向外又能够主动与城市发生“反应”,允许市民参与从而激发老旧城区的活力,在方寸之间持续释放催化作用,成为本次设计的目标。幸运的是,这样的想法受到了属地政府和钛媒体集团的认可和支持。

 

在项目工地荡秋千的业主集团创始人  摄影:nature image

要成为“触媒”,需要在场地中营造“触媒空间”,其必须具有足够的吸引力和公共属性,自然而然成为场地和街道中的重要节点,从而能够持续激发人群活动的发生。面对拥挤的用地和公共空间匮乏的老旧城区,一片公园便成为本项目“触媒空间”的最理想选择。

 

但另一方面,不同于城市公共建筑,本项目为企业办公用途,城市公共空间“无权”占用属于企业的空间权益,即此类项目的“触媒空间”又应当是一个“无中生有”的空间——既要向外发生关系,又不能向内占用空间,留给“触媒空间”的只剩下建筑与城市之间的那条边界。

 

如何将一片水平延展的公园置入一条线性狭窄的边界,我们遂提出了“折叠公园”的概念。

 

“折叠”于建筑与城市之间的“公园”  摄影:nature image

 

03

创作过程

 

“折叠”出来的公园

 

设计将传统平面公园进行多次“折叠”后,转变成一片极薄的“垂直公园”,以最小的“触地”方式贴合于“F”形建筑的边界空白处,替代原有围墙成为新的场地边界。

 

“折叠公园”生成示意  图源:靠近设计事务所

传统公园中的游步道也同样经过反复折叠后置入场地边界,由平面路径转变成了更富趣味的立体缠绕路径,创造出全新的立体交织游走体验,同时也使有限的空间在循环交织的游走过程中被无限延展。

 

“折叠公园”中交织缠绕的“折叠步道”  摄影:nature image

经过折叠后的公园自然产生了“类建筑”的模糊空间特征,使整个“折叠公园”呈现出一种连续的、既不像室内又不像室外的“松软”空间状态。游园者被“包裹”其中,既能遮阳避雨又能与清新空气无缝融合,可以同时获得身体上的“蔽护感”和心灵上的“自由感”。同时这种“松软”的边界状态和其中的人群活动也极大消除了建筑与城市之间生硬冷漠的对立关系,在二者之间形成一种“柔软”的过渡。

 

松软的“折叠公园”将使用者“包裹”其中,在建筑与城市之间形成“柔软”的过渡  摄影:nature image

“折叠公园”面向街道、庭院和建筑各楼层均设有出入口,人们可以从多个方向平等的进入“公园”,智能门禁系统可以确保公园中的活动不会越界到室内的办公区。“公园”中的每一个路径交汇点都被设计成放大平台,摆放着接地气的老北京竹椅和各式绿植,为游园者提供了多个不同尺度和标高的歇脚点。

 

“折叠公园”中的放大活动平台  摄影:nature image(上);马迪(下)

我们在“公园”中还设置了秋千、吊床、拳击袋、跷跷板、滑滑梯等各种有趣设施,吸引人们参与其中,鼓励人们相互遇见,继而触发更多的有趣活动。得益于钢的材料特性,人们也可以把这个公园想象成一个巨型“乐高玩具”,只要有新的想法都可以“插接”上去,让这个“公园”可以伴随人们的想象力“自由生长”。

 

“折叠公园”鼓励人们参与其中,也可以伴随人们的想象力“自由生长”  摄影:钛媒体集团(左上);马迪(右上、中);nature image(下)

“折叠公园”结构构件的最初设想是采用常见于工地的φ51脚手架,一方面是希望让“折叠公园”尽可能呈现出轻盈的状态,另一方面也希望让“折叠公园”概念成为一种极其廉价且可快速组装、增减、拆卸和复制的城市“触媒空间”通用策略。但由于结构工程师实在无法找到关于脚手架作为民用结构体系时的计算依据,当时也没有任何可以参考的类似案例,经反复沟通无果后只好选择放弃,退而采用“可以计算的”钢方管和工字钢。

 

“折叠公园”构造局部  摄影:nature image

为营造真实的公园氛围,我们利用立面网格设计了大量绿植墙,并与绿植专家一起确定了垂盆草(在北京顺义区有成功户外越冬案例)作为主要绿植品种,且制作了1:1绿植墙样品。但在施工过程中,图纸中的真实绿植竟然在施工方的中标清单中奇怪地变成了“人造”绿植,在与施工方据理力争无果后,我们最终没有同意假绿植方案。但项目建成后我们发现,缺少固定绿植的“公园”反而给使用者留下了更多的想象空间,业主和社区可以根据不同主题选择不同的植物品种和“绿化率”,让“公园”呈现出更丰富的可能性。

 

业主自行装扮的“折叠公园”  摄影:钛媒体集团

“咫尺之内,另造乾坤”,通过“折叠”思维,我们将原本相互之间无法并存的空间和场所并置在了一个真实的地方,将业主和市民,建筑与城市的各种需求“折叠”于方寸之间。原本仅用于“宣告”领地范围的冰冷“边界”,在这里成为了人人共享的“活力触发带”,为城市日常生活注入了全新的活力,现已成为社区中最受欢迎的地方。

 

“折叠公园”中的庆典活动  摄影:钛媒体集团

 

“触媒空间”的延伸

 

“折叠公园”的模糊性与蔓延性也使本项目的“触媒空间”并不只局限于场地的边界。建筑的前院紧临街道,尺寸正好契合半个篮球场,通过地面简单画线和在“折叠公园”上安装篮框,前院便成为了街道中唯一的一片篮球场,同样具备了“触媒”的属性。人们可以随时在这里上演一场街头篮球,而此时“折叠公园”又会成为球场“看台”,为观众提供不同的观赛视角。

 

场地前院成为街道中唯一的篮球场  摄影:nature image

“折叠公园”中的游步道将人们自然引至屋顶,使原本闲置的屋面也成为了“公园”的一部分。“F”形屋面的长边被设计成百米环形跑道,两个短边被设计成酒会区和迷你GOLF康体区,屋面之间的高差则被设计成了半围合的小剧场。便捷的可达性和丰富的功能鼓励人们在此运动、休憩、聚会,也可以举办各种有趣的社区活动。

 

屋顶成为“公园”的一部分  图源:靠近设计事务所

屋顶上的活动  摄影:钛媒体集团(上、中、左下);马迪(右下)

 

建筑立面改造——用镜面“反折叠”空间

 

面对撑满了整个用地的建筑,设计并没有对其外观进行雕琢,仅是用镜面蜂窝板覆盖了所有朝向场地内部的立面。镜面材料有效消隐了建筑的实体感,使生硬的墙体完全消失在了环境中,人们可以近距离与墙面进行互动,变化的环境和人们的活动成为了建筑最生动的“表情”。

 

镜面材料让原本压抑的建筑完全消失在了环境中  摄影:nature image
变化的环境和人们的活动成为最生动的建筑“表情”  摄影:马迪

墙面的相互反射也使原本狭小的庭院和有限的“公园”在视觉上被无限放大,有效增加了空间的尺度感,在亦虚亦实、亦真亦假之中,空间实现了“反折叠”。

 

原本有限的空间和“公园”在镜面反射中被无限放大  摄影:钛媒体集团
亦虚亦实、亦真亦假之中,空间实现了“反折叠”  摄影:nature image

 

重新解构的室内空间

 

原派出所主要为砖混结构形式,内部空间狭小幽闭,与自由开放的新媒体办公空间有很大的冲突。设计在保留主体结构不变的基础上,对内部空间进行解构与重塑。

 

内部空间改造示意  图源:靠近设计事务所

门厅朝向前院的外墙被拆除,一个由岩棉夹心钢板折叠而成的玻璃盒子成为新的入口和扩大的门厅空间。落地玻璃最大限度消隐了室内与室外的边界,将充沛的阳光和前院的景象引入室内。

 

岩棉夹心钢板向外折叠出新的门厅空间  摄影:nature image
门厅内的工作人员随时可以看见门厅外的有趣活动  摄影:nature image

门厅北侧的传达室被设计成开放的前台区,并加入了咖啡制作与书架功能,使门厅同时又成为一座温馨的咖啡书吧,鼓励员工在此休憩交流。门厅东侧置入了第二个玻璃盒子作为健身房,波浪纹理的长虹玻璃使盒子内外的活动在盒子表面形成有趣的光影互动。

 

门厅前台与半透明健身房  摄影:nature image

门厅南侧为内部办公区,员工需通过位于健身房南侧的道闸进入。门厅与办公区之间的隔墙被原木吧台所替代,在保证分区管理的同时,最大程度保留了公共门厅与办公区之间的空间连续和信息流通。

 

分隔区域的吧台和“摆在”吧台上的楼梯  摄影:nature image

建筑中部原本封闭的楼梯间被打开,拆除墙体与相邻楼板后形成一个“迷你”的通高中庭,让原本相互隔离的三个楼层之间形成视线与空间上的联系。

 

楼梯间被扩大成通高中庭  摄影:nature image

楼梯自身也被解构重塑,最底部的梯段与吧台融为一体成为宽敞的退台,间隔放置的石块用以满足楼梯行走需要,其余部分则可作为陈列台和休息区。上部钢结构楼梯被轻盈地“摆放”在吧台上,为来访者提供直观引导的同时,自身也成为门厅中有趣的背景。

 

楼梯与吧台、陈列台、休息区融为一体  摄影:nature image

原本垂直叠加的楼梯被拆解与错位,自由穿插于中庭之中,旨在尽可能多创造让人们相互看见的机会。半透明穿孔栏板有意勾勒出楼梯的锯齿状轮廓,强化其动态特征,并被赋予橙色、绿色等醒目的企业主题色,为室内空间注入新的活力。

 

拆解重构的楼梯创造让人们相互看见的机会  摄影:nature image(上、左下);马迪(右)

通过功能复合与空间“微腾挪”,大量空间被赋予多重用途,例如走廊宽度通过精确计算,兼顾了阅览室功能;楼梯被放大成为陈列台和阶梯讨论区;首层空间向内院拓展,围绕立柱设置了吧台工作区;空中向外生长的玻璃盒既是会议室,又是可以荡秋千的休息室。

 

走道被叠加阅览室功能  摄影:nature image
楼梯被放大成为陈列台和阶梯讨论区  摄影:nature image
向内院生长的吧台工作区和空中会议室  摄影:nature image

 

04

结语

 

这或许是一次“不正经”的建筑设计,原本需要被重点关注的、占据了整个场地的建筑,最终却消失在了环境中。而建筑之外那些微不足道的、甚至被忽略的空间,在这里却轰轰烈烈的成为了场地的主角。

 

在我们看来,建筑并不是目的,而只是一种媒介,相较于创作一座精致的、英雄般的“建筑”,我们更愿意让建筑师和建筑都往后退一步,在这里呈现一种平淡的、松软的、让人愿意靠近和参与的空间“状态”,希望这种空间状态能够“润物细无声”的吸引和容纳公共生活,并持续滋养和生发出新的城市活力,即便这并不是一座公共建筑。

 

“折叠公园”中的庆典活动  摄影:钛媒体集团
建筑贡献给城市的“折叠公园”  摄影:马迪

本次设计无意追求新奇的形式,只是尝试从发掘城市公共空间潜能的角度出发做一次自下而上的探索,努力从“约定俗成”中发现一些被忽视的公共价值,并希望能为此类项目的设计些许启发。

 

设计与建造过程中遇到了诸多困难和挑战,特别感谢属地政府和使用方的信任、支持与协调,让本次探索得以实现。

 

 

设计图纸

 

一层平面图  ©靠近设计事务所
二层平面图  ©靠近设计事务所
三层平面图  ©靠近设计事务所
北立面图  ©靠近设计事务所
剖面图  ©靠近设计事务所
节点详图  ©靠近设计事务所

完整项目信息

项目名称:钛媒体“折叠公园”——北京团河派出所旧址改造

项目类型:改造

项目地点:北京市大兴区

设计单位:靠近设计事务所 Approach Design Studio

合作单位:浙江工业大学工程设计集团有限公司 Zhejiang University of Technology Engineering Design Group CO.,LTD

主创建筑师:马迪

项目使用方:钛媒体集团

设计时间:2018年3月

竣工时间:2019年8月

用地面积:1259.1平方米

建筑面积:1843.9平方米

摄像:靠近设计事务所、nature image
剪辑:靠近设计事务所、丁俊豪


版权声明:本文由靠近设计事务所授权发布。欢迎转发,禁止以有方编辑版本转载。
投稿邮箱:media@archiposition.com

关键词:
办公建筑
北京
改造
靠近设计事务所
项目
0
参与评论
热门标签
中国空间研究计划
建筑师在做什么
建筑师访谈
建筑讲座
有方招聘
行走中的建筑学
项目
视频
订阅有方最新资讯
投稿

*注意:

1. 邮件标题及资料包请以“新作/视频投稿-项目名称-设计单位”格式命名;

2. 由于媒体中心每日接收投稿数量较多,发送资料前请确认项目基本信息、文图资料准确无误。接受投稿后,不做原始资料的改动;

3. 若投稿方已于自有平台进行发布且设置“原创”,请提前开设好白名单(有方空间账号:youfang502;Space内外账号:designall),并设置好“可转载、不显示转载来源”两项。

请将填写后的表格与以上资料,以压缩包形式发送至邮箱media@archiposition.com,尽量避免使用网易邮箱的附件功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