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6月30日下午,有方"超越几何:西扎与葡萄牙当代建筑·第4期"考察行前讲座在有方空间502举行。学术领队香港大学建筑系副主任、副教授,著名建筑评论家朱涛为在场团员初步讲解了西扎的核心设计理念,以及一些关于这位葡萄牙建筑师设计过程中的有趣细节。
下文为全场视频与讲座概要。
提及阿尔瓦罗·西扎,大家往往想到阿尔托,南欧与北欧这两位一脉相承的建筑师,在本次有方建筑考察学术领队朱涛的口中,都是"暖男设计师",两者都着重于通过用心的设计为使用者提供呵护与关怀。但是由于纬度和地域的差异,两者又有着许多不同。
作为一位葡萄牙建筑师,相比于美国、德国等国家,葡萄牙在我们的认知中缺乏具体且生动的事实细节,文化性传承又有所缺乏。西扎却在这样的环境中逐渐成长为世界一流的建筑大师,原因为何?
除了西扎作品本身具有的高超品质,在对西扎的作品进行推广和宣传的过程中,美国哥伦比亚大学教授肯尼思·弗兰姆普敦(Kenneth Frampton)起到了举重若轻的作用。弗兰姆普敦用"批判性地域主义"来描述类似西扎、安藤忠雄、伍重等一众建筑师,他们扎根于某一块土地,注重结合场址与地区特色,使建筑具有独创性和场所精神,以此向粗制滥造的普遍主义现代建筑提出批判。
朱涛指出由于葡萄牙这个国家的建筑施工质量,西扎的作品并不能称得上是精细施工,但是这种"粗糙"是诗意的。中国许多建筑师总是埋怨中国施工队水平堪忧,但是这就与我们年少时代画不好画埋怨颜料不好同理,葡萄牙的建筑材料品质低下,西扎依然可以做出有诗意的建筑,这提醒了我们要从自己身上找问题,与其和瑞士、日本的建筑师拼精工制造,考究材料,不如像西扎等葡萄牙、西班牙、拉丁美洲一众建筑师看齐,追求轻松、洒脱、率真,用心地做细腻的设计。
正如西扎本人所说:"建筑师不发明东西,建筑师只是转化现实。"对于历史的尊重,并不能成为限制建筑师自由性的前提。他还提出:"对原创性的痴迷作为起点做设计是没文化和浅薄的。"这是一种对先锋派艺术运动的反叛。西扎认为只有建立在个人对传统与现实的互动关系中的创新才是真正的创新,创新不可能从零开始。
西扎所做的设计起点来源于现实,某时某地独特而具体的瞬间带给他的启示让他的作品充满魅力。
在处理建筑的平面时,他有时刻意地让平面看起来破碎,颇有毕加索画作的影子。而朱涛认为,这恰恰体现了西扎的能力与功底,破碎的几何形实则由外至内与场地整合在了一起,更营造出了步移景异的整体感,让人在其间行走处处可以发现小惊喜。西扎早期的作品保·娜瓦小餐厅及后期作品圣地亚哥当代艺术博物馆就是很好的例子。
另外一方面,葡萄牙建筑的竖向传承对西扎的成就也有影响。在Rua Do Aleixo 53号办公楼里有三位不同年代的大建筑师一同办公:西扎的老师塔沃拉、西扎的女婿德·莫拉及西扎本人。这影射出西扎的成功并非偶然,而是经过了三代传承的结果。
在社会住宅建造热潮中,西扎热心投入,设计了大批为社会大众服务的廉租房,也彰显了当时他想借助建筑的力量服务社会的建筑理想。
另一位对西扎产生较大影响的建筑师是Aldolf Loos,他认为立面要有空间秩序不宜太过招摇,而内部空间则可以做的丰富而温暖。西扎的作品延续此理,有机的几何形态与丰富多变的内部空间相结合,使空间体验毫不枯燥。
1998年葡萄牙里斯本世界博览会葡萄牙馆是西扎的代表作品之一。70米长20厘米厚的,如同布料一样的混凝土悬挂在头顶,拉索拉住混凝土板,使用自身1000吨的重量来压制,体现出"举重若轻"的大师功底。
此外,西扎注重对楼梯、入口、走廊等空间的比例控制与设计,来营造细微之处的合适的人体感受。塞图巴尔教育学院是一个很好的例子,基地上有许多大树,这些树的存在成为西扎考虑设计的重要因素。出于保护树林,建筑做出退让,平面布局与树林边界的凹凸相吻合。主入口通过廊道进入,入口矮小,西扎故意在此压低高度营造入口的感觉,旁侧的空间高度则相对拔高,整体建筑序列分明。
在行前讲座的最后,朱涛遴选了一些适合于描述西扎设计理念的文学作品,还播放了一段西扎一遍哼着歌一边画图的视频。创作中的西扎轻松而自在,似乎是为了建筑设计而生,浑然天成的韵律与节奏,每一个转角、台阶、墙裙都裹挟了细小的美感。在他所设计出来的作品中,人们静静地或坐或立,感受四季流转,弃去自我而体会沉浮的喜悦。建筑本身并不承载宏大意义,在细节与韵律之中西扎表现了他所有的平静和喜悦,一切静待有方团成员一同感受体会。
视频录制
林楚杰,高天霞
摄影
李菁琳
剪辑
罗斯迈(实习生)
版权声明:本文版权归有方所有,转载请通过邮件或电话与有方媒体中心取得授权。
上一篇:不输于同窗贝聿铭,这位百岁建筑师也是华人之光
下一篇:旅行现场 | 身体与心灵的愉悦旅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