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计单位 湖南大学设计研究院
项目地点 湖南长沙
建成时间 2022年10月
建筑面积 325平方米
后湖原本是岳麓山的一条天然排水渠道,也是岳麓山风景名胜区的八大景区之一,水质清澈,上世纪50年代被当地居民开发围堰成人工养鱼场。因为身处三所高校(湖南大学、中南大学、湖南师范大学)包围的独特地理位置,1980年代之后陆续有一大批艺术家工作室和艺考培训学校聚集于此,形成了文创产业园区的雏形。
随着城市的不断扩张,因为毗邻岳麓山风景名胜区而不具备高强度开发的条件的后湖被遗忘在了城市发展的洪流中,环境恶化,人口增多,违章搭建等各种问题开始凸显出来,由天马村、后湖村和黄鹤村组成的后湖艺术村逐渐沦为了破败的城中村。
为了美化环境、改善民生,2013年,政府启动后湖片区综合整治工程,计划依托原有的基础将其打造成旅游和文化产业相结合的艺术园区,以此推动周边旅游产业、文化服务、文化消费和园区产业的发展。
园区脱离了城市的主体结构布局,没有统一的规划,居民自建房在自然和人为双重因素作用下,演化形成杂乱无序的分布状态。建筑之间相互避让,高度低,多面向小尺度的街道开放,呈现出自组织发展的有机痕迹。
低强度的开发原则杜绝了大拆大改的可能性,也决定了园区的更新模式不是推到重建,而是在原有基础上生长出来。新的建筑要融入到周边环境地貌中,重构原有的空间结构,延续原有的空间尺度,更新原有的空间界面,传承原有的空间意象。由此方案采用了分散的建筑布局,通过对总体结构的呼应和对建筑体量的分解来化解矛盾,满足当下的功能需求,融于传统的建筑肌理。
本案改造的D区38栋位于后湖南畔,南向毗邻园区道路,与其他三个方位已建成的两层建筑一起围合成场地的不规则边界。基地空间紧凑,中央位置遗留了一栋两层民房,结构完好,展示了基地内场所环境的原真性及日常生活的真实性,具有保留利用价值。
空间就像人的骨骼,在其满足了基本的功能需求之后,氛围、精神等内容才能加入进来。改建后的建筑拟承担约60人的办公及活动场所,其中包含独立办公室、集体办公空间、会议室、展厅等主要功能空间。而遗留建筑面积不足,需要在其基础上进行改扩建设计。
旧质重构
旧建筑是生长的母体和起点,承载着场所环境的原始记忆,与日常生活息息相关,对旧空间的重组和利用能减少改动量,为新建筑提供参考系。
遗留居民自建房具有单元多,空间尺度小的特点,方案整体延续原有的三开间的布局,水平方向上通过拆除或新增部分隔墙来重新划分空间,一层西侧开间保留原状,结合向外扩展的庭院形成独立区域,供私人办公使用;中间开间作为交通空间向外延伸与主入口廊道结合,营造出有仪式感的入口灰空间,让建筑由外向内的过渡更加自然;东侧开间将隔墙外移形成扩大的会议室;二层拆除非承重墙将小房间整合成大空间,以满足小团队的办公使用需求。垂直方向上打通屋顶的部分楼板,解决上下层的交通问题,也增强了空间的竖向联系。
新质生长
新建筑的生长不是简单的加减法,而是类似生命一样在一定条件下有秩序地增长。方案顺应旧民居的原始轴线关系,在场地北侧平行于保留建筑的长轴新增一个高8米的长方形体块,并采用坡屋顶,预留做夹层的可能性,以满足约30人的办公需求;场地南侧将旧建筑的纵轴向外延伸,延续其原有的三开间格局,并整体向东西侧各延伸一个柱跨,扩展建筑的内外边界,使新增的体量从原有的建筑中生长出来,互相渗透,修正和补充旧的建筑秩序,呈现出与历史对话的姿态。
新旧共融
新旧建筑体量之间重组成若干个新的空间,这些区域既能区分新质和旧质,起到缓冲作用,也是通向新旧建筑的交通核心部分。南侧的建筑体量将生长出来的五个开间掏空一个,结合保留建筑的入口,形成长条形的廊道灰空间,增强进入建筑的仪式感;北侧的新旧建筑之间自然地挤出一条宽约2米的过道,中间部分封闭并与其他主要交通流线相连,成为交通动脉的一部分,两端打开形成建筑的次入口。院落则更像是空间组合完成之后的衍生物,西侧庭院由围墙分隔,分配给独立办公室;东侧院子则囿于场地边界,毗邻集中办公区域,供大家日常休憩使用。
城中村在演化的过程中为了保持稳定,适应环境而进化出一定的记忆功能。保留民居的建筑材料、形式偏好、细部做法等记录着当地的建造法则,能解决某些特定的地域性问题,对现在的行为产生至关重要的影响,需要加以传承和利用。
新建的大办公室采用钢结构作为主要支撑,表皮用裸露的红砖包裹住,新的结构形式与旧的材料肌理相结合。旧建筑我们尊重其真实的面貌,保留原有的门窗洞口,对破损的表皮也未作任何处理,部分红砖以不规则的形态直接裸露在外,以一种谦逊的姿态融入到周边环境中。南侧加建的建筑体块在原始白色石灰墙面的材料基础上延展开来,采用同样颜色但是具有明显纹理感的涂料喷涂墙身,同时对遗留建筑破损部分进行修补,在尊重原有建筑材料肌理的基础上增添新的建筑语境。
新对旧延续的强调了建筑生长的时间性,时间是恒常与变迁的向度,使空间和特性成为生活事实的一部分。当时间附加在具体的建筑空间和场所氛围上,建筑便有了生命。光线最能体现时间的恒常性与秩序性,我们希望通过人为的方式主动“构筑”时间,在入口屋顶处凿了一个的圆形洞口,投下的光影记录了每天的时间变化,片墙的组合以及缝隙的保留刻画出时间运行的方向性和韵律感。建筑也会被动接受时间留下的印记,场地内的绿植诗意地描述了一年里的四季变化,泛黄的墙脚、青苔遍布的石板记录着建筑的生长过程,让建筑接纳了时间,迸发出强大的生命力。
新的建筑会变旧,建筑师精心营造的建筑往往无法经历时间的考验而逐渐被遗忘,而经过自组织演化和生长出来的建筑,能够随着时间的推移接纳和改变而延续城中村的地域和历史文脉,呈现出日常生活真实性的一面。
本案的改造模式有特殊性——业主和设计师具有自由的权力,但建筑的更新不是盲目的,而是充分尊重已有内容,延续其在空间和时间轴线上的地域性。强调建筑不是凭空出来的,而是有逻辑和秩序地演化与生长,并最终创作出具有认同感和方向感的环境特征与场所精神。
设计图纸 ▽
完整项目信息
项目名称:后湖艺术区D-38栋改造设计
项目类型:建筑改造
项目地点:湖南省长沙市后湖国际艺术区D-38栋
设计单位:湖南大学设计研究院
主创建筑师:陈翚、龚丽
设计团队:郑君、赖子凌、李晟、高美祥、李鹏昊
造价:208万
设计时间:2021年6月—2022年5月
建设时间:2022年3月—2022年10月
用地面积:628平方米
建筑面积:325平方米
摄影:许昊皓
版权声明:本文由湖南大学设计研究院陈翚工作室授权发布。欢迎转发,禁止以有方编辑版本转载。
投稿邮箱:media@archiposition.com
上一篇:错位交叠:杭州云·谷TOD / 叠术建筑
下一篇:德·莫拉+META新作:厚中见轻,布鲁日会议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