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部
文章
视频
旅行报名
招聘信息
有方服务
按发布时间
按浏览量
按收藏量
条搜索结果
暂无数据

很抱歉,没有找到 “” 相关结果

请修改或者尝试其他搜索词

登录
注册
忘记密码
其他登录方式
返回
忘记密码
确认修改
返回
请登录需要关联的有方账号
关联新账号
关联已有账号

南京横山村民服务中心及乡野公园 / 东南建研中心+东大院

南京横山村民服务中心及乡野公园 / 东南建研中心+东大院
蒋楠 | 编辑:袁蓓祺 | 校对:李博超 | 2022.11.13 13:16
横山村民服务中心及乡野公园 摄影:侯博文
景观与观景 摄影:侯博文

设计单位  东南大学建筑设计与理论研究中心、东南大学建筑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

项目地点  江苏南京

建成时间  2020年

面积  1,158平方米(村民服务中心用地面积);16,520平方米(乡野公园景观面积)

撰文  蒋楠

 


 

横山概况

横山位于江苏省南京市江宁区横溪街道东南部,山水资源丰富。其周边群山连绵,呈“U”字型环绕包围村庄,山势险要,地形复杂;片区水系亦丰富,以库、塘、沟渠等多种形式散布村庄。

 

左:横山区位 ©东南建研中心+东大院;右:现状 摄影:侯博文

然而,地形与交通等因素不利于其农业生产的开展,山水人文资源也并不广为人知。尽管每年春夏有横山徒步大会,当地也缺少旅游发展急需的各项服务配套设施。再加上生态红线的制约,使得村镇建设用地发展潜在空间较少,村庄经济发展相对落后,不仅缺乏政府及社会资本的注入,也缺乏年轻的活力。其复兴只能从乡村公共性的塑造开始,逶迤前行。

 

乡村中的公共客厅 摄影:侯博文

 

横山村民服务中心

山水之间,建立关联

 

横山在近年来发展过程中很明显的问题是:缺乏村民公共交往的高品质场所,同时也无法为前来徒步或观光的背包族及游客提供休憩停留的空间。

 

于是,村里决定在横山上庄村口,一片腾出的洼地上,兴建一座村民服务中心,远期兼做游客中心之用。

 

山谷之间的村民服务中心 摄影:侯博文
航拍俯视 摄影:侯博文

从航拍可见,该地块恰好位于南北两片山体相夹的低缓谷地之中。其南面紧邻干道;北侧为依山而建的数排农宅,沿山体等高线密集布置;地块西南角为一座保留农宅,西侧对着两三片小水面,并与不远处的乡野公园遥相呼应;东侧为现状茶园及农宅等。

 

村民服务中心建筑为三层混凝土框架结构。一层为村史馆;二层大平台之上设有村民服务大厅,为村民及游客提供服务并可举办各项活动,另有餐厅接待、厨房后勤等用房;三层为退役军人服务站,兼作办公。

 

鸟瞰村民服务中心及乡野公园 摄影:侯博文

在此乡村山水环境的起承转合之处、进入横山地区的村口要道之旁,兴建一座村民服务中心是合适的。至于如何在乡野之中建立与自然山水的关联、如何与乡村邻里环境融合并对话、如何在此地营造高品质的乡村公共空间,成为设计的主要出发点。

 

乡村环境中的建造 摄影:侯博文

位于“山水之间”的横山村民服务中心,不仅着眼于“山水”,更关注“之间”。

 

正如法国学者朱利安(François Jullien)在《山水之间——生活与理性的未思》中所述,“世界上之所以形成‘风景’,不仅是外在的事物用它们的力量和形态而共同组成‘山’‘水’以及‘风’‘景’之间的游戏,风景也形成于两极之间,即在‘我’与‘世界’之间,在‘里面’与‘外面’之间,联系二者的相互性,使视觉的同时也是感性的,因此风景是‘视觉—感性’。反过来说,假若视觉的与感性的彼此不互相连接或者不关联,就不会产生‘风景’。”

 

因此,在设计中,须着重考虑建筑作为一种人工自然,如何适宜地介入此地山水景观环境,并通过场所氛围的整体营造,调动人的视、听、闻、触等多种感官,实现建筑在自然山水情境之中的“中介”作用,使身在建筑中的人们更好地融入自然,感受风景。

 

室内外的融合与对话 摄影:侯博文

层台之上,对话自然

 

面对低于南侧进村干道1.8米左右的低洼场地,设计的一个重要操作便是将建筑的主要功能抬升1.5米左右。

 

抬升操作示意 ©东南建研中心+东大院
形体生成分析 ©东南建研中心+东大院

其第一个好处是:在乡村可建设用地极为紧张的现实条件下,增加了近400平米的可用空间。

 

最初的想法是作为架空开敞的车库之用,在建设过程中,村委决定将其围合封闭起来,作为村史展示馆,使其与不远处的新四军第一支指挥部旧址相呼应,形成一体化参观流线。于是,设计之初的预留满足了当代乡村中常有的功能转换需求。

 

抬升后的主入口层平台 摄影:侯博文

同时,抬升操作的另一个好处在于,其形成的主入口层平台,结合设计中着意塑造的不同标高、大小、尺度的平台,既能为村民、游客等使用者提供更佳的看山望水的机会与体验,也大大增加了他们偶遇、见面、聊天、交往的可能性。

 

平台形成一个动态连续的公共空间串联体系,进而帮助人与建筑更好地建立其与自然山水及周边环境之间的时空场所关联。

 

华灯初上的村民服务中心 摄影:侯博文

环境之合,传承探新

 

南北两山相夹的村落仍然保持着历经漫长时间逐渐形成的肌理与脉络。在场地周边山脚下,大致沿着山体等高线次第展开的乡村农宅,体现着长三角地区广大乡村普遍的人居面貌和建造水平。

 

虽然它们普普通通,甚至略显平庸和混杂,但其建筑对地形的顺应、其院落对环境的组织,乃至形成已久的邻里空间关联,都值得设计者充分尊重。

 

顺应地形的建筑 摄影:侯博文

这些乡村中的房子真实承载着村民对生活的想象与期许,村民会采用最朴素直接的建造方式,实现其各项功能需要。

 

最初踏勘现场时,场地西北侧的一座农宅引起了我的注意。其入口处面向广场和池塘设置了有顶遮蔽的敞廊空间,并顺应沟渠形成入户方向的扭转。转折意味着停留,这样一个简单的操作却使住户获得了欣赏远山近水、与邻里聊天对话的半公共空间,令人深受触动。

 

场地西北侧现有农宅的门廊空间 摄影:蒋楠

再往村里深入探究,发现类似的门廊灰空间随处可见。在山水资源得天独厚的横山,村民几十年来,自觉不自觉地,通过朴素自发或是因循乡邻的建造活动,阐释着他们对于自然山水的接纳态度,也逐渐形成一种在地的、日常的、拙朴的建造语汇。

 

在村民服务中心的设计中,我们希望延续这种语汇并加以传承转化创新,以作为营造村口公共空间的重要手段。

 

门廊灰空间的反复呈现 ©东南建研中心+东大院

于是,位置、大小、尺度各异的敞廊空间在建筑中时常出现,并担负着不同的功能及空间需要。

 

平台之上主入口的檐下门廊,表现出欢迎进入的姿态;餐厅西侧出口平台,正对着不远处我们设计的乡野公园;厨房东侧檐廊则将南面的山体及村庄等景致引入,形成框景;二层及三层北侧走廊,正对着依山叠落的村庄;服务接待与餐厅茶室之间,设置开敞过厅;三层西端,三面开敞的茶叙空间;乃至北侧靠近沟渠处,也形成几处不大的休憩平台等等。

 

层次丰富的灰空间体系 摄影:侯博文
景观与观景 摄影:侯博文

这些大量灰空间的植入,一方面形成室内外空间的必要过渡,同时也大大增加了使用者欣赏周边风景、公共休闲、社会交往的机会。另外,从管理角度,晚间当室内功能房间需要锁门关张时,其由大小平台和灰空间串联而成的公共空间系统仍能保持开放,为周边村民提供饭后纳凉聊天的品质场所。总之,我们希望新的设计能够以一种妥帖自然的姿态介入现有村落格局,并融入周边的乡村聚落及环境场域之中。

 

“新”的“乡土” 摄影:侯博文
村民服务中心主入口门廊空间,在地建造语汇的传承转化 摄影:侯博文

显隐之道,公共为先

 

广袤乡野中的人工建设与介入,须注重建成环境的整体营造。村民服务中心的兴建,与其说是一例建筑设计,不如说是包含着建筑、景观、室内、策划、行为、生活等多元协同的村口公共空间之创造。

 

从干道南面的村庄望去,建成后的村民中心安静地坐落于北侧山体脚下,与其周边的乡村环境融为一体。起伏错动的坡屋顶,既与两侧及前后的双坡农宅相协调,又通过单双坡面及长短变化形成明确特征,同时,对应着屋檐之下的开放交往空间,并与南侧入口的错动平台形成一定的对话关系。在此情形下,建筑最大程度地消隐于环境之中,公共空间得以显现。

 

错动起伏的屋顶 摄影:侯博文

从村口干道经过时,村民中心的服务大厅、餐厅等几个体量似乎从首层整体基座中生长出来,石块堆叠垒砌的厚重墙体、在平台间种植的毛竹黄杨、经过耐候处理的竹材扶手与装饰,强化了基座的水平延展性,在游人不经意间,将广场地面逐渐抬高并延伸至一层平台之上,从而扩大了村口公共场所的空间范围。

 

“显”与“隐” 摄影:侯博文
隐于乡野 摄影:侯博文

从村口西侧、紧邻潺潺溪水的进村便道南端往北望去,村民中心的西侧墙面与前后农宅保持着相同的沿路退界关系。

 

白灰相间的墙面肌理,高低错动的屋面起伏,它将自己隐藏起来,低调地与周边环境融为一体,并将人们的视线引向北侧舒缓连绵的远山。再往北,路过猪圈、鸡棚、菜园,西立面逐渐彰显,南北两侧相对的餐厨体量通过形体转折、体量虚实、墙面肌理、坡顶方向、色彩质感等方面进行对话。

 

乡村中的公共性 摄影:侯博文

无论从近处的小桥还是从西侧开阔的乡野公园方向看,村民中心的形象都获得了相对明确和完整的表达。建筑的“显”或是“隐”,可根据其环境场所的不同面向以及功能空间的不同需要,作出合适的判断与抉择。

 

内外之和,品质营造

 

长期以来,在长三角地区的广袤乡村,受资金、环境、体制等诸多因素制约,大部分建筑都由农民自发设计建造或照搬城市图集模板,缺乏专业设计师的介入和指导。

 

本次我们有幸承担了从建筑、室内乃至景观等在内的一体化设计内容,有助于从整体层面控制项目的完成品质。

 

村民服务大厅 摄影:侯博文

一是内外公共性的统一。对于村民中心,我们希望在乡村重塑一种公共性,并试图打破建筑与环境的内外界限:一方面通过组织漫游路径,串联大小平台及灰空间,形成公共空间体系;另一方面,将具有公共开放属性的建筑界面做通透化处理,以此实现内外的视线交流,同时,将周边优越的山水景观引入室内。

 

服务大厅、餐厅、接待、楼梯平台的玻璃幕墙,形成与周边普通农宅相区别的标志性开放化景观。尤其在夜幕降临华灯初上之时,服务大厅与餐厅通体晶莹,成为村口空间的标志所在。

 

“竹”在室内的反复呈现 摄影:侯博文

二是内外材质氛围的统一。横山周边山体大多被毛竹所覆盖,竹作为当地最为常见的材料,也被以不同的方式精心组织到村民中心的室内外空间之中。

 

作为栏杆扶手,耐候处理的竹片错动咬合;作为立面装饰,粗细不一的竹筒疏密有致地嵌于玻璃之上;作为主要厅堂及走廊的顶部装饰,排列有序的竹竿形成整体界面;作为室内空间分隔的屏风,长短不一的竹料形成“山”形图案纹理;另外,它还作为户外种植、墙面装饰、吊灯材质等等。竹这种富于温度与质感的材料,在设计中反复呈现。

 

餐厅西侧敞廊与山体 摄影:侯博文

乡土之韵,与旧为新

 

在快速城镇化的发展背景下,当下长三角地区广大乡村的“类城市化”趋势相当明显。乡村营建的原有机制、文化追求、历史传承、审美理想等逐渐消弥殆尽。

 

在与横山村民互动中不难发现,在他们的眼中,“新”比“旧”更高级,“奢华”比“淳朴”更值得夸耀,因此他们会在旧屋翻建时将老物件老家具随意丢弃。见此情形,我们首先说服村民,将来自他们老宅中的老磨盘、柱础、石墩、石碾、条石等集中回收,置于村委门旁空地上,并向他们保证这些材料日后会派上用场。

 

乡村中的旧材料,老物件 摄影:蒋楠

对于门前来往的村民来说,这会是一种善意的提醒:这些历史印记是有价值的,它们值得保留,并可通过一定的方式融入乡村建设中去。

 

除了这些回收材料之外,我们尽量采用了地域乡土材料,如周边拆迁工地回收来的破砖旧瓦,本地盛产的毛竹、块石,将其精心组织到新的建筑与场地之中。

 

项目建成后,一位村民告诉我:“在建的时候觉得,这新盖房子怎么用的破旧材料,一点都不‘高档’,现在建成了却感觉越来越耐看了。”

 

我视之为一种鼓励与褒奖。

 

“拙朴”与“精致” 摄影:蒋楠

更为可喜的是,当地村民在自建房屋时的观念正在发生变化。后来他们兴建自家房屋时,比以往更加关注一些地域乡土做法及本地材料运用等。村民对于“好房子”的理解,乃至对建筑风貌的选择、对自然环境的态度、对地域材料的应用等等这些在乡村环境中进行人工建造的“价值观”,正在悄然转变。

 

这对于横山而言是至关重要的,因为归根结底,当地村民才是建设自身家园、营造田园乡村的最主要力量。

 

“拙朴”与“精致” 摄影:蒋楠

村民之家,人性场所

 

自建成后,村民服务中心恰如其名,较好地发挥了为村民服务的多样功能。村民喜欢茶余饭后在它的主入口广场及大台阶上聚集、聊天交往,在平台上休闲纳凉,在大厅里品茶休憩等。他们成为这座建筑的真正主人。

 

村民在服务中心大台阶处聚集 摄影:侯博文
融合与对话 摄影:侯博文

 

横山上庄乡野公园

上庄乡野公园位于村民服务中心以西,呈喇叭口状发散。其处在夹于南北两山之间的开阔谷地,向西远望江宁区最大的淡水湖蟠龙湖。它也是上庄大部分村民进村的必经之处。

 

村里决定利用废弃荒地营造乡野公园,并与当时正在修建的村民服务中心连为一体,整体塑造具有较高品质的乡村公共空间和环境景观。

 

乡野公园鸟瞰 摄影:蒋楠

在山水资源丰富的横山,处处都能感受到自然生态基底之美。因此,在乡野公园的设计中,我们首先考虑的是如何保持原有的乡野田园之味,让一切改变自然发生。

 

于是我们的工作就变得简单起来,与其说是公园景观设计,不如说是乡野生活营造。场地中能保留的元素都顺其自然地被保留下来,包括北部入口处一户现状农宅以及部分树木植栽等。公园仍尽量保持农田状的大致肌理,并被蜿蜒曲径划分为若干具有一定功能主题的生态斑块。

 

 

乡野公园 摄影:蒋楠

公园东侧与村民服务中心相接,因此东部利用现有水面往西延伸又形成两片池塘,作青虾养殖之用;南部沿路为村民设置广场舞场地,也可作为农产品展销处及每年横山徒步大会的出发集合地。

 

西部沿着沟渠为果树种植园,当地盛产的各种果树苗圃在此展示;北部为儿童设置了由桂花树组成的植物迷宫,以及由废旧轮胎围合而成的嬉戏沙坑,并留有一定的预留发展用地。

 

苗圃 摄影:蒋楠
材质细节 摄影:蒋楠

公园中心以草坪为主,局部堆土形成微地形,周边工地拆迁剩余旧砖石板铺成的小道穿插其间,村民与游客可在其中聚集、散步、健身、闲坐,充分感受自然乡野气息。

 

建成以来,乡野公园不仅得到村民的日常使用与喜爱,还成为了乡间动物们的自在乐园。

 

 

使用乡野公园的人和动物 摄影:蒋楠

 

设计图纸 ▽

 

总平面图 ©东南建研中心+东大院
主入口层平面图 ©东南建研中心+东大院
其它层平面图 ©东南建研中心+东大院
立面图 ©东南建研中心+东大院
剖面图 ©东南建研中心+东大院

 

完整项目信息

项目名称:横山村民服务中心及乡野公园

项目地点:南京市江宁区横溪街道横山社区上庄村

设计单位:东南大学建筑设计与理论研究中心、东南大学建筑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

主创建筑师:蒋楠、袁伟俊

设计团队:蒋楠、袁伟俊、吉文娟、肖亦苏、李斯源、李响等

业主:南京市江宁区横溪街道横山村村民委员会

设计时间:2017年

建成时间:2020年

村民服务中心用地面积:1,158平方米

村民服务中心建筑面积:917平方米

乡野公园景观面积:16,520平方米

摄影:侯博文、蒋楠


本文由东南大学建筑设计与理论研究中心、东南大学建筑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授权有方发布。欢迎转发,禁止以有方编辑版本转载。

关键词:
东南大学建筑设计与理论研究中心
东南大学建筑设计研究院
乡村建筑
公园
南京
建筑
景观
村民服务中心
江苏
社区公园
项目
0
参与评论
热门标签
中国空间研究计划
建筑师在做什么
建筑师访谈
建筑讲座
有方招聘
行走中的建筑学
项目
视频
订阅有方最新资讯
投稿

*注意:

1. 邮件标题及资料包请以“新作/视频投稿-项目名称-设计单位”格式命名;

2. 由于媒体中心每日接收投稿数量较多,发送资料前请确认项目基本信息、文图资料准确无误。接受投稿后,不做原始资料的改动;

3. 若投稿方已于自有平台进行发布且设置“原创”,请提前开设好白名单(有方空间账号:youfang502;Space内外账号:designall),并设置好“可转载、不显示转载来源”两项。

请将填写后的表格与以上资料,以压缩包形式发送至邮箱media@archiposition.com,尽量避免使用网易邮箱的附件功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