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计单位 水石设计
项目地点 浙江嘉兴
建成时间 2021年
建筑面积 940平方米
本文文字由设计单位提供。
嘉兴火车站为浙江省嘉兴市最早的火车站,位于市城东南部,曾是沪杭甬铁路通车时全线最大的中心站。自各段陆续建成并通车以来,沪杭甬铁路被用于运输货物和乘客,对近代浙江经济发展和社会文化变迁产生深远的影响。
1921年,中共一大会议在上海法租界举办。会议中因巡捕房密探突然闯入被迫中断,代表们分两批沿着沪杭铁路到达嘉兴火车站,继而登上游船,在南湖一艘画舫上完成了大会议程,宣告了中国共产党的诞生。嘉兴站和上海一大会址、嘉兴南湖一起,成为历史上重要事件、人物的物质遗存。
嘉兴站区域改造工程作为“百年百项”明星工程,是“喜迎建党百年十大标志性工程”之一。MAD建筑事务所负责主持设计嘉兴“森林中的火车站”总体项目。水石设计携手东南大学建筑学院,在这座“森林中的火车站”里负责火车站老站房、跨线天桥和站台雨棚的重建工作。2021年6月25日,改造完成后的嘉兴站正式开通运营。
嘉兴火车站于清光绪三十三年(1907年)建站,初建时站屋为二层楼,占地446平方米;民国四年(1915年)屋顶改造。嘉兴站是近代交通建筑,反映出当时人们的审美趣味,以及20世纪初交通建筑的典型风格特征。
为了向历史致敬,并让市民有机会感受城市历史的厚度,MAD决定1: 1重建老站房,并在新站台上重现忠于车站站台历史面貌的雨棚、天桥。由于年代过于久远,为了尽可能还原百年前民国时期的建筑风貌,设计团队做了大量细致的历史研究和建造研究工作。
嘉兴站作为沪杭甬铁路通车时全线最大的中心站,对沪杭甬铁路建造史的研究,以及沪杭甬铁路沿线各站点的研究就变得格外重要。同样,对于1910年前后中国大地上开展的京张铁路、中东铁路建设等铁路史的研究,也为嘉兴站的研究提供宝贵的资料补充。
研究之初资料匮乏,仅凭借数张历史照片和简要的文字记录,难以准确了解1921年嘉兴站迎来一大代表时的状态,更难以落实到对重建设计的指导。反复研究下,设计团队决定从现有的资料中唯一能确定的科学数据入手,来推导当时建筑的尺度与关系,那就是——轨距。轨距作为铁路建设、火车生产的统一标准,是有明确的尺寸要求的。
我们发现沪杭甬铁路使用的是英制的标准轨距4.8英尺(折1.435米),参考它研究了当时的摄影相机的焦距,用3D模型模拟历史照片中建筑、月台、铁轨等构筑的关系,再从模型里推敲各建筑与构筑的尺寸。
对建筑的研究工作主要体现在三个点:老站房、站台雨棚、跨线天桥。通过梳理能够提供判断的历史照片的时间点,并通过查阅大量文献与地方志、铁路史资料中对嘉兴火车站的记录,我们罗列出原建筑的可能性,推敲并还原出它们的真实状况。
老站房
“老站房”是其中最为确定的一处主体。站房初建时共两层,占地面积446平方米,立面为青砖扁砌墙体及砖柱,红砖线脚及门窗券,顶部为观音兜形式,上有蔓草灰塑。其平面反映了当时为满足候车、乘车等活动功能需求的建筑设计水平,其建筑、设施体现了当时的生产、建造技术情况。值得庆幸的是,历史照片里所呈现的站房状况较为完整、也较为清晰。
结合嘉兴站历史照片、仍存原貌,以及据史重建的其他沿线站点来看,这一系列站房建筑在室内外建筑风格上存在联系,如入口山花、窗洞、檐口处理等。对比嘉兴县志曾经记录的站房大概占地面积,设计团队最后从模型上推导出来的占地面积几乎和历史记载的是相同的,也进一步增强了我们的信心,相信我们的研究在逐渐接近当时的原状。
在立面的复原方案上,我们通过对历史资料的研究,在同时期、同类型的建筑里去验证一些从照片上反映不到的细节,通过层层的推敲一次次帮助设计团队打开灵感之门。
#砖的研究和选择
砖块的选择是该项目的一个重点。嘉兴地区曾隶属于平江府,立面材质的做法相当接近。所以对苏州地区、上海地区和嘉兴地区所能看到的1921年左右的同类建筑,团队都进行了走访,对门窗、砖券、窗台和砖缝的做法等,做了必要的测绘。
对建筑整体尺寸比例进行推敲,我们从研究的资料历史照片模型对比中,得到了基本的立面的形态和尺寸。但是对于砖的使用方式,还存在一些疑问。使用八五砖还是九五砖的尺寸,砖缝会是多大,排布方式是怎样的,每一层叠色是多少,块砖的叠色是多少,每个砖的宽度是多少......
最后我们通过对同时期建筑砖墙砌筑的对比研究,确定了嘉兴地区当时采用的是九五砖,砌筑方式为一顺一丁,砖缝多为元宝缝。立面的排砖让我们从立面形态上的凹凸关系和扶壁柱,确定了复建具体的尺寸和关系。
#门窗的细节
在门窗的复原研究中,团队从以往中东铁路的沪杭甬铁路的历史照片,和对周边所看到的同时期建筑进行的测绘与对比,寻找到比较常见的门窗高宽比。从排砖的角度来分析出砖、窗户可能的宽度。通过对苏州和嘉兴地区的同时期建筑的测绘,来推敲验证这些尺寸。从研究到现场的验证、实物的验证,我们得到了比较科学的窗户的比例和大小,再对窗户进行构建的测绘,把项目的细节还原到图纸上。
#历史上的火车站对水磨石材料的使用方式和工艺
站房室内地面材料暂未发现可靠的依据,但作为公共建筑,结合当时的历史背景,水泥虽价格低廉,却没有良好的装饰性且易起灰尘和碎裂,大多仅在工厂使用;而传统青砖易碎、工艺复杂、成本高、砖缝处难清理等缺点,也不适用于公共建筑或者大面积使用。
相比之下,耐磨、防滑、不易起尘的地面材料唯有水磨石较为符合。横向比较同时期的大连火车站等铁路建筑,也可以看到类似的做法。水磨石于清末传入中国,因成本低廉,具有耐磨、防滑、抗压、一定的装饰性等特点,很快在公共建筑中被应用。新中国成立后,水磨石也作为装饰性地面开始大量应用,取代了砖铺地的主流地位。
站台雨棚
“站台雨棚”经历的历史时代比较复杂,饱经沧桑后产生的变化非常之大。它分成两个部分:一个上行月台的雨棚,和一个岛型月台的雨棚。从历史时间看,从建成初期到1937年,站台雨棚的形态、位置都发生了变化。
1909年至1920年代,上行月台雨棚和岛型月台雨棚均为四坡顶建筑形式;1920年代至1930年代,上行月台的雨棚形式从四坡顶变为单坡顶,岛型月台的雨棚形式为双坡顶;1937年前后,上行月台的雨棚形式为单坡顶,岛型月台的雨棚形式为双坡顶。
由此推断,1921年时的上行月台雨棚较有可能为四坡顶,由四坡顶转换为单坡顶的时间不详。岛型月台雨棚较有可能为双坡顶,由四坡顶转换为双坡顶时间不详。结合MAD设计的现代站台雨棚的形态,最终复原的站台雨棚均采用了四坡顶的形式。
跨线天桥
从嘉兴站历史照片中可以看出,“跨线天桥”结构发生过的变化。根据海宁站在1920年建木质跨线桥、在1925年跨线桥木架更换钢架,推测嘉兴站天桥构架应与其同时发生变化。它的变化在各个阶段都有不同的特征。综合资料团队推断,在初建时,天桥应是桥面以下做柱梁式钢结构,桥面以上做木结构双坡廊。结合现行铁路建筑的规范和安全使用的需求,统一采用钢结构来呈现跨线天桥的结构形态。
对比同时期的中东铁路建设资料,跨线天桥的主体框架是以铺设铁路的工字型钢轨和角钢作为主要结构材料和连接构件,屋面为镀锌瓦楞板。根据资料显示,测定的中国人平均身高1.65米。通过照片进行比对,我们分析出休息平台的高度为2.5米左右,天桥雨棚高2.5米左右,且顶棚为人字形,上部杆件高度为1.8米左右。
在研究过程中,我们依托于水石传统建筑研究院对遗产保护的深刻认知、理论知识和经验基础,包括水石城市更新的技术积累,尤其是对民国建筑更新利用的一些办法和手段。虽然偶有遇到矛盾之处,但是通过团队不断地优化和深化,最终实现了协调和解决。
嘉兴站的主持设计方MAD在整个设计和项目实施过程中,也表现出了对历史建筑的尊重:把主要的站房功能置于地下以突出老站房的体量和形象,新老站房交界处的反复推敲和比较,新站台雨棚对复建雨棚尺度的契合。
嘉兴站作为当地重要的交通设施,在情感延续、精神传承方面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重建后的嘉兴站体主体已成为一个展示馆,实际不承担任何火车站站台的功能,它更多是作为一个精神场所。
自嘉兴站改造消息发布后,当地人民满怀期待、热情讨论,这也折射出嘉兴站在社会凝聚力方面的重要作用。百年巨变,沧海桑田,历史的车轮滚滚向前,时代依然在变化与发展。当过去与如今在此处产生共鸣,一座建筑已不再只是它本身,它将携带着民族记忆继续向前。
完整项目信息
项目名称:嘉兴火车站老站房重建项目
项目地点:浙江省嘉兴市
建设时间:2019年—2021年
项目规模
重建站房:占地面积470平方米,建筑面积940平方米,高度11米
跨线天桥:宽2.15米,长度27.10米,高12.97米
站台雨棚:投影面积2342.36平方米,宽度6.50米,高7.83米
建筑历史及建造研究:
东南大学建筑学院(沈旸、俞海洋、郎烨程、石晏蕊、苏清商)
上海水石建筑规划设计股份有限公司-传统建筑研究院(沈华、范燕亮、侯也娜、徐衍、刘庆堂、朱星星、梁雅洁)
建筑设计及施工图设计:
上海水石建筑规划设计股份有限公司-传统建筑研究院(范燕亮、侯也娜、李康、徐衍、夏丽君、张一凡、韦华东、周鑫、陈善良、张培歌)
室内设计及施工图设计:
上海水石建筑规划设计股份有限公司-传统建筑研究院(毛聿川、张敏、孙程)
摄影师:山间影像、CreatAR Images、奥观建筑视觉
延伸阅读:
版权声明:本文由水石设计授权发布。欢迎转发,禁止以有方编辑版本转载。
投稿邮箱:media@archiposition.com
上一篇:建筑地图139 | 南京,南京
下一篇:科尔多瓦当代艺术中心:记忆之上的创造 / Nieto Sobejano Arquitecto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