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部
文章
视频
旅行报名
招聘信息
有方服务
按发布时间
按浏览量
按收藏量
条搜索结果
暂无数据

很抱歉,没有找到 “” 相关结果

请修改或者尝试其他搜索词

登录
注册
忘记密码
其他登录方式
返回
忘记密码
确认修改
返回
请登录需要关联的有方账号
关联新账号
关联已有账号

东莞长安镇实验小学天桥:在地与飞翔 / 朱涛建筑工作室

东莞长安镇实验小学天桥:在地与飞翔 / 朱涛建筑工作室
撰文:朱涛 | 编辑:李博超 | 校对:李博超 | 2021.08.16 23:29
设计意向  ©朱涛建筑工作室
天桥鸟瞰  摄影:罗然

设计单位  朱涛建筑工作室

项目地点  广东东莞

建成时间  2019年

用地面积  2000平方米

撰文  朱涛


 

长安镇两个即将开工的天桥项目,却被突然叫停了。


“能不能改下立面?”


2016年6月,我刚在东莞市长安镇担任城市设计顾问。当时,工作室有幸在2016至2019年间,联合香港大学中国建筑与城市研究中心的团队与镇政府合作,研究该镇的一些空间问题,协助制订空间发展策略。除研究外,工作室还做了一系列大大小小的城市规划、城市设计,以及建筑与景观层面上的设计,所有工作统称“长安实验”。


有意思的是,“长安实验”中频频接触到的议题是城市交通。当时,在一场关于交通问题的会议上,我对某规划方案提出异议,反对以机动车至上的逻辑,在长安镇闹市区修建大量人行天桥,盲目追求“人车分流”等措施。在镇政府任职的书记对我的意见感兴趣,会后给我看两个天桥设计,探讨如何将天桥的立面美化。


这一问询,也促使长安实验小学天桥成为“长安实验”早期的设计项目之一,此外,这也是工作室第一个落地长安镇的项目。

 

从环山渠河边仰视三个小阳台  摄影:罗然

 

改方案


两个天桥,其中位于镇中心广场边的一个,最终决定不再实施。另一个天桥位于镇北边的莲花山脚下,长安实验小学入口处。校园坐北朝南,南入口面临一条东西向快车道莲湖路。修天桥是为了帮路南社区里的学生和居民们更便利地通达路北校园,这种“人车分流”当然是必要的。


到现场才发现,学校入口处其实还有条与莲湖路平行的小河,叫“环山渠”。但阔大的学校入口广场却把它盖得严严实实。广场两边近乎对称地各设一片停车场。直到俩停车场的外边缘,环山渠才露出来。走到西边停车场出入口处(其实是河上方盖板),可看到环山渠河道内的水很清,绕着一丛丛水草流转,河岸两边树林葱茏。那时刚好夕阳西斜,阳光穿过树丛,洒落水面,反射入眼,景色如莫奈的莲塘般迷人。这就是天桥要修建的地方。

 

左:长安实验小学门口广场及快车道场景;右:天桥场地西临从盖板下显露出来的环山渠  供图:朱涛建筑工作室

拿到本来要施工的天桥图纸一看,不是设计得“太丑”,而是根本没“设计”。施工队完全是在“套图”——同一套图纸已经在长安复制了十几个一模一样的天桥,在这儿无非是要再复制一个而已。我提出,单纯的立面美化建议可以做,但需要更系统的动作,才能克服原方案的五大缺陷:

 

原天桥方案效果图(左)和平面图(右) 供图:朱涛建筑工作室

1. 建天桥是为人车分流,但原方案让人过了天桥,到北面学校一边落地时,刚好碰上停车场的出入口,人车严重冲突;
2. 原方案未设无障碍通道。上千个小学生中哪怕有一个坐轮椅,或市民中有腿脚不便利的,因为修了天桥,原本过马路的斑马线被取消,反而过不了马路——这有违 “以人为本”的政府服务精神;
3. 原方案没有善用基地周边的美好景观:环山渠、道路旁的市政绿地、小学入口广场等;
4. 原方案缺乏文化愿景:小学生们每天至少两次过桥,美好的空间体验会成为他们成长中美好记忆的一部分,而原方案没有情趣和想象力;
5. 原方案的形象的确很丑——但这只是表面问题,前述四点才是根本缺陷。


这些诊断得到了政府方的认同,于是天桥施工准备工作被叫停,期待着新的修改方案。我们“改了改”,实际上断断续续花了一年多,最后变成彻底重做。我们想证明:天桥不仅是个交通工具,不光要看起来美。天桥还可以成为一个生命体,在植入一片场地后,与多重条件紧密结合起来,成为场地生命的有机部分。

 

新天桥方案轴测示意图  ©朱涛建筑工作室

 

落地


设计第一要探讨的是天桥两端如何妥帖“落地”。在北端,为了让天桥落地时的人流与校广场西边停车场的出入车流错开,我们从桥面向东、面向学校广场引一个大斜坡,和停车场出入口形成立交。或反过来说,这是将学校入口广场的一片市政绿化带“掀起来”,往西向上搭接到天桥上,成为一个立体公园。这样家长们在接送小学生等候时,或小朋友在上下学的间歇中,都可在这坡地公园里休憩玩耍。

 

鸟瞰可见北端大斜坡、三个小阳台与市政绿化带与环山渠的关系  摄影:朱逸蕾

除了标准台阶外,连续转折的坡道既是无障碍坡道,也可给孩子们奔跑玩耍,甚至方便骑自行车、电瓶车的人过马路。在台阶和坡道外,我们还专门设计了第三条路径——一组小滑梯,让孩子们可从桥上一路“出溜”下去,到校门口广场。

 

上:天桥北端大斜坡2017年2月案:一个立体公园+游戏场  ©朱涛建筑工作室;下:最终实施的北端大斜坡,将游乐设施大幅简化  摄影:罗然

在大斜坡的端头、桥面的西边正对环山渠出口的部位,设有三个小阳台,让小朋友们凭栏欣赏河景,尤其是夕阳下的“印象派”美景。

 

上:2016年9月案:北端平台向西环山渠上空悬挑的一个小阳台  ©朱涛建筑工作室;下:最终实施案增设为三个小阳台  摄影:罗然
从小阳台俯视环山渠,欣赏“印象派”美景  摄影:朱逸蕾

天桥南端落地处是市政绿化带中的一片小树林。这里除了设有一部便捷的垂直楼梯外,还做了一条蛇形坡道,漂浮在树丛中。小朋友们可以上下奔跑,从林中穿越,就如“腾云驾雾”。等那些小树长大些,他们一定会像猴子一样在坡道上抱住树干,爬上去,缠绕在树林里。

 

上:2016年9月案:南端蛇形坡道  ©朱涛建筑工作室;下:因碍于地下市政管线分布,最终实施案中的蛇形坡道也有所简化  摄影:罗然

为什么不设电梯,却要实现无障碍可达?当时政府方提醒我们,一是电梯成本高,二是管理维护有一定难度。要避免在使用中出产生事故。电梯的金属构件甚至可能被不法分子肢解,当废品卖掉。 这一细节折射出一个巨大的、让镇政府头痛的社会管治难题。

 

蛇形坡道使用场景  摄影:朱逸蕾

长安呈现了中国经过四十年改革开放和急速工业化,如今已成了一个80.74万常住人口、高峰时超过百万居住人口、年GDP达500亿的工业重镇,形成的一种独特的社会形态:百万人口中只有5万本地人,其余均为外来打工人;它在税收上缴返还政策、政府公务员名额配备、公共服务资源配置上仍滞留在镇的级别上,但它产业经济强盛、人口众多,在很多方面的实际运作上却堪比一个大都市。这一情况为该镇的管治工作带来不小困难,可谓“小马拉大车”。


在长安能够学到很多,既有关于社会的,也有关于空间的。就建筑而言,有一堂课很重要(印度建筑师多西也有类似的感悟):设计的东西一定要经久耐用、低维护,经得起自然和人力的各种“虐待”考验。

 

 

飞翔


桥身怎么设计?一开始我们想做个飞机筒舱。每次在航班上翻看安全指南时,我都对紧急迫降有所遐想:舱门打开,放下大滑梯,大家逐个跳下,一定很好玩!桥北端的大斜坡已经像个大滑梯,不如就把桥身做成圆筒飞机舱。

 

但工作室另一个建筑师梁庆祥却要做成三角形坡屋顶,想表达一点传统木结构的建筑内涵。一个要圆,一个要三角,争执不下。最后说算了不吵了,来个折衷:桥身一边是三角形,一边是圆,中间渐变。

 

关于桥身的草图,一个想用圆形飞机舱筒,一个想做成三角形坡屋顶  ©朱涛建筑工作室
2016年9月案:提出三角与圆形结合的桥身  ©朱涛建筑工作室
2016年9月案:对“三角—圆”形桥身内部的空间想象  ©朱涛建筑工作室
2016年9月案:对三角-圆形桥身提出两个方案:“莲花春晓”拟将饶宗颐为长安所做的同名水墨画提炼成开窗图案,为桥身采光;“长龙卧波”利用三角—圆形的几何渐变,张开一系列墙身“鳞片”,为桥身采光  ©朱涛建筑工作室
2016年9月案:对“长龙卧波”案的桥身骨架、鳞片形态的初步分析  ©朱涛建筑工作室

这样小朋友们每天上下学时,都可以在桥里边上几何课:咦,这边是圆,那边怎么成了三角?他们也一定会对观察中间的光滑渐变感兴趣。

 

从天桥的半圆入口远望尽端三角形入口  摄影:朱逸蕾

孩子们每天上下学,穿越“三角—圆”间的渐变和扑朔光影  摄影:叶栋樑

设计到这时也开始真正有传统文化内涵了:跨越东西方建筑传统,三角形让人联想起木结构坡屋顶;圆则往往联系到砖石结构拱顶或穹隆。18世纪法国的劳基尔长老(Abbé Marc-Antoine Laugier)认为三角形屋架(由垂直立柱支撑)最美,因为源于自然的“原始窝棚”(primitive hut)——这个天桥有了;同在18世纪法国的布雷(Étienne-Louis Boullée)则认为半圆拱顶最美、最普世——这个天桥也有了。

 

我们可以自豪地声称:长安一个小小天桥屋面,同时“指向”两大建筑传统;或者说,它将建筑史中相背的两种理想形式“连接”起来。

 

向劳基尔的原始窝棚与布雷的半圆拱顶致敬  ©朱涛建筑工作室

 

实施


然而,进入施工图阶段后,我们恨不得把自己画草图的手给“砍”了,悔不该做这么复杂的形式!工作室在深圳的草创阶段,对每个设计大家都使出吃奶的力。但骨感的现实是,每个环节的费用极少,甚至没有费用。而我们的设计常在很多环节衍生出超额的工作量,逼使工序中的每一方都得突破做事惯例,超常付出。团队的辛劳自不必说,也“殃及”甲方(长安市政工程办)、出施工图的设计院、施工公司、钢结构和幕墙公司等等。

 

天桥张开的“皮皮虾”(或叫龙)鳞片  摄影:罗然

桥身由圆到三角的渐变,再加上如皮皮虾鳞片般渐次展开的采光裂缝,导致每段屋面都是复杂的三维曲面。这在电脑模型里进行几何分解倒还不难,但它驱使团队要花上几个月时间,摸索合适的建造工艺。

 

桥身由圆到三角的几何渐变示意  ©朱涛建筑工作室

孩子们每天上下学,穿越“三角—圆”的渐变和扑朔光影  摄影:苏立国

我们一度想使用曾在广东流行、现在不再时髦的瓷砖做法。遍查各种瓷砖产品,我们期待利用小片瓷砖(或马赛克),铺设出桥身的三维曲面,最后把桥贴成一条“金龙”。但市政办方面担心现今瓷砖的粘贴工艺不过关,再加上桥屋面长期振动,恐日后瓷砖剥落,危及下面行驶的汽车,最终我们只能放弃磁砖,采用大家都放心的钢龙骨和铝单板。

 

几何渐变,需要设计从基本几何控制,一直深化到结构和构造  ©朱涛建筑工作室
由圆到三角的几何渐变,最终落实到结构龙骨和表皮构造的细部设计  ©朱涛建筑工作室

最要命的是地下工程,也就是平常不可见部分。天桥场地表面上看起来开阔轻松,但下面密布各种玄机。开工前没有完整的地下设施资料,也没做物探。破土犹如给一个外表看似地球人的外星人动外科手术,每切开一块熟悉的表皮,便露出一堆令人惊讶的管线和器官。

 

天桥地面“解剖”图:表皮下暗藏各种错综复杂的管线,天桥的每个落脚点都得精准控制、见缝插针  ©朱涛建筑工作室

桥北端的坡地公园覆盖在环山渠暗河上,它的结构支撑(柱和混凝土墙结合)是该直接落到河岸护壁上,还是与之脱开?从河岸施工图看,护壁能支撑消防车重量,那么理论上也足以支撑坡地公园。但在现实中,市政办提醒说,河岸建成已有较长时间,详细的施工情况难以考证,坡地公园的结构最好与河岸脱开。决定刚做出,在河的南岸护壁之外挖基坑时,却挖出了一条电缆沟。于是结构马上调整,让坡地公园的结构在河南落到河岸护壁上,在河北仍与河岸护壁脱开。

 

天桥与实验小学南入口广场场景  摄影:罗然

桥身中段有根支撑柱子,柱脚落在双向七车道中间的绿化带中。它的基础正要施工,突然得知前不久水务部门刚修了一道污水管,恰好穿过柱基础的正下方。因为狭窄的绿化带之外便是车道,柱脚根本无法移位。这时市政办的陈主任急中生智,将基础承台形式变成一个大板凳,下面由四根桩支撑承台四角,跨过下方那根污水管。

 

最终我们意识到,这座天桥不仅要跨越地面上可见的小河、纵横的“车河”和市政绿化带,还要避开地下密布的电力、污水、给水、雨水、煤气和电信管道。天桥像个芭蕾舞女,看似舞姿轻盈潇洒,但每个落脚点都必须精准控制,在玄机密布的基地上见缝插针。

 

天桥鸟瞰  摄影:罗然

 

理想


天桥是工作室在深圳正式注册后创作的首批作品之一,本想简单“改改立面”,我们却花了一年多重新设计,再加一年多的施工周期,天桥直到2019年才完工。它寄托了我们关于设计,要同时构筑“在地与解放”两种诗意的理想。工作室的宣言“空间实践五点”中第四点这样写道:


“在地——建筑以何种方式植入大地?建筑基底如何表达对场地上及周边的自然生态、城市肌理、文化传统和社会语境的礼赞?如何实现从城市外部环境到建筑室内、从公共地面到上层空间的过渡?

解放——建筑如何借助技术和语言,赋予人新的空间体验、激发人的美好想象,让人体验到自由和解放?这是现代建筑自诞生起对人所做的最美好许诺,我们对此仍抱有坚定信念。

在地的同时获得解放——这是我们建筑设计的文化述求。”


天桥的两端探讨“在地”:北端落地是个覆盖在河上、将市政绿化三维折叠的坡地公园;南端落地是条林中穿行的蛇形坡道。天桥的中间桥身追求“解放”:从圆到三角的屋盖渐变,营造出扑朔迷离的光影,给人一种脱离两岸、悬浮空中的虚幻感。

 

 

使用


2019年9月,实验小学开学,天桥正式开放使用。

 

坡道  摄影:罗然

市政办和实验小学的领导们都很喜欢天桥,但总担心坡地公园存在安全隐患。在施工中,几乎所有的游乐设施都被取消。几段小滑梯,本可让孩子们“出溜”着下山、上学,最终都被改成了灌木池;坡地顶盖上部开了两个大洞,覆盖双层绳网,想让孩子们趴上去,浮在空中,透过孔洞,向下看环山渠(尤其是夕阳反光)。俩大洞倒是建出来了,但又被增设栏杆围住,不准进入;到放学时,学校甚至派老师纠察,制止孩子们在坡道上奔跑……

 

坡道上玩耍的孩子  摄影:苏立国

建筑师希望空间赋予孩子们自由,管理者希望保证孩子们安全。追求自由,还是保证安全?各有各的理由。我们的建筑恐怕会永远面临这些矛盾,因为这些矛盾是内生于社会和人生,恐怕无法化解。


在日复一日的使用中,在不同愿景的张力间,天桥的生命才真正开始。

 

 

设计图纸 ▽

 

天桥总平面图  ©朱涛建筑工作室
天桥平面图  ©朱涛建筑工作室
天桥剖面图  ©朱涛建筑工作室

 

完整项目信息

项目名称:长安镇实验小学天桥

项目类型:建筑/景观

项目地点:广东省东莞市长安镇

设计单位:朱涛建筑工作室

主创建筑师:朱涛

设计团队完整名单:梁庆祥、叶栋樑、苏立国、蔡湘棣、夏乐伟、陆洁荣、张苏敏、章竞文、邱燕玲、罗斯娴

施工图配合方:华南创图设计有限公司

业主:东莞市长安镇市政工程办公室

建成状态:建成

设计时间:2016年—2017年

建设时间:2018年—2019年

用地面积:2000平方米

摄影:罗然、朱逸蕾、叶栋樑、苏立国


版权声明:本文由朱涛建筑工作室授权发布。欢迎转发,禁止以有方编辑版本转载。
投稿邮箱:media@archiposition.com

关键词:
基础设施
天桥
广东
朱涛建筑工作室
0
参与评论
热门标签
中国空间研究计划
建筑师在做什么
建筑师访谈
建筑讲座
有方招聘
行走中的建筑学
项目
视频
订阅有方最新资讯
投稿

*注意:

1. 邮件标题及资料包请以“新作/视频投稿-项目名称-设计单位”格式命名;

2. 由于媒体中心每日接收投稿数量较多,发送资料前请确认项目基本信息、文图资料准确无误。接受投稿后,不做原始资料的改动;

3. 若投稿方已于自有平台进行发布且设置“原创”,请提前开设好白名单(有方空间账号:youfang502;Space内外账号:designall),并设置好“可转载、不显示转载来源”两项。

请将填写后的表格与以上资料,以压缩包形式发送至邮箱media@archiposition.com,尽量避免使用网易邮箱的附件功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