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部
文章
视频
旅行报名
招聘信息
有方服务
按发布时间
按浏览量
按收藏量
条搜索结果
暂无数据

很抱歉,没有找到 “” 相关结果

请修改或者尝试其他搜索词

登录
注册
忘记密码
其他登录方式
返回
忘记密码
确认修改
返回
请登录需要关联的有方账号
关联新账号
关联已有账号

DUO实施方案 | 漂浮森林景观塔:源于算法,立于天地

DUO实施方案 | 漂浮森林景观塔:源于算法,立于天地
编辑:李博超 | 校对:李博超 | 2021.05.06 09:36
景观塔效果图  渲染:DUO

设计单位  DUO道域优建筑设计事务所(Decode Urbanism Office)

项目地点  江西南昌

方案状态  施工图设计

建筑高度  60米


 

本文文字由设计单位提供。

 

如同生物演进,原型在各种因素影响下演化成最终的样子。

审美其实是人类趋利性的体现,即为选择上对最优解的倾向。

 

建筑设计应是一种解码行为,建筑物如同生命体一般存在于在独特的文化语境、自然环境之中,提供能满足各种需求(心理、物理)的载体,我们必须对这些影响因素进行解码,进而数据化,观测其对原型演化的影响,通过模拟自然进化的遗传算法向我们揭示出优解的状态。

 

▲ 动画介绍  ©DUO

 

湖泊分布于城市各处,构成了南昌市非常独特的大地景观,项目所在的象湖就是其中之一。森林漂浮景观塔本质上,是一条一千多米长体验象湖的路径,是体验的轨迹,只不过区别于常规而言,这还是一条指向天空的立体路径。

 

景观塔效果图  渲染:DUO

这种在Z坐标上延伸的路径带来区别于常规的体验,从湖中(同时也是林中)到湖上(同时也是林上),亦是一种从微观到宏观尺度上对自然景观(湖)的认知变化。先是飘于湖上的水杉林,然后转向天空,在天地间行走过程中,行者的体验并不是从湖的某个局部到达湖的另外一个局部,而是景观体系(湖及城市)整体印象的逐渐浮现。

 

这里,算法研究的是如何行走于天地的事情。

 

景观塔效果图  渲染:DUO

 

原型

PROTOTYPE

 

圆——圆柱面——双螺旋线

 

原型推导:圆,圆柱面,双螺旋线  ©DUO

路径的四方八面皆为观看对象,对象无明显主次之别,转换成图形语言,就是一个二维的圆。

 

而圆的三维形态,是圆柱,圆柱表面上又形成螺旋线运动轨迹。动点沿圆柱面的母线作匀速直线运动,同时该母线又绕圆柱面的轴线再作匀速转动,点的这种复合运动的轨迹称为圆柱螺旋线。

 

在螺旋线的推敲上,无论从体验流线角度出发,还是基于结构稳定性,双螺旋都要比单螺旋更优。

 

景观塔效果图  渲染:DUO

算法

ALGORITHM

 

设计希望以行走的方式体验城市湖光。所谓体验,在本质上可以抽象为两方面:一方面,由触角、视觉、听觉等形成的兴奋感,是人脑作出的化学奖励;另一方面,则为以疲劳等为展现形式的化学惩罚。尽量降低化学惩罚,提升化学奖励是遗传算法趋利避害的优选标准。

 

最终这些因素导向一系列相互影响且处于非线性变化中的建筑化数据(坡度、宽度、半径、带状路径上兴奋点间距、基地周围重要景观物的方位等),数据化后的信息影响原型的演化,基于这些数据,根据趋利性原则,依托遗传算法得到优解。

 

原型在数据化信息影响下演化  ©DUO

原型在数据化信息影响下演化:

 

宽度(W):为避免行走体验的单调感,路径宽度不得均质化,需间隔一定间距(L),形成面向景观热点的局部放大区域,作为兴奋点,也作为休憩点;

间距(L):上行路径中间隔一定距离需设置面向景观热点的驻足点,作为休憩点的同时,也作为兴奋点;

半径(R):塔身各层半径变化出现多种情况,以顶部放大最优。一方面,顶部处于上行流线末端,坡度应随半径放大而变小。另一方面,顶部驻留人数最多,因此顶部路径长度应随半径变大而增长;

坡度(s):坡度越缓,行走的疲劳感越低,但会反向影响层高;

层高(h):层高越高,空间感受越舒畅,但会反向影响坡度;

夹角(a):双螺旋线立面投影夹角越小,结构稳定性越差。

 

坡度(s)和层高(h)的叠加影响  ©DUO
每层容纳人数对层半径(r)的影响  ©DUO
结构的稳定性对夹角(α)的影响  ©DUO
景观朝向对间距(L)对宽度(W)的影响  ©DUO
算法求解  ©DUO

作为DUO的实施项目,这个设计的思想脉络继承自我们早期的学术研究ALGORITHMIC TOWER和无界之城,纯学术研究ALGORITHMIC TOWER在理想状态下把算法求解推向一种极端状态,以极少曲面为原型,得出一系列微观及宏观的解,遗传特征展现在微观单元之间,也展现在不同组群之间。而无界之城则以算法研究未来城市形态。森林漂浮景观塔、ALGORITHMIC TOWER和无界之城,一类是实施项目,另一类是研究项目,跨越十年有余,是算法在不同情况下求出的解。

 

无界之城  ©DUO
ALGORITHMIC TOWER  ©DUO
ALGRITHMIC TOWER算法求解族群  ©DUO
景观塔算法求解族群 ©DUO
坡度优选  ©DUO

 

准自支撑体系

SELF-SUPPORT SYSTEM

 

最终的深化设计成果证实了双螺旋原型极大的结构优势,双螺旋原型演化出的行走路径本身,无需过多附加结构干预,成为准自支撑结构体系,其功能形态本身即成为结构。

 

总形变位移比较  ©DUO
SMax主应力最大值比较  ©DUO
SVM剪应力最大值比较  ©DUO
结构深化设计  ©DUO

 

观与被观

EXPLORE, BE EXPLORED

 

至此,体验自然(以观看为主要方式)的行为轨迹本身,变成了另一种被观看的对象。所谓标志性建筑形态并不应该是一种刻意为之的结果,而是美好事件载体的自身形态而已。

 

景观塔效果图  渲染:DUO

 

设计图纸 ▽

 

-3.370米处平面图  ©DUO
1.470米处平面图  ©DUO
34.150米处平面图  ©DUO
45.270米处平面图  ©DUO
52.670米处平面图  ©DUO
56.670米处平面图  ©DUO
立面图  ©DUO

 

完整项目信息

项目名称:漂浮森林景观塔

项目地点:中国江西省南昌市

建筑高度:60米

路径长度:外坡802米,内坡694米

项目进度:施工图设计

设计单位:DUO道域优建筑设计事务所(Decode Urbanism Office)

事务所网站:www.duo-i.com

联系邮箱:reception@duo-i.com

主创建筑师:简俊凯

设计团队完整名单:邓国超、常飞、陈思、李东胜、刘洪元、赖冰强、李雅帅

业主:华侨城(南昌)实业发展有限公司

甲级设计院:北京市建筑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复杂结构研究院

 

团队介绍:

DUO建筑设计事务所,即Decode Urbanism Office Ltd.,由简俊凯于2010年创立于英国。DUO,包含Decode 和 Urbanism两部分工作,Decode对应以先进的数字化设计为核心的设计研究,此研发工作不以短期落地成果为标准,目的是为其他项目作前瞻性指引。Urbanism 对应不同尺度的具体项目,设计范围涵盖从室内设计、建筑设计、景观设计到城市设计各领域。

 

公司目前在北京和深圳设有工作室,实现独特、极致的落地成果是DUO的工作目标,我们提供依托于顶尖数字技术之上的全过程设计咨询服务,提供具时代引领性的方案,并把控建造过程中每一处细节,在场解决各类工程实施过程中的设计问题。


版权声明:本文由DUO道域优建筑设计事务所推广文章。欢迎转发,禁止以有方编辑版本转载。
投稿邮箱:media@archiposition.com

关键词:
DUO道域优建筑设计事务所
南昌
方案
景观塔
江西
项目
0
参与评论
热门标签
中国空间研究计划
建筑师在做什么
建筑师访谈
建筑讲座
有方招聘
行走中的建筑学
项目
视频
订阅有方最新资讯
投稿

*注意:

1. 邮件标题及资料包请以“新作/视频投稿-项目名称-设计单位”格式命名;

2. 由于媒体中心每日接收投稿数量较多,发送资料前请确认项目基本信息、文图资料准确无误。接受投稿后,不做原始资料的改动;

3. 若投稿方已于自有平台进行发布且设置“原创”,请提前开设好白名单(有方空间账号:youfang502;Space内外账号:designall),并设置好“可转载、不显示转载来源”两项。

请将填写后的表格与以上资料,以压缩包形式发送至邮箱media@archiposition.com,尽量避免使用网易邮箱的附件功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