低洼地国缘何能创造建筑奇迹?
下文仔细梳理了荷兰从15世纪开始的城市与建筑发展史,由本年度“图解明天:荷兰现代建筑及城市规划”考察学术领队郑采和撰写。
我从2002年起旅居荷兰,于贝尔拉格建筑学院就读硕士课程。当时的荷兰建筑业界非常尊重雷姆·库哈斯(Rem Koohaals)所启发并且带领的“超级荷兰”(Super Dutch)世代的建筑师,学生毕业后多倾向到位于鹿特丹的明星建筑师事务所如OMA或是MVRDV工作,我则在毕业后因为一些机缘移居到了阿姆斯特丹,跟着本地的事务所如de Architekten Cie工作(主要执行业务包括社会住宅及城市规划)、学习较为本地的荷兰业界知识及社会系统脉络。
在这期间,荷兰的当代建筑也从过去数十年在鹿特丹的发展,逐渐将重心迁回阿姆斯特丹,更多新项目、创新工程在阿姆斯特丹落脚。2009年起,我开始协助当时的荷兰国家建筑基金会执行阿姆斯特丹旧城改造的项目,对于荷兰当代建筑的思潮及作品背后的社会推动力、争议及文化脉络有进一步、更具全盘性的理解。
低洼地、水和堤坝
相传在1000年,就有人开始开垦现今阿姆斯特丹的旧城区,零零星星地将水导引到河流,让泥淖般的土地变成可以耕种的土地。阿姆斯特丹旧城区从15世纪起逐渐具备规模。当时的地主们发现他们对内必须更进一步地合作兴建水渠,在两岸铺设道路;对外又需要建造堤坝,将大海阻隔于外,于是便开始了各种合作的计划。
这样的模式一直延续到今天。荷兰人为了对抗水的侵袭,仍然在填海造镇,并在其上练习规划街道和房子——打入地下20米深木桩的房子。
15世纪的粗俗圣地
15世纪是欧洲文艺复兴的巅峰期,那时候的阿姆斯特丹是一个船运中心,也是水手们的故乡,来来往往的船只及上下货的人们,让阿姆斯特丹充满了焦油、汗臭跟酸掉的啤酒的味道。荷兰人重视商业,又受到法国神学家约翰·加尔文(Jean Calvin)的影响,所以常常怀疑腐烂的教会,在很多公开场合质疑天主教派的各种行为。阿姆斯特丹市中心现在还保留着一个当时的木构酒吧,叫做猴子酒吧,据说水手会从世界各地带来猴子,以此交换啤酒来喝。红灯户也一户户明目张胆地开在教堂旁边,挂起招牌来营业。当时的警察常常睁一只眼闭一只眼,因为太多的管制会让贸易萧条,这样的自由主义与街头非正统行为,深植于荷兰人的血脉之中,让他们的思想创新、超前,可以挑战既有的社会框架。
黄金时期
从十六世纪末的东印度公司(VOC)开始,荷兰人就擅长于做转手贸易,这个世界一直都是他们虎视眈眈的市场。东印度公司地区性的转手贸易,以低价投资创造了高价收益:当时的亚洲人对欧洲的东西没有兴趣,欧亚两地的货品直接交换没有太多商机,所以荷兰人的计划是先用白银换中国丝绸,或利用台湾生产的白糖,跟日本人交换金跟铜;再用铜买印度的纺织品,再用纺织品跟摩鹿加群群岛的人换香料跟肉豆蔻。
西印度公司(WIC)则是世界上第一个买卖奴隶的公司,他们先从荷兰运送武器到西非,到那里用武器向人口贩子购买黑奴,然后将黑奴像货品一样装船载到美洲后卖掉;把赚得的钱用来买美洲的奇珍异宝,然后载回到欧洲后高价卖出。这样的生意大概维持了快一个世纪,直到美洲各地开始禁止奴隶买卖。
商业头脑与整合效率是做一名成功的荷兰建筑师的必要条件。他们擅于开发新的国际建筑、城市规划及基础项目市场,擅于融入当地的营造事业,和当地人合作并从中获取利润。
工业革命、城乡差距、住宅供给不足
荷兰从19世纪末开始实施土地租赁制度,荷兰80%土地为国有,在阿姆斯特丹,除了古城市区的土地大部分为私有外,其他皆为国有土地。1901年,荷兰通过了住宅法(Woningwet),一种规定关于住宅设计及住宅供给分配的专法。此法讨论了社会住宅的各个方面,这也让荷兰成为世界上最早开始发展社会住宅系统的国家之一。这项法令重点面向荷兰西半部、人口集中的Randstad都会区、中产阶级和劳工阶级所居住的新社区实施。
20世纪初,由荷兰现代建筑之父贝尔拉格(Berlage)所带领的“阿姆斯特丹学派”(Amsterdam School),在当时社会主义思潮影响下,通过对城市及生活尺度的思考,设计适合老百姓及劳工阶层居住的平民房,成功发展了阿姆斯特丹西南部的住宅区及经典的工人住宅“船公寓”(Het Schip)。
20世纪中后的现代主义及失败
欧洲自1940年代后期开始了战后重建。现代建筑的功能导向,在很短的时间内把城市简化为工作、生活、交通和娱乐四种活动,这种只考虑机能的规划方法,制造了一大批单调乏味、与各地文化特色与生活方式无关的机能城市。
这种情况激起了荷兰战后年轻一代建筑师的不满。荷兰结构主义建筑师于此时所倡导的价值观,强调人与社会群体互动的空间概念,主张追求人性,亲切的生活尺度与形式,对战后荷兰建筑发展跟思潮有很大的影响。其中,以荷兰建筑师阿尔多·凡·艾克(Aldo van Eyck)及赫曼·赫兹伯格(Herman Herzberger)最具代表性。赫兹伯格更在晚年成立了一所体制外的建筑学校,也就是我的母校——贝尔拉格建筑学院(The Berlage Institute)。
库哈斯与“超级荷兰”世代:荷兰建筑的第二个现代
包含Wiel Arets、UN Studio、Atelier Van Lieshout、Mecanoo, MVRDV、Neutelings Riedijk、NOX、OMA和West 8等在内,都被建筑史学家Bart Lootsma描述为开启荷兰第二个现代的建筑事务所。
这些成立于1980至1990年代的事务所,他们尽情展现创意,无论是夸张的造型、机能的重组、社会的批判或是对当代城市生活的超前想象,几乎重新排列组合了所有建筑秩序。在这个“第二次现代”的浪潮中,这些建筑事务所的作品随着荷兰新城镇开发、鹿特丹及阿姆斯特丹的水岸开发、以及荷兰的国际建筑市场发光发热,成为国际认知度最高的一股荷兰建筑潮流。
21世纪的阿姆斯特丹更加国际化
随着阿姆斯特丹20世纪末及21世纪初沿着IJ水岸及南轴的城市再发展,从1990年代由Adriaan Geuze所领导规划的东水岸码头住宅区(当时划时代地提出了Sea of houses城市规划概念),到2000年代由阿姆斯特丹城市发展局规划建设的IJ Burg岛,再到阿姆斯特丹北区的旧船坞NDSM及其周边的电影博物馆、石油大楼观景台逐渐转型并发展;阿姆斯特丹从1000年的低洼地、15世纪的水手之乡、17世纪的贸易中心、变成今天的国际空港城市:IJ水岸的延伸到西侧连接大学城莱顿市及海牙市,东侧则连接卫星城阿尔梅勒(Almere),阿姆斯特丹南侧的南轴复合式办公区Zuidas可以一路连结到史基普国际机场与乌得勒支市。一个都会人口仅80万的城市,从未如此国际化。
2008年金融危机后的建筑新型态思索
2008年的金融危机重创荷兰建筑界,大约有7、8年的时间我的周边都是失业的建筑师,一直到这几年荷兰经济又突飞猛进地发展了起来。然而建筑师们经历了这次“震撼教育”,开始开展不同的业态:阿姆斯特丹北侧的De Ceuvel废弃船坞区,利用废弃的船屋及厨余发电维系酒吧及创意办公室经营,成为阿姆斯特丹最火的创意基地。战后规划的拜默尔住宅区,因为新移民的移入而日渐破败,也在2008金融危机后再度测试新的城市再生方法:拜默尔的一块钱公寓,邀请年轻家庭入住,通过由居住者自行打破楼层及隔间的手法,将过往的现代主义大楼改造为多种族的住宅小区,相当受荷兰人欢迎。
荷兰建筑对于梦想总从图解开始,在自由又混乱的过程中摸索着下一步,低洼地国没有雄伟的高墙,却有与水对抗的韧性和协调性,这让一切的建筑及城市发展都充满着无限可能。
点击此处 进入荷兰建筑考察报名页面。
本文文字及编排版权归有方空间所有。图片版权归摄影师或来源机构所有。若有涉及任何版权问题,请及时和我们联系,我们将尽快妥善处理。联系电话:0755-86148369;邮箱info@archiposition.com
上一篇:建筑绘 | 西扎的草图
下一篇:活力之丘:宁波效实中学东部校区 / UDG上海联创建筑设计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