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部
文章
视频
旅行报名
招聘信息
有方服务
按发布时间
按浏览量
按收藏量
条搜索结果
暂无数据

很抱歉,没有找到 “” 相关结果

请修改或者尝试其他搜索词

登录
注册
忘记密码
其他登录方式
返回
忘记密码
确认修改
返回
请登录需要关联的有方账号
关联新账号
关联已有账号

旅行现场 | 日本建筑的天地之“间”

旅行现场 | 日本建筑的天地之“间”
作者:陈怡如/有方 | 编辑:李菁琳;校对:原源 | 2018.11.20 12:00

服装制作工艺另当别论,只就设计来讲,我的设计一定会让空气在身体与衣服之间微妙地流动。也就是说,在我设计的服装中,有‘间’。

 

就像‘字里行间’的‘间’字。“间”这种美,遗憾的是,大概也只有日本才有。这是一种可以引以为傲的美学。

——《做衣服》,山本耀司

 

日本传统建筑当中除少数必要的结构墙外,在作为“天”的屋顶以及作为“地”的地板间,仅剩细长得几乎可忽视的木柱与可视机能变动而拉动的纸门。在讨论日本现代建筑时,我们常常谈到“透明性”这个词。然而其实“透明性”并不只指代材料的通透或者尺寸的轻薄,它其实还在讨论“间”——也就是建筑中空间的可变性。

 

“天”与“地”界定了场域,其他的一切在其中发生。

 

于是,在天地之间,我们开始了有方第19期的“日本现当代建筑寻踪”考察。

 

 

 

无邻庵庭院 摄影:陈怡如/有方

建于公元1894年的无邻庵位于京都左京区,建立之初被作为大正、明治时期的元老人物山县有朋的私人别邸,其名称来自《论语》——“德不孤,必有邻”。

 

无邻庵内部 摄影:田怡俊
学术领队程艳春向团员解说日本传统建筑构成 摄影:陈怡如/有方

在日本传统建筑中,人体尺度与房屋尺寸密切相关。一张榻榻米的尺寸约为180×90厘米,与一个成人躺下所需的空间相同。因此榻榻米的尺寸也成为计算面积的单位,是为“一叠”。门框高度就常以榻榻米的尺寸作为参考。

 

不同于西方建筑思维当中的机能独立(起居室、卧室、书房皆分开),日本传统住宅往往在同一“地”上完成所有活动。室内空间则会因应事件的规模、性质、公共性等因素,以拉门去改变空间的关系。

 

这种“变动性”,成为了无论是传统或者现代日本建筑中的母命题。

 

缘侧 摄影:陈怡如/有方

除了学习日本传统建筑构成之外,在无邻庵当中,我们还认识了日本传统建筑当中一个相当特殊的空间类别:缘侧。“缘侧”既不属于外,也不属于内,位于界定场域的屋顶与地板之间,既可以是提供快速经过的檐廊,也可以是能够坐下乘凉的高台。缘侧的存在是日式空间中的经典暧昧。

 

“城市、建筑......其实都是人的关系的物化。”程老师在旅行中不断强调。日本传统住宅的在空间划分上的模糊,与日文语境中的暧昧,似乎应证了这件事。

 

 

 

媒体中心内部 摄影:陈怡如/有方

岐阜媒体中心位于靠近名古屋的岐阜县岐阜市,为伊东丰雄于2015年完成的作品。建筑一层设有教室、工房、咖啡厅等,二层则为图书馆,为一复合使用的市民中心。设计之初考虑到周围皆为低矮民宅,建筑师将整体建筑面积增加,使高度降低以融入周遭。位于二层图书馆的特殊圆顶设计,除了引入阳光之外,也具有浮力通风的功能,使得整座建筑更加亲近自然。

 

垂直动线与圆顶 摄影:陈怡如/有方
媒体中心平面图 图源网络

从伊东丰雄到妹岛和世、西泽立卫、石上纯也这一批建筑师,都在抵抗任何“硬”的空间划分,同时也响应了“变动性”这个传统的母命题。为了取代实墙去进行空间划分,伊东丰雄的惯用手法,常常是家具配置。

 

在岐阜媒体中心的图书馆中,圆顶无疑是视觉一大焦点。圆顶结合了屋顶结构,同时也作为浮力通风的窗口。然而最重要的是圆顶界定了空间中的“动”与“静”。圆顶之下是“静”空间,有大小不同的阅览区,配置桌椅供人长时间的阅读、停留。圆顶之外则为“动”空间,多为书架的陈列。不涉及任何一道实墙的使用,建筑师仅用部分结构与家具,就完成了空间划分。这种软的、可变动的空间区分手法在伊东丰雄的作品中相当常见,如仙台媒体中心、多摩美术大学图书馆等。除了配置计划之外,伊东丰雄的家具本身往往也相当精彩,如果说安藤忠雄讨论的是光在空间中的表现,那么伊东设计的就是人在建筑里的姿态了。

 

圆顶下不同的空间使用方式 摄影:陈怡如/有方
圆顶下不同的空间使用方式 摄影:陈怡如/有方
岐阜媒体中心的桌椅 摄影:陈怡如/有方
岐阜媒体中心的椅子 摄影:陈怡如/有方

 

 

夜间无人的金泽21世纪美术馆大厅 摄影:田怡俊

金泽21世纪美术馆位于石川县金泽市,在美术馆功能之外又结合了阅览室、亲子教室等空间,成为金泽市重要的市民文化机构。美术馆的建筑师为妹岛和世与西泽立卫,此作品通常被认为是二人的代表作。

 

美术馆内部 摄影:田怡俊
美术馆平面图 图源有方

一个美术馆往往由三个角色组成:展品、策展人、观展者。因此在美术馆的空间规划当中,展厅与动线就成为了设计重点。然而妹岛和世与西泽立卫在设计金泽21世纪美术馆之时,就舍弃了固定的动线或者展厅使用计划。相反,他们将1:1、1:1.618、1:2、2:3、3:4等五种比例不同的展厅配置于美术馆中。应对每次不同的展览,策展人可以使用不同数量的展厅。观展者也能因个人选择,创造不同的观展路径。如果说以往建筑师仅是以空间去创造一个美术馆,那么在金泽21世纪美术馆当中,则是以人、艺术品、空间,一起成就一个美术馆。

 

被长椅分割的空间 摄影:陈怡如/有方

而在展厅与路径的设计之外,妹岛和世与西泽立卫也使用了家具去提供空间机能,仅是一张地毯或一排椅子,却让美术馆在空间的使用上更加多元。

 

“建筑师是在现在的时空,设计未来的建筑。”金泽21世纪美术馆,又是一次对“变动性”的精彩回答。

 

 

 

美术馆内部 摄影:陈怡如/有方

位于长野县的轻井泽千住博美术馆,主要收藏艺术家千住博的画作,是建筑师西泽立卫完成于2011年的作品。除美术馆本体外,还有一个售票处与一个画廊。

 

美术馆内部 摄影:陈怡如/有方
美术馆平面图 图源有方

在前几个项目当中我们看到“线”“面”“体”,在“天”与“地”之间的不同呈现。然而在轻井泽千住博美术馆之中,天地之间已不存在任何区隔。仅有埋在地上的金属线作为路线的指引,以及微微起伏的地面,去暗示不同的场域;大片曲面玻璃的使用,更使内与外的间隔更加模糊。

 

值得注意的是,建筑师在向外的玻璃上覆有半透光、可拆卸的白布,向内的玻璃则维持通透。这让空间的内聚性更强,在“透明性”的表现上也更加有层次。

 

“硬”隔间的极小与“软”隔间的极大,是轻井泽千住博美术馆的“无间之间”,让整个空间充满流动性,却又不失层次。

 

向外覆有半透光、可拆卸的白布与向内的维持通透的玻璃 摄影:陈怡如/有方

 

 

 

20世纪的建筑是作为独立的机能体存在的,就像一部机器,它几乎与自然脱离,独立发挥着功能,而不考虑与周围环境的协调;但到了21世纪,人、建筑都需要与自然环境建立一种连续性,不仅是节能的,还是生态的、能与社会相协调的。

——妹岛和世

 

日本建筑的“天地之间”,既是存在的姿态,也是空间的构成。既在空间上,探讨人与自然如何共处;也在时间上,思考如何以现在的设计面对未来的不可预期。

 

有方第19期“日本现当代建筑寻踪”考察团队合影

“意匠或者理论的传承都是肤浅的,更重要的是做事情与思考的方式。”九天的旅行带给我们的不只是视觉刺激,更多的是不同视角间发生的对话,所见所闻对于自身的反馈,以及旅行之后等待被改变的我们。

 


本文版权归有方所有,转载请联系有方新媒体中心。

关键词:
旅行现场
日本
日本建筑
0
参与评论
热门标签
中国空间研究计划
建筑师在做什么
建筑师访谈
建筑讲座
有方招聘
行走中的建筑学
项目
视频
订阅有方最新资讯
投稿

*注意:

1. 邮件标题及资料包请以“新作/视频投稿-项目名称-设计单位”格式命名;

2. 由于媒体中心每日接收投稿数量较多,发送资料前请确认项目基本信息、文图资料准确无误。接受投稿后,不做原始资料的改动;

3. 若投稿方已于自有平台进行发布且设置“原创”,请提前开设好白名单(有方空间账号:youfang502;Space内外账号:designall),并设置好“可转载、不显示转载来源”两项。

请将填写后的表格与以上资料,以压缩包形式发送至邮箱media@archiposition.com,尽量避免使用网易邮箱的附件功能。